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采煤專業評分辦法解讀培訓課件(40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晴
編號:757882
2023-09-26
40頁
1.53MB
1、前 言,為認真貫徹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方法(試行),根據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的安排,現介紹一下采煤專業標準化標準的修改情況,望大家批評指正。,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辦法采煤專業解讀,二、經過修改的標準條款,新版采煤專業標準與舊標準在結構上和內容上沒有大的變化。只在小項條款中進行了內容的細微修改,評分分值的調整。較大點的變化就是刪除了原標準的第五大項“變化管理”,增加了采煤工作面設備如:泵站、采煤機(刨煤機)、刮板輸送機、帶式輸送機的內容,這些是從原機電專業中移過來的。標準修改過程中,按照國家局工作安排、各省主管部門的征求意見反復多次修改,最后形成現有版本。,經過修改的標準條2、款數目,采煤標準化評分表,修改9項,修改8項,修改4項,修改4項,修改9項,1 基礎管理,1.1監測,1.1.1 監測支護質量和頂板動態,有健全的分析和處理制度,分析、處理和記錄閉合、資料齊全。,1.1.1采煤工作面實行頂板動態和支護質量監測,進、回風巷實行頂板離層觀測;有相關監測、觀測記錄,資料齊全。,解讀:觀測內容包括日常支架(支柱)支護質量動態監測、巷道變形離層觀測、頂板活動規律分析等。工作面觀測方法通過安設礦壓觀測儀器、儀表,或利用在線監測儀器,或收集頂板動態觀測記錄儀的存儲數據來完成,規程中應說明礦壓儀器的安設位置、觀測方式、觀測時段,生產過程中有記錄、有分析。兩巷的頂板觀測:架棚巷3、道以觀測為主,錨桿支護巷道在掘進時必須安設頂板離層指示儀,回采過程中記錄觀測數據。,1 基礎管理,1.1監測,1.1.2 有工作面地質及水文地質預報,礦地質部門每月至少進行1次預報,有經礦總工程師(礦技術負責人)簽字認可并向相關部門和施工單位報告的記錄,該條款刪除,解讀:該條款相關內容已調整至第5部分“煤礦地質標準化第三章節預測預報”和防治水標準“水害預報”的相關內容之中。,1.2規程措施,1 基礎管理,1、作業規程應符合煤礦和安全規程和技術規范要求,并能結合實際,指導現場工作;2、作業規程編制、審批、貫徹、實施管理制度健全,并由礦總工程師(礦技術負責人)每2個月至少組織1次復審,并有復審意見4、;3、有工作面安裝、初次放頂、收尾、回撤、過地質構造帶、過老巷的專項措施;4、各種圖牌板(設備布置圖、通風系統圖、監測通信系統圖、供電系統圖、工作面支護示意圖、正規作業循環圖表、避災路線圖等)清晰規范,1.作業規程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等要求。采煤工作面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時,及時修改作業規程并補充安全技術措施;2.礦總工程師(礦技術負責人)組織人員定期對作業規程貫徹實施情況進行復審,且有復審意見;3工作面安裝、初次放頂、收尾、回撤、過地質構造帶、過老巷、過煤柱、過冒頂區,以及托偽頂開采時,制定安全技術措施;4.作業規程中支護方式的選擇、支護強度的計算有依據;5.作業規程中各種圖紙完整規范;6.放頂煤5、開采的工作面開采設計要制定防瓦斯、防滅火、防水等災害治理專項安全技術措施,并按規定進行審批和驗收。,1.2規程措施,1 基礎管理,1、作業規程是指導采煤工作面安全回采的基礎性文件,應符合煤礦安全規程和技術規范的要求。各煤炭企業應根據本礦區、本企業的開采條件和工藝水平,制定適合本企業技術管理特點的作業規程編制細則,指導基層作業規程的編制工作。作業規程應在采煤工作面試生產10天前審批完畢并貫徹到每個職工,試生產前考試完畢并簽字留存。2、作業規程的復審是確保作業規程能否有效指導采煤工作面安全生產,是否需要及時增補安全技術措施的關鍵。作業規程的復審每2個月至少1次。當工作面開采條件出現重大產業化時,應6、及時復審,并根據復審情況決定是否編寫補充安全技術措施。3、安全技術措施是對作業規程的有效補充。采煤工作面處于安裝、初次放頂、收尾、回撤、過地質構造帶、過老巷、過煤柱、過冒頂區,以及托偽頂開采時,如原作業規程中沒有相關內容,需制定專項安全技術措施。當采煤工作面開采條件出現重大變化,作業規程無法有效指導安全生產時,應及時編寫補充安全技術措施。安全技術措施的審批程序、權限應符合有關規定。4、作業規程中工作面支護設計一般采用頂底板控制設計專家系統,或經驗公式進行設計,選擇支架的支護強度應大于采場最大壓強,支架的工作阻力應滿足要求。5、放頂煤開采的工作面要有上級集團公司(市級以上煤炭管理部門)的設計批復7、和驗收文件。依據是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關于加強煤礦放頂煤開采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監總煤行【2008】130號),在此基礎上有修改。,1.3 管理制度,1 基礎管理,無此相關內容,1、有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度。2、有工作面頂板管理制度,有支護質量檢查、頂板動態監測和分析制度,有變化管理制度;3、有采煤作業規程編制、審批、復審、貫徹、實施制度;4、有工作面機械設備檢修保養制度、乳化液泵站管理制度、文明生產管理制度、有工作面支護材料設備配件備用制度等,解讀:按2016年煤礦安全規程第四條規定,煤礦企業必須加強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本單位的作業規程和操作規程。必須建立8、各種設備、設施檢查維修制度,定期進行檢查維修,并做好記錄。煤礦企業建立技術措施審批、培訓,安全檢查制度,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報告制度等。結合采煤專業特點,明確以上制度名稱,以規范生產活動行為。,1.4 支護材料,1 基礎管理,支護材料有管理臺賬(規格、型號、數量及合格證等),不應超期使用,現場備用支護材料和備件符合作業規程要求,支護材料有管理臺帳,單體液壓支柱完好,使用期限超過8個月后,要進行檢修和壓力試驗,記錄齊全;現場備用支護材料和備件符合作業規程要求。,解讀:增加煤礦安全規程100條的有關規定,單體液壓支柱完好內容如:1.支柱所有零部件齊全、三用閥、頂蓋、彈性圓柱銷裝配位置正確,支柱不缺9、牙。2.支柱外表面無剝落的氧化皮,油缸表面無凹坑,支柱不彎曲。焊接處焊縫不允許有裂縫、弧坑、焊縫間斷等缺陷。3.支柱最小高度:允許誤差為額定高度和行程的正負20mm。4.裝配后的密封性:支柱全行程升柱時,手把體、底座不漏液。支柱注液時與注液槍配合處不漏液。5.操作性能:升柱,無卡阻,限位裝置可靠;降柱,降柱速度10040mm/s6.支柱密封性能:高壓密封,密封壓力0.85額定工作液壓,2min不允許壓降;4不允許滲漏。低壓密封,密封壓力為2MPa;2min不允許壓降;4不允許滲漏。,1.5采煤機械化,1 基礎管理,礦井采煤機械化程度不低于75%,采煤工作面采用機械化開采,解讀:綜采機械化程度直10、接反映了礦井的工藝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可靠程度。綜合機械化采煤工藝是煤礦的主要發展方向。對工作面采用機械化程度的考核,采用機械化開采就達100%,否側就是0。這一條是對工作面的考評,不是對企業的考評。,2.1 持證上崗,2 崗位規范,管理人員按規定要求取得安全資格證,新工人應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特種作業人員應持證上崗,這一條刪除,解讀:該條款內容調整至第11部分安全培訓和應急管理第一章節持證上崗相關內容中。,2.2專業技能,2 崗位規范,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掌握專業技術,作業人員掌握本崗位規程和技術措施,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掌握相關的崗位職責、管理制度、技術措施,作業人員掌握本崗位操作規程、作業規11、程相關內容和安全技術措施。,解讀:管理人員是指班組長以上的采煤專業管理人員,修改以后的標準更便于執行和考核。,2.3 規范作業,2 崗位規范,現場作業人員操作規范,執行“敲幫問頂”制度和開工前安全確認制度,無“三違”行為;零星工程施工有會審、有針對性措施,有跟班干部,1、現場作業人員嚴格執行本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掌握本崗位相應的操作規程和安全措施,操作規范,無“三違”行為。2、作業前進行安全確認;3、零星工程施工有針對性措施、有管理人員跟班。,解讀:1.修改后的標準條款,對作業人員要求更加明確,具有操作性,有利于執行;檢查考核也方便。2.零星工程施工是安全管理的薄弱點。為避免出現安全管理的死角12、,對于零散工程施工應做到有現場措施、有跟班,并責任到人,監督檢查到位。,2.4 隱患排查,2 崗位規范,作業前進行隱患排查,并實行閉合管理,這一條刪除,解讀:該條款調整至第三部分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中第二章節事故隱患排查第3、第4小節中。,3.1 頂板管理,3 質量與安全,3.1.2、工作面支架的中心距支柱間排距誤差不超過100mm,側護板正常使用,架間間隙不超過200mm(單體支柱間距誤差不超過100mm),支架不超高使用,3.1.2.工作面支架中心距(支柱間排距)誤差不超過100mm,側護板正常使用,架間間隙不超過100mm(單體支柱間距誤差不超過100mm),支架(支柱)不超高使用,支架(支13、柱)高度與采高相匹配,控制在作業規程規定的范圍,支架的活柱行程不小于200mm(企業特殊定制支架、支柱以其技術指標為準),解讀:該項主要檢查綜采(單體液壓支柱)工作面支架的布置質量。支架中心距(支柱間排距)過大容易造成架間竄矸,達不到設計的支護強度;過小容易擠死支架。增加了支架活柱行程要求是為防止壓死支架;工作面單體液壓支柱的使用也類似于支架。,3.1頂板管理,3 質量與安全,3.1.3 液壓支架接頂嚴實,相鄰支架(支柱)頂梁平整,不應有明顯錯茬(不超過頂梁側護板高的2/3),支架不擠不咬;采高大于3.0m或片幫嚴重時,應用防片幫措施,3.1.3 液壓支架接頂嚴實,相鄰支架(支柱)頂梁平整,不14、應有明顯錯茬(不超過頂梁側護板高的2/3),支架不擠不咬;采高大于3.0m或片幫嚴重時,應有防片幫措施;支架前梁(伸縮梁)梁端至煤壁頂板冒落高度不大于300mm。高檔普采(炮采)工作面機道梁端至煤壁頂板冒落高度不大于200mm,超過200mm時采取超前掛梁等其他有效措施。,解讀:接頂嚴實是發揮支架支護性能的關鍵,頂梁平整可保證支架有良好的受力狀態。明確規定了綜采工作面液壓支架錯茬不大于側護板高的2/3,不得出現擠架、咬架現象。增加了工作面支架前梁梁端(機道梁端)至煤壁冒落高度的要求,也是為了保證接頂嚴實,防止空頂,造成漏頂、冒頂現象。,3.1 頂板管理,3 質量與安全,3.1.4、無,3.1.15、4.支架頂梁與頂板平行,最大仰俯角不大于7;支架垂直頂底板,歪斜角不大于5;支柱垂直頂底板,仰俯角符合作業規程規定。,解讀:工作面支架仰采、俯采對頂板管理不利,支架仰俯角、垂直度的偏差保持在合適范圍,有利于支架(支柱)安全支護。采用高檔普采的工作面,支柱的仰俯角(迎山角)在作業規程中明確規定。,3.1頂板管理,3 質量與安全,3.1.11 對工作面工程質量、頂板管理、規程落實及安全隱患整改情況進行班評估,并做好記錄,3.1.11.對工作面工程質量、頂板管理、規程落實情況班評估工作,記錄齊全,并放置在井下指定地點。,解讀:采煤工作面是一個動態變化的作業場所,開展班評估,做好相關記錄,能真實反映實16、際生產情況,記錄變化因素,為管理人員指導下一循環的安全生產提供依據;班評估放到現場更便于記錄。,3.2 安全出口與端頭支護,3 質量與安全,3.2.1、工作面安全出口暢通,人行道寬度不應低于0.8m,綜采(放)工作面安全出口高度不小于1.8m,其他不應小于1.6m。工作面內排頭支架與巷道支護間距不應大于0.5m,架設抬棚的單體支柱初撐力符合規定。宜使用端頭支架或其他有效支護形式。,3.2.1.工作面安全出口暢通,人行道寬度不小于0.8m,綜采(放)工作面安全出口高度不低于1.8m,其它不低于1.6m。工作面兩端第一組支架與巷道支護間距不大于0.5m,單體支柱初撐力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3.2.17、2.條件適宜時,使用端頭支架和兩巷超前支護液壓支架。,解讀:該條款由一條標準分為兩條標準,將端頭支架單獨列出,目的是為了鼓勵、推廣使用端頭支架或其他先進有效的支護形式。,3.2 安全出口與端頭支護,3 質量與安全,3.2.3、超前支護距離不小于20m,初撐力符合作業規程規定,3.2.3、進、回風巷超前支護距離不小于20m,支柱柱距、排距允許偏差不大于100mm,支護形式符合作業規程規定;進、回風巷與工作面放頂線放齊(沿空留巷除外),控頂距應在作業規程中規定,擋矸有效。,解讀:超前支護主要是提高采煤工作面超前壓力范圍內的巷道支護強度,減少巷道變形量,確保上下出口的高度、寬度符合規定。超前支護的距18、離應根據超前壓力的實測數據確定,但不小于20m。回風、運輸巷必須與采煤工作面放頂線放齊,主要是防止上、下隅角過大造成空頂距大、礦壓集中,從而造成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頂板管理困難,同時防止積聚瓦斯。采煤工作面控頂距應在作業規程中作出明確規定,作業現場應與作業規程中的規定一致。采煤工作面切頂線側擋矸應有效,無竄矸現象,沿空留巷除外,3.2 安全出口與端頭支護,3 質量與安全,3.2.4、架棚巷道超前替換距離符合作業規程規定,3.2.4、架棚巷道超前替棚距離、錨桿、錨索支護巷道退錨距離符合作業規程規定。,解讀:架棚巷道超前替換、錨桿(索)巷道退錨,是為了方便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回撤棚梁,保證工作面出口安19、全暢通。若超前替換(退錨)作業距采煤工作面過近,替換(退錨)作業時有可能與工作面作業相互干涉,并危及出口安全,故在作業規程中對超前替換的距離作出明確規定。,3.3 安全設施,3 質量與安全,3.3.5、無,3.3.5、破碎機安全防護裝置齊全有效。,解讀:破碎機入口前安裝急停閉鎖裝置,沒封閉的破碎機需設有效的安全防護裝置,避免傷人。,4.1 設備選型,4 機電設備,4.1.1、液壓支架(支柱)與工作面條件相適應;支護強度選擇有科學依據,支架工作阻力滿足設計要求,4.1.1 支護裝備(泵站、支架、支柱)滿足設計要求。,解讀:支護裝備(支架、支柱)是保證采煤工作面支護安全的基礎,其規格、型號的選擇必20、須與煤層厚度(設計采高)、傾角、頂底板特性等開采條件相適應。泵站的選型能滿足支護和推移設備的移設速度要求。,4.1 設備選型,4 機電設備,4.1.2、采煤機選型應滿足煤層采高、截割的難易程度、地質構造發育程度和能力要求,4.1.2、生產裝備選型、配套合理,滿足設計生產能力需要,解讀:生產設備選型是實現安全高效生產的關鍵。采煤機截齒的選擇,應根據煤層截割難易程度和特點進行確定;截割功率、行走功率的選擇,應根據煤層硬度、傾角和設計的采煤機最大牽引速度等參數,計算后確定。采煤工作面各工序、各設備間的能力應相互匹配,并應在作業規程中進行驗算,不得出現能力不匹配、制約生產能力發揮的因素,以實現采煤工作21、面的安全高效。,4.1 設備選型,4 機電設備,4.1.3、落煤、裝煤、運煤、支護等工藝裝備能力匹配,無制約因素,4.1.3、電氣設備滿足生產、支護裝備安全運行的需要,解讀:工作面選用的移動變電站、組合開關、電纜等的技術參數要滿足設備安全運行的需要。,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4.2.1液壓系統無漏、竄液,部件不缺損,管路無擠壓;注液槍完好,控制閥有效;采煤機、刮板輸送機、轉載機、破碎機等設備完好,保護齊全,運行可靠,符合機電設備的管理規定;噴霧裝置符合規定,內外噴霧有效,4.2.1泵站:(1)乳化液泵站完好,綜采工作面乳化液泵壓力不小于30MPa,炮采、高檔普采工作面乳化液泵壓力不小于22、18MPa,乳化液(濃縮液)濃度符合產品技術標準要求,并在作業規程中明確規定;(2)液壓系統無漏、竄液,部件不缺損,管路無擠壓;注液槍完好,控制閥有效;(3)采用電液閥控制時,凈水裝置運行正常,水質、水量滿足要求;(4)各種液壓設備及輔件合格、齊全、完好,控制閥有效,耐壓等級符合要求,操縱閥手把有限位裝置,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1、綜采工作面投入使用前,應對配液用水、乳化油進行化驗,保證乳化液質量源頭達標。水質不合格時,應在對井下配液用水加裝軟化、凈化裝置。2、現場對乳化液濃度進行測量,必須達到3%-5%要求。當采用濃縮液時,應按產品使用說明執行。泵站司機必須熟知糖量儀使用方法,熟知23、乳化油的換算系數。3、現場需有乳化液濃度自檢臺賬,每班檢查次數不少于2次。4、智能型乳化液泵站控制系統顯示屏參數(液位、濃度)顯示正常,濃度顯示值與實際測量值誤差范圍不能超過正負0.5。5、乳化液泵壓力表齊全,顯示正常。6、乳化液泵站各連接管路、接頭不得存在滴、漏液現象。7、支架操作閥手把有限位裝置,防止誤操作。,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4.2.2 乳化液泵站完好,綜采工作面乳化液濃度為3%5%、壓力不小于30Mpa,炮采、高檔普采工作面乳化液濃度為2%3%,壓力不小于18Mpa;,4.2.2采(刨)煤機:(1)采(刨)煤機完好;(2)采煤機應有停止工作面刮板輸送機的閉鎖裝置;(3)采24、(刨)煤機有機載瓦斯報警斷電裝置且靈敏可靠;(4)采(刨)煤機截齒、噴霧裝置、冷卻系統符合規定,內外噴霧有效;(5)采(刨)煤機電氣保護齊全可靠;(6)刨煤機工作面至少每隔30m裝設能隨時停止刨頭和刮板輸送機的裝置或向刨煤機司機發送信號的裝置;有刨頭位置指示器;(7)大中型采煤機使用軟啟動控制裝置;(8)采煤機具備遙控控制功能,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解讀,1、滾筒截齒數量齊全,截齒合金頭磨損嚴重情況下應及時更換。2、采煤機搖臂位于水平位置時,油位應達到油表中間位置,注油口應保持清潔通暢,不得出現滲、漏油。3、采煤機電控系統顯示屏完好,顯示正常;調高泵站、冷卻水壓力表顯示正常,不得出現25、破損、損壞現象。4、采煤機具備與刮板輸送機實現閉鎖功能,并配置瓦斯斷電裝置。采煤機停電的情況下瓦斯監測儀有顯示的功能(供電時間不低于2小時)。采煤機檢修時,應該閉鎖刮板輸送機,打開隔離,打開截割電機離合手把(摘刀)。5、采煤機專用電纜不能冷補,電纜之間不應有接線盒。采煤機電氣保護(超速保護;差速保護;失壓保護;電機過熱保護;牽引過零保護)。6、按煤礦安全規程第121條規定,工作面刮板輸送機應設有閉鎖裝置,每隔15m的通訊裝置應確保具有停止運輸機的功能。7、第7、8項為鼓勵發展項目。,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4.2.1刮板輸送機、轉載機、破碎機等設備完好,保護齊全,運行可靠,符合機電設備26、的管理規定;,4.2.3刮板輸送機(含轉載、破碎機):(1)刮板輸送機(含轉載、破碎機)完好;(2)使用刨煤機采煤時,工作面傾角大于12時,配套的刮板輸送機裝設防滑、錨固裝置;(3)刮板輸送機機頭、機尾固定可靠;(4)刮板輸送機(含轉載、破碎機)的減速器與電動機軟連接,液力耦合器使用水(或難燃液)介質,使用合格的易熔塞和防爆片;(5)刮板輸送機安設有能發出停止和啟動信號的裝置;(6)刮板輸送機各種電氣保護齊全可靠,電機采用水冷方式時,水量、水壓符合要求。,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解讀,1、刮板機、轉載機溜槽無開焊、斷裂;刮板不短缺,無斷鏈、跳鏈現象;鏟煤板、擋煤板和電纜架完好。2、刮板27、機、轉載機、破碎機動力部上方加裝有防水、防塵裝置。3、刮板機啟動有預警裝置,安設發出停止和啟動信號的裝置,發出信號點的間距不得超過15米。4、減速器、電機冷卻水進出口保持清潔暢通。5、減速器無滲漏油現象,注油嘴清潔暢通。,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4.2.4 無,4.2.4帶式輸送機:(1)帶式輸送機完好,機架、托輥齊全完好,膠帶不跑偏;(2)帶式輸送機電氣保護齊全可靠;(3)帶式輸送機的減速器與電動機采用軟連接或軟啟動控制,液力耦合器不合用可燃性傳動介質(調速型液力偶合器不受此限),并使用合格的易熔塞和防爆片;(4)使用阻燃、抗靜電膠帶,有防打滑、防堆煤、防跑偏、防撕裂保護裝置,有溫度28、煙霧監測裝置,有自動灑水裝置;(5)帶式輸送機機頭、機尾固定牢固,機頭有防護欄,機尾使用擋煤板、有防護罩;在大于160的斜巷中帶式輸送機設置防護網,并采取防止物料下滑、滾落等安全措施;(6)連續運輸系統應具有連鎖、閉鎖控制裝置,全線安設有通信和信號裝置;(7)上運帶式輸送機裝設防逆裝置和制動裝置,下運帶式輸送機應裝設軟制動裝置且必須裝設防超速保護裝置;(8)帶式輸送機安設沿線急停裝置;(9)帶式輸送機系統宜采用無人值守集中綜合智能控制方式。,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1、帶式輸送機四保護、兩裝置齊全有效(四保護:防堆煤保護,防打滑保護,防跑偏保護,防撕裂保護;兩裝置:有溫度、煙霧監測裝29、置,有自動灑水裝置)。2、帶式輸送機機頭防護網齊全,傳動部要求設有保護柵欄。3、帶式輸送機機頭電機、減速器冷卻水嘴清潔暢通。4、帶式輸送機機尾清掃器完好有效,機尾緩沖托輥齊全完好、緩沖架無變形、損壞,機尾滾筒運轉正常并且有護罩,護罩完好緊固。自移機尾裝置各千斤頂、操作閥靈活可靠,無竄液、漏液現象。5、減速器無滲漏油現象,注油嘴清潔暢通。6、液力耦合器具有兩項保護,其一是溫度保護,以易熔塞實現;其二是壓力保護,以防爆片實現。7、皮帶接口處無毛邊、接口(卡口)完好,無壞針。8、帶式輸送機沿線每隔100米應設有拉線急停裝置,拉線急停靈敏可靠,急停拉線嚴禁用鐵絲代替。9、第9項為鼓勵性項目,是適應新技30、術發展的需要。,解讀,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4.2.6 原內容為通信系統暢通可靠,監測、監控設備運行正常,安放位置符合規定,4.2.6通信系統暢通可靠,工作面每隔15m及變電站、乳化液泵站、各轉載點應有語音通信裝置;監測、監控設備運行正常,安放位置符合規定。,解讀:采煤工作面語音通訊系統、瓦斯監測系統以及工作面集中控制站等監測、監控系統應運轉正常。語音通訊應按規定設置,瓦斯探頭應懸掛在規定位置。,4.2 設備管理,4 機電設備,原內容為4.2.3 開關上架,電氣設備不被淋水,4.2.7.小型電器排列整齊,干凈整潔,性能完好;機電設備表面干凈,無浮煤積塵;移動變電站完好;接地線安設規范31、;開關上架,電氣設備不被淋水;移動電纜有吊掛、拖拽裝置。,解讀:增加了對電氣設備安全可靠性、文明生產的要求,比原標準覆蓋面更加全,移動設備若處于淋水處,應搭設雨棚或用防水布遮蓋。,5.1面外環境,5 文明生產,5.1.1泵站、休息地點、油脂庫等場所有照明;圖牌板齊全、清晰整潔,巷道交叉口有避災標識牌,5.1.1 電纜、管線吊掛整齊,泵站、休息地點、油脂庫、帶式輸送機機頭和機尾等場所有照明。圖牌板(工作面布置圖、設備布置圖、通風系統圖、監測通信系統圖、供電系統圖、工作面支護示意圖、正規作業循環圖表、避災路線圖;炮采工作面增設炮眼布置圖、爆破說明書等)齊全、清晰整潔;巷道每隔100m設置醒目的里程32、標志。,解讀:文明生產的內容進行了集中,圖版板種類從原對作業規程的要求移到此處,圖版板要統一標準尺寸,懸掛在醒目地點,要便于觀看。避災的內容放到第11部分“安全培訓和應急管理之安全避險系統”中。,5.1 面外環境,5 文明生產,5.1.2兩巷:支護完整,作業范圍內無失修巷道;安全距離符合規定,設備上方與頂板距離應大于或等于0.3m。,5.1.2 進、回風巷:支護完整,無失修巷道;設備、物料與膠帶、軌道等的安全距離符合規定,設備上方與頂板距離不小于0.3m。,解讀:設備安全距離,在運輸巷道要符合運輸安全間隙的要求。材料堆放要在作業規程中明確堆放標準,并現場執行。,5.2 面內環境,5 文明生產,5.2.1、工作面內管路敷設整齊,支架內無浮煤、積矸,照明符合規定;5.2.2、瓦斯濃度不超限、工作面溫度超過26應采取降溫措施。,5.1.2工作面內管路敷設整齊,支架內無浮煤、積矸,照明符合規定。,解讀:原條款中關于工作面溫度超過26的相關防護措施調整至第10部分職業衛生第二章節職業病危害高溫相關規定中;瓦斯的內容集中到通風的相關內容中,此處不重復;工作面管路敷設要與布置圖相一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