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3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4012
2023-10-10
37頁
1.40MB
1、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鄭州市惠濟區人民政府二二二年六月1.1.2(一)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背景.2(二)地質災害現狀.3(三)“十三五”期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5(四)“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形勢.7.9(一)指導思想.9(二)基本原則.9(三)規劃目標.10.12(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12(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13.15(一)地質災害調查和風險評價.15(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16(三)搬遷避讓工程.17(四)地質災害應急防治.17.17(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17(二)完善制度,依法防災.18(三)建設隊伍,提高技能.18(四)廣泛宣傳,加強教育.19(五)2、拓寬渠道,保障資金.19.192附圖一 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1:50000)附圖二 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1:50000)附表一 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統計表1總則為有效開展“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惠濟區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 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62025 年)和惠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有關要求,并結合惠濟區建設、交通、水利、旅游等相關規劃,制定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習近3、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為指引,是指導未來五年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規范性、綱領性文件。規劃 中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規劃以 2020 年為基準年,20212025 年為規劃期。2一、地質災害現狀及形勢鄭州市惠濟區位于鄭州市區北部,黃河南岸,黃土高原余脈邙山腳下,地理坐標:北緯34363457,東經11327 11351,全境東西長 27 公里,南北寬 17 公里,總面積232.75 平方公里,城區面積 139.66 平方公里,下轄 江山路、長興路、迎賓路、新城、劉4、寨、大河路 6 個街道,花園口、古滎 2 個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惠濟區常 住人口555002人。惠濟區屬北溫半干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冷暖無常;夏炎多雨,水熱同期;秋涼晴爽,日照充足;冬寒干燥,風多雪少。一年之內四季分明,氣溫年際變幅較大,總的比較溫和;年平均氣溫 14.2C,年度變化幅度在13C 16C之間;區內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649.9 毫米。降雨量年際變率較大,年內分布不均,最大年降雨量1041.3 毫米,最小年降雨量 384.8 毫米,降雨量隨地勢高低由南向北遞減。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枯河、賈魯河、索須河、東風渠等。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邙山丘陵5、,地勢北依黃河,南緩北陡,溝壑交錯,溝谷呈“V”型或“U”型;丘陵以南為山前平原;中部和東部為廣闊坦蕩的平原;東北部有2積水洼地,地勢較低。每年 79 月為高水位期,其余均為低水位期。惠濟區地質構造發育,處于豫西褶皺帶鞏滎大背斜末端3的東北翼(單斜構造斜坡)和華北沉降帶開封凹陷區的西南邊緣的復雜部位。由于區域性西升東降的差異運動,受東西向應力的作用,出現西北至東南向斷層(江山路斷裂、花園口斷層、溝趙斷層)或東西向斷層(古滎斷層)發育。惠濟區地層屬華北地層區華北平原分區開封小區,區內均為第四系所覆蓋。邙山一帶出露的黃土,較疏松、含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在自然因素或以切坡為主的人類工程活動的作用下6、,邊坡土體結構容易被破壞,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截至 2020 年底,惠濟區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 6 處,位于惠濟區西北部古滎鎮,黃土丘陵區,類型為黃土崩塌,規模均為中型,分布在古滎鎮的孫莊村一組、二組、黃河橋村四組、五組、六組、七組等,潛在威脅居民點,險情等級均為中型。4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專欄 1編號地理位置隱患點主要特征威脅對象險情等級HJQ-BT-01古滎鎮孫莊村一組人工土質陡崖,長 10m,寬 192m,厚 14m,高差 12m,坡度 90,體積 26880m,坡腳可見堆積體,不穩定居民點中型HJQ-BT-02古滎鎮孫莊村二組人工土質陡崖,長 9m,寬 165m,厚 15m,7、高差 20m,坡度 90,體積 22275m,坡腳可見堆積體,不穩定居民點中型HJQ-BT-03古滎鎮黃河橋村四組人工土質陡崖,長 14m,寬 150m,厚 20m,高差 15m,坡度 90,體積 40500m,坡腳可見堆積體,不穩定居民點中型HJQ-BT-04古滎鎮黃河橋村五組人工土質陡崖,長 16m,寬 210m,厚 22m,高差 26m,坡度 90,體積 73920m,坡腳可見堆積體,不穩定居民點中型HJQ-BT-05古滎鎮黃河橋村六組人工土質陡崖,長 8m,寬 238m,厚 16m,高差 28m,坡度 90,體積 20464m,坡腳可見堆積體,不穩定居民點中型HJQ-BT-06古滎鎮黃8、河橋村七組人工土質陡崖,長 11m,寬 200m,厚 18m,高差 20m,坡度 90,體積 39600m,坡腳可見堆積體,不穩定居民點中型5“”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惠濟分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認真履行組織、協調、指導、監督職能,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圓滿完成了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效果顯著。有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和規劃要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履行相關防災減災職能,最大限度減輕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防災減災效果顯著。相比上一輪規9、劃備案的 28 處地災隱患點,已經減少22 個地災隱患點,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減少 78.28%。1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惠濟區政府和下屬各級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分別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落實相關職責,明確防治責任,建立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區政府每年發布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全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并完善了汛期地質災害值班制度、地質災害巡查5制度、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調查制度、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等,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26“十三五”期間10、,每年汛前進行全區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工作,切實掌握地質災害現狀和實時變化情況,實現了地質災害隱患心中有數,防治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針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建設項目,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為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救災能力。3利用“地球日”、“土地日”、“防災減災日”、“科普宣傳日”、“安全生產宣傳月”等對廣大人民群眾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不定期舉行培訓班,向基層發放地質災害防治宣傳資料。“十三五”期間共組織地質災害防治業務培訓 10 次,培訓 1080 人次,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力,提高群眾防災減災避災自救意識。4建立健全區、鄉鎮(11、街道辦事處)、村(組)隱患點三位一 體的群測群防體系,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群測群防員,在每個隱患點設立警示牌,對受威脅住戶填寫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使防災責任制貫穿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過程,確保責任到人、措施到位。56基于鄭州市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平臺,將本區預警預報信息通過手機短信、電話、網絡平臺等形式向公眾發布,7同時建立了信息逐級傳遞機制,確保預警預報信息最終順利傳達到基層監測人員。加強汛期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和應急調查工作,組建搶險救災隊伍,每年至少開展 1 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有效提高了應急救災能力。依托河南省資源環境調查一院,組建地質災害12、應急技術支撐機構,以專業技術力量為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保障。6“十三五”期間,區政府積極推動古滎鎮黃河橋村黃土崩塌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涉及居民314戶1197人,中央財政資金投入1570萬元,用于搬遷住戶補償,已全部補償到位,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頒布實施以來,總體執行狀況良好,地質災害隱患得到有效防治,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得到明顯減輕,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十分明顯。“”1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自然災害防御工7程標準”、“提高防災、減災、抗13、災、救災能力”等明確要求。2021年 3月 15 日,自然資源部關于做好 2021 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8通知(自然資發202144 號),明確提出:“各地要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管理,統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各項措施落實。2惠濟區北臨黃河,西北部黃土丘陵地區生態脆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僅要在單一的防治上下功夫,而且要聚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在綠色防治上下功夫。對于生態核心區的地質災害受威脅群眾,不僅要采取綜合防治,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還要充分考慮防治工程與自然環境的高度協調,這些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還存在不足和薄弱環節。一是風險底數掌握不夠準確。對地14、質災害孕災地質條件研究不夠,尚有隱患未被識別,不能完全滿足當前風險管控需求。二是監測預警能力有待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手段落后,目前以群測群防為主,缺少現代化專業技術監測設備,尚未建立氣象預警預報系統,監測預警精準度有待提高。三是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將明顯增多。圍繞“北靜”發展定位,聚焦“四城、兩高地、一家園”目標建設任務,區內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水利等行業將邁上新的臺階,尤其位于大運河文化片區板塊和滎澤古城板塊的黃河國家博物館、黃河天下文化綜合體、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國家文化8公園和惠濟區沿黃生態廊道等項目,存在切坡、筑路、坡體加載、湖庫蓄水等工程,易引發地質災害,綜合防治任務比較艱巨。四915、是防治能力仍需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相對滯后,地質災害防治成員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協同配合不足,基層防災減災能力薄弱,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應用不夠。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滯后性,防范難度大,社會影響面廣,未來一段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仍面臨嚴峻形勢。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 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 神及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個環節,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強化全社會地質災16、害防范意識,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環境安全保障。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把當前和未來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或威脅的人類經濟活動聚集地作為規劃防治重點,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9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健全完善10地質災害防治體制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堅持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落實主體防治責任,堅持“誰引發、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推進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科學運用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多種手段,以突發性17、地質災害防治為主,有效規避地質災害風險,不斷增強全社會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和能力,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政府要承擔治理責任和經費來源;對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要明確責任單位,落實防范治理責任,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和管護負責;對經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配套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建設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步進行。注重規劃銜接協調,積極做好與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鄉鎮區域規劃以及上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對口銜接,18、形成編制合力,確保規劃“一盤棋”。10111我區以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為著力點,到 2025 年底,提升地質災害防治隊伍水平;嚴格執行、落實地質災害年度排查、巡查、核查制度;全面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體系;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顯著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水平、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防治管理支撐能力,明顯減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避免或最大限度減少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錨定規劃目標,結合我區發展條件,堅持守正和創新相互促進,規劃期全區地質災害防治預期實現以下具體目標:加強全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隊伍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提升人才隊19、伍素質;以新時代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為指引,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建設。嚴格執行、落實地質災害年度排查、巡查、核查制度,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掌握地質災害隱患基本信息與發展趨勢規律。11提高綜合治理水平。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搬遷避讓等措施,并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工作。新增地質災害隱患按“即查即治”原則得以有效治理;在省級劃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范12圍內嚴格落實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加大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力度,切實規范農民建房、農業生產等活動,從源頭上控制或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提升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管理水平。基于市級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和智能化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20、,實現我區與省、市級互聯互通,加強空天地一體化的地質災害識別技術的運用,暢通部門間信息共享渠道,全面提升我區地質災害風險綜合管控水平。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防治分區依據地質環境條件及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征,結合氣象水文、人類工程活動等影響因素,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原則和區域完整性原則,將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 1 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1 個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1 個地 質災害非易發區(C)。1A位于惠濟區西北部古滎鎮黃河橋張定邦村以北、江山路以西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為 17.43km2,占全區面積的7.84%。該區地貌類型為黃土丘陵,沖溝發育,溝壑縱橫,壁陡12谷深,21、黃土質地均一,垂直節理發育,具大孔隙和濕陷性,坡體自穩能力較差,易被雨水滲透、沖蝕形成崩塌地質災害。13該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切坡建房、切坡修路、開挖窯洞等,在降雨條件誘發下,崩塌、滑坡呈群發勢態。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崩塌 6 處,規模為中型,潛在威脅孫莊村一組、二組、黃河橋四組、五組、六組、七組等居民。2B位于宋莊牛莊村 常莊村以北為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面積為 47.79km2,占全區面積的 21.51%。該區屬于黃河漫灘,由細砂、粉土、粘性土多層土體構成。由于泥砂淤積黃河下游河道,河道平均每年抬高約35 cm,區內岸坡在地表水流沖蝕和地下水潛蝕作用下,易發生塌岸現象,雖然塌岸規模小,但突發22、性強,破壞性大,主要威脅游客、道路、河流等,屬地質災害中易發區。3C惠濟區中、東部及南部平原區(江山路、長興路、迎賓路、新城、劉寨、大河路 6 個街道及花園口鎮等)為非易發區,面積為 156.99km2,占全區面積的 70.65%。該區地勢開闊,地面起伏小,地勢較平坦,目前區內未發現地質災害,屬地質災害非易發地區。13根據惠濟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及發育密度、危害程度、分布規律等特征,結合惠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以及水利、交通、旅游、城鎮建設等方面規劃,突14出“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易受地質災害危害的人口密集的城鎮、村莊、居民點,以及重要工程設施、主要交通線路等,劃出23、3 個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包括 1 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1 個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1 個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1A位于古滎鎮孫莊村一組、孫莊村二組、黃河橋村四組、黃河橋村五組、黃河橋村六組、黃河橋村七組等,面積為 17.43km2,黃土丘陵地貌,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 6 處,主要威脅村莊、景區、道路等,防治措施主要為群測群防、警示牌、搬遷避讓等,防治責任人為古滎鎮人民政府。目前已實施“惠濟區古滎鎮黃河橋村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由于古滎鎮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內新建工程項目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落實好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必要時采用避讓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24、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防止人為不當工程經濟活動誘發新的地質災害。2B位于宋莊牛莊村 常莊村以北黃河岸次重點防治區,面積為 47.79km2。該區屬于黃河漫灘,由細砂、粉土、粘性土多層土體構成,主要威脅游客、道路、河流等,目前區內未發現地14質災害,該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加強汛期巡查工作,防治責任人為惠濟區人民政府。153C惠濟區中、東部及南部平原區(江山路、長興路、迎賓路、新城、劉寨、大河路等街道及花園口鎮)為一般防治區,面積為156.99km2,地貌類型以沖洪積平原、沖擊平原為主,需重點防護各街道、鄉鎮等村莊居民區,目前區內未發現地質災害,該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加強汛期巡查工作,防治責任人為惠濟25、區人民政府。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依據規劃指導思想和目標,結合惠濟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出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和風險評價、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搬遷避讓工作、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程等任務。1選擇專業隊伍,開展惠濟區地質災害年度巡查、排查、核查工作;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現狀并預測發展變化趨勢,建立地質災害數據庫,為實施地質災害點動態管理和落實防治措施提供基礎依據。2、15以第一次全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為契機,開展全區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風險普查工作,摸清全區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減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區災害16綜合風險水平,為惠濟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鎮規劃布局、重大26、工程治建設、資源開發和政府防災減災決策等提供基礎依據。在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工作。1推廣網格化管理經驗,進一步完善惠濟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將“排查、巡查、復查”中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納入群測群防工作,明確群測群防責任人。對群測群防員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配備必要的監測儀器,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提升監測預警水平。2基于鄭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落實預警會商制度,加強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惠濟分局、區應急管理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密切關注雨情、水情動向27、,充分利用廣播、手機短信、電話、網絡平臺等多種媒介,及時將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受威脅群眾,達到預警避險的目的。316開展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和避險技能宣傳教育,印制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手冊,制作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牌和警示牌。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開展防災避災技能演練,采用多種方17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促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識災、防災、避災能力和水平。2021 年 7 月 20 日,惠濟區出現歷史罕見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嚴重,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則,區政府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新農村建設和舊村改造等政策對古滎鎮黃河橋村四組、五組、六組、七組實施搬遷避讓工程28、。經摸底調查和充分征求群眾意見,“惠濟區古滎鎮黃河橋村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集中安置在大河路以南、京廣鐵路以西、西三環北延以東位置,項目占地約 71 畝。1、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應急調查。選擇省內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作為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技術支撐單位,協助開展汛期地質災害年度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實時更新地質災害隱患點信息,掌握其發展趨勢,為實施地質災害點動態管理、制定防災預案、落實防治責任措施提供基礎依據。2、定期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和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五、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18強化惠濟區委、區政府的主體責任,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健全工作機制,29、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督導檢查,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切實履行各自職責,落實防治措施,做好相關領域和行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化解防范風險,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發201120 號文件精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豫政201228 號)、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6 年2025 年),完善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和規范體系,強化應急預案、危險性評估、信息報送等制度。嚴格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30、,最大限度避免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進一步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機構和技術支撐機構建設,以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建立健全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相適應的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專業隊伍,充分發揮其在18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作用。對在基層一線從事地質災害巡查調查、監測預警等防治工作的人員,給予政策傾斜,確保基層地質19災害防治隊伍的穩定。對基層監測人員和群測群防人員,要加強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業務技能。政府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各種媒體,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和避險技能宣傳教育,印制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手冊,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與避險明白卡,制作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牌和警示牌。積31、極與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修復協會加強合作,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培訓,防災避災技能演練等多種方式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識災、防災、避災能力和水平。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根據“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按統一規劃,落實責任到相關部門,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易地扶貧搬遷、新農村建設、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相結合,不斷擴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籌措途徑,積極探索政府信用貸款和社會資本投入等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新機制,嚴格監督資金管理和績效評價,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六、附則本規劃經惠濟區人民政府批準后發布實施。本規劃 由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惠濟分局負責解釋。20鄭州市惠濟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統計表編號災害類型地理位置危巖體外32、形特征預測體積(m)威脅對象險情等級責任單位坡長坡寬坡厚坡高HJQ-BT-01崩塌古滎鎮孫莊村一組10192141226880居民點中型古滎鎮人民政府HJQ-BT-02崩塌古滎鎮孫莊村二組9165152022275居民點中型古滎鎮人民政府HJQ-BT-03崩塌古滎鎮黃河橋村四組14150201542000居民點中型古滎鎮人民政府HJQ-BT-04崩塌古滎鎮黃河橋村五組16210222673920居民點中型古滎鎮人民政府HJQ-BT-05崩塌古滎鎮黃河橋村六組8238162830464居民點中型古滎鎮人民政府HJQ-BT-06崩塌古滎鎮黃河橋村七組11200182039600居民點中型古滎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