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龍川縣佗城鎮百歲街-中山街保護規劃方案(2022-2035年)(1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0244
2023-09-27
18頁
32.86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2024年歷史文化街區街道更新保護利用改造規劃設計方案
1、 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龍川縣佗城鎮百歲街-中山街保護規劃(2022-2035年)初步成果主要內容 1 一、一、項目概述項目概述 1 1、規劃背景規劃背景 2021 年 3 月 12 日,百歲街-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二批歷史文化街區。為保護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歷史環境,保護和延續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繼承和弘揚民族與地方優秀的文化傳統,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科學保護與永續利用,促進城市文化、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技術規定和規劃管理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2、規和關于加快推進規劃期限至 2035 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規劃編制(修編)工作的函(粵建節函2021175 號)等的要求,編制本規劃。2 2、規劃規劃原則原則 堅持價值導向、應保盡保、并遵循下列原則:(1)真實性原則;(2)完整性原則;(3)可持續性原則。3 3、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 (1 1)規劃范圍)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佗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2-2035)中劃定的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共 20.07 公頃,北至北城門遺跡,南至環城路,西至護城河,東至環城路。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7.76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12.31 公頃。(2 2)規劃期限)規劃期限 百歲3、街-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規劃期限為 2022-2035 年,其中近期規劃期限為 2022-2025 年;遠期規劃期限為 2026-2035 年。二、二、街區街區價值與特色價值與特色 1 1、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價值價值 價值一:龍川的發祥地和歷史主軸線。價值二:趙佗文化薈萃地。價值三:佗城商貿發展的見證地。2 價值四:姓氏文化和百姓宗祠的展示地。2 2、空間空間格局格局特色特色 (1 1)等級分明的街巷肌理)等級分明的街巷肌理 歷史街區內街巷肌理等級制度清晰。趙佗在此推行井田制土地管理制度,“井”字形布局和等級分明的樹枝狀道路結構是佗城街巷體系的重要特征,佗城街巷體系主要由中山街、百歲街、4、橫街、南門街為主街,形成“主街為脊,小巷為肢”的街巷體系,古城空間肌理,是古城的重要遺產。(2 2)特色鮮明的中西合璧建筑)特色鮮明的中西合璧建筑 近現代興建了中西文化合璧的建筑,融合了客家建筑和西方建筑的特色。橫街 8 號黃屋、龍川商會會館舊址、橫街 8 號黃屋均是街區內現存的中西合璧建筑;如龍川商會會館舊址,主體建筑為典型的客家民居式磚木兩層結構,門樓則按西洋式建筑特色修建。3 3、保護保護主題主題 千年古街,興盛之所。文化薈萃,百姓宗祠。三、三、保護保護范圍范圍及及保護保護控制控制措施措施 1 1、保護保護范圍范圍 百歲街-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區劃分為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共兩個保5、護層次,總面積為 20.07 公頃。核心保護范圍:為五片,總面積為 7.76 公頃,包括百歲街沿街片區、中山街沿街片區、司馬第片區、橫街沿街片區、南門侯屋片區。建設控制地帶:具體控制范圍為周邊街道及水域圍合范圍,除了核心保護范圍外的區域,總面積為 12.31 公頃。2 2、保保護護控制控制要求要求 (1 1)核心保護核心保護范圍范圍 1)文物保護單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保護和修繕。2)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但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除外;經批準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應與歷史風貌相協調。3 3)嚴格保護歷史風貌,維6、持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空間尺度和街巷肌理。4)建筑控高維持原有傳統建筑的高度。5)整治現有嚴重影響街區歷史風貌的屋面臨時搭建、凸出墻面的防盜網等其他外部設施,保證增建設施的外觀符合歷史風貌的保護要求。6)歷史文化街區內道路的寬度、斷面、路緣石半徑、消防通道的設置應符合歷史風貌的保護要求,道路的整修宜采用傳統的路面材料及鋪砌方式。7)宜采用小型化、隱蔽型的市政設施,有條件的可采用地下、半地下與建筑相結合的方式設置,其設施形式應與歷史文化街區景觀風貌相協調。(2 2)建設建設控制控制地帶地帶 1)文物保護單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保護和修繕。7、2)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等建設活動的,應當符合本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在體量、風格、色彩等方面與街區歷史風貌相協調,不得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3)對現存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現代建筑,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進行整治或改造,逐步恢復街區的空間格局和歷史環境。4)建筑高度、風貌等控制按照規定執行。5)整治更新應有計劃、分階段進行,避免大拆大建。3 3、建筑建筑高度高度控制控制 (1 1)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高度控制 1 1)建筑高度控制總體要求)建筑高度控制總體要求 建筑高度控制應遵循“整體控制、分區控制、就低不就高”的方針,保護重要景觀視線通廊,同時協調控規高度控制分區要求。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的8、高度均應按本規劃執行。逐步整治改造與古城風貌不相協調的低層住宅,有序更新與古城風貌嚴重沖突的多層、中高層住宅。2 2)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的高度控制)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的高度控制 禁止改變文物保護單位、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原建筑高度。4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建筑屋脊高度控制應按照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要求進行嚴格控制,并禁止新建建筑;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層數不得超過與其臨近的文保建筑高度。3 3)建筑高度分區控制建筑高度分區控制 核心核心保護保護范圍范圍:按照平均二-三層控制,建筑高度不超過三層,至檐口高度9 米。現狀超出該高度要求但不影響百歲街、中山街沿街風貌的現9、代建筑允許保持現狀高度。其他超過該高度要求的建筑允許保留,在改建時應按規劃控制高度管理。建設建設控制地帶控制地帶: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或改建的建筑按照三-四層控制,建筑高度不超過四層,及至檐口高度 12 米。不協調的高大建筑應在遠期降低層數和高度。嚴重影響整體風貌的多(高)層住宅建筑應逐步降低高度或拆除,拆除重建時應符合“高度控制規劃圖”控制要求。街區內正在建設或尚未建設但已完成規劃審批程序的建筑,應在可行的情況下盡量調整建設高度,符合街區保護要求;街區范圍內尚未完成規劃審批程序的建筑,應依據街區高度控制分區要求調整規劃方案,不得突破保護要求。上述區域高度管控要求出現重疊時,應堅持從嚴保護的要求10、,按更為嚴格的控制要求執行。四、四、保保護護對象對象 1 1、保護保護對象對象名錄名錄 包括文物保護單位、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推薦歷史建筑、推薦傳統風貌建筑、傳統街巷、歷史環境要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詳見附表)保護對象一覽表保護對象一覽表 類別類別 保護對象分類保護對象分類 數量數量 具體保護對象具體保護對象 保護 建筑 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 處 龍川學宮、龍川考棚、越王井、南越王廟 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2 處 橫街朱氏宗祠、城隍廟 龍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10 處 百歲街葉氏宗祠、百歲街鄭氏宗祠、橫街駱氏宗祠、橫街 11 號駱屋、橫街 8 號黃屋、后堂街司馬第、龍川縣商會11、佗城西門碼頭、星光陳氏宗祠、佗城影劇院、5 類別類別 保護對象分類保護對象分類 數量數量 具體保護對象具體保護對象 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6 處 百歲街宗聖公祠、百歲街黃氏大宗祠、佗城護城河遺址、橫街 13 號駱屋、橫街鄒氏宗祠、橫街駱屋 歷史建筑 客家 民居建筑 5 處 厚堂街中憲第、厚堂街劉屋、厚堂街 113 號張屋、厚堂街 288 號駱屋、南門侯屋 宗祠 4 處 宗圣公祠(曾氏宗祠)、刁氏宗祠、鐘氏宗祠、劉氏宗祠 推薦歷史建筑 5 處 橫街劉屋、橫街校書堂、厚堂街駱屋 厚堂街張屋、厚堂街 127 號黃屋 推薦傳統風貌建筑 6 處 中山街羅氏宗祠、張氏宗祠、謝氏宗祠、楊氏宗祠、崔氏宗祠、魏氏12、宗祠 傳統 街巷 13 條 環城路、百歲街(儒學前街)、厚堂街(錢塘街)、中山街(府前橫大街)、衙前街、橫街(蔡院前街/近思路)、鎖背街、曾家巷、學前街、高門路、橫街巷、上坪路、學側街 歷史環境要素 古樹名木 5 處 其他 古遺址 2 處 趙佗故居遺址、縣衙署遺址、佗城西北角古城墻 古寺廟 1 處 元妙觀 其他 1 處 衙署石獅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技藝 2 項 花燈制作技藝、佗城豆腐丸制作技藝 2 2、文物文物保護保護單位單位的的保護保護 保護百歲街-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共 16 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 處,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2 處,龍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10 處。保護范圍13、內的保護措施:保護范圍內的保護措施:文物本體的修繕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要求進行嚴格保護,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保護要求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五條、第十七條、第十九條執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保護措施:建設控制地帶內的保護措施: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并予以公布。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保護要求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6 國文物保護法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執行。3 3、登記登記不可不可移動移動文物文物的的保護保護 保護百歲街-中山14、街歷史文化街區共 6 處已登記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要建立完善保護檔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執行保護。根據條件將有突出價值的逐步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主管部門應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制定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具體保護措施,并公告施行。4 4、歷史建筑歷史建筑的的保護保護 保護百歲街-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共 6 處歷史建筑。根據廣東省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指引(試行),劃定歷史建筑核心保護范圍。本規劃以現狀歷史建筑本體及其院落為界,劃定歷史建筑核心保護范圍。歷史建筑應實施15、原址保護。歷史建筑保護名錄不得擅自調整或撤銷。在歷史建筑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歷史建筑保護規劃和國家、省相關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本規劃共核定推薦歷史建筑 5 處。縣人民政府應定期組織對推薦歷史建筑進行專家論證。經論證具有保護價值的推薦歷史建筑應確定為預先保護對象,積極申報歷史建筑,且采取預先保護措施(預先保護期限不超過 12 個月),劃定預先保護范圍,預先保護期內的歷史建筑線索在解除預先保護身份前不允許遷移和拆除。5 5、傳統傳統風貌風貌建筑建筑的的保護保護 核定 6 處分布較為集中、建筑風貌較完整,承載佗城姓氏居民記憶的宗祠作為推薦傳統風貌建筑。預先保護期內的傳統風貌建筑線索在解除16、預先保護身份前不允許遷移和拆除,參考推薦歷史建筑的保護控制要求進行保護。6 6、傳統傳統街巷街巷的的保護保護 對傳統街巷進行分類保護,依據現狀街巷尺度、走向、建筑風貌分為一類、二類和三類傳統街巷。7 7 7、歷史環境歷史環境要素要素的的保護保護 保護百歲街-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內一級古樹 1 處,二級古樹 1 處,三級古樹 3 處。進一步加強普查工作并做好古樹名木的掛牌和標識工作。嚴格按照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龍川縣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方案等法規規章的要求保護古樹名木,加強古樹名木專項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將古樹名木納入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數據庫,并提出針對性的樹木保護要求。保護具有地方17、特色的行道樹,禁止砍伐和擅自移植。保護百歲街-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內歷史環境要素:包括古遺址 3 處、古寺廟 1 處、其他類型文物古跡 1 處。嚴格保護以上歷史環境要素,進行掛牌明示,不準許隨意改變其外貌。應設立專項保護經費,在其周邊從事施工建設應注重對歷史環境要素的保護。8 8、非物質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遺產的的保護保護 核定保護 2 項已列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花燈制作技藝和佗城豆腐丸制作技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宣傳,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遺保護工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保護工作。結合旅游項目的開發,展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重要節慶時18、段,舉辦非遺展、民俗活動等。五、五、街區街區更新更新規劃規劃 1 1、功能功能定位定位 (1)佗城古城的中樞脊梁,千年古城文化的核心。(2)傳統生活承載區,佗城文化活態傳承地。2 2、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規劃調整調整 遷出與歷史文化街區功能、風貌不協調的用地,將位于百歲街西側的一類物流倉儲用地調整為文化用地。提街區人居環境,將散落在街區內部的農林用地調整為公園綠地或廣場用地,提供休憩及健身場所,為街區添活動空間。將部分農林用地、廢棄荒置的居住用地調整為社會停車場用地,補足街區內部交通設施用地。8 3 3、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劃 文化設施:新增文化館及博物館 1 處。滿足街區居民圖書閱19、覽、公益講座、展覽觀影等需求。教育設施:教育設施從整個歷史城區進行考慮,不在街區內單獨設立其他小學、中學。保留現狀佗城鎮中心幼兒園。醫療衛生設施:保留現狀衛生院和衛生所。規劃在提升改造原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在公園綠地及廣場用地上布置 2處小型健身場地,以布置小型健身器材為主,并布置公共廁所 2 處。4 4、道路道路交通交通規劃規劃 對外交通調整:銜接龍川縣城佗城組團古城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道路體系,延伸中山街及南門街,提升對外交通能力。建議環城路局部改線,以疏導外圍車流。內部交通組織:街區內部基本保持現狀道路體系。對街區內道路,如百歲街、學前街、中山街、環城路北段及西段,進行限流限速處理,減少20、車流量,營造安全靜謐的步行空間。梳理歷史文化街區內部街巷,形成連續的步行道系統。街區內新增 2 處停車場,約 60 個車位,位于環城路西段。六、六、歷史歷史文化文化遺產遺產展示利用展示利用 1 1、展示展示線路線路 核心文物-騎樓街巷線路:展示百歲街-中山街騎樓街,以學宮為文化展示中心,以城隍廟周圍文物為展示中心。民俗風貌展示線路:以厚堂街劉屋、127 號黃屋等歷史建筑,展示古城歷史存留下來的民俗建筑等有歷史意義的古跡。宗祠建筑風貌線路:以宗圣宗祠、黃氏大宗祠為起點,到駱氏宗祠、朱氏宗祠結束,展示了年代悠久、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且有較高的建筑藝術特征的宗祠建筑。古城墻展示線路:展示反映佗城自21、秦至明清較為完整歷史格局的城垣形制、傳統軸線。2 2、展示展示設施設施規劃規劃 9 對歷史文化遺產設立全面的指引和標識系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應在公眾可達的顯著位置標識該歷史文化遺產的名稱、等級、公布單位、公布時間、簡介以及保護范圍等信息。對無法恢復的重要建筑遺址、其他自然及文化遺址等,規劃采用豎立標識物的方法加以標識。標識物上應列明該遺址的名稱、年代、大致范圍,并加以簡要文字或圖示介紹。對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和重要歷史人物活動場所,除設立必要的標識物外,還可通過雕塑等手法加以展現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強化和宣傳其歷史文化價值。附附件件圖集:圖集:(1)保護范圍劃定圖(2)保護對象分布圖(3)傳統格局保護結構圖(4)傳統街巷保護規劃圖(5)建筑高度控制圖(6)建(構)筑物分類保護整治規劃圖(7)土地使用與規劃控制圖(8)歷史文化遺產展示與利用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