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6060
2023-10-11
17頁
1.16MB
1、浙江省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年)以及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制定本規劃。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浙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使命和新任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至上、普惠共享、數字賦能,2、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大力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為“兩個先行”奠定堅實基礎。(二)主要目標。到年,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機制、服務手段、基礎保障、隊伍素質明顯提升,政府、市場、社會三大主體協同更加有力,數字技術支撐作用更好發揮,基本實現全人群、全周期、全鏈條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智慧便捷、優質共享。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機制更優化。推進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機制建設,創新“五社聯動”載體抓手,支持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志愿者、慈善組織等提供專業化、品質化社區服務。落實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群眾機制,推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到城鄉社區3、開展多樣化服務。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效能更凸顯。基本形成城市社區“分鐘生活服務圈”、農村社區“分鐘生活服務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集成改革,加快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善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網絡,確保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手段更智慧。整合城鄉社區數據資源,完善數據共享交換機制,提升數字技術在政策宣傳、民情溝通、便民服務、居民參與等多場景中的應用,高效匹配城鄉社區服務供需,優化社區生活服務鏈,加快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隊伍更壯大。按照社區規模、人口數量、管理幅度等因素科學配備社會工作人員,持續推進社區工作者專業能力建設,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4、現代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推動社區社會組織提質增效,引導社會力量、市場主體到城鄉社區開展多樣化服務,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十四五”時期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發展指標序號主要指標年實際值年目標值指標屬性城鄉居民收入倍差 左右 預期性年經營性收入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預期性城鄉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元)預期性未來社區數量(個)預期性未來鄉村數量(個)預期性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創建率()約束性引領型農村社區數量(個)預期性省級無障礙社區數量(個)預期性無疫村(社區)創建率()預期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數量(個)預期性智慧社區建成的縣(市、區)數量(個)約束性居民會客廳數量(個)預期性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5、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預期性每百戶居民擁有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平方米)約束性省級衛生村建設率()預期性每千人擁有嬰幼兒照護設施托位數(張)預期性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專職社區工作者數量(人)預期性每萬人擁有登記社會組織數量(個)預期性每萬人擁有持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數量(人)預期性專職社區工作者中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人數占比()預期性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量(人)預期性每萬人擁有全科醫生數量(人)預期性二、重點任務(一)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機制改革創新工程。強化黨建統領機制。落實黨對社區服務體系的全面領導,大力推動基層組織體系向下延伸,完善黨代表、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體6、制機制。將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優質社區服務供給的樞紐平臺,夯實基層黨組織對各類服務組織、機構、人才的領導作用。統籌協調社區服務各類資金、資源,實現服務人才由基層黨組織領導,惠民政策由基層黨組織落實,惠民服務由基層黨組織抓總。在基層黨組織的統領下,有序開展社區服務項目設計、協商決策、執行實施和評價問效。創新“五社聯動”機制。通過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積分激勵等項目化機制,吸納社區公益資源,引進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統籌“五社聯動”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運用社會工作理念提升社區治理質效。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等志愿服務平臺(站點),整7、合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社會工作室、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等服務力量,探索慈善捐贈、社區志愿服務聯動機制。完善“民呼我為”機制。完善“民呼我為”基層治理機制,密切基層黨委、政府與群眾關系,及時了解掌握轄區居民所思、所需、所盼。完善“民呼我為”應用平臺,建立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及時反饋的閉環響應工作機制,滿足群眾的多樣化服務需求。運用“村民說事”“民情懇談”“小隊議事會”“鄉賢參事會”“民生圓桌會”等議事平臺,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引導居民開展自助互助服務。優化服務供給機制。創新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機制,同等條件優先購買以上等級的社會組織專業化服務,引導社區服務組織的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完善社8、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的政策制度,鼓勵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投資興辦普惠性非營利性托育、幼教、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服務機構,培育高質量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品牌。完善公建民營、民建公助、委托代理服務等多樣化服務供給方式,提高社區服務專業化水平。健全服務普惠機制。完善省域統籌機制,優化社區服務設施城鄉均衡布局、社區服務資源有效配置,推動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發揮省域空間治理和資源要素保障的支撐作用,推動山區縣加快發展,深化“海島支老”“牽手同行”“區域結對”“山海協作”等城鄉融合促進行動。以城鄉社區服務機制、服務人才、服務資源融合發展為核心,鼓勵專業服務組織、人才、項目、技術向加快9、發展地區、農村社區、水庫移民安置社區等輻射延伸。深化“平戰一體”機制。完善村(社區)應急組織體系,加大社區應急自救互救宣傳,定期開展預案演練,提高社區有序組織居民參與應急處置的綜合能力。提升社區網格化管理水平,強化事件發現報告機制,建立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分級響應機制,完善風險監測、預警、處置、反饋的閉環管控機制。完善社區工作者、網格員等應急隊伍培訓機制,提高對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風險防控能力。推動“”體系和精密智控平臺數據貫通、協同順暢,建立高效協同機制,打造社區常態化服務與應急響應、應急救援服務有效銜接的一體化機制。專欄城鄉現代社區服務能力提升行動 黨領10、導社區服務創新行動。推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提升黨員服務與社區需求的對接和匹配。社區議事協商創新行動。推進議事協商促服務能力提升創新試點工作,打造城市社區議事協商創新試點和村級議事協商創新試點各個。社區應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動。編制城市社區應急救援服務指南、農村社區應急救援服務工作手冊,加強社區服務人員的應急救援服務能力培訓。山區縣社區服務能力提升行動。積極引導發達地區對山區縣的城鄉社區服務能力提升對口幫扶,推出一批城鄉社區“攜手共富”結對工程,打造一批城鄉社區服務共同體項目。(二)城鄉現代社區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工程。加快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優化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布局,11、健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管理、運維機制。按照標識統一、布局合理、功能集成、運行有序、辨識度高的要求,全面實施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品質提升行動。新建城鄉社區綜合服務用房配建與建設項目實行規劃、建設、驗收、交付“四同步”。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毗鄰建設,全域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無障礙建設和適老化改造,推進無障礙社區建設。深化未來社區建設。聚焦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強化黨建統領未來社區建設,以優質社區服務為核心,把未來社區打造成為綠色智慧的有機生命體、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共同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綜合體。按照未來社區理念實施城市更新改造行動,聯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無障礙社區建設,打造12、多功能、復合型、親民化社區生活場景。以社區服務中心為基本單元,根據人口分布、服務半徑、設施布局等情況,推動城市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探索未來鄉村試點。全域實施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創建行動,高標準開展鄉村規劃設計,持續優化鄉村布局,推進鄉村片區化、組團式發展。加強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核心功能配套標準化建設。提檔升級鄉村基礎設施,鞏固提升農村居民飲用水標準,加快“四好農村路”“數字鄉村”建設,打造鄉村物流體系。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無害化衛生改廁全覆蓋,深入開展鄉村愛國衛生運動,提升鄉村人居環境。開展未來鄉村建設試13、點,迭代升級公共服務、未來鄰里、鄉村文化、特色風貌等治理場景。專欄城鄉現代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提檔升級行動 城市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行動。分層分類打造“基本公共服務便民惠民服務”社區服務綜合體,可建成集聚性的多功能綜合體,或相對集中的公共服務設施、多個服務設施站點互補的模式,或一定區域內多個服務設施互相補充融合的綜合服務設施群。到年,全省建成個城市社區服務綜合體。居民會客廳建設行動。適應城鄉現代社區建設要求,打造一批體現浙江特色的城鄉現代社區居民會客廳。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提升行動。到年,全省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水庫移民安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全達標。未來鄉村建設行動。推進農村基礎設14、施、公共服務核心功能配套標準化建設,行政村全部達到新時代美麗鄉村創建標準,建成個新時代美麗鄉村精品村。(三)城鄉現代社區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工程。深化幸福頤養服務。大力發展普惠養老和互助養老,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教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優化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助餐服務覆蓋以上社區。探索設立家庭照護床位,完善推廣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新業態新模式,實現康養聯合體覆蓋所有縣(市、區)。全面推進智慧養老,打造數字化養老服務場景。全面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居家社區探訪關愛制度,加大山區、海島養老服15、務供給,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老年志愿者,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發展普惠托育服務。積極構建育兒友好型社會,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以社區和家庭為本,發展普惠性社區照護服務體系。新建、改擴建一批嵌入式、分布式、連鎖化、專業化的社區托育服務設施,提供多樣化普惠性托育服務。規范家庭托育點管理,鼓勵開展互助式服務。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依托社區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集中管理運營的托育服務網絡,鼓勵幼兒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專業化、規范化發展,健全登記備案制度,完善周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政策措施和標準規范。加快推進育兒友好型社區建設,基本實現鄉鎮(街道)嬰幼兒照護服務16、機構全覆蓋。優化幫扶救助服務。完善城鄉低收入群體精準識別機制,推進實施積極主動、精準高效的智慧救助先行計劃。加快智慧救助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社會救助申請、核對、認定、救助(服務)、監測一個流程管理、一件事辦結、一站式到位。建立適度普惠的兒童福利制度,強化孤兒、困境兒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服務能力,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保障和服務體系、困難職工幫扶機制。推行退役軍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新模式,切實加強困難退役軍人幫扶援助,引導退役軍人到社區就業創業。提升醫療健康服務。堅持“健康大腦智慧醫療”理念,迭代升級“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服務,實施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和村級衛生17、服務“網底”工程。強化基層衛生服務體系,持續推進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提升社區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推進“分鐘醫療服務圈”建設。加快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面提質,實施同質同標的城鄉居民健康體檢制度,推進重點疾病早篩早診早治,推進殘疾預防工作,加強以老年人群為重點的高血壓、糖尿病“兩慢病”管理,實施青少年“明眸皓齒”工程,完善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農村文化禮堂、社區文化家園等陣地建立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志愿服務基地,為基層群眾提供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培訓、練習、體驗場所,提升城鄉社區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加大社區就業服務。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統籌規18、劃、同步搭建社區就業服務平臺,將就業服務相關事項優先納入社區工作內容,全面推廣“就業大腦”平臺和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應用場景,依托社區為各類有需求的人員提供就近、主動、免費、智能的就業服務信息和政策咨詢。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培訓、托底安置和幫扶,實施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大力發展生活必需品配送、小件維修、家政服務、餐飲服務等社區小型服務項目。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完善終身教育服務。完善社區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社區治理與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推廣構建未來社區教育場景。加強浙江特色高水平開放大學體系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全省城鄉的社區教育辦學網19、絡;設立社區學校(老年學堂)或辦學點,加強社區教育工作者配備和專業化發展,落實社區教育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社區學校、老年學校辦學能力。優化“學在浙江”全民數字學習平臺以及“浙江學習網”“第三年齡學堂”等省級學習平臺功能和應用,健全“學分銀行”制度,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的需要。健全文化體育服務。深化公共文化數字化改革,推動“智慧文化云”迭代升級,加快“文家”“家頭條”等應用場景建設。夯實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基礎,推動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家園提質增效。打造“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強化居民主體地位,根據居民需求定制公共文化服務菜單。引導20、各類文化資源向城鄉社區傾斜,開展藝術振興鄉村行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整合社區體育服務資源,加強城市綠道、全民健身中心、百姓健身房、社區文體廣場等場地設施建設,實現城市社區“分鐘體育健身圈”,打造全覆蓋、均等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開展科普服務進社區活動,創新社區科普館流動運營項目試點,加大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城鄉社區服務。強化公共法律服務。有效拓展法律援助、法律咨詢、法治宣傳、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資源向城鄉社區輻射途徑渠道,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推動法律援助、法律咨詢、人民調解等服務城鄉社區,積極開展社區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充實社區人民調解員隊伍,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維護權益。持續21、推進贈送宣傳資料、舉辦宣傳培訓、開設法治講堂、提供法律服務、拓展宣傳方式等“五個一”活動,加強社會公共場所普法教育陣地建設和法治文化示范點建設。加強公共安全保障。深化社區警務服務改革,推進群防群治、聯防聯治機制和隊伍建設,完善城鄉社區治安防控網。加強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機制、隊伍和能力建設,健全社區微型消防站(點),加強村(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構建“網格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治理,構筑社區安全社會共治體系。深化“雪亮工程”建設,推廣“智安小區”“智安社區”建設,健全社區治安防控體系。提升便民生活服務水平。鼓勵郵政、金融、電信、供銷、燃氣、公交等公用事業服務和物流配22、送、資源回收服務覆蓋所有城鄉社區。整合社區便民服務和商業服務,大力推進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引導社區超市、農貿市場、家政、快遞、家電維修、洗衣縫補等便民利民服務集聚發展,開展項目化、一站式集成服務。支持社區服務企業發展,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社區生活服務,創新社區商業經營模式,培育社區服務品牌企業。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供銷合作社等服務載體,為城鄉居民提供農產品流通、農資供應、生活物品銷售等服務。優化社區物業服務。加強社區黨組織對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的指導和監督,健全“紅色物業”等黨領導下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共治服務模式。推動社區“兩委”成員和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23、企業黨員負責人交叉任職。專欄城鄉現代社區公共服務優質共享行動 “一老一小”優質服務提升行動。到年,建成一批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每名老年人配備名社會工作者;建成個育兒友好型社區,孤兒、困境兒童月探訪率達到。社會救助幸福清單全覆蓋行動。實現社會救助“一件事”惠民聯辦率達到,救助家庭關愛率達到。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行動。全域推進健康社區建設,城鄉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全面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更加充分、布局更加均衡,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達到以上。終身教育優質服務行動。到年,全省推廣未來社區教育場景,培育個學習型社區。支持社區秉承終身學習理念,成為服務全民終身學24、習的基礎樞紐。社區物業服務品質提升行動。推動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到年底,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黨組織實現應建盡建,業主委員會中黨員比例達到以上。(四)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手段智慧協同工程。深化智慧社區建設。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推動社區服務領域制度重構、流程再造、系統重塑,將“”和“”體系按需貫通到城鄉社區。健全完善城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服務主陣地,其他專項服務設施為補充、服務網點為配套、信息化平臺為支撐的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網絡。推廣應用社區微腦等智慧服務平臺,構建社區治理服務的網上辦事、網格管理、居民自治、生活服務等智能化應用系統,實現社區基25、礎數據管理信息化、業務處理網絡化、公眾服務便民化、統計分析科學化、服務監管智能化。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數字服務系統建設工程,數字化賦能農村社會事業,加強與城市大腦連接應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建立村級信息服務體系,加快“浙農碼”賦碼工作,推動涉農服務事項一窗口辦理、一站式服務。創新“跟著節氣游鄉村”地圖應用,打造美麗鄉村數字生活應用場景。推進“鄉鎮(街道)公共財政服務平臺一卡通”建設,實現到人到戶財政補助資金精密智控,涉農補助和民生補貼財政資金“一卡通”發放。持續推進農戶信用信息建檔立卡工作,積極開展信用戶、信用村(社區)、信用鄉鎮(街道)評定。加快信息技術在鄉村治理領26、域的推廣應用,推動全省鄉村治理數字化系統建設。拓展智慧服務場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持續推進民政大腦建設,開發社區議事協商、政務服務辦理、社區養老、社區醫療等網上社區服務項目應用。提升“浙里救”“浙里養”等信息平臺的服務功能,及時回應困難群體服務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化照護服務。發展城鄉社區電子商務,探索建立無人物流配送體系。推動“互聯網”與城鄉社區服務深度融合,培育新型社區服務業態和“浙系列”“鄰系列”“享系列”等服務品牌,高效匹配社區全生活供需鏈條。專欄城鄉現代社區服務手段智慧協同行動 智慧社區建設行動。探索建立智慧社區政策體系、運行體系、工作體系、指標體系。到年,智慧社區覆蓋所有設區市。積27、極推廣杭州、溫州、衢州等地智慧社區建設經驗,打造一批社區服務數字化應用場景。“一庫兩平臺”建設行動。建設以村(社區)為基本單元的實有服務對象和服務資源的業務工作數據庫、面向社區工作者的社區工作平臺、面向社區居民的社區服務平臺。數字鄉村建設行動。擴大農村社區數字技術推廣應用,到年,農村政務通用自助服務一體機覆蓋率達到。(五)城鄉現代社區服務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健全專職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體系,完善專職社區工作者崗位等級、晉升渠道、薪酬待遇、培訓教育等管理機制。根據就近就便、職住兼顧原則,組織選聘專職社區工作者,進一步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建立專職社區工作者發展激勵機制,注重28、從優秀專職社區工作者中招錄(招聘)鄉鎮(街道)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對連續任職滿兩屆、表現優秀的社區黨組織書記,按規定程序推動解決事業人員身份。健全完善專職社區工作者教育培訓和實踐歷練,推進“導師幫帶制”。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評價。加強社區服務人才建設。積極發展壯大社區社會工作人才、社區志愿者隊伍力量,鼓勵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區志愿者更好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加強駐村(社區)法律顧問、社會工作者、人民調解員等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支持普通高校、職業院校開設社區服務相關專業,制定相關職業培訓標準,加大社區服務人才培養力度。積極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參與社區幫扶互助志愿服務29、活動,落實志愿者星級認定和激勵制度,實現社區志愿服務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專欄城鄉社區人才素質提升行動 城鄉社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行動。加大社區工作領軍人才選拔培養,到年,全省培養名城鄉社區工作領軍人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行動。將專業社會工作納入城鄉社區工作培訓必修內容,鼓勵專職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考試。社區志愿服務隊伍建設行動。建立健全志愿服務五級組織架構,到年,城鄉社區志愿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三、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保障。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推動本規劃主要任務指標落實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議事日程和目標責任考核內容,融入共同富裕的評價考核體系。堅持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相關職能部門30、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加強城鄉現代社區治理和服務統籌協調。壓實市、縣(市、區)主體責任,厘清政府、市場、社會權責邊界,形成條抓塊統、以塊為主、上下貫通的組織推進機制。加強鄉鎮(街道)黨(工)委對基層政權建設的領導,強化屬地責任,構建黨領導的多方協同服務供給體制機制。(二)完善配套政策。將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省市縣各級政策支持。健全并嚴格執行社區服務事項準入制度,全面規范、清理和取消各類證明事項,落實社區減負增效工作,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民服務。推動各地探索創新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社區服務行業(養老、家政、物業等)等的標準化建設。加快31、智慧社區、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加強數字賦能城鄉社區服務的指標體系建設。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共同富裕與城鄉現代社區服務相關政策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實驗。(三)優化要素支撐。將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揮財政在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對山區縣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傾斜力度。加大福彩公益金對社區服務項目和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的資助支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強化政企(社)合作,鼓勵通過慈善捐贈、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健全多元資金保障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資本等投資興辦社區服務事業產業,參與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社區服務供給、服務人才培訓等。落實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在用地32、用房等方面政策,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閑置物業,優先用于社區養老、托幼、助殘等服務。全面推行社區公益用房零租金制,健全社區服務稅費優惠制度。完善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相關制度,優化購買服務項目清單、經費預算、信息發布、招標方式、項目管理、績效評估等長效配套機制。(四)強化責任落實。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逐級分解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強化部門指導監管責任、市縣主體責任、鄉鎮(街道)直接責任,加強對規劃組織實施和實施成效的監督評估。各級民政部門要建立健全規劃指標任務完成情況監測制度,定期開展綜合評估、專項評估和總結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規劃建設任務如期完成。圍繞制約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薄弱環節,積極開展國家級、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帶動城鄉現代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