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動力支撐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5年)(7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6283
2023-10-11
15頁
49.09KB
1、附件3湖南省動力支撐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5年)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扎實落實“三大支撐八項重點”工作任務,強化科技創新動力支撐,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方案。一、總體目標以打造“三個高地”為目標,以深化創新型湖南建設為統攬,以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為示范,以四大實驗室為牽引,以“三尖”創新人才為重點,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引擎,以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搶占技術、產業、平臺、人才制高點,營造一流創新生態,不斷激發創新“第一動力”“主動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到2025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件以上,高新技2、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培育形成若干萬億級優勢產業、千億級新興產業,一批千億級、百億級領軍型、創新型企業,逐步形成創新驅動、科技支撐的高質量發展格局。二、主要任務(一)實施區域創新整體躍升行動1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落實“強省會”戰略,支持以長沙為核心,株洲、湘潭為兩翼,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深化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長沙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支撐長株潭都市圈創新發展。高水平謀劃湘江科學城,集中布局一批大學研究基地、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岳麓山大學科技城的拓展融合區,支撐建設湘江西岸科創走廊,帶動長株潭創新一體化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3、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長沙、株洲、湘潭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推動建設省域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支持衡陽建設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輻射線粒體與人類重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支撐建設現代產業強市。支持岳陽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國家熱塑性彈性體技術創新中心,支撐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加快推進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模式。(衡陽、岳陽、郴州市人民政府)3強化多點多極發力。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和縣(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以“五好”園區創建為導向4、,加快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增強創新驅動能力。推動岳陽臨港高新區、婁底高新區、湘西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編制全省高新區創新地圖,提升高新區發展質量,2025年園區制造業畝均投入強度、產出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二)實施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行動1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岳麓山實驗室。加快推進岳麓山實驗室長沙總部建設,完善實驗室管理運行機制,實施一批種業創新項目,邊建設、邊研究、邊出成果。2022年初步構建形成協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和管理機制,到2025年總投入100億元,組建一批功能研究部、公共創新平臺、品種創制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和科研5、試驗基地,成為國家種業創新戰略科技力量。(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長沙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建設高水平湖南省實驗室。聚焦先進計算與人工智能建設湘江實驗室,加快在算力、算法和算據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聚焦精準醫學建設芙蓉實驗室,在精準檢測與診斷、精準藥物與治療、精準器械與干預三大方向進行布局。聚焦工業“六基”攻關建設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實行“創新服務+聯合攻關”的運行機制,建設5大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創建國家先進制造實驗室的重要支撐力量。2022年完成3個省實驗室建設方案編制并掛牌啟動,2025年在聚人才、出成果6、建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推動在湘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堅持“爭先保優、聯合創優、調整做優”,“一室一策”優化完善重組方案,2022年爭取6家以上在湘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入全國首批試點,2025年全面完成重組,在湘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及比重穩中有升。(省科技廳牽頭,各實驗室依托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4優化提升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建設。在工程機械、智能網聯汽車、北斗應用、功率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爭創和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7、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在戰略稀有金屬礦產、先進運載裝備與材料等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優化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功能布局,組建35個湖南省技術創新中心。到2025年新增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10家以上。加快軍民科技融合協同創新,協同推進湖南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5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全面完成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升級改造并投入運營,推進下一代天河超級計算機研制并爭取率先落地湖南。加快推動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8、建設,2023年全面竣工并投入運營。加快推進力能極端實驗裝置、航空發動機風洞實驗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2025年新建2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三)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1攻克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聚焦“3+3+2”產業集群和產業發展“萬千百”工程,梳理卡脖子技術、反遏制技術、殺手锏技術、顛覆性技術“四張清單”,精準部署實施“十大技術攻關項目”和重點科技專項。滾動編制湖南省先進制造業關鍵產品攻關項目清單,每年組織實施“產品創新強基項目”。加強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低鎘水稻等領域創制一批重大戰略品種,支撐糧食安9、全和種業安全。2022年力爭突破100項關鍵核心技術,到2025年取得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產業化科技成果,形成4個萬億級產業。(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突破前沿原創引領技術。依托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前瞻部署一批長期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力爭2025年取得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在深地深海深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精密制造、新一代半導體、人工智能、新材料、氫能源、新型生物醫藥、醫療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引領性成果。(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強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賦能。積極10、推動運用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工業傳感器、5G等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建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推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每年推動100家以上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到2025年產業數字化規模突破17500億元。在司法、治安、突發事件快速處理等領域研發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促進社會治理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4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制訂科技創新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強化減碳零碳負碳、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新型節能材料、新能源、高效儲能材料等技術攻關。定期編制發布低碳、節能、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11、利用等綠色技術、裝備、產品目錄,支持企業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瘧?,建設綠色工廠。到2025年新增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以上,綠色低碳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四)實施創新型企業增量提質行動1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十百千萬”培育工程,評選發布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稅收貢獻百強、高成長百強、創新能力百強,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萬家,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5萬家。(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提升規上企業競爭力。加快臨規企業、潛力12、企業“小升規”,明顯提高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研發活動覆蓋面,打造一批領航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2.5萬家以上,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突破500家、200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達到50個。(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加強創新政策支持。落實精準服務企業科技政策“新十條”,實施企業研發獎補政策。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技術轉讓企業所得稅減免、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科研儀器開放共享雙向補貼等優惠政策,加強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常態化管13、理,優化稅費優惠政策推送機制。(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4加快國資國企創新發展。推動國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加快科技創新項目建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2022年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任務,2025年實現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突破5%。(省國資委牽頭)(五)實施“三尖”創新人才引培行動1大力引培頂尖、拔尖、荷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每年培養引進3名左右戰略科學家,給予支持期最長5年、最高1億元的綜合支持;每年培養引進30名左右科技領軍人才,給予支持期最長3年、最高3000萬元的綜合支持;每年發掘和培育14、300名左右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給予不低于50萬元經費支持。編制發布人才需求清單,實行靶向引才、專家薦才、柔性引才。聘請“湖湘引才大使”,打造全省統一“智匯瀟湘”人才活動品牌。推動校企合作和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萬人。(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擴大預算編制自主權、預算調劑自主權、結余資金留用自主權,以及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技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擴大用人單位在崗位設置、人才評聘、職稱薪酬等方面的自主權。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省委15、組織部、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優化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加強省市人才優惠政策協同,推進長株潭人才一體化發展,分層分類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集成服務。擴大省級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規模,用好“芙蓉人才貸”,完善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省委組織部牽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行動1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加強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體系建設,征集、梳理、發布科技成果需求清單、行業共性需求清單、企業技術需求清單、企業融資需求清單,指導組織開展技術對接活動,促進科技成果加快熟化、產業化。大力發展綜合性16、專業化中試基地,培育專業化孵化載體,完善創業孵化鏈條。(省科技廳牽頭)2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落實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個人所得稅優惠、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等政策和盡職免責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大裝備首臺套、新材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首批次、首輪流片、軟件首版次應用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大力強化科技金融服務。加快建設湖南金融中心,加快推進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改革試點,推動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投資,鼓勵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17、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全面推行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2022年實現納入風險補償范圍的貸款累計發放50億元,2023年累計發放突破100億元。動態調整省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著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科創板上市,2025年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00家以上,總市值達3萬億元以上。(省科技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湖南銀保監局、湖南證監局、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七)實施科技體制改革攻堅行動1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修訂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制定湖南省實驗動物管理地方性法規。實施湖南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計劃,部署開展18、科研項目組織、科研經費管理、科技計劃管理、科技成果評價等改革試點任務,力爭到2025年形成更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省科技廳牽頭)2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誠信管理,實施承諾和報告制度,推進科研失信信息匯交和聯合懲戒。緊盯科研前沿,健全風險評估機制,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高標準建設湖南科技創新館,辦好科技活動周、科技工作者日等大型科普活動,到2025年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科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布局建設一批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示范19、區,加快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建設,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在關鍵前沿領域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省市場監管局牽頭)(八)實施開放合作創新提升行動1積極融入全球和區域創新合作網絡。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非洲國家等新興市場為重點,推動優勢產業、優勢技術、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外包業務外向發展。依托“京洽會”“滬洽周”“港洽周”,對接引進先進地區創新資源。支持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深化與相關國家(地區)科技創新合作,到2025年新建3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加強湘鄂贛三省技術協同攻關、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加快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創新共同體。(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2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加強與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對接爭取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軍事科學院等支撐我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世界500強企業、中央企業等在湘新設立研發總部、區域研發中心和高水平研究院。(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三、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創新型湖南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問題會商、信息通報和統籌推進。各級各部門要壓實責任,細化舉措,落實落地。(省科技廳牽頭)(二)加大創新投入。實施“十四五”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加大財21、政科技投入,完善研發獎補政策,確保全省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牽頭)(三)強化督查調度。創新型湖南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省政府督查室定期調度通報實施情況。各牽頭部門和責任單位在工作中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反饋,共同研究解決。(省科技廳、省政府督查室牽頭) 附件31:動力支撐標志性工程 11 附件31動力支撐標志性工程一、湖南省實驗室建設工程。以國家使命為導向,面向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聚集種業、先進制造、先進計算與人工智能、精準醫學等領域優勢創新資源,集中力量布局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的湖南省實驗室。岳麓山實驗室對標國家實驗室,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分22、結合、各展所能,形成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既有總部平臺、又有基地特色,既注重前沿探索、又注重產業應用的種業創新高地。岳麓山實驗室采取“總部+基地”的建設布局,總部設在長沙,基地布局在全國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總部由農大農科院片區、隆平片區、林大林科院片區和岳麓山大科城片區組成,統一布局建設5個功能研究部、6個公共創新平臺、15個品種創制中心、6個成果轉化中心。第一期(20222025年)總投資100億元左右。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瞄準“3+3+2”產業集群發展和“萬千百”工程需求,搭建產品設計研發、智能制造(生產工藝工序)、高端制造裝備(工業母機)、檢驗檢測、標準與品牌建設等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實行23、創新服務和聯合攻關“雙輪驅動”,力爭用5年時間在我省優勢特色產業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一批高端制造裝備(工業母機),主導或參與制定5項國際標準,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100項,有力支撐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湘江實驗室以突破先進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重大科學問題與關鍵核心技術為主要任務,建成一個實驗室總部,建設算力、算法、算據三大創新中心,聚焦海量數據的計算智能基礎理論與方法、高性能計算的人工智能關鍵支撐技術、新型智能計算理論與技術研究、面向領域的先進計算與人工智能共性技術等四大主攻方向,開展智能制造、智慧醫療康養、智慧資源能源與環境、智慧交通與物流、科學監管與社會24、治理、數字媒體等六大應用示范,打造國際一流的先進計算與人工智能湖南省實驗室。建設分三期推進,第一期(20222025年)總投資16億元,堅持打基礎、創特色、出成果;第二期(20262030年)、第三期(20312035年)根據建設情況統籌推進。芙蓉實驗室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精準檢測與診斷、精準藥物與治療、精準器械與干預三大研究方向集中發力,組建若干研究部、公共創新平臺和重大疾病研究中心,整合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資源,建設一流的精準醫學實驗室。實驗室由中南大學牽頭,建設分三期推進,第一期(20222025年)總投資20億元,2022年省財政先期投入1億元用于實驗室啟動工作。第二期、第三25、期(20262035年)根據建設進展統籌安排。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聚焦“3+3+2”產業集群建設和產業發展“萬千百”工程,動態梳理編制卡脖子技術、反遏制技術、殺手锏技術、顛覆性技術“四張清單”。以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為示范,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重大民生需求,精準部署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工程化、產業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有力有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解決制約我省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和重大26、技術難題。大力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部署創新鏈,瞄準價值鏈中高端“強鏈補鏈”,構建產業集群科技支撐體系,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面向我省優勢產業發展需要,按照“優化提升、謀劃部署、培育預研”的思路,分類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升級項目采用高精度64位通用超算算力200P的天河新一代超算系統,并配置自主研發的系統軟件;購買部署工程機械、先進材料、軌道交通、航空動力、智能裝備、生物技術等行業具有普遍性需求的基礎應用軟件20余套;改造配套設施,新增一批定制機柜、標準機柜,進行場內電力系統改造、機房氣流組織和制冷系統配備、消防系統及動27、力環境監測系統部署。項目總投資6.45億元,建成后算力將達到200P,排名全國第四,“十四五”期間可保持在全國領先水平。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項目重點建設最大時速400公里的滑軌試驗臺和最大時速120公里的車載試驗道,開展大飛機機輪剎車系統、起落架系統等地面動力學測試、驗證和試驗,研究高速試驗條件下軌道平直度的保持與控制,開展局部地質條件及試驗工況條件下試驗道基不均勻沉降的控制與監測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唯一大飛機地面動力學研究中心,同時聯合湖南已有的航空起落架及機輪剎車系統研發及測試實力,進一步鎖定我省國內起降系統研制的領軍地位。此外,聚焦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及航空動力等產業需求,加快推進力能極端實驗裝置、航空發動機風洞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提供基礎條件支撐。 15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3
335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3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