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5935
2023-10-11
42頁
3.86MB
1、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沈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10目 錄01 開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征程02 擘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藍圖03 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04 建設國家先進制造中心05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06 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07 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08 引領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高質量發展09 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10 打造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城市11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12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2開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征程0131.1 重大意義以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謀劃和推動沈陽振興發展,就是要依托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升開放合作層級,推動沈陽綜合2、實力和城市能級邁上更高臺階,在全省、全國的大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1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筑牢安全底線、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要求。2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引領東北地區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3建設沈陽國家中心城市是推動遼寧省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戰略行動。4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爭做生態文明時代高質量發展“模范生”的戰略舉措。41.2 基礎條件與發展舉措擁有清前、民國、紅色、現代工業等豐厚歷史文化遺存和文化旅游資源,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城市發展空間持續優化,城鄉面貌發生重大變化,交通樞紐功能日益增強,城市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服務效能大幅提升3、。沈陽的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明顯增強,為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最早建成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是我國東北乃至全國最大的商貿、金融、物流中心之一。擁有兩院院士24名,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167個,特高壓變壓器、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在沈問世。擁有全國區域重要的航空樞紐、東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最高等級的高速公路網,是全國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交通方面 產業方面 科創方面 歷史文化方面5擘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藍圖0262.1 指導思想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4、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聚焦補齊“四個短板”、扎實做好“六項重點工作”,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做好“三篇大文章”、作出“三個示范”、當好“兩個表率”的總體要求,著力實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高質量先進制造業行動、高品質城鄉建設行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行動,大力發展“五型經濟”,加快“一樞紐四中心”建設,努力由工業時代裝備制造的“優秀生”轉變為生態文明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模范生”,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生態化的國家中心城市,在引領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72.2 發展目標1、功能定位一樞紐四中心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5、心 區域性金融中心 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2、戰略步驟8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03統籌交通、物流、信息基礎設施通道網絡和樞紐平臺,高水平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信息樞紐,高質量發展樞紐經濟,構建國際國內戰略通道,打造便捷高效、智慧先進、宜居宜業的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城市。93.1 構建暢通發達樞紐網絡1、打造高效便捷的航空樞紐網絡2、構筑“內客外貨”的鐵路樞紐網絡3、建設全域一體化公路網絡4、完善物流場站樞紐網絡5、搭建信息樞紐網絡推動京沈高速擴容改造、沈陽都市圈環線高速新建項目,打造四通八達的城市出口路體系,建設公路樞紐網絡。推進“國家級下一代互聯網(IPv6)示范區”、“星火鏈網”沈6、陽超級節點等項目建設,搭建信息樞紐網絡。依托鐵西區沙嶺供應鏈物流基地,打造沈陽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于洪區蒲河鐵路綜合貨場和深國際公路綜合物流港,打造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沈陽港多式聯運中心,打造沈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機場第二跑道,優化布局國際、國內航線網絡,積極爭取第五航權,打造航空樞紐網絡。推進沈白高鐵建設,規劃沈營、沈鐵、沈丹、沈撫4條城際鐵路及沈遼、沈新、沈康3條市域快線,推動沈丹鐵路外遷、沈山增線工程,建設西南、東南貨運環線,新增田義屯樞紐,推動形成“四客六貨兩編組”鐵路樞紐格局。10沈陽物流樞紐空間布局示意圖3.2 建設高質量樞紐載體1.高起點建設臨空經濟7、區2.大力發展中歐班列沈陽中歐班列通道示意圖3.加快發展綜合保稅區4.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推動天貓國際、京東、唯品會等知名進、出口跨境電商平臺落戶沈陽,集聚跨境電商產業鏈資源。建設跨境電商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開通跨境電商“9710”“9810”業務,爭取國家B2B出口試點。以航空物流為驅動,加快沈陽國際空港建設,依托自貿區、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高端平臺,大力發展臨空產業,高起點建設臨空經濟區。大力發展中歐班列,開通中歐班列喂給班列,加大國內貨源和回程貨源的組織力度,規劃建設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加快推動綜合保稅區(桃仙園區)和綜合保稅區(近海園區)發展,建8、立沈陽綜合保稅區(桃仙園區)、桃仙國際機場航空口岸、中儲物流基地國際快件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的“港區一體化”聯動機制。113.3 發展高能級樞紐經濟1.加快發展航空經濟2.積極培育總部經濟3.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依托沈陽臨空經濟區,打造以航空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依托沈北航空產業園,推動航空零部件、機載系統及其關聯產業發展;依托法庫通航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通航產業。圍繞現有產業集群優勢和上下游產業鏈關系,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央企、行業龍頭在沈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培育中街-皇城國際商圈、東中街國際文商旅融合商圈、泛太原街國際智慧商圈、西塔-北市-南市國際9、風情商圈、渾南國際消費體驗商圈,打造國際時尚消費集聚地。12建設國家先進制造中心實施“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著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構建“5+3+7+5”制造業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水平,在解決“老字號”問題,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中作出示范,在解決“新字號”問題上為全省作出表率。04134.1 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1.圍繞“5+3+7+5”產業鏈,做好制造業“三篇大文章”2.全力打造一批“大國重器”改造升級“老字號”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通用機械裝備產業鏈石化重礦軌道交通及專用裝備產業鏈機床及功能部件產業鏈電力裝備產業鏈深度開發“原10、字號”冶金建材產業鏈石油化工產業鏈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培育壯大“新字號”網絡信息安全產業鏈5G基礎設施及應用人工智能產業鏈智能終端制造產業鏈智能傳感器產業鏈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集成電路產業鏈航空產業鏈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產業鏈機器人產業鏈新材料產業鏈節能環保產業鏈全力攻克新一代信息技術3575積極推進150萬噸及以上等級乙烯三機、大功率集成式壓縮機組、大型PTA裝置壓縮機組等重大關鍵技術裝備國產化攻關,積極發展大型雙龍門、重型落地式銑鏜等戰略核心產品,打造更多的大國重器,重振沈陽制造業國際地位。144.2 加快推進數字沈陽、智造強市建設1.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新突破2.推動裝備制造業數11、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3.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4.培育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進網絡信息安全、5G基礎設施及應用、人工智能、智能終端制造和智能傳感器等產業發展,全面為“老、原、新”產業賦能,叫響“東北數字經濟第一城”。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施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項目,促進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依托華為云、阿里云、騰訊云等建設并運營一批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等行業級、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企業開展“5G+工業互聯網+工業4.0”工廠建設。提級擴容沈陽國際軟12、件園,爭創“中國軟件名園”。加快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5園+3基地+1小鎮”,推進遼寧省信創產業園建設,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信創企業落戶園區。154.3 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1.創新發展南部片區2.鞏固提升西部片區3.優化布局北部片區沈陽市產業空間布局示意圖依托南部片區科技創新資源,優化渾南軟件及電子信息、蘇家屯電力電器、金屬新材料等產業集群。依托中德產業園先進制造優勢,積極拓展西南近海方向區域,輻射于洪區、遼中區、新民市。依托法庫通航產業園、大東航空研發制造園、渾南航空產業園,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航空產業基地。依托大東汽車城建設,打造汽車產業創新高地。依托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開展“生產+加工+13、科技+營銷”全產業鏈開發。16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渾南科技城建設為引領,積極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5+4+7+N”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格局,形成“一城三區、一園多組團”的科技創新空間體系,全面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走好創新路,叫響“創新沈陽”,打造東北科技創新中心,使沈陽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加快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05175.1 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力量1.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2.積極培育國家級創新平臺規劃建設高能射線多束源材料多維成像分析測試裝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試驗裝置、工業智腦與邊緣計算科研14、基礎裝置、軸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評價設施等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師昌緒先進材料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沈陽燃氣輪機技術創新中心等5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185.2 打造科技創新空間載體1.大力發展渾南科技城2.打造“三區”空間特色3.構建“一園多組團”發展格局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功能布局示意圖圍繞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術、數字文創5個重點創新及產業化方向,積極引進、整合、升級各類創新要素,打造以“科創產融”為主體功能、“文教醫商”配套設施完備的一流科技城。建設沈陽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帶動全市、引領全省、15、輻射全國的一流高科技園區。推動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先進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沈陽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沈北科教園成為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重點建設中國醫大科創組團、南塔科創組團等一批“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于一體的科創組團。195.3 營造一流創新生態1.加強前沿性基礎研究2.提升企業創新能力3.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4.全面打造“人才特區”強化“0到1”原始創新,支持引導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重大疾病診治、云計算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實施科技企業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16、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快培育科技創新“苗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不同層次的科技型企業的梯度供給能力。依托東北科技大市場,和平、沈河、鐵西、渾南等6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特種熱處理裝備技術等10個 科技成果中試平臺,打造我市成為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加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力度,推進寶馬實訓中心、遼寧軌道交通學院等“雙元制”新型職業教育體系發展,全面打造我市“人才特區”。20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依托沈陽金融基礎扎實、金融生態良好的優勢,積極吸引集聚全球金融資源,打造“金融全牌照”城市,推動金融體系、產品、服務和監管的完善和創新,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形成全國資本市17、場“沈陽板塊”,促進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建成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開放創新的區域性金融中心。0621全面監管小貸公司、融資擔保機構、融資租賃、典當、保理、交易場所、網貸等機構,完善金融風險預警平臺。加強重要性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監管,構建條塊結合、運轉高效、無縫銜接、全面覆蓋的區域金融風險防范體系。依托金融商貿開發區一區、和平金融街一街、渾南科技城一城,加快構建“一區一街一城”的現代金融服務布局,支撐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226.1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6.2 高標準建設金融集聚區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布局示意圖6.2 高標準建設金融集聚區圍繞園區集合貸、稅融通、科技貸等科技金融產品,知識產權質18、押融資、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研發責任險等業務,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圍繞“三農”普惠金融、農村保險互助社試點、中小微企業普惠金融,全面發展普惠金融。圍繞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理財、綠色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產品,探索發展綠色金融。完善遼寧股權交易中心功能,推進優質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和新三板及境外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重點鼓勵發展領域,積極培育上市企業。236.3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6.4 創新發展新興金融業態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充分利用好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深入19、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等資源,塑造“一核三軸”文化空間,有效保護歷史文脈,涵養城市文化底蘊,全面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07247.1 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1.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工程2.打造標志性文化地標群文化空間布局示意圖實施沈陽故宮、清福陵、清昭陵、張學良舊居、滿鐵奉天公所舊址、南滿醫學堂、吉祥寺等文物保護工程。打造中華文化、都市生態休閑文化、都市人文等3大文化地標。打造盛京皇城成為沈陽歷史文化傳承中心、中華文化地標,打造棋盤山旅游度假區成為都市生態休閑文化地標,圍繞遼寧省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檔20、案館以及沈陽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資源,形成都市人文地標群。257.2 打造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1.做強文化旅游業態2.豐富精品文化旅游產品3.開展面向全球的文化旅游營銷依托蒲河濕地公園、沈北稻夢空間、棋盤山、怪坡滑雪場、盛京皇城及渾南夜景等,做強文化旅游業態。依托“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華晨寶馬鐵西工廠、1905文化創意園等,打造“文化沈陽”游。依托沈陽都市圈文旅合作、日韓俄蒙等國家文旅交流合作,中蒙俄文化旅游帶合作,開展面向全球的文化旅游營銷。267.3 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1.構建文化創意產業體系2.推進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東北VR產業新高地等數字文化項目建設,推動創意設計、現代科技等時尚元21、素與瓷器、雕塑、滿繡等傳統工藝品融合,構建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推進文創+科技、工業、商業、會展、體育融合,做強中晨電影小鎮、熙古里小鎮、長安里文創主題街區等文創園區,開發盛京禮物、法庫陶瓷、沈陽故宮等文創產品。27引領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以建設沈陽高能級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著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創新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開放市場統一共建,逐步形成軌道交通圈、科技創新圈、產業協作圈、綠色生態圈、品質生活圈和統一市場圈,推動形成“有機融合、富有活力、開放創新、宜居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提升都市圈整體競爭力、聚合力、連接力、擴散力。0828依托沈陽建設基于人工智能22、和5G物聯的“都市圈大腦”,共建開放互通的智慧城市建設平臺,打造泛在安全的數字智慧都市圈。8.1 構建一體聯通的基礎設施網絡1.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運輸網2.共建泛在安全的數字智慧都市圈3.打造互濟互保的能源水利設施體系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范圍圖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謀劃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國家零碳供熱網示范區,共建城鄉統籌的供水體系,打造互濟互保的能源水利設施體系。298.2 塑造協作共贏的現代產業創新體系1.打造高效協同的區域創新共同體2.共同打造現代化產業基地3.推動現代服務業實現新突破4.共同培23、育壯大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建設都市圈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共同對接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打造高效協同的區域創新共同體。圍繞汽車、裝備制造、通用航空、生物醫藥、機器人等產業鏈,共同打造現代化產業基地。圍繞共同打造東北亞區域物流中心,提升都市圈金融創新服務能力、文化旅游發展水平等,推動現代服務業實現新突破。共同創建沈北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培育壯大現代高效特色農業。308.3 共筑都市圈綠色宜居大家園1.共同保護和修復生態2.協同治理環境污染3.協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共同推動遼河、渾河、柳河、北沙河等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協同創建遼河國家公園,保護和修復生態。嚴格落實大氣污24、染防治和二氧化碳減排協同共治行動,協同治理環境污染。依托沈陽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聯合都市圈各城市共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協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318.4 共建公共服務普惠便利的品質美好生活圈1.共筑區域教育合作高地2.共塑健康幸福都市圈3.共構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校際合作機制,進在線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合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共筑區域教育合作高地。合力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開放型”醫療聯合體,合作建設養生養老服務綜合體、康復中心或醫養共同體,共塑健康幸福都市圈。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一體化就業服務平臺,建立社會保險參保信息共享機制,共構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32建設生態宜25、居的現代化城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實施高品質城市建設提升行動和綠色發展行動,優化城市空間形態,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服務品質、生態品質、文化品質,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城市內涵發展,精明增長,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打造有品質有魅力有特色的城市,讓人民有溫暖、有尊嚴、有事業、有希望,讓城市有活力、有品味、有顏值、有溫度。09339.1 提升城市四個品質(功能、服務、生態、文化)1.優化城市功能品質2.提升城市服務品質3.提升城市生態品質中心城區空間結構示意圖4.提升城市文化品質打造“一主三副、一河兩岸、一廊兩軸”的3大空間結構,推進交通、供水、26、供電、供氣等4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1個行動,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完善與就業容量掛鉤的產業政策,營造舒心就業氛圍。開展“幸福教育”專項行動,落實“雙減”國家試點任務。深化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改革,建設健康沈陽。依托沈陽“15分鐘養老服務圈”、兒童公園、運動中心、“沈漂”青年人才驛站,打造全齡友好城市。圍繞“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園美城”“以文化城”,構建“一屏一帶、兩山七水多廊”市域生態空間結構,建設生態秀美之城。依托盛京大劇院“鉆石璀璨”高雅藝術品牌,打造沈陽印記旅游綜藝演藝IP。打造一批城市書房、城市書屋,依托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27、建成“百館之城”。349.2 加快推進綠色發展1.穩妥實施碳達峰碳、碳中和行動,扎實推進能耗雙控,確保“兩高”項目零新增。2.依托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沈陽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7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創建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3.培育一批節能環保產業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建設綠色制造體系。9.3 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1.依托沈陽市政務云升級工程,推進“一腦管城”,推進“一網統管”,實施“一碼通城”“一網治城”。2.推動城市更加潔化、序化、綠化、亮化,提升“四化”水平。3.踐行“兩鄰”理念,打造“社區有顏值、有溫暖、有內涵,居民有尊嚴、有認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園。35打造開放包容的國28、際化城市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 度 融 入 共 建“一 帶 一路”,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著力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穩步推動貿易投資提質增效,強化國內區域開放合作,引領沈陽都市圈合作發展,全面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成面向東北亞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城市。1036高質量建設中國(遼寧)自貿試驗區沈陽片區、中德裝備產業園、中日韓自貿區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國家和省級開發區等創新平臺。依托中蒙俄經濟走廊、中東歐“17+1”國際合作、瀾湄五國產能與投資合作等,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強化京沈合作、沈大交流合作,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加強與粵港29、澳大灣區合作。3710.1 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10.2 強化國內外區域開放合作用好新加坡遼寧經濟貿易理事會、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等平臺,加大吸引利用外資力度。依托華晨寶馬、沈陽機床、沈陽特變電工等裝備制造企業,加快發展跨國經營,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聚焦高端裝備、能源化工、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引導企業“抱團出海”。營造國際化人文環境,樹立沈陽國際城市品牌,深入實施“結知名友城,打造百城之好”計劃。優化國際化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的高品質公共活動空間、國際社區、城市客廳。3810.3 打造“引進來、走出去”升級版10.4 構建國際化城市環境引領體制機制創新聚焦突30、出矛盾和關鍵環節,加強前瞻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布局,做實改革舉措,提高改革效能,推動營商環境再提標,將沈陽建設成為東北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引領區,營商環境建設保持全省第一、東北領先,在全國城市中對標超標、爭先晉位。11391.打造“辦事方便”的政務環境2.打造“法治良好”的市場環境3.打造“成本競爭力強”的要素環境4.打造“生態宜居”的創新發展環境一1.深化國有企業改革2.激發非公經濟發展活力3.弘揚企業家和工匠精神二1.推進規劃管理體制改革2.強化土地改革3.深化財政改革三4011.1 優化營商環境11.2 提升市場主體發展活力11.3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規劃實施保障1241421.強化政策導向,研究制定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配套政策2.強化項目保障,組織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3.強化財政支持,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1.健全規劃實施考核機制2.主動引入第三方評估3.加強督促檢查4.調動全社會積極性1.組織規劃實施,建立工作推進機制2.積極爭取省級層面建立高規格協調機構3.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12.1 加強組織保障12.2 強化要素保障12.3 強化規劃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