南充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1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53234
2023-09-18
14頁
3.31MB
1、南充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公示一、 前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南充市落實國家、省、市重要文件和相關規劃,積極響應長江經濟帶、成渝雙城經濟圈和川東北經濟區等戰略部署要求,落實對南充市生態保護總體格局的定位與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組織編制南充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支撐南充市踐行“兩山”理念,圍繞建設嘉陵江綠色生態經濟帶示范市,促進經濟社會發全面展全面綠色2、轉型,切實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態屏障。南充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充分銜(承)接國家、省、市重要文件和規劃,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系統解決南充市生態核心問題為導向,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合理劃定生態修復分區,確定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域,合理設置目標任務,科學部署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二、 生態修復工作實施成效南充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展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工作3、持續優化,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河(湖)長制”、“林長制”落到實處,森林生態效益和質量穩步提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修復機制建立,水土流失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南充市嘉陵江中游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鞏固,生態產品供給明顯增加,群眾在綠色發展中共享生態和資源福祉,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三、 規劃目標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態屏障,全面降低建設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好南充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嚴格保護重要關鍵生態系統和生態區域,恢復受損退化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活力,提升生4、態系統質量,保障優質生態產品持續穩定供給。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多措并舉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化與外溢,建設嘉陵江綠色生態經濟帶示范市。到2025年,南充市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保護和治理工程有序推進,自然資源生態狀況監測體系基本建立,南充市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南充生態保護修復和治理工程成效顯著;全面實施關停及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水系統持續好轉,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 60%以上,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重要河流湖泊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85%;森林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森林覆蓋率達42%以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土地整治項目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城5、鎮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到 2035年,南充市國土空間生態系統穩定并充滿活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持續正向發育演替,抗自然風險能力大大提高,形成牢固的生態安全格局;人居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和改善,全面構建安全、健康、美麗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四、 總體布局全面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理念,落實國家“雙重”規劃,銜接成渝雙城經濟圈和川東北經濟區發展戰略。基于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開發適宜性評價結果和南充市生態系統綜合評價成果,統籌郊野自然生態系統、鄉村半人工半自然生態系統、城市人工生態系統三類生態系統,注重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的整體性、系統性6、和連通性,謀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劃定生態修復分區和生態修復重點區域。(一)總體生態修復格局尊重自然地理格局,落實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中“四區八帶多點”的生態保護體系,四川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南充市國土空間規劃、南充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中關于南充市生態安全總體格局的要求。構建“一帶三區多廊”的南充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一帶”即嘉陵江綠色生態走廊,嘉陵江流經南充市7縣(市、區),流域長度近300公里,流經的縣(市、區)形成了擁江發展的空間格局,嘉陵江也成為南充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紐帶。規劃持續推動圍繞嘉陵江實施岸線林打造、森林植被修復和濕地公園、濱河景觀建設等項目,加快7、形成嘉陵江綠色生態廊道。“三區”即落實省級規劃的三個二級生態修復分區,即嘉陵江中下游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渠江-平行嶺谷水土流失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涪江中下游人居環境提升與水土流失防治區。“多廊”即南充市境內河網縱橫的嘉陵江一、二級支流和南充市東部區域的渠江流域支流形成的生態遷徙廊道,同時也包含山體型廊道和依托重大區域基礎設施修復建設的設施型生態廊道。圖1南充市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圖(二) 生態修復分區一級生態修復分區。落實四川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一級分區中,南充市屬于成都平原人居環境提升與盆地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成都平原人居環境提升與盆地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位于四8、川盆地,涵蓋龍泉山、華鎣山、銅鑼山北段等山體,所屬成都平原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是成渝雙城經濟圈核心地帶。涵蓋了南充市三區五縣一市,總面積12482平方公里。二級生態修復分區。渠江-平行嶺谷水土流失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嘉陵江中下游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涪江中下游人居環境提升與水土流失防治區。(1)涪江中下游人居環境提升與水土流失防治區該區域包括嘉陵區、西充縣。核心生態問題為水土流失嚴重、林地退化、草地退化,采用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為主,保育保護、生態重塑為輔的修復策略,具體修復措施包括輔助修復:結合丘陵地貌,構建清潔型生態小流域,降低區域面源污染,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坡改梯工程,加強耕地周邊9、植物籬和坡底塘庫、河流入水前植被緩沖帶建設。丘陵頂部林地自然恢復;生態重塑:坡中的陡坡退耕還林,廢棄礦山復綠。(2)嘉陵江中下游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該區域包括高坪區、嘉陵區、閬中市、南部縣、蓬安縣、順慶區、西充縣、儀隴縣、營山縣。核心生態問題為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采用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為主,保育保護、生態重塑為輔的修復策略,具體修復措施包括輔助修復:結合低山丘陵地貌,構建 清潔型生態小流域,降低區域面源污染,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坡改梯工程,加強耕 地周邊植物籬和坡底塘庫、河流入水前植 被緩沖帶建設。丘陵頂部林地自然恢復;生態重塑:坡中的陡坡退耕還林,廢 棄礦山復綠。(3)10、渠江-平行嶺谷水土流失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該區域包括閬中市、南部縣、蓬安縣、儀隴縣、營山縣。核心生態問題為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采用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為主,保育保護、生態重塑為輔的修復策略,具體修復措施包括輔助修復:結合低山丘陵地貌,構建清潔型生態小流域,降低區域面源污染,坡改梯工程,加強耕地周邊植物籬和坡底塘庫、 河流入水前植被緩沖帶建設。丘陵頂部林地自然恢復;(2)生態重塑:坡中的陡坡 退耕還林,廢棄礦山復綠。圖2南充市生態修復分區規劃圖三級生態修復分區。落實南充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一、二級分區,以鄉鎮行政區域為基本單元,以流域水文分析為基礎,以具體生態問題為導向11、進行生態修復分區的細化。為落實生態修復的管控傳導與后期管理實施,三級生態修復分區做到全覆蓋、不重疊、不交叉,原則上不打破鄉鎮界限,形成8個三級生態修復分區。表1 南充市級生態修復分區和修復措施單位:平方公里一級分區二級分區三級分區編號三級分區名稱分區面積修復措施成都平原人居環境提升與盆地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1涪江中下游人居環境提升與水土流失防治區-1-1涪江中下游人居環境提升與水土流失防治區664.91保護保育、自然恢復為主,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為輔-2渠江-平行嶺谷水土流失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2-1肖水河流域生物多樣性和水土流失防治區1189.37生態重塑、輔助修復為主,自然恢復為輔-12、2-2流江河流域生物多樣性和水土流失防治區2110.02-3嘉陵江中下游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3-1嘉陵江干流沿岸人居環境重點整治提升區2142.60生態重塑、輔助修復為主,保護保育、自然恢復為輔-3-2西河流域低山生物多樣性和水土流失防治區1599.59-3-3東河流域低山生物多樣性和水土流失防治區1182.87 -3-4嘉陵江中部丘區水體流失和人居環境提升區1581.72-3-5嘉陵江南部壩區土地綜合整治修復區2019.79五、重點修復工程按照南充市“一帶三區多廊”的總體生態修復格局,傳導落實生態修復分區和修復任務,以南充市生態問題判識和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為依據,圍繞建設嘉陵江綠色生態經濟帶示13、范市,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態屏障要求,規劃以嘉陵江干支流生態綠廊建設為抓手統籌布局“1+5”六大重點修復工程。即“嘉陵江干支流生態綠廊重大工程”和“重要城鎮生態協調區重大工程”、“低山丘陵生態屏障區重大工程”、“農田生態提升區重大工程”、“市域網絡化生態安全格局建設重大工程”、“生態保護支撐體系重大工程”五大重點工程。(一)嘉陵江干支流生態綠廊重大工程以嘉陵江干流、以及一二級支流等生態廊道為重點,大力實施“嘉陵江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實施清潔小流域建設、沿江土地綜合整治、河流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項目。保護和修復嘉陵江干支流沿線生態環境,強化濱江綠地與消落帶之間的聯系,建設濱江生態廊道,確保“一江清14、水向東流”。(二)重要城鎮生態協調區重大工程維護南充縣(市、區)重點城鎮山水空間格局安全性,保持城鎮及周邊重要山系、水系、綠系的系統性和連通性,持續推進城鎮及周邊重要山體、結構性河流和綠地的修復,構建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生態網絡,為城鎮居民提供高品質生態產品供給和服務。(三)低山丘陵生態屏障區重大工程低山丘陵區是南充市主要地貌類型,也是南充市重要生態屏障。針對該區域主要生態問題規劃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廢棄礦山和地質災害生態修復等工程。(四)農田生態提升區重大工程統籌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面15、源污染治理等重點項目。加強土地綜合整治,修復退化農田生態系統,提升農田質量,減少耕地碎片化,深入推進逐步提升農田、鄉村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五)市域生態安全格局重大工程生態安全格局是生態系統服務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橋梁,是區域生態安全保障和人類福祉提升的關鍵環節。以南充市“雙評價”和自然保護地區域等重要生態區域為基礎,以河流、山體、線性基礎設施廊道為鏈接,構建市域網絡化生態安全格局,開展生態節點區域生態修復和提升。(六)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實施生態修復監管平臺、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項目。結合國土空間“一張圖”信息平臺建設,完善重點生態區域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體系,完善數據采集設施設16、加強數據存儲、完善信息傳輸網絡系統、開發生態保護修復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等,實現生態保護修復信息網的互聯互通。圖3南充市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分布圖六、綜合效益生態方面,一是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態安全屏障。通過實施生態修復,構建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整體格局,提升南充生態安全水平,維護南充作為長江上游流域安全屏障的重要生態功能。二是系統提升生態服務調節功能。通過修復受損生態環境,充分開發生態調節服務產品,促進土壤保持、水源涵養、洪水調蓄、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病蟲害控制等一系列生態服務能力的提升。 三是構建南充山水城市格局。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讓城市顯山露水。促進和支持南充各縣(市、區)創建“國家生態城市”、“17、國家森林城市”,促進構建“和諧、安全、高效、協同、美麗”的國土空間。經濟方面,一是帶動經濟穩定增長。通過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的實施,區域水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解決當地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時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土地儲備資源,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外溢。通過實施生態修復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農產品產值和農村人均收入水平。同時將提升整個流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而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直接拉動嘉陵江流域生產總值增長的作用,尤其是對生態環境敏感性產業的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三是奠定南充市生態綠色發展基礎。南充市的青山綠水等生態資源得到良好保護,為南充市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生活提供重要18、基礎。社會方面,一是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城鎮空間生態修復實施后,城鎮空間人均綠地面積增加,城市水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村實現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生活清潔用水全面保障,改善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二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修復的實施,有利于南充打造綠色人居環境,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學理念,營造全社會關心生態、支持生態的良好氛圍,引導鼓勵人民守護綠水青山,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共同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六、 建議意見反饋渠道本公示期限自即日起30天(2023年1月9日至2023年2月9日)。如有意見建議,請在公示期內以署名書面形式通過信函將意見郵寄至:南充市萬年西路4號南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也可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至電子郵箱:22527588。聯系人:胡洋電話:0817-280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