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54352
2023-09-20
40頁
21.32MB
1、2021-2035永新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YONG XIN(征求公眾意見稿)永新縣自然資源局2022.12P R E F A C E前 言本規劃是對江西省和吉安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要求的細化落實;是落實永新縣發展規劃的空間保障;是實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政策;是縣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管理、整治修復的行政綱領;是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的基礎,為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按照國家和江西省要求,我縣自2019年4月起組織開展了永新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 規劃)編2、制工作。規劃圍繞“湘贛邊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的發展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根據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要求,統籌構建永新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01規劃總則明確定位,錨定發展方向劃定三線,構建總體格局優化三類空間布局安排精致城市,塑造大美永新建立一套實施保障機制0203040506目 錄CONTENTS規劃總則n 指導思想n 規劃原則n 規劃期限和范圍壹Part5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3、大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依托湘贛邊的區位優勢,深度融入井永遂一體化和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和城鄉風貌品質,為建設富強美麗幸福文明的新永新奠定堅實基礎。1.1 指導思想61.2 規劃原則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保護優先,引導城鄉和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落實省、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的剛性管控要求和約束性控制指標,統籌劃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生態優先底線管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塑造高品質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升人民群眾4、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挖掘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以人為本提升品質落實省、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劃和相關專項規劃提出的管控要求,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加強生態共保、環境共治、產業共興、設施共享。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堅持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控增量、挖掘存量、盤活流量,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圍繞資源約束與轉型發展要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建設用地集約水平。節約集約高效發展統籌協調政府各部門專項規劃和不同領域的空間利用訴求,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監測評估和預警機制,強化大數據、智能感知數據在規劃決策方面的支撐作用。多規合一智慧規劃加強5、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充分聽取公眾意見,發揮專家作用,實現共商共治,讓規劃編制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平臺。共建共治共享發展71.3 規劃期限和范圍 規劃期限以2020年為規劃基期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本次規劃范圍為永新縣行政轄區,總面積2181.16平方公里。規劃層次分為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空間層次。縣域:轄1個街道、10個鎮、13個鄉,總面積2181.1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包括禾川鎮、埠前鎮、才豐鄉和懷忠鎮等部分區域,總面積27.97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圖貳明確定位,錨定發展方向n 發展愿景n 城市性質n 戰略目標n 發展戰略Part92.1 發6、展愿景到2035年,建成為開放文明,古城再生,全域旅游,生態宜居,“山水禾城、人文永新”。吉安市西部湘贛邊境的重要城市以新興工貿業、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為主導的山水宜居城市2.2 城市性質全省重要紅色文化旅游城市吉安市電子信息及新材料生產示范基地永新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職能 湘贛邊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紅綠古一體化”優秀生態旅游縣 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樣板和山水宜居城市 吉安市電子信息及新材料生產示范基地102.3 戰略目標112.4 發展戰略打造區域生態廊道,筑牢全域生態屏障。縣域層面構建“三屏多廊”的生態安全空間戰略格局。做美大生態,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對接吉泰城鎮群、長株潭城鎮群,立足井永遂打7、造區域旅游休閑目的地。共筑大區域,融入發展極、做強差異化活化歷史文化展示利用體系,構建“三核三廊,六片多組團”的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利用結構體系。構建大旅游,文旅融合、活化歷史、生態休閑構建四鐵通道和“井”字高速骨架,融入區域交通;加快通用機場前期工作,保障重大項目指標。銜接大交通,多向聯通,構建湘贛邊重要門戶劃定三線,構建總體格局n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n 區域協同發展格局n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叁Part133.1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構建總體格局基于永新縣的生態資源本底與區域發展形勢,規劃構建“一心兩軸四區多廊”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四核:三屏:多廊道:四區:禾山山脈生態區、羅霄山脈生8、態區、義山山脈生態區、農業發展區多廊:重要河流水系一心:中心城區為主的縣域發展核心兩軸:吉永城鎮發展軸、井永城鎮發展軸縣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143.2 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積極融入吉泰城鎮群,強化井永遂一體化發展一方面依托泉南高速向東積極融入吉泰城鎮群,另一方面強化井永遂一體化發展。區域交通環境迎來重大機遇,進入區域一體化發展時代。長贛鐵路、宜遂高速、永新縣三灣景區至井岡山市茨坪景區紅色旅游快速通道等將實現永新與井岡山半小時交通聯系,永新、井岡山與遂川三縣市之間即將實現一小時互聯互通。吉安市域城鎮空間格局圖153.2 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共建共享打造湘贛邊界區域開發合作平臺以“三農”為先,聚焦9、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響“湘贛紅”農業區域品牌。以產業為骨,因地制宜布局產業,抓好特色小鎮建設,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共建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產業分工合作體系。以文旅為媒,提升一批紅色文化旅游景點品質,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線路。以民生為重,探索醫療、教育、基層公共服務等區域合作新模式,不斷提升老區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發展格局圖163.3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三線”劃定落實以自然資源本底為基礎,尊重城市客觀發展規律,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和城鎮三類空間,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作為促進國10、土空間集約高效發展不可逾越的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三類空間布局安排n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n 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n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肆Part184.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 構建生態保護格局深化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全域生態要素管控,構筑“四核三屏多廊”的生態保護格局。四核:三屏:多廊:以點為核,加強三灣國家森林公園、七溪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禾山省級森林公園和雙江口濕地公園等核心生態資源保護。以山為屏,北部為禾山山脈生態屏障、西南部為羅霄山脈生態屏障,東南部為義山山脈生態屏障,構建全域生態體系。以河為廊,以禾水、小江河、三灣水、溶江、龍源口水、六七河等為廊11、道,帶活全域生態網絡。194.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 強化自然保護地體系類型類型級別級別名稱名稱自然保護自然保護區區省級省級江西吉安七溪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江西吉安七溪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自然公園國家級國家級江西江西三灣國家森林公園三灣國家森林公園省級省級江西吉安禾山省級森林公園江西吉安禾山省級森林公園省級省級江西吉安雙江口省級濕地公園江西吉安雙江口省級濕地公園三灣國家森林公園禾山省級森林公園七溪嶺省級自然保護區雙江口省級濕地公園204.2 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 完善農業生產格局統籌全域農業生產,優化“一區、兩帶、多點”的農業生產格局,實現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一區:兩帶:多點:鞏固12、發展種植業主產區,培育優質水稻、花生、玉米、西瓜、蔬菜等基地。挖掘特色富民產業點,萬里黃桃產業谷、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蠶桑產業、稻漁綜合種養等。構建水產、畜牧業供給帶,培育鰻魚泥鰍、生豬肉牛山羊等養殖基地。214.2 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 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堅持底線控制,優化村莊布局分類加快農業革新,積極創建農產品品牌統籌城鄉資源,形成均等服務體系整治鄉村風貌,營造美麗鄉村環境將全域村莊分為集聚發展類村莊、整治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五大類型,對村莊布局進行管控引導。224.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構建“一心兩軸四區”的城鎮發展格局一心:以禾川鎮、埠前鎮為13、核心的中心城區;兩軸:城鎮空間發展主軸與產業經濟發展帶組成的十字軸。四區:以澧田為中心帶動的西部農貿經濟發展區、以龍源口為中心帶動的南部紅色旅游經濟發展區、以石橋鎮為中心帶動的東部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區和以懷忠鎮為中心帶動的北部農貿經濟發展區。規劃形成“中心城區 中心鎮 一般鎮”3級體系結構縣域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圖縣城新區綜合服務核心高鐵新區老城區組團小屋嶺組團茅坪組團主城區工業園區產城融合中心產業中心城東中心4.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構建中心城區“一河兩岸,一城四區”的空間結構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一河:禾水河兩岸:禾水河沿河兩岸,打造濱河活力帶一河兩岸一城:中心城區四區:主城區、縣城新區、14、高鐵新區和工業園區一城四區拉開城市骨架,構建南北雙核,山水禾城依山傍水,展示城市魅力23仰山組團新區組團高鐵組團244.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主城區縣城新區工業園區高鐵新區進行提質改造,重新煥發老城活力舒緩老城的服務壓力,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推動產業升級轉換,促進用地的集約節約發展打造高鐵門戶,規劃發展商務會展、休閑娛樂及城市生活配套等功能。精致城市,塑造大美永新n 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n 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n 提供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務n 構建智能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n 筑造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n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資源n 拓展全域旅游發展格局n 營造詩意棲居的魅力家園伍Part265.115、 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 形成“1+2+N”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1為首位產業2為主導產業N為其他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打造湘贛邊5G設備及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大力引進車載物聯、5G制造、云平臺、封裝測試等物聯網全產業鏈項目打造京九(江西)電子信息產業帶關鍵基礎材料供應基地打造湘贛邊智能終端及生態鏈產品制造基地超纖復合新材料+大健康打造中部地區超纖復合新材料重要生產基地打造江西紡織終端產品重要生產基地推動大健康產業園建設,聚焦綠色食品、中藥材精深加工、康養服務等領域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依托銅制品加工基地,招引銅板、銅絲銅棒等項目打造“一蠶一絲一服一包”產業體系“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16、(VR)+”等試點示范工程充分發揮永新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產業依托藥化業及銅制品產業,招引橡膠、聚乙烯、電線電纜等項目275.2 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 布局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網絡p 構建覆蓋全縣、通達吉安市、聯絡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的綜合交通體系。p 打造湘贛邊重要交通節點以及井永遂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606090分鐘可達分鐘可達分鐘可達中心城區之間外圍鄉鎮到中心城區外圍鄉鎮到周邊中心城區30%70%25km/h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中心城區綠色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中心城區高峰時段平均車速全國與試驗區層面井永遂層面優先綠色出行248小時覆蓋小時可達17、小時可達高鐵聯系湘贛主要城市(長沙、吉安、贛州)聯系廣州、深圳、廈門、武漢等城市聯系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全國主要城市群一橫:泉南高速。保留現狀高速公路兩縱:宜遂高速、萍蓮高速南延。加快推進宜遂高速建設,積極推進萍蓮高速南延納入省、國家高速網絡規劃。建設區域融合的高速路網285.2 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 構建綠色高效的互聯互通縣域交通系統高速公路兩橫:分文鐵路、衡茶吉鐵路。推進分文鐵路擴能改造。兩縱:長贛高鐵、咸宜井(吉)高鐵。加快推進長贛高鐵建設。軌道鐵路縣域綜合交通規劃圖兩環:東繞城和西繞城構成內環;S539、G356、G220、S446和縣道升級的省道,形成縣域外環。三射:G319、G18、356、G220干線公路通用機場:加快推進通用機場的前期建設,保障通用機場的用地需求。航道建設:規劃對禾水河進行整治、疏浚達到六級及以上航道的標準。航空水運構建“兩橫兩縱”鐵路網完善干線公路網加快機場建設,恢復航道295.3 提供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務 構建分層分級、協同共享公共服務體系配置初中、小學、幼兒園、綜合服務中心(政務、文體)、衛生院、養老院等設施。縣級公共中心縣級公共副中心縣級公共副中心集縣級文、教、體、衛、社會福利為一體的公共中心。縣級公共中心:1處中心,2處副中心鎮級公共服務中心鄉級公共服務中心配置初中、小學、幼兒園、綜合服務中心(政務、文體)、衛生院、養老院等設施。城鎮社區生活圈19、:構建15分鐘、5-10分鐘生活圈層級。鄉村社區生活圈:構建鄉集鎮、村/組社區生活圈層級。305.3 提供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務 打造社區生活圈,推進全齡友好、宜居宜業的社會營建城鎮社區生活圈:15分鐘層級結合向全體城鎮居民、內容豐富、規模適宜的各類服務要素;5-10分鐘層級配置居民日常使用的各類設施,重點保障“一老一小”。鄉村社區生活圈:鄉集鎮層級依托鄉集鎮所在地,統籌布局滿足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的各類服務要素,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村/組層級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點或自然村組,綜合考慮鄉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分鐘可達的空間尺度配置。315.3 提供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務 補齊民生短20、板,強化服務配套形成資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專科配套、平急兩用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每個鄉鎮設置1不少于1處衛生院,各社區/行政村設立1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城鄉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學質量無明顯差別。中心城區社區中小學步行10-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促進醫養結合,完善老人、殘疾人、兒童等各類人群的設施需求。新建居住小區按照每百戶不少于20平方米建筑面積配建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構建城區15分鐘健身圈。基本實現文化強縣目標,彰顯文化資源大縣優勢。每個鄉鎮設置1處文化活動中心及廣場,各村(社區)設置1處文化站。325.4 構建智能高效的基礎設施21、體系秉承綠色、減碳、智慧等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健康舒適、低碳生態、資源共享、綠色人文、和諧共生的城市環境,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給水 優化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體系。排水 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工程系統、推進雨水資源化利用、加強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控制,建設綠色循環的污水處理系統。供電 完善保障有力的供電系統,按照“保安全、促發展”的原則適度超前規劃,完善縣域電力設施建設,加快鄉鎮電網、農網升級改造,保障城鄉發展需求。通信 22、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智能化環境、按照“智慧城鄉”統籌規劃,建立起覆蓋城鄉的信息網絡設施。燃氣 建設安全可靠的燃氣供應系統。改善全縣能源結構,提高供氣氣源安全水平,增強天然氣儲運能力,擴大天然氣應用、提升鄉村用氣普及率。環衛 倡導垃圾分類,促進固體廢物循環再生利用、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強醫療、危險固廢物源頭控制,完善環衛收集轉運系統。335.5 筑造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增強自然災害和城市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降低城市脆弱23、度,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韌性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適度超前、防控結合”,提高城防體系標準和建設質量防洪排澇“預防為主、防消結合”,打造現代化智慧消防體系建設 消防救援“平戰結合、軍民融合”,構建統一高效、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體系人民防空“整治避讓、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 抗震避災 重點防治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建立地質災害治理和預防相結合的防災體系地災防治 統一部署集中的高水平醫療資源,分區分級分類完善公共衛生設施,綜合統籌彈性利用其他公共設施公共衛生345.6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資源 建立“一帶兩區,三核心七組團”歷史文化保護結構一帶:中部禾水文化景觀帶兩區:北24、部高士山生態文化景觀區、南部三灣-龍源紅色文化景觀區三核心:縣城、三灣、龍源口七組團:禾山古建筑-革命遺址組團,沙市革命遺址-古遺址組團,文竹水沿河古建筑-古遺址組團、縣城革命遺址-古建筑組團,三灣革命遺址組團,龍源口革命遺址組團、牛田革命遺址組團 各類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紅色文化01廬陵文化02將軍文化03書法文化04宗教文化05農耕文化06三灣改編盾牌舞龍源口橋高士山寺蠶桑園醬香書法355.7 拓展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構建大旅游:文旅融合、活化歷史、生態休閑5個文旅示范區:縣城及周邊特色村落聯動發展區、三灣+龍源口紅色文旅聯動發展區、東南自然景區&紅色小鎮聯動發展區、東部鄉村旅游聯動發展區、北部25、禾山生態旅游示范區。4個文旅小鎮:禾川鎮(縣城)湘贛革命中心鎮、三灣鄉紅色文旅小鎮、龍源口紅色文旅小鎮、坳南鄉紅軍文化主題小鎮。18個旅游示范村:根據村莊現有資源要素特征及潛力,確定18 個旅游示范區和N個旅游景點。全域旅游空間規劃圖全域旅游空間規劃圖365.8 營造詩意棲居的魅力家園 建立“一廊三核,四帶六片,多板塊”的城市風貌框架紅色革命的人文精神風貌山水綠田的生態景觀風貌廬陵古貌的歷史傳統風貌特色風貌體系與城市設計策略一廊:禾水中心風貌走廊。三核:縣城、三灣、龍源口。四帶:紅色文化風貌帶、歷史文化風貌帶、北部綠色生態風貌帶、南部綠色生態風貌帶。六片:北部高山生態、東部鄉野田園、中部城關城26、郊、東南山地茂林、西南紅色生態、西部歷史人文。多板塊:共有12個板塊。建立一套實施保障機制n 明確規劃實施傳導n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n 健全規劃實施管控體系陸Part6.1 明確規劃實施傳導 構建“二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分層管理、分類指導的規劃編制體系,構建“縣-鄉鎮”協同的縱向傳導機制,建立有效約束的橫向部門銜接機制。進一步完善規劃落地的實施管理體系。38省、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永新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專項規劃規劃實施監督評估反饋更新反饋更新依據吸納管控反饋吸納反饋分解落實分解落實綠色發展行動海綿城市行動縣城新區行動生態修復行動鄉村振興行動全域旅游行動溫暖安居行動高鐵新區行動6.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39406.3 健全規劃實施管控體系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體系對所有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制,建立不同用途之間的轉換規則,形成“分區+用途+指標+名錄”的國土空間規劃管控體系。整合各類地理空間數據,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平臺。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作思路,建立全過程、周期性、常態化的評估體檢機制。建立健全規劃公眾參與制度,讓全社會了解規劃、遵守規劃、實施規劃,發揮各級人大、政協、社會團體等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中的監督作用。建設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完善規劃評估體檢機制健全規劃監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