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作業風險分析、危害因素辨識知識培訓課件(39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晴
編號:764564
2023-10-10
39頁
9.93MB
1、風險分析知識,培訓講師:,培訓日期:,風險分析、危害因素辨識的目的,在公司的各項活動中普遍存在著風險和危害因素;,風險分析、危害因素辨識是開展各項安全活動的基礎,只有將存在于各項活動中的危害因素識別出來,評價其風險,并采取控制措施,才能有效減少事故的發生,1,2,3,什么是風險?,風險的來源?,如何評估風險?,如何控制風險?,1,2,3,4,目錄,1,什么是風險?,1、“危害因素”(簡稱“危害”或“危險源”),危害因素是指生產過程中可能導致傷害、損失、不良影響等發生的條件或行為。,或者理解為: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有害的環境影響或這些情況組合的2、要素,包括根源或狀態。,這種根源或狀態來自于作業環境中:,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有害的作業環境,危害識別是指識別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2、“危害識別”,危害識別的思路:,存在什么危害(危險源),誰會受到傷害,傷害怎么發生,誰會受到傷害,傷害怎么發生,也可以反過來問:,存在什么危害(危險源),3、“風險”,是指某一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組合。,風險提供的信息:,1)對象:人員、系統、設備、部件、環境和管理方面;,2)概率(包含頻率),3)后果,4、“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包括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在內的全部過程。,評估提供的信息:,分析過程,風險分值,風險等級,2,風險的來源3、?,1、風險的產生源由來自危險源,危險源辨識的范圍:根據對人身健康、人員心理、自然環境、生產環境、生產流程、財產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辯識。,識別化工生產流程中存在的危險源;識別各種作業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源;識別作業場所存在的危險源;識別變更(發生變化)后產生的危險源(工作秩序和生產秩序變化時、人員變化時、項目變更)。,人的不安全行為:違反安全規定或安全常識,使事故有可能發生的行為。,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安全裝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設備,手代替工具操作,物體(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當,冒險進入危險場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機器運轉時加油(修理、檢查、調整、清掃等),有4、分散注意力的行為,不適用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裝束,對易燃易爆等危險品處理錯誤等,類別,1,2,3,4,5,6,7,8,9,10,11,12,13,1、風險的產生源由來自危險源,物的不安全狀態:使事故可能發生的不安全物體條件或物質條件,物質,物體,火災、爆炸性物質;毒性物質;腐蝕。,防護、保險、信號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個人防護用品確實或有缺陷生產(施工)現場環境不良,1、風險的產生源由來自危險源,有害作業環境,作業場所缺陷:間距不足;信號、標志沒有或不當;物體堆放不當作業環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風不良或缺氧;溫度過高或過低;濕度不當;外部噪聲;風5、雷電、洪水等自然危害,安全管理缺陷,設計、監測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糾正措施不當;(人機工效學)人員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訓不足,雇用不當或缺乏檢查;超負荷;禁忌作業等工藝過程、作業程序缺陷相關方管理缺陷,1、風險的產生源由來自危險源,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對照、經驗法,對照有關標準、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能力借助于經驗和判斷能力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的方法。,類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統或作業條件的經驗或勞動安全衛生的統計資料來類推、分析的方法。,系統安全分析方法,應用系統安全工程評價方法中的某些方法進行分析析辨識,常用的方法有事件樹、事故樹等。,安全檢查表法(SCL),工作危害分析6、(JHA),預先危險性分析(PHA),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MEA),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危險性和可操作性研究(HZAOP),事件樹分析(ETA),事故樹分析(FTA),因果分析(CCA),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方法選擇依據,工作場所的性質,工藝流程的特點,崗位作業特點,技術復雜程度,資料掌握情況,其他因素,如人員素質、時限、經費等,1,2,3,4,5,6,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各種方法介紹,安全檢查表法(SCL),是基于經驗的方法,安全檢查表是一份進行安全檢查和診斷的清單。它由一些有經驗的、并且對工藝過程、機械設備和作業情況熟悉的人員,事先對檢查對象共同進行詳細分析、充分討論、列7、出檢查項目和檢查要點并編制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安全檢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對物質、設備或操作規程的分析,為防止遺漏,在制定安全檢查表時,通常要把檢查對象分割為若干子系統,按子系統的特征逐個編制安全檢查表。在系統安全設計或安全檢查時,按照安全檢查表確定的項目和要求,逐項落實安全措施,保證系統安全。,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工作危害分析(JHA),主要用于日常作業活動的風險分析,辨識每個作業步驟的危害。目的:根據風險分析結果,制定控制措施,編制作業活動安全操作規程,控制風險。,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通過經驗判斷、技術診斷或其他方法調查確定危險源(即危險因素存在于哪個子系統中),對所需分析系統的生產8、目的、物料、裝置及設備、工藝過程、操作條件以及周圍環境等,進行充分詳細的了解;根據過去的經驗教訓及同類行業生產中發生的事故(或災害)情況,對系統的影響、損壞程度,類比判斷所要分析的系統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查找能夠造成系統故障、物質損失和人員傷害的危險性,分析事故(或災害)的可能類型;根據確定的危險源進行分類制表,制定預防性措施。,預先危險性分析(PHA),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MEA),采取系統分割的概念,根據實際需要分析的水平,把系統分割成子系統或進一步分割成元件,找出它們可能產生的故障和故障類型,然后進一步分析各種故障類型對子系統及整個系統產生的影響,以便采取措施加以解9、決的方法。該方法能查明元件發生各種故障時帶來的危險性,是一種較為完善的分析方法,它既可用于定性分析也可用于定量分析。,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LEC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評價員工在具有潛在危險性環境中作業時危險性的半定量評價方法。影響作業條件危險性的因素主要包括: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D=L*E*C危險性以現場作業條件為基礎,由熟悉作業條件的人員組成評審組,按規定標準給L、E、C分別打分,取三組分值的平均值作為L、E、C的計算分值,用計算的危險性分值(D)來評價作業條件的危險等級。,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2、危險源的辨識方10、法,HZAOP是以關鍵詞為引導,找出系統中工藝過程的狀態參數(如溫度、壓力、流量等)的變化(即偏差),然后再繼續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對策。通過HAZOP的分析,能夠探明裝置及過程存在的危險,根據危險帶來的后果明確系統中的主要危害。HAZOP既適用于設計階段,又適用于現有的生產裝置。,危險性和可操作性研究(HZAOP),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事件樹分析(ETA),事件樹分析法是在給定一個初因事件的情況下,分析此初因事件可能導致的各種事件序列的結果,從而定性與定量的評價了系統的特性,并幫助分析人員以獲得正確的決策。由于事件樹序列是以圖形表示,并且呈扇狀,故得名事件樹。,2、危險源的11、辨識方法,事故樹分析法是根據系統可能發生的事故或已經發生的事故所提供的信息,去尋找同類事故發生有關的原因,從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同類事故再次發生。,事故樹分析(FTA),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因果分析(CCA),因果分析法是把系統中產生事故的原因和造成的結果所構成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采用簡明文字和線條加以全面表示的方法,用于表述事故發生原因與結果關系的圖形稱為因果分析圖,其形狀像魚刺,所以也叫魚刺圖。,2、危險源的辨識方法,依據風險的實際狀況,制定對危險源的監視、控制措施,以及整改方案。落實各項措施及方案的實施時間、實施責任人、實施監督人。,3、風險控制方法,在項目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采12、取措施充分避免可能的風險,保證將風險盡量排除。,用其它的工作程序或介質代替原有的工作程序 或介質,通過時間、空間或者其它的設計,減少人員接觸風險的可能性。,通過設備改造、作業環境整改或者實施必要的安全設施,以減低風險。,通過實施規范的程序化工作管理,對人員進行充分的培訓,以及對作業情況進行督察等方法,以保證人員在工作中避免安健環風險。,提供人員必需的安全防護裝備,減低人員的安健環風險。,排除,代替,隔絕,工程,行政管理,個人防護,3、風險控制方法,事前風險識別、控制是指在任何危險源造成危害之前,通過辯識危險源,實施有效的風險管控,將風險降至可接受范圍。,4、風險識別、控制階段:,根據事件危害發13、生的不同階段,可將風險分析、控制分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1)風險的產生源于識別時-即事前的風險識別,風險的產生源于識別時-即事前的風險識別,事中風險識別、控制是指在危害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時候,通過采取緊急的調整方案,或者是實施緊急應變等救助措施,避免危害擴大。,4、風險識別、控制階段:,2)風險的產生源于應急時-事中的風險控制,風險的產生源于應急時-事中的風險控制,事后控制是指危害發生后,盡快恢復事前正常狀態,開展事故調查,分析事故原因,總結事故經驗,落實防范措施,杜絕類似事故的重復出現。,4、風險識別、控制階段:,3)風險的產生源于恢復時-事后的風險預控,3,如何評估風險,1、風險14、分析涉及的主要內容,分析工程、工藝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及其導致風險出現的各種潛在因素;,分析事故發生對安全、環境與健康的影響和破壞;,制定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1,2,3,2、評估風險的程序,劃分作業活動,編制業務活動表,內容應覆蓋所有(或相關)部門、區域,包括正常、非正常和緊急狀況下的一切活動。,辨識與業務活動有關的所有危害,考慮誰會受到傷害及如何受到傷害,準確描述危害事件,提出危害因素。,對辨識出的危害因素,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評估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程度。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程度可以用高、中、低來衡量。比如就嚴重程度而言,只要有一定的嚴重性就可認為高,而沒有高、很高或非常高的區分,對于概率也是如此,如少有、絕無僅有或絕對不可能都統稱為低。,劃分作業活動,辨識危害,在風險評估中出現下列任意一項時,可直接確定為不可容許風險:,現狀嚴重不符合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相關方有合理抱怨和強烈要求;曾經發生過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改進控制措施;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且無適當控制措施。,4,如何控制風險,要把發現的風險降到可接受程度,其主要的目標是降低事件發生的嚴重性。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控制:,設計,工藝、設備、環境、工藝安全聯鎖,規程,管理制度,謝謝,培訓講師:,培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