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管理制度匯編(2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q**
編號:757991
2023-09-27
22頁
192.21KB
1、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管理制度第一章總則1 目的為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準確辨識安全生產風險,評價其風險程度,從而進行有效控制,實現事前預防,消除危害,控制風險,最大限度保障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生命安全的目的。2 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范圍內安全生產風險辨識、評估、分級和控制管理。3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3號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3號黑龍江省安全生產條例 黑龍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5號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 關于印發標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 安委辦20163號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2、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 安委辦201611號關于印發黑龍江省工貿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五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黑安監發2016年20號關于黑龍江省企業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操作指南(試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 關于印發黑龍江省冶金、有色金屬、紡織行業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黑應急規發20191號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 GB 6441-19864 術語和定義4.1 風險:發生危險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與隨之引發的人身傷害或健康損害的可能性與后果嚴重性的組合。4.2. 風險單元:為便于風險辨識、風險評3、估工作的進行,有利于提高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工作的準確性,需將辨識對象劃分為若干個單元,一般以生產車間、儲存區域、工藝裝置、設備設施、作業場所、制度建設、操作行為、物料的特點和危險源的類別、分布有機結合起來后進行劃分。4.3 風險點:存在于風險單元之中,是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具體部位、裝置或關鍵點。伴隨在風險的部位、設施、場所和區域的作業過程。4.4 危險源:可能導致人員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危險和風險是伴生的,所以危險源也是風險源,那么風險源也稱風險點。4.5 重大危險源: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貯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4、在我國重大危險源泛指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按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GB182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其中一級固有危險最大。4.6 重大危險源: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貯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在我國重大危險源泛指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按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GB182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其中一級固有危險最大。4.7 重大風險:是指發生事故可能性與事故后果二者結合后風險值被認定為重大風險類型。重大危險源不一定伴隨重大風險,即風險可控性。但實際工作中“安全冗余”和直觀判定,5、往往將之定性為重大風險,目的是提高安全關注度。事故隱患一定伴隨現實風險,往往一觸即發。重大事故隱患一定伴隨重大風險,距離事故一步之遙。4.8 風險分級:通過采用科學、合理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低風險四個級別4.9 風險分級管控:按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4.10 安全事故隱患:是指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6、理上的缺陷。4.11 風險點與隱患的關系:風險點是隨著企業的誕生而同時生成的,是相對固定的,不因為隱患整改而改變。每個風險點都有安全事故隱患:是指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保障安全運行的基本條件,風險點不是隱患,當風險點保障條件失控時,即形成隱患。因此,風險點的保障條件也是風險點的隱患排查事項,做好隱患排查治理就是保障風險點的安全運行。4.12 一般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后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4.13 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7、改難度較大,應當全部或者局部停產停業,并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生產經營單位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4.14 隱患排查:是指企業組織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對本單位的事故隱患進行排查,并對排查出的事故隱患,按照事故隱患的等級進行登記,建立事故隱患信息檔案的工作過程。4.15 隱患治理:是指消除或控制隱患的活動或過程。包括對排查出的事故隱患按照職責分工明確整改責任,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資金、實施監控治理和復查驗收的全過程。4.16 隱患信息:是指包括隱患名稱、位置、狀態描述、可能導致后果及其嚴重程度、治理目標、治理措施、職責劃分、治理期限等信息8、的總稱。第二章 組織機構和職責5 組織機構:5.1公司以文件形式設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負責人、技術負責人任副組長的安全生產分級管控領導小組,作為企業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工作的常設機構。成員由各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安全、設備、技術、工藝、電氣、儀表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組成。5.2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公司(安全、技術、設備)管理部門。負責此項工作的日常推進、協調、監督、檢查、評估、考核等。6 職責6.1 安全生產分級管控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編制、批準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并以公司正式文件形式下發。6.2安全生產分級管控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制定年度培訓計劃。 6.3辦公室負責編制風險分級管控體9、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體系建設工作任務、工作步驟、職責部門、時間節點,實施方案批準后,組織實施。6.4辦公室負責編制并組織實施年度培訓計劃,分層次、分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全員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風險分級管控職責分工、工作程序、風險單元劃分原則、危險源辨識方法、風險評價方法、管控措施制定、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技巧與實例。6.5辦公室負責定期檢查風險管控措施執行情況,對相關部門及人員進行考核、獎懲。6.6公司各部門、各崗位按照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安排履行職責,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第三章 安全生產風險辨識、評估7 安全生產風險點分類 根據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特點及生產現場實際情況,將公司范圍內的風險10、點范圍兩大類。7.1 生產現場及其他區域物的不安全狀態、作業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7.2 作業過程中人的不安全行為。8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類別及危害程度 按照GB 6441-19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2“”事故類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3號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3條的規定確定。9 辨識程序開展風險辨識評估時,首先應確定風險辨識評估程序。9.1 前期準備風險辨識應收集以下信息:a)企業廠區總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圖、消防系統圖以及企業重點防火部位分布圖;b)所屬行業的生產、安全等方面的最新法律、法規、標準、規范;c)設備設施清單及設備設施完好情況;d)現行的安全管理制度11、安全操作規程;e)相關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f)相關方名錄、資質審核、安全管理協議;g)以往已識別的危險源識別清單,對應的措施改變情況以及新產生的危險源;h)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i)公司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j)特種作業人員臺帳及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臺帳;k)建設項目安全設施 “三同時”相關資料;l)本行業的事故案例。9.2 確定風險辨識范圍風險的辨識范圍應覆蓋所有的設備設施、作業環境和作業活動,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a)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體系、管理組織、責任制、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持證上崗、應急救援、員工崗位安全規范);b)規劃、設計(重點是新、改、擴建項目)和建設、投產、運行階段;c)常規12、和非常規作業活動;d)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e)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f)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g)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h)工藝、設備、管理、人員變更;i)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j)氣候、地質及環境影響。9.3劃分風險單元9.3.1 風險單元劃分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避免重復的原則。9.3.2 風險單元內容應包括企業的所有設施、崗位、場所、區域以及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9.3.3 風險單元一般可按如下方法劃分:a)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劃分;b)按地理區域劃分;c)按裝置劃分;d)按作業任務劃分;13、e)上述幾種方法的結合。f)單元劃分表式樣參見附錄B.1。9.4風險辨識方法9.4.1 風險的辨識方法宜采用安全檢查表法(SCL)、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經驗交流法。9.4.2 企業在風險辨識時,應考慮其固有風險、現實風險和潛在風險的同時結合風險不同狀態和時態予以全面辨識,即:a)三種狀態正常(例如:在正常的運行或操作過程就存在著危險危害);異常(例如:在設備出現故障時出現的危險危害);緊急(例如:發生火災、爆炸、坍塌等破壞性大事故時的情況)。b)三種時態過去(例如:是指某個風險“過去”發生過傷害事故);現在(例如:是指某個危險因素“現在”一直就危害著人體,如高溫、噪聲);將來(例如:是指14、某個風險存在“將來”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可能)。9.5風險辨識清單在風險辨識后,應將辨識(排查)出的風險點形成清單,以便用于風險評估分級,風險點排查(辨識)清單應至少包括:單元編號、風險點序號、風險點編號、風險點名稱、風險類型、危險源、管控措施。10風險評估10.1 風險評估方法分為定性、定量兩類。可以根據評估的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風險評估方法。宜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LEC法,分析風險導致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嚴重程度,確定風險程度。10.2 對各類風險評估時,應結合自身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頻次、風險值的取值標準和評價級別,風險判定準則的制定應充分考慮以15、下要求:a)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b)設計規范、技術標準;c)本企業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d)本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e)相關方的投訴。10.3 按照重點關注事故后果的基本工作思路,風險等級劃分宜采取風險判定矩陣方法確定風險等級,從高到低依次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四級,分別采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詳見表1。表1 風險判定矩陣可能性嚴重程度(災難)可能發生重特大事故(嚴重)可能發生較大事故(較重)可能發生死亡事故(較輕)可能發生人員傷亡A(很可能)重大風險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B(可能,但不經常)重大風險重大風險較大風險C(可能性小,完全意外)重大風險較大風險16、一般風險低風險10.4 重大風險確定原則存在以下情況之一,應直接判定為重大風險:a)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 b)發生過死亡、重傷、重大財產損失事故,或三人及以上輕傷、一般財產損失事故,且現在發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c)經評定構成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d)經風險評價確定為最高級別風險的。10.5 單元風險級別確定風險單元的風險級別或作業活動的風險級別確定,應充分考慮本企業風險可接受能力,一般可按照風險單元或作業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點的最高風險級別作為該風險單元或作業活動的風險級別,也可以按照風險單元或作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級別風險因素所占比例確定。10.6 風險點清單確定為便于風險17、管理,應將辨識出的風險點以清單形式進行管理,形成一點一單。風險點清單內容與式樣見附錄B.2。11 風險分級管控措施根據風險辨識評估結果,針對安全風險的特點,從組織、制度、技術、應急等方面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管控。通過隔離危險源、采取技術手段、實施個體防護、設置監控設施等措施,達到規避、降低和監測風險的目的。11.1風險管控原則11.1.1 4級:輕度(一般)危險,可以接受(或可允許的)。車間應引起關注,負責4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屬班組具體落實;需要監視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現狀,保留記錄。11.1.2 3級:中度(顯著)危險,需要控制整改。公司、部門應引起關注,負責3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18、屬部門、車間具體落實。11.1.3 2級:高度危險(重大風險),必須制定措施進行控制管理。公司對重大及以上風險危害因素應重點控制管理,具體由安全管理部門和職能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具體落實。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時,應采取應急措施,并根據需求為降低風險制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或配給資源、限期治理,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11.4 1級:不可允許的(巨大風險),極其危險,必須立即整改,不能繼續作業。只有當風險降低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如果無限的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必須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隱患治理措施。11.2控制措施12.1 工程技術措施,實現本質安全。12.2 管理措施,規范安全管理,19、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完善、落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風險分級管控制度和考核辦法,對風險采取分級、分層、分類、分專業進行管理,落實領導層、管理層、員工層的風險管控責任,下級必須負責上級負責管控的風險。12.3 教育培訓措施,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能。12.4 個體防護裝備,降低個人風險。12.5 應急措施,將危險降到最低。13 檔案管理13.1 應將風險辨識過程中產生的重大風險進行匯總,登記造冊。13.2 對重大風險的登記內容應包括:風險名稱、作業場所、工藝技術條件、技術保障措施、管理措施、應急處置措施、責任部門及工作職責內容。13.3 建立風險點分級管控臺20、賬,臺賬應明確風險點的具體位置、主要危險因素、管控措施、檢查頻次的內容。風險點分級管控臺賬式樣見附錄B.3。14 風險告知14.1 對辨識出風險實施告知制度,采用設置公告欄告知、崗位告知卡告知、風險分布圖告知或作業風險比較圖等方式告知。14.2 在存在重大風險區域醒目位置設置重大風險公告欄,公告欄標明主要風險名稱、可能引發的事故隱患類別、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及報告方式內容。重大風險公告欄式樣參見附錄B.4。14.3 在存在重大風險崗位設置崗位風險告知卡,告知卡應至少包括:風險名稱、可能引發的事故隱患類別、事故后果、管控措施、應急措施及報告方式內容。崗位風險告知卡式樣參見附錄B.5。14.4 在廠21、區、辦公區醒目位置設置本企業風險分布圖、作業風險比較圖。14.4.1 可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將生產設施、作業場所區域存在的不同等級(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風險),標示在總平面布置圖或地理坐標圖中形成風險分布圖。14.4.2 可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狀圖、曲線圖或餅狀圖將部分作業活動、生產工序、關鍵任務、例如動火作業、受限空間作業,按照風險從高到低標示出來,實現對重點環節的重點管控。15 培訓 按照年度培訓計劃的安排,組織員工對本單位的風險評估方法、評估過程、評估結果、控制措施等進行培訓,并保留培訓記錄。16 考核 定期對控制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按照公司安全22、生產獎懲辦法進行獎勵或處罰。17 建立風險分級管控信息管理系統建立風險信息化管理系統。其內容宜包括:組織機構及人員、設備設施清單、作業活動清單、風險分析評價記錄、風險管控措施、風險告知信息。18 持續改進將風險分級管控融入整個生產過程管理,每年至少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并對評審結果進行公示和公布。不斷提升風險管控水平。19附件19.1單元劃分表式樣B.1單元劃分表式樣風險點序號一級單元二級子單元三級子單元序號名稱序號名稱序號名稱1A2B1a2b3c1xxxx2xxxx3xxxx4xxxx4d3C4D19.2 風險點清單內容與式樣B.2風險點清單內容與式樣第XXXX號風險點清單企23、業名稱: 所在風險單元名稱:風險點編號單元編號+風險點序號風險點名稱風險點位置描述所在單元,如一級單元名稱/二級./三級./.風險因素風險類別可能導致事故類型風險等級色標說明+中文表述(黃色:一般風險)管控單位/責任人序號檢查事項序號風險控制措施檢查頻次112219.3風險點分級管控臺賬式樣B.3風險點分級管控臺賬式樣XXX公司風險點分級管控臺帳風險點序號風險點位置風險點名稱風險點編號風險等級風險因素風險類別管控責任隱患檢查事項風險管控措施檢查人(簽名/時間)一級單元二級子單元三級子單元責單單位責任人崗位班組車間部門公司頻次頻次頻次頻次頻次123119.4重大風險公告欄樣式B.4重大風險公告欄24、樣式重大風險點公告欄風險點位置主要風險因素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主要管控措施(1)(2)(3)主要應急措施(1)(2)19.5崗位風險告知卡樣式B.5崗位風險告知卡樣式崗位風險告知卡車間崗位主要危險源潛在的事故及職業危害類型(1)(2)(3)異常狀況應急處置(1)(2)(3)19.6風險矩陣法(LS)風險矩陣法(LS)風險矩陣法(簡稱LS),R=LS ,其中R是危險性(也稱風險度),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事件后果的結合,L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嚴重性;R值越大,說明該系統危險性大、風險大。表C.1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等級標 準5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害的發25、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發生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發生或預期情況下發生。3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19.7事件26、后果嚴重性(S)判別準則表C.2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別準則等級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員直接經濟損失停工企業形象5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死亡100萬元以上部分裝置(2 套)或設備重大國際影響4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喪失勞動能力、死亡50萬元以上2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行業內、省內影響3不符合上級公司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1萬元以上1 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地區影響2不符合企業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1萬元以下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公司及周邊范圍 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沒有停工形象沒有受損19.7風險等級判定準則(R值)及控制措施表C.3風險等級判定準則(R27、值)及控制措施風險值風險等級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20-25A/1級重大風險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刻15-16B/2級較大風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C/3級一般風險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2 年內治理4-8D/4級低風險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1-3E/5級低風險無需采用控制措施需保存記錄19.8風險判定矩陣表4風險判定矩陣可能性嚴重程度(災難)可能發生重特大事故(嚴重)可能發生較大事故(較重)可能發生死亡事故(較輕)可能發生人員傷亡A28、(很可能)重大風險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B(可能,但不經常)重大風險重大風險較大風險C(可能性小,完全意外)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低風險19.9風險矩陣表表C.4風險矩陣表后果嚴重性5輕度危險一般風險較大風險重大風險重大風險4輕度危險輕度危險一般風險較大風險重大風險3低風險輕度危險一般風險一般風險較大風險2低風險輕度危險輕度危險輕度危險一般風險1低風險稍有危險稍有危險輕度危險輕度危險12345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9.10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評價法(LEC)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評價法(LEC)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評價法(簡稱LEC)。L(likelihood,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exposure29、,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給三種因素的不同等級分別確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個分值的乘積D(danger,危險性)來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說明該作業活動危險性大、風險大。表D.1 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分值事故、事件或偏差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預料。6相當可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事件或偏差3可能,但不經常;或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或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30、等),也未作過任何監測;或未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在預期情況下發生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過類似事故、事件或偏差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能定期進行監測0.2極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0.1實際不可能表D.2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判斷準則分值頻繁程度分值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1每年幾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31、露0.5非常罕見地暴露表D.3發生事故事件偏差產生的后果嚴重性(C)判別準則分值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萬元)停工公司形象100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傷5000以上公司停產重大國際、國內影響40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1000以上裝置停工行業內、省內影響15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傷100以上部分裝置停工地區影響7不符合上級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喪失勞動力、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10萬以上部分設備停工公司及周邊范圍2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1萬以上1套設備停工引人關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1完全符合無傷亡1萬以下沒有停工形象沒有受損表D.4 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D)風險值風險等級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320A/1級重大風險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刻160320B/2級較大風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立即或近期整改70160C/3級一般風險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2年內治理2070D/4級低風險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20E/5級低風險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