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城鄉總體規劃方案(2018-2035年)(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5861
2023-10-11
9頁
179.64KB
1、1博愛縣城鄉總體規劃(博愛縣城鄉總體規劃(2018-20352018-2035)一、規劃一、規劃目的目的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實中央、河南省委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鄉村振興戰略,引導城市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按照河南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要求,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和綜合承載能力,打造景致優美、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塑造特色城市風貌,特編制 博愛縣城鄉總體規劃(2018-2035)。二、規劃依據二、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鄉規劃編制辦法等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三三、規劃期限、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 2018-2035 年。其中:近期 2018-2020 年,遠期 2021-2035 年。四四、規劃、規劃層次與層次與范圍范圍本次規劃范圍劃分為縣域、城市規劃區和中心城區三個空間層次:1、縣域層次:博愛縣行政區劃范圍,總面積 435K。2、城市規劃區層次:包含清化街道辦、鴻昌街道辦、月山鎮、柏山鎮、許良鎮、磨頭鎮全部行政區劃范圍和月山寺景區范圍,總面積 187K。3、中心城區層次:規劃范圍北至鄭太高鐵線,東至興園路好友路,南至緯三路,西至月山路,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 37K。五五、城市性質、城市性質豫西北、晉東南區域綜合交通樞紐;鄭州大都市區旅游服務與汽車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焦作市中心城區西部3、組團。2六六、城市城市規模規模(一)人口規模(一)人口規模近期 2020 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為 20 萬人;遠期 2035 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為 34 萬人。(二)用地規模(二)用地規模2020 年,博愛縣中心城區的城市建設用地面積 21 平方公里;2035 年,博愛縣中心城區的城市建設用地面積 37 平方公里。七、七、縣域規劃縣域規劃(一)城鄉發展目標(一)城鄉發展目標1 1、20202020 年發展目標年發展目標建成小康社會。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通過驗收;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文化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城市提質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4、;縣城功能基本完善,整體面貌得到改善。2 2、20352035 年發展目標年發展目標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域旅游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縣域第一方陣,全面建成服務鄭州大都市區的重要休閑康養度假基地;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建成鄭州大都市區重要汽車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建立優良的生態格局;率先達到“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綠色生態、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全國一流縣城建設要求。(二)(二)縣域人口與城鎮化水平縣域人口與城鎮化水平預測預測至 2020 年,預測縣域常住人口為 43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58%左右。至 2035 年,預測縣域常住人口為 52 萬5、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72%左右。(三(三)“三區三線三區三線”劃定劃定三區劃定:三區劃定:1、生態控制區:包括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現狀生態用地和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法定保護空間等,到 2035 年3全縣生態控制區比例不低于 40%,區內以生態功能為主導,除村莊、區域基礎設施、區域公用設施、旅游設施外,原則上禁止其他建設。2、農業生產區:包括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農田等農業生產用地以及村莊等農村生活用地,到 2035 年全縣農業生產區比例不低于 48%。3、城鎮建設區:包括城鎮、鄉鎮建設空間、工礦建設空間等,到 2035 年全縣城鎮建設區比例不超過 12%。三6、線劃定:三線劃定:1、生態保護紅線:包括太行山山地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區、丹河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區及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水源保護生態保護紅線區,其中生態紅線一類管控區面積為 21.14K ,區內嚴格禁止建設,現狀用地逐步退出。2、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剛性控制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確定至 2020 年,全縣規劃期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4911.10h。3、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南部片區開發邊界范圍內面積為 39.3k。四至范圍為:北至鄭太高鐵線,東至文化路東延線興園路好友路海華路,南至現狀緯三路中心線,西至月山路中心線。北部片區城市開發邊界范圍內面積為 11.1k。四至范圍為:北至現狀東怕溝村南側7、山腳線,東至博晉路中心線和柏山村西北側山腳線,南至焦枝鐵路編組站北邊界,西至現狀黃嶺村和西礬廠村中部。各鄉鎮開發邊界具體范圍見“三區三線劃定圖”。(四)(四)縣域城鎮空間結構縣域城鎮空間結構構建“一心、兩軸、三區、多點一心、兩軸、三區、多點”的縣域城鄉居民點空間結構。“一心一心”指博愛縣中心城區,作為縣域綜合服務中心,同時承接焦作市旅游服務、物流運輸功能。“兩軸兩軸”指縣域內沿省道 S237 和省道 S308、S104 形成的綜合城鎮發展軸。沿省道 S237 發展軸北部以生態旅游、山地鄉村旅游及康體養生等產業為主,南部以特色農業、商貿物流和農業觀光休閑等為主;沿省道 S308、S104 綜合發8、展軸作為城鎮化連綿發展的主體空間,作為新焦濟洛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叭齾^三區”指北部山地生態板塊、中部城鎮密集發展區和南部田園經濟板塊。4其中,北部山地生態板塊主要發展旅游、特色農林業及鄉村旅游等產業;中部城鎮密集發展區承載大量的工業生產、綜合服務功能,匯聚較高密度的城鎮、村莊人口分布;南部田園經濟板塊以農業種植及城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為主。“多點多點”是指縣域內多處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旅游景點、田園綜合體等,形成全縣生產生活及旅游服務網點。(五)(五)城鄉公共服務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施規劃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發展,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按照縣域“生活圈”的劃定,強化分級9、分區、分類設施供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依據縣域城鎮體系層級的劃分,結合居民出行距離和公共服務需求,將縣域劃分為“中心城區鄉鎮中心村一般村”四級生活圈,根據劃定的不同生活圈對公共服務設施需求的內容,確立不同等級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六)綜合交通規劃(六)綜合交通規劃1 1、鐵路規劃、鐵路規劃(1)高速鐵路落實鄭太高速鐵路(鄭太客運專線與鄭焦城際鐵路)建設,建設焦西高鐵站。(2)普通鐵路保留現有貨運鐵路,于月山站東、城區東北部建設焦作區域性無水港物流中心。(3)城際鐵路預留新鄉-焦作-濟源-洛陽城際鐵路廊道,研究確定博愛縣內走向及博愛站選址方案。(4)旅游軌道預留串聯神農山-青天河10、-青龍峽-云臺山四大景區之間的旅游輕軌廊道。2 2、公路發展規劃、公路發展規劃(1)高速公路保留焦晉高速,新增大登出入口,保留長濟、林汝高速,保留城南博愛出5入口,新建太行高速,預留省道 S237 出入口空間,打造中心城區外圍高速交通環,構筑對外聯系的快捷立體交通網絡。(2)干線公路博愛縣干線公路建設以一級和二級道路構建“四橫四橫、兩縱兩縱”的公路主骨架,并以縣道和鄉村道路為補充,構建網絡化的城鄉路網體系。3 3、交通樞紐規劃、交通樞紐規劃依托高鐵、城際站及普通鐵路站,強化路網對接和多種交通方式銜接,構建綜合交通樞紐,重點對接建設鄭州國際性交通樞紐豫西北分樞紐,同時依托國家鐵路網絡,便捷聯系全11、國,同時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促進博愛縣形成豫西北、晉東南地區客運貨運綜合交通樞紐和集散中心。八、城市規劃區城鄉統籌規劃八、城市規劃區城鄉統籌規劃1 1、規劃區內城鎮協調發展引導、規劃區內城鎮協調發展引導(1)月山鎮規劃期內撤鎮設辦事處,鎮區融入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鎮域打造以文化旅游為特色的功能片區。加強鎮域內鄉村地區與中心城區的聯系,加快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充分體現博愛縣月山寺文化、八極文化、竹文化、懷藥文化和餐飲文化。利用鎮域北部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交通優勢、文化優勢,發展現代旅游服務業。(2)柏山鎮規劃期內撤鎮設辦事處,鎮區融入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重點建設博愛城北旅游服務基地,鎮域12、淺山區打造以文旅康養為特色的功能片區,發展旅游、康體、養生、養老等服務產業,作為城市發展重要的經濟增長極。(3)許良鎮建設以竹制品生產銷售、煤炭物流及近郊休閑、文化餐飲等為主的小鎮。農業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工業以汽車零部件、竹制品為主;三產以商貿物流、近郊休閑、文化、餐飲等為主。過境交通向外環疏散,完善內部道路網。(4)磨頭鎮以農業種植及城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為主,沿沁河打造鄉村旅游節點,建設天然氣綜合利用產業基地為主題的綠色能源小鎮。鎮域內給水、污水、垃圾6處理、電力、電信等市政基礎設施與中心城區一體化建設。2 2、規劃區鄉村建設發展指引、規劃區鄉村建設發展指引引導北部山區村莊向城鎮、中心村13、集聚,保留村莊以低強度開發建設為主。控制鐵路兩側、南太行繞城高速兩側、月山水庫周邊生態防護綠地。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積極向周邊鄉村地區延伸和覆蓋,促進城鄉一體。九、中心城區規劃九、中心城區規劃(一)(一)發展方向發展方向及空間發展策略及空間發展策略南北延展,東部騰退預留焦博一體化發展空間,西部控制開展更新改造,總體上以存量提升為主,增量擴容為輔。(二)(二)空間結構空間結構1、保護“一山一楔一川一山一楔一川”自然生態網絡骨架?!耙簧揭簧健保褐赋菂^北部的南太行山,預留戰略發展空間,發展文旅、康養小鎮等特色功能。北部山區不宜進行建設活動,加強自然山體生態保護,延續山體綠色空間的延續性14、。“一楔一楔”:指中心城區東部大沙河沿線生態綠帶與焦枝鐵路防護廊道交匯形成的楔形綠地,著力融入游憩、文化、休閑等功能。“一川一川”:指中心城區的幸福河水系及沿線濕地公園。2、構建“三心五軸四板塊三心五軸四板塊”的城市空間結構。三心:三心:行政文化中心、商業綜合服務中心、生態休閑核心。五軸五軸:以人民路、中山路為兩條東西對接焦作市區的空間生長軸,沿海華路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內部空間生長軸,沿發展大道和鄈城路高效組織城市的生產、生活功能,形成城市的兩條功能拓展軸。四板塊:四板塊:以用地主導功能為基礎,通過主干道、水系生態廊道分割與聯系,規劃的四個城市功能板塊,分別是北部焦西高鐵新城綜合板塊、中部老城生15、活板塊、南部產業板塊和東部產業板塊。(三)城區(三)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結合城市人口及居住空間分布,依托社區中心(十分鐘生活圈)發展基7礎型社區公共服務功能,構筑三級城市中心體系,包括“4個面向全域的縣級綜合服務中心、4個服務城市片區的片區級中心及多個社區級中心”??h級服務中心縣級服務中心:包括北部商業商務服務中心、中部行政文化服務中心、南部老城商業綜合服務中心、東南部商業休閑服務中心。北部商業商務服務中心主要以高鐵站前商業商務辦公為中心,沿幸福河水系兩岸布置文體娛樂、商務辦公、行政等設施。中部行政文化服務中心主要以行政辦公、文化娛樂、教育功能于一身的城市中部組團核心。南部16、老城商業綜合服務中心在老城現有商業中心的基礎上,建設特色商業街,提高商業服務能力及等級,升級業態,打造服務全縣域的商業服務中心。東南部商業休閑服務中心主要依托幸福湖,融入“公園商業”建設理念,構建新穎多樣的購物休閑方式、優美景觀視野的服務中心。片區級服務中心片區級服務中心:包括東北部文化休閑服務中心、西南部生活服務中心、中部文體服務中心,東部創新研發服務中心。社區級中心社區級中心:關注社區,將10分鐘生活圈作為社會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每個生活圈內,規劃形成社區中心,保障居民享有舒適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務。以此組織日常生活,強化10分鐘步行可達性,強化宜居、宜業、宜學、健康的生活品質17、。(四)(四)綜合交通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在快速聯系通道的基礎上,加強主干路系統的對接,建立與中心城區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相適應的城市道路網系統。(1)對外交通落實南太行環城高速建設,在北部淺山區預留南太行環城高速通道,在博晉路預留出入口用地。沿月山路、緯三路、興園路加強與國省道的聯系。(2)城市道路系統中心城區形成“八橫八縱八橫八縱”的道路網格局?!鞍藱M”從北至南依次為:人民路、科技路、發展大道、文化路、中山路、玉祥路、鴻昌路、緯三路?!鞍丝v”從西向東依次為月山路、團結路、鄈城路、濱河路、海華路、好友8路、廣興路、興園路。(3)公共交通系統規劃主城區形成“兩橫一縱一環兩橫一縱一環”的公交走廊?!皟?8、橫”指沿發展大道、中山路規劃的公交走廊。“一縱”指沿濱河路規劃的公交走廊?!耙画h”指沿經人民路、團結路、玉祥路、海華路圍合成的公交環線。(五)海綿城市建設(五)海綿城市建設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 75%,改造“三面光”岸線,城市生態駁岸比例不小于 90%;地下水持續下降的局面得到有效緩解。(六)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六)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博愛縣中心城區宜沿人民路和發展大道設置干支混合綜合管廊,沿科技路、竹園路、團結路、鄈城路布置支線綜合管廊。充分保障博愛基礎設施管線的安全性和長久性。(七)城市修補規劃引導(七)城市修補規劃引導調整老城區人口分布,改善老城區居住環境;政府與市場共同驅動,大力增補公19、共、公益設施,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傳承老城區歷史文化,塑造特色風貌,保護清化古鎮歷史街區的完整性,注重整體格局的保護,加強北部西莊村傳統建筑與周邊環境的整治;增補文化設施,增加濱水空間,增補公園綠地,提高開敞空間的品質和使用效率;提升老城區商業服務檔次,打造特色商業區,把博愛縣老城區建設成為城市綜合商業服務片區;倡導街坊整體更新改造,嚴格控制零星插建式更新改造,更新改造的單個地塊規模不宜小于2000,低于2000的地塊應與周邊地塊聯合開發。(八)(八)綠地系統規劃綠地系統規劃至 2035 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 38%,綠化覆蓋率達 5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 12 以上。構建“城水共依20、城水共依,三區輝映三區輝映;環帶相間環帶相間,藍綠交織藍綠交織;綠核鑲嵌綠核鑲嵌,多園均布多園均布”9的中心城區綠地系統結構。城水共依:城水共依:實施水城結合、水綠結合、水文結合的“三結合”策略,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魅力縣城。三區輝映三區輝映:指老城景觀風貌區、新城景觀風貌區和工業景觀風貌區三區共同塑造城市特色化風貌景觀。環帶相間環帶相間:指沿老城區水系(幸福河、城南河、運糧河和北橫河)形成老城景觀內環;沿博愛縣中心城區外圍的防護綠帶形成生態防護外環;沿貫穿城區南北的幸福河形成濱水景觀帶,環帶相間。藍綠交織藍綠交織:以博愛中心城區的主要河流為主體,形成城區的水網藍脈;沿博愛縣城區內的主要交通干道形成城區的綠色網絡,藍脈綠網構成城區綠地系統的基本骨架。綠核鑲嵌綠核鑲嵌:以博愛公園、幸福湖公園和團結公園三大綜合公園形成的景觀核心。多園均布多園均布:以老城區見縫插綠,新城區和工業區適當增綠做到大、中、小不同規模的綠地均勻分布。附圖目錄:附圖目錄:01-博愛縣域三區三線規劃圖02-縣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圖03-縣域城鄉體系空間結構規劃圖04-縣域現代產業體系規劃圖05-縣域城鄉用地規劃圖06-縣域綜合交通規劃圖07-規劃區空間管制規劃圖08-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09-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圖10-中心城區道路交通規劃圖11-中心城區景觀系統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