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揮發性有機物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管理規程(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758421
2023-09-27
6頁
190KB
1、揮發性有機物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管理規程一、 目的 為貫徹落實江蘇省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實施技術指南,深入推進公司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工作,有效控制揮發性有機物的無組織排放,結合本公司實際,特制定本規程。二、 適用范圍適用于公司揮發性有機物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管理的全過程。三、 責任1. EHS部:負責聯系第三方檢測單位統計本公司監測點位數量并進行揮發性有機物泄漏 檢測與修復(LDAR)。2. 各車間:負責配合第三方檢測公司對各車間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工作。四、 術語1. 揮發性有機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2、參與大氣光化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或者根據有關規定確定的有機化合物。 在表征 VOCs 總體排放情況時,根據行業特征和環境管理要求,可采用總揮發性有機物(以 TVOC 表示)、非甲烷總烴(以 NMHC 表示)作為污染物控制項目。2. 無組織排放 fugitive emission :大氣污染物不經過排氣筒的無規則排放,包括開放式作業場所逸散,以及通過縫隙、通風口、敞開 門窗和類似開口(孔)的排放等。3. 泄漏檢測與修復 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泄漏檢測與修復是指對工業生產全過程揮發性有機物物料逸散、泄漏進行控制的系統工程。該技術采用固定或移動檢測儀器,定量檢測易產生揮3、發性氣體泄漏的場所和所有揮發性氣體排放源,從而控制VOCs逸散、泄漏排放,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簡稱LDAR。4. VOCs物料VOCs-containing materials:本標準是指VOCs質量占比大于等于10%的物料,以及有機聚合物材料。 5. 密封點:采用密封措施,阻止設備流體從相鄰結合面間或開口處向外泄漏的點位。6. 泄漏控制濃度:指在相關排放標準或法規中規定的,在泄漏排放源表面測得的VOCs濃度值,表示有VOCs泄漏存在,需采取措施進行控制。它是一個基于經校準氣體校準的儀器的測定讀數。五、 工作程序 1. LDAR項目建立1.1 檢測對象確定EHS部審核各車間的物料平衡表、工藝4、流程圖、管道流程圖、操作規程、裝置平面布置圖等內容。分析裝置涉及的原料、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和各類助劑的組分和含量是否涉及VOCs,從而確定需要實施泄漏檢測與修復裝置。1.2 設備與管線組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可免予泄漏檢測: 正常工作狀態,系統處于負壓狀態; 采用屏蔽泵、磁力泵、隔膜泵、波紋管泵、密封隔離液所受壓力高于工藝壓力的雙端面機械密 封泵或具有同等效能的泵; 采用屏蔽壓縮機、磁力壓縮機、隔膜壓縮機、密封隔離液所受壓力高于工藝壓力的雙端面機械 密封壓縮機或具有同等效能的壓縮機; 采用屏蔽攪拌機、磁力攪拌機、密封隔離液所受壓力高于工藝壓力的雙端面機械密封攪拌機或 具有同等效能的攪拌機; 采用5、屏蔽閥、隔膜閥、波紋管閥或具有同等效能的閥,以及上游配有爆破片的泄壓閥; 配備密封失效檢測和報警系統的設備與管線組件; 浸入式(半浸入式)泵等因浸入或埋于地下以及管道保溫等原因無法測量的設備與管線組件; 安裝了 VOCs 廢氣收集處理系統,可捕集、輸送泄漏的 VOCs 至處理設施; 采取了其他等效措施。1.3 密封點的確定EHS部聯系第三方檢測單位對需要實施泄漏檢測與修復裝置進行現場點位核算,包括載有氣態VOCs物料、液態VOCs物料的設備與管線組件的密封點,從而確定點位數量。2. 現場泄漏檢測流程2.1檢測儀器開展LDAR的第三方機構,應配備VOCs定量檢測儀器。儀器應符合但不限于以下技術要6、求: 儀器檢測器類型包括催化氧化檢測器、火焰離子檢測器、紅外吸收檢測器、光離子檢測器等。實施檢測前應通過查證或實驗手段確保所采用的儀器檢測器對所測主要 VOCs或 OHAPs組分有響應。 測定儀器的量程應能滿足規程中的泄漏濃度控制限值,且其分辯率應保證規程中的泄漏濃度控制限值的2.5范圍內可讀。 儀器應配置一個能向檢測器提供持續流量的電動采樣泵,在采樣探頭頂端安裝玻璃棉塞或過濾器以保護儀器,且在探頭前測得的采樣流量應在(0.103.0)L/min 。 儀器須具有防爆安全性,儀器必須通過有資質的儀器儀表防爆安全監督檢驗機構的防爆安全檢驗認證。常規檢測儀器應經過具備相關資質的機構計量檢定合格后,方7、可作為LDAR檢測儀器投用。檢定證書應在有效期內。2.2檢測試劑需配備兩種標準氣體用于儀器校準和性能評估: 零氣:潔凈空氣,其中VOCs含量應小于10mol/mol,以甲烷計。 參考化合物標準氣體:平衡氣體應為高純空氣,參考化合物濃度與泄漏控制濃度(或標準濃度限值)接近,其不確定度應在2。2.3檢測步驟2.3.1 檢測環境條件現場檢測應在儀器使用說明書規定的能正常工作的環境條件下實施。超出使用環境條件,應獲得儀器制造商對使用條件的書面認可。雨雪或大風天氣(地面風速超過10m/s)應禁止作業。2.3.2環境本底值檢測每套裝置或單元至少每天進行一次環境本底值測試。每次測試至少取5點,測試點位如圖18、所示,測試點距密封點最近不小于25厘米,將5個測試值取平均值作為當日裝置環境本底值。在檢測過程中發現密封點或群組附近的儀器讀數與裝置環境本底值無明顯變化(儀器讀數低于3倍裝置環境本底值),以裝置環境本底值作為該密封點或群組的環境本底值。裝置邊界檢測位置圖 1環境本底值檢測位置示意圖2.3.3檢測與讀數將儀器采樣探頭在密封點表面移動,采樣探頭與密封點邊線保持垂直,采樣探頭移動速度不超過10cm/s。如果發現指示值上升或儀器報警,放慢采樣探頭移動速度直至測得最大讀數,并將采樣探頭保持在出現最大讀數的位置,在該位置的檢測時間不少于2倍儀器響應時間。3. 泄漏源修復 3.1泄漏認定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9、則認定發生了泄漏: 密封點存在滲液、滴液等可見的泄漏現象; 設備與管線組件密封點的VOCs泄漏檢測值超過表1規定的泄漏認定濃度。 表1 設備與管線組件密封點的VOCs泄漏認定濃度單位:mol/mol 適用對象泄漏認定濃度重點地區泄漏認定濃度氣態 VOCs 物料5 0002 000液態 VOCs 物料揮發性有機液體5 0002 000其他2 000500 83.2 泄漏修復 3.2.1首次修復當檢測過程中,發現有組件檢測值超過泄漏閾值,檢測人員應與企業項目聯系人取得聯系,安排設備維修。在檢測到泄漏后5天內,企業應及時進行首次嘗試維修,并將過程中的數據錄入管理系統中或及時建檔保存。3.2.2最終修10、復在首次嘗試維修后泄漏仍未消除,需進行再次維修或與監管部門協商將組件移入延遲維修清單中。最終維修的期限為自發現泄漏之日起15天。3.2.3延遲修復泄漏之日起15日內仍未完全修復的密封點,且符合以下條件之一才能納入延遲修復范圍: 裝置停車條件下才能修復; 立即維修存在安全風險; 泄漏密封點立即維修產生VOCs排放量大于延遲修復的排放量。修復時間不得遲于泄漏后6個月內。延遲修復應記錄并向主管部門提供書面說明并預計消漏的時間,并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消漏,延遲修復的設備應在下一個停工檢修期間進行修復。延遲修復的設備仍應按規定檢測頻率檢測并記錄。4. 密封點泄漏檢測頻次4.1對設備與管線組件的密封點每周進11、行目視觀察,檢查其密封處是否出現可見泄漏現象。4.2泵、壓縮機、攪拌器(機)、閥門、開口閥或開口管線、泄壓設備、取樣連接系統至少每6個月檢測一次。 4.3法蘭及其他連接件、其他密封設備至少每12個月檢測一次。 4.4對于直接排放的泄壓設備,在非泄壓狀態下進行泄漏檢測。直接排放的泄壓設備泄壓后,應在泄壓之日起5個工作日之內,對泄壓設備進行泄漏檢測。 4.5設備與管線組件初次啟用或檢維修后,應在90d內進行泄漏檢測。 5. 項目質量保證與控制5.1 LDAR質量管理體系5.1.1 LDAR質量管理可納入企業現有質量管理或HSE管理體系,尚未建立質量管理或HSE管理體系的企業,應單獨建立LDAR質量體系。5.1.2檢測點位達到5萬個及以上的企業應制定泄漏檢測與修復管理制度,并建立設備泄漏與檢測修復數據管理平臺;檢測點位2000個點以上的企業應制定泄漏檢測與修復管理制度,按指南要求定期檢測、修復密封點,并按要求記錄相關數據并保存。5.2數據記錄泄漏檢測應建立臺賬,記錄檢測時間、檢測儀器讀數、修復時間、采取的修復措施、修復后檢測儀器讀數等。臺賬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六、 參考及引用文件 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GB 37822-2019 江蘇省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實施技術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