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惠州市龍門縣第一批歷史建筑修繕改善指引(3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0537
2023-09-27
31頁
2.21MB
1、惠州市龍門縣第一批歷史建筑修繕改善指引惠州市龍門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惠州市龍門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深圳建昌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建昌工程設計有限公司2022年年7月月目 錄一、第一批歷史建筑概況二、歷史建筑保護性修繕指引三、歷史建筑改善指引四、禁止對歷史建筑實施的14種行為第一批歷史建筑概況11建筑類型與空間分布祠堂10個惠州市龍門縣第一批歷史建筑類型序號編號建筑名稱建筑類別1LM2017004安仁居祠堂2LM2017005鳳樓林屋圍祠堂3LM2017006村頭梁氏宗祠祠堂4LM2017007神光吳氏祖祠祠堂5LM2017008鐘氏宗祠祠堂6LM2017010大徑潘氏祠堂祠堂7LM2017011塘唇2、李屋祠堂祠堂8LM2017013心德堂祠堂9LM2017014蘇如村祠堂祠堂10LM2017015松莊廖公祠祠堂2建筑損毀程度基本完好局部破損、坍塌序號編號建筑名稱所在片區(qū)位置建筑年代建筑類別損毀程度1LM2017004安仁居龍華鎮(zhèn)水口村村委會廣宏村清代祠堂局部破損、坍塌2LM2017005鳳樓林屋圍龍華鎮(zhèn)到灘村委會鳳樓林屋清代祠堂基本完好3LM2017006村頭梁氏宗祠龍華鎮(zhèn)香溪村村頭村小組清代祠堂基本完好4LM2017007神光吳氏祖祠平陵街道晨光村神光村小組明朝祠堂基本完好、近期翻修5LM2017008鐘氏宗祠龍江鎮(zhèn)羅洞村井頭村小組清代祠堂基本完好6LM2017010大徑潘氏祠堂龍?zhí)锢疃?、村委大徑村清代祠堂基本完好、近期翻修7LM2017011塘唇李屋祠堂龍城街道城內路清代祠堂基本完好8LM2017013心德堂龍城街道陳村村陳村村小組明朝祠堂基本完好9LM2017014蘇如村祠堂龍城街道城郊村蘇如順村小組清代祠堂基本完好10LM2017015松莊廖公祠龍城街道王坪村王坪村民小組明朝祠堂局部破損、坍塌3建筑損毀類型1.風化侵蝕墻體或建筑構件表面由于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產生崩解或分解。塘唇李屋祠堂和蘇如村祠堂塘唇李屋祠堂和蘇如村祠堂安仁居和松莊廖公祠安仁居和松莊廖公祠2.坍塌建筑結構整體或局部倒塌。3.剝落墻體或建筑構件的飾面層結合不緊密,飾面層成片掉落,使結構層直接暴露在外。安4、仁居和鳳樓林屋圍安仁居和鳳樓林屋圍4建筑損毀類型4.不當飾面附加和替換原飾面,與原建筑風格不協(xié)調,產生不利影響。神光吳氏宗祠神光吳氏宗祠村頭梁氏宗祠村頭梁氏宗祠5歷史建筑修繕改善保護實施建議 根據歷史建筑的現狀損毀程度,綜合考慮建筑的價值、意義、特色等因素,建議后續(xù)的保護實施工作按照以下進行:序號編號建筑名稱所在片區(qū)位置建筑年代建筑類別損毀程度修繕改善建議1LM2017004安仁居龍華鎮(zhèn)水口村村委會廣宏村清代祠堂局部破損、坍塌修復和加固建筑主體部分,對價值要素部分進行重點修復和保護。2LM2017005鳳樓林屋圍龍華鎮(zhèn)到灘村委會鳳樓林屋清代祠堂基本完好修復建筑損毀部分,恢復原建筑格局和風貌,對5、建筑采取必要的修繕和加固措施,避免進一步損毀。3LM2017006村頭梁氏宗祠龍華鎮(zhèn)香溪村村頭村小組清代祠堂基本完好修復建筑損毀部分,恢復原建筑格局和風貌,對建筑采取必要的修繕和加固措施,避免進一步損毀。4LM2017007神光吳氏祖祠平陵街道晨光村神光村小組明朝祠堂基本完好、近期翻修修繕歷史建筑主體,替換建筑立面和內部與歷史建筑風貌不協(xié)調的材料及構件。5LM2017008鐘氏宗祠龍江鎮(zhèn)羅洞村井頭村小組清代祠堂基本完好修復建筑損毀部分,恢復原建筑格局和風貌,對建筑采取必要的修繕和加固措施,避免進一步損毀。6LM2017010大徑潘氏祠堂龍?zhí)锢疃创逦髲酱迩宕籼没就旰?、近期翻修修繕歷史建筑主6、體,重點修復和保護價值要素部分。替換建筑立面和內部與歷史建筑風貌不協(xié)調的材料及構件。7LM2017011塘唇李屋祠堂龍城街道城內路清代祠堂基本完好對建筑進行整體修繕和保護,對價值要素部分進行重點修復和保護。8LM2017013心德堂龍城街道陳村村陳村村小組明朝祠堂基本完好修繕歷史建筑主體,避免進一步的損毀,對天井/庭院進行清理和恢復,重點修復和保護價值要素部分。9LM2017014蘇如村祠堂龍城街道城郊村蘇如順村小組清代祠堂基本完好修繕歷史建筑主體,重點修復和保護價值要素部分。10LM2017015松莊廖公祠龍城街道王坪村王坪村民小組明朝祠堂局部破損、坍塌修復和加固建筑主體部分,對價值要素部分7、進行重點修復和保護。替換建筑立面和內部與歷史建筑風貌不協(xié)調的材料及構件。6歷史建筑保護性修繕指引27修繕原則修繕原則 真實性是指歷史建筑本身的材料、工藝、設計及其環(huán)境和它所反映的歷史、文化、社會等相關信息的真實性。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就是保護這些信息及其來源的真實性。應保存歷史的原物,反對一切形式的偽造。修復時需要有完整、詳細的資料,不能主觀臆測。盡可能保留原來的構件和材料,盡可能不丟失原來構件和材料上殘存的工具加工痕跡。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建筑本體和歷史環(huán)境,一般情況下不做任何添加。在修繕工作中和日后的使用中,采取一些方法使歷史建筑本身的歷史信息可以清晰地顯示出來。主要是顯示歷史建筑的歷次改動、修8、繕、破壞以及環(huán)境的變化。修復時的添加物要和整體協(xié)調,但又要和原來的部分有明顯區(qū)別,讓人可以區(qū)分真假,不可以假亂真。缺失部分的修補必須與整體保持協(xié)調,但同時須區(qū)別于原作,以使修復不歪曲其藝術或歷史見證。應當把干預限制在保證歷史建筑安全的程度上。為減少對歷史建筑的干預,應對歷史建筑采取預防性保護。應當使用經檢驗有利于歷史建筑長期保存的成熟技術,歷史建筑原有的技術和材料應當保護。對原有科學的、利于歷史建筑長期保護的傳統(tǒng)工藝應當傳承。所有新材料和工藝都必須經過試驗,證明切實有效,對歷史建筑長期保存無害、無礙,方可使用。所有保護措施不得妨礙再次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是可逆的。真實性原則可9、識別性原則最低限度干預使用恰當的保護技術8修繕程序第一步:確定修繕的內容。第二步:根據本指引相關內容判定修繕內容所屬情形。一是屬于日常保養(yǎng)維護,由由保護責任人自行完成。二是屬于非日常保養(yǎng)維護的情形,由保護責任人填寫歷史建筑修繕申請表格,確定修繕內容屬于輕微修繕或是非輕微修繕。第三步:確定修繕實施人員。一是輕微修繕由保護責任人自行修繕。二是非輕微修繕有保護責任人委托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制定修繕方案,依法向規(guī)劃、建設、文物等部門申請報批,按經批準的修繕方案實施修繕。房屋管理等部門按各自職責,協(xié)同實施相關工作。如修繕工程涉及消防安全、環(huán)境保護、衛(wèi)生防疫等專業(yè)管理的,應征求相關專業(yè)部門意見。9保護性修繕10、分類歷史建筑的修繕,根據其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兩類:日常保養(yǎng)維護著重日?;蚨ㄆ跈z查保養(yǎng),是遏制房屋老化、惡化,及時化解建筑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其使用功能,維護其結構安全,延長其使用壽命的最好方法,并可最大程度地保護歷史建筑的價值。輕微修繕為不擾動現有結構,不增添新構件,不涉及價值要素,基本保持現狀的前提下進行一般性工程措施。一般包括規(guī)整少量歪閃、坍塌、錯亂的構件、修補少量殘損、清除無價值的添加物等。除日常保養(yǎng)維護及輕微修繕之外的所有情況均屬于非輕微修繕;涉及建筑價值要素及結構的修繕行為均屬于非輕微修繕。日常保養(yǎng)維護+輕微修繕非輕微修繕10維護建筑清潔衛(wèi)生,如清掃瓦頂、屋頂,消除庭院污物、清潔11、室內外構件等;防滲防潮,如對屋頂的清洗、除草、補漏,杜絕屋頂滲水現象。修筑、疏通渠道,檢補泛水和散水,保持排水暢通;臨時修補工程,如填塞結構孔洞、裂縫以減少風雨、鳥獸、灰塵的侵蝕污染;維護防災設施,如防火、消防設備等;危急時的臨時防護加固設施。對歷史建筑進行日常維護的最好辦法是進行定期檢查,保護責任人可自行制定檢查計劃或參考有關部門制定的相關檢查表。保護性修繕類型一日常保養(yǎng)維護日常保養(yǎng)維護的基本內容日常保養(yǎng)維護工作由保護責任人自行完成,無需申報遏制房屋老化、惡化,及時化遏制房屋老化、惡化,及時化解建筑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建筑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使用功能,維護結構安全,延長使用保證使用12、功能,維護結構安全,延長使用壽命,最大程度地保護歷史建筑的價值。壽命,最大程度地保護歷史建筑的價值。將房屋的維護費用減至最低,最大程度地避將房屋的維護費用減至最低,最大程度地避免具有破壞性的、昂貴的修繕工程的出現。免具有破壞性的、昂貴的修繕工程的出現。使保護責任人免去因此類工程使保護責任人免去因此類工程而產生的較大經濟開支。而產生的較大經濟開支。日常保養(yǎng)維護的作用11 凡涉及建筑結構、價值要素、外立面的修繕或改動,均不屬于日常保養(yǎng)維護或輕微修繕。建議保護責任人向相關部門提出咨詢服務以獲得更好更經濟的修繕方案。保護性修繕類型一輕微修繕做好修繕工程的記錄工作接受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相關部門的管理和巡查輕微13、修繕程序如修繕內容屬于輕微修繕,保護責任人可自行修繕施工。輕微修繕為不擾動現有結構,不增添新構件,不涉及價值要素,基本保持現狀的前提下進行一般性工程措施。一般包括規(guī)整少量歪閃、坍塌、錯亂的構件、修補少量殘損、清除無價值的添加物等。12非輕微修繕程序保護性修繕類型二非輕微修繕第一步:申請及填表在保護責任人申報填寫。第二步:編制修繕設計方案保護責任人委托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按保護要求編制修繕設計方案。第三步:方案審批第四步:申請施工審批第五步:修繕施工第六步:驗收程序:保護責任人填寫歷史建筑修繕申請表格。如修繕性質被認定為非輕微修繕,保護責任人需委托相應資質的設計、施工等相關專業(yè)單位開展修繕工作。推14、薦保護責任人選擇及施工均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歷史建筑的設計及施工。相關信息可咨詢歷史建筑保護專業(yè)機構。保護責任人將修繕設計方案報管理部門審批。保護責任人將修繕施工方案報管理部門審批。在現場展示歷史建筑的保護價值信息和真實修繕效果圖;嚴格按照修繕規(guī)劃方案和施工方案進行施工;做好修繕工程的記錄工作;接受屬地政府的管理和巡查。修繕工程竣工后,向相關部門申請驗收。13保護性修繕類型二非輕微修繕一、修繕設計原則與目標明確修繕設計對象的保護要求分類,按惠州市龍門縣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專項規(guī)劃(2022-2035年),歷史建筑保護要求分兩類:一類是主要立面、主體架構、平面布局和特色裝飾、歷史環(huán)境要素基本不得改15、變;另一類是體現歷史建筑風貌特色的部位、材料、構造、裝飾不得改變。二、修繕設計方案內容歷史修繕設計方案,除設計方案規(guī)定的內容外,還需增加設計圖紙等以下內容。設計 修繕設計應根據保護和使用安全的要求進行設計,達到恢復歷史建筑歷史風貌、優(yōu)化活化其使用功能的目的。三、修繕材料的使用原則在不影響房屋安全及外觀的情況下,提倡使用從舊房上拆下的舊磚、瓦、石材;在保護要求為二類的歷史建筑內部,在不影響外觀風貌的前提下,提倡使用新型、綠色和生態(tài)建材。原則上不選用國家或本縣禁止使用或在限制使用范圍的建筑材料。提供原修繕設計圖紙修繕設計方案內容宜包括建筑原設計圖紙資料,并盡可能依原有圖紙資料進行修繕設計。歷史建筑16、現狀測繪圖修繕設計方案內容宜包括建筑原設計圖紙資料,并盡可能依原有圖紙資料進行修繕設計。體現歷史建筑歷史風貌特色的價值要素的測繪圖及照片體現歷史建筑歷史風貌特色的部位、材料、構造、裝飾(以下稱價值要素)的現狀 測繪 圖及現 狀照片修繕設計方案需包含價值要素的平、立、剖面圖紙及反映其現狀的照片。明確修繕部位及其做法說明修繕設計方案需明確實施修繕的部位及做法說明,以圖紙及文字的方式說明。修繕前后的對比圖修繕設計方案需包含歷史建筑及其價值要素修繕前后的對比圖紙。真實修繕效果圖修繕設計方案需包含歷史建筑真實修繕效果圖。14歷史建筑改善指引315改善原則優(yōu)先采用高效設備及智能技術 新增建筑設備需保證建筑17、本體的安全,并提高其運轉效率,優(yōu)先采用高效設備及智能技術,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環(huán)境。滿足新的功能要求壯大 歷史建筑的功能空間與現代使用之間一般存在一定的矛盾,改造設計首先評估建筑改造的可能性。對歷史建筑的改造通常是基于功能的置換,所以需要考察建筑空間是否具有很大的兼容性,通過改造能否符合現代使用需求。保護歷史建筑價值要素 價值要素是歷史建筑風貌和地域特色的集中體現,一般不宜進行較大的變動,如確實需要對立面進行調整或有新建建筑與其貼鄰建設時,應考慮新舊之間的語匯共置,可用現代材料進行補強完善。提升建筑性能 歷史建筑受當時技術水平與經濟狀況限制,其圍護結構節(jié)能效果較差,改18、造旨在滿足綠色生態(tài)要求,降低能耗,延長使用壽命,提高使用效率。改善原則123416改善分類目前龍門縣第一批歷史建筑共10 處大部分用途為宗祠紀念,除亟待修繕外,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歷史建筑,為其注入“新生”,使其能夠有效地融入新的日常生活,對歷史建筑實施改善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根據第一批歷史建筑的現狀,改善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結構改善設備改善專項改善17歷史建筑改善程序改善程序第一步:申請及填表相關管理部門或專業(yè)保護機構制定龍門縣歷史建筑改善咨詢服務申請表格,供保護責任人申報填寫。第二步:編制改善設計方案保護責任人委托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按保護要求編制改善設計方案。第三步:方案審批第四步:申請19、施工審批第五步:改善施工第六步:驗收程序:對歷史建筑的改善不屬于日常保養(yǎng)維護,根據改善的具體內容以及對歷史建筑價值要素的影響,參考修繕類的輕微修繕及非輕微修繕對其申報、實施和監(jiān)督管理。保護責任人將改善設計方案報相關部門審批。保護責任人將改善施工方案報相關部門審批。在現場展示歷史建筑的保護價值信息和真實改善效果圖;嚴格按照改善規(guī)劃方案和施工方案進行施工;做好改善工程的記錄工作;接受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相關部門的管理和巡查。改善工程竣工后,向相關部門申請驗收。18改善類型結構改善第一批歷史建筑基本都存在需要結構改善的情況,從滿足安全性、功能性的角度出發(fā),避免對歷史建筑風貌造成影響,建議歷史建筑的結構加固參20、考以下指引進行。結構改善指引1.結構改善應落實建筑設計對建筑保護、修繕的總體要求,以滿足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為目標,并應分析其技術、經濟可行性。2.結構加固應根據不同的保護要求選用相應的加固方法,宜優(yōu)先采用傳統(tǒng)的結構加固方法,不得破壞價值要素。3.結構加固方案應以檢測鑒定或抗震鑒定為依據,掌握已有結構的材料性能、結構體系、結構構造、結構缺陷和損傷等信息,分析結構的受力現狀。4.在保持歷史建筑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宜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以適當提高其抗震性能;對修繕后屬于人員密集場所的歷史建筑,應采取相應的抗震加固措施。5.歷史建筑結構加固設計的后續(xù)使用年限,應按下列原則確定:(1)結構加固后的后續(xù)21、使用年限,一般情況下宜取 30 年。(2)使用年限到期后,經鑒定認為該結構工作正常,可繼續(xù)延長其使用年限。(3)使用膠粘方法或摻有聚合物材料加固的結構、構件,應定期檢查其工作狀態(tài)。檢查時間間隔由設計單位確定,首次檢查時間應不晚于修繕后 10 年。6.應明確結構加固后的使用功能。在加固設計使用年限內,未經技術鑒定或設計單位許可,不得改變加固后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huán)境。7.結構的加固設計宜按現行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執(zhí)行。結構加固設計范圍可按整幢建筑或其中某獨立區(qū)段確定,也可按指定的結構、構件或連接確定,但均應考慮結構的整體性。8.結構體系為價值要素的歷史建筑,改善設計時不得改變原有結構體系,并應保留原有材22、料、構造和連接方式;局部加固時,宜采取措施保證原有結構不受損壞,并具備可識別性。9.結構加固設計,應與施工工藝和施工方法緊密結合,并采取措施保證新增構件與原結構連接可靠,新增截面與原截面粘結牢固,形成整體,共同工作。設計應避免對未加固部分,以及相關的結構、構件和地基基礎造成不利影響。10.對重要結構、重要構件的加固設計宜優(yōu)先采用間接加固方法,可另設結構體系與局部構件。11.加固后結構的安全等級,應根據結構破壞后果的嚴重性、結構的重要性和加固設計使用年限等因素確定。12.結構上的荷載作用,應經調查或檢測核實;對既有結構上的荷載標準值取值、常用材料和構件的單位自重標準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13.23、高溫、高濕、低溫、凍融、化學腐蝕、振動、收縮應力、溫度應力、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影響因素引起的結構損壞,應在加固設計中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并規(guī)定治理和加固的順序。14.加固過程中可能出現傾斜、失穩(wěn)、過大變形或坍塌的結構,應在加固設計文件中提出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15.建筑整體傾斜率小于國家標準限值,且房屋的變形穩(wěn)定,不影響結構整體安全和使用功能時,可不作整體糾偏處理;如不穩(wěn)定,應采取止傾處理。建筑整體傾斜率大于國家標準限值時,應進行安全驗算,復核結構構件的附加彎矩,并對使用功能產生不良影響進行評價。16.改變結構體系或增設結構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的要求進行抗震鑒定,并按現行國家行業(yè)標準進行相應的抗24、震加固設計。17.原有主體承重結構存在結構性損傷,或建筑使用功能、荷載工況有較大變動的歷史建筑,宜按現行國家標準的要求進行抗震鑒定,并按現行國家行業(yè)標準進行相應的抗震加固設計。19改善類型設備改善第一批歷史建筑全部存在需要設備改善的情況,主要包括空調改善、給排水改善、電氣改善 三大類。設備改善的原則安全原則:歷史建筑的設備改善應確保建筑與人的安全。在不影響安全的前提下,可調整、更新和增設設備,提升室內環(huán)境質量和生活品質。風貌保護原則:歷史建筑的設備改善應依照保護要求保護建筑的價值要素。在不影響價值要素和安全的前提下,可調整、更新和增設設備,提升室內環(huán)境質量和生活品質??照{改善給排水改善電氣改善25、20設備改善空調改善指引第一批歷史建筑均未設置空調設備,為了改善使用功能,滿足當下日常對空間品質及舒適性的要求,新增空調設備時候,應參考:根據歷史建筑的分類、規(guī)模及使用要求,可設置集中空調或分散式空調,根據能源情況和技術經濟比較,選擇合理的供冷方式;優(yōu)先采用高效的空調設備,提高歷史建筑節(jié)能效果的重要措施。在歷史建筑改造中,建筑空間的利用都比較緊張,結構的承載能力也受到一定局限,不可能預留較多的設備用房和結構荷載。1.選擇緊湊、小型的空調設備;2.應對預裝空調的位置進行查勘和檢測鑒定,以確定該位置安裝空調設備是否會影響結構安全;3.管線安裝部位、新增洞口或新增荷載處等應經結構專業(yè)核算,并應按需采26、取加固措施,如應考慮新增空調設備的荷載,根據選擇的空調機型號增加結構的設計荷載值;新增空調管井,應采取相應的結構保護措施。風貌保護:空調室外機應安裝在不影響建筑主要立面的位置,例如建筑的背立面或屋頂;空調管設計應充分利用原有的管井、壁爐煙道、地壟、壁柜等布置管線;增加新的管井時不能破壞歷史建筑的價值要素;價值要素涉及的各類空間場所,可考慮采用不同的空調末端形式,以保留歷史建筑的歷史價值,例如空調室內出風口運用與歷史建筑的材質和色彩相協(xié)調的設計。21設備改善給排水改善指引第一批歷史建筑因為建造年代久遠的原因,基本存在給排水設備需要更新的問題。部分歷史建筑沒有給排水設備;部分歷史建筑的使用者自己加27、裝了明管的給水管,雖然解決了供水問題,但是對歷史建筑的風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建議在給排水改善方面優(yōu)先參考本指引的內容。在歷史建筑改造中,建筑空間的利用都比較緊張,結構的承載能力也受到一定局限,不可能預留較多的設備用房和結構荷載。1.給排水設備的改善不得對歷史建筑的價值要素產生影響,應優(yōu)先設置在隱蔽部位或者利用地下空間,減少對歷史建筑風貌的影響。2.新增的給排水管道宜選用與建筑風貌相協(xié)調、耐腐蝕和安裝連接方便的管材,且應符合現行國家產品質量標準;3.結合室外景觀設計,在綠化帶內,均勻布置集水滲透井和滲透溝、設置雨水收集池或將雨水就近排入景觀水體,從而實現室外場地的低沖擊排放,降低雨洪徑流,降低對28、市政雨水管網的沖擊負荷;4.原有建筑中室外為無組織排水的,宜采用有組織排水;5.應根據改善后的建筑性質重新計算用水量,并應符合有關節(jié)能、節(jié)水要求;6.現有管道無法滿足現行使用和安全要求時,應進行修繕、更新或增設給排水管道,并選用耐腐蝕和安裝連接方便的管材,且應符合現行國家產品質量標準;7.給水管道穿過墻壁或樓板處,應設置金屬或塑料套管,且不得有接頭;安裝在樓板內的套管,其頂部應高出裝飾地面 20mm;安裝在衛(wèi)生間及廚房內的套管,其頂部應高出裝飾地面 50mm,底部應與樓板地面相平;安裝在墻壁內的套管其兩端與飾面相平。22設備改善電氣改善指引第一批歷史建筑因為建造年代久遠電氣設備普遍比較陳舊。隨29、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電器種類和用電功率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其建筑的電氣設備和線路問題越來越突出,例如線路搭接混亂、照明工具陳舊、未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問題。因此對歷史建筑的電氣設備及線路宜進行改造。三線”下地及規(guī)整。不具備下地條件的線路,通過優(yōu)化線路結構進行改善,按裝飾性遮擋,入槽盒、套管、橋架等方式進行有序規(guī)整,須符合安全和不破壞歷史建筑風貌的要求。改造后的功能如有改變,應根據改造后的建筑性質,參照相應的現行規(guī)范重新進行負荷分級及供配電負荷計算,應當選用高效節(jié)能型變壓器。推廣使用高效光源。防雷、接地系統(tǒng)應優(yōu)先利用原有系統(tǒng),原建筑無防雷、接地系統(tǒng)或原系統(tǒng)不符合現行相關規(guī)范時,應根據規(guī)范要求重新30、設計。電氣系統(tǒng)線纜選型應符合現行相關規(guī)范要求。大型電氣設備和管線密集的部位,應特別提請結構專業(yè)復核,必要時可采取結構加固措施。風貌保護外立面不宜設置強弱電電氣設施,需新增泛光照明時,應在不影響風貌保護的前提下,隱蔽布設燈具、電纜。電氣管線優(yōu)先用暗線敷設,但必要時亦可采用明敷,使之適應于滿足現代基本需求。應盡量集中有序設置線槽或固定管線的托架,并做好管線之間的絕緣設置。泛光照明的增設應避免對建筑立面構成破壞,建議先進行方案設計,由專家評審后再進行施工,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將泛光照明燈具布置于周邊環(huán)境中,以降低對建筑本體的影響。防雷系統(tǒng)應盡量避免對建筑物外立面及屋面構成破壞,設計時以盡量不破壞建筑31、物外立面為原則。23專項改善門窗改善指引維持嶺南建筑的滿洲窗、漏窗、趟攏門等促進室內自然通風的門窗開啟方式。在價值要素立面上加裝門窗,需加設在原門窗內側,減少對原立面要素的影響;在非價值要素立面上加裝或是整體置換門窗,注意避讓和保護其他價值要素,與歷史建筑的風貌相協(xié)調。應優(yōu)先采用保溫隔熱性能優(yōu)越的門窗。外墻改善指引增設外墻保溫隔熱構造。一是外墻作為價值要素:若增加保溫隔熱構造,可采用內保溫,制定專門技術方案,對原室內裝修風格進行保護或復原,并避讓室內價值要素。二是外墻不作為價值要素:綜合具體條件選擇墻體保溫設計,注意避讓和保護其他價值要素,且與歷史建筑的風貌相協(xié)調。地面改善指引屋頂改善指引提升32、地面熱工性能。一是地面作為價值要素,若增加保溫防潮層需注意保護好價值要素;二是地面不作為價值要素,考慮增加保溫防潮層,同時注意與歷史建筑風貌相協(xié)調。屋頂通風隔熱及采光改善。增加局部的開口或者在原有坡頂中設置通風夾層,改造前進行結構承載安全性鑒定,注意避讓和保護其他價值要素,與歷史建筑的風貌相協(xié)調。24專項改善消防改善指引確定消防量和疏散指標(1)根據修繕后的建筑性質確定消防系統(tǒng)水量、消防用電設備負荷等級、配置相應的火災自動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tǒng)、防排煙量等,參照現行消防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以及當地的消防條文實施;(2)增加使用人數的,應復核疏散距離和疏散寬度等指標。防火間距(1)整治歷史建筑周邊通道以利33、于消防疏散與撲救;(2)歷史建筑與其他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時,應在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采取補救措施。不宜新增的功能歷史建筑內不宜新增廚房、明火壁爐等用火房間?;鞠涝O備歷史建筑的基本消防設備應包括:室內消火栓和手動報警按鈕、室外消防栓、自動報警系統(tǒng)、手提式滅火器、在不影響內部特色的情況下,適當設置自動噴淋保護重要的結構構件。消防管道消防管道的敷設應充分利用原管井、壁柜等布置管線,避免對歷史建筑風貌產生影響。25禁止對歷史建筑實施的14種行為426歷史建筑禁止實施的14種行為1.改變主立面或沿街可見立面的顏色(剝離或去除近年來后加的粉刷除外)2.改變主立面或沿街可見立面的形狀(拆除34、后加的僭建物除外)。3.改變主立面或沿街可見立面的材質(剝離或去除近年來后加的貼面材料恢復原狀的除外)。4.在受保護的立面安裝空調外機或其他設備。5.在受保護的立面設置排水管道(修整原有落水管除外)。27歷史建筑禁止實施的14種行為6.在主立面或沿街可見立面設置電線。7.添加與立面風貌不協(xié)調的雨篷或同一建筑設置多種風格的雨篷。8.設置廣告、招牌時遮擋、損壞特色部位、材料、構造和裝飾燈價值要素以致破壞歷史環(huán)境要素,或造成歷史建筑整體風貌不協(xié)調。9.以金屬門窗封閉陽臺或開敞式連廊。10.加裝防盜窗或防盜門,遮擋、損壞價值要素或破壞傳統(tǒng)風貌。28歷史建筑禁止實施的14種行為11.改變門窗原狀(顏色、樣式、洞口位置或形狀)。12.在原有建筑的屋頂加建。13.設置廣告、招牌時遮擋、損壞特色部位、材料、構造和裝飾燈價值要素以致破壞歷史環(huán)境要素,或造成歷史建筑整體風貌不協(xié)調。14.在歷史建筑內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蝕性的物品。29
地產商業(yè)
上傳時間:2022-05-05
3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