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版)(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7026
2023-10-12
25頁
7.21MB
1、公眾征求意見版前言 PREFACE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依據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2045號),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編制福建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開展特色專題研究,綜合評價國土空間生態環境質量,統籌陸海、城鄉空間以及流域上下游,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2、治理的思路,科學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有序部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規劃是我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是一定時期內我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的總綱和空間指引,是我省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省會福州,下設九市一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武夷山脈、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兩列大山帶斜貫全境。屬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水資源蘊藏量豐富,降雨充沛。發育六江兩溪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龍江、敖江、木蘭溪和交溪等河流。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植物種類豐富。生態多樣性、完整性較高,空間異質性顯著。土壤類型多,種植3、適宜性強。海域面積遼闊,岸線曲折度居全國首位,河口、海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發育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鹽沼等多種生態系統,生態條件優越。概述OVERVIEW:規劃范圍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區劃海域面積:3.764萬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劃期限2021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圖1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01 錨定目標 生態修復總體要求與目標02 優化格局 生態修復格局與重點區域03 統籌推進 一體化生態修復重點任務04 重點突破 全面部署生態修復重點工程05 完善機制 強化規劃實施政策保障目錄CONTENTSp 規劃指導思想p 規劃基本原則p 規劃總體目標錨定目標 生態修復總體要求與目標14、規劃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全面提升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以統籌和科學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識別突出的生態問題和生態風險,謀劃福建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布局,明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目標任務,確定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維護國家與福建省生態安全、提升城市生態品質,保障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擴大優良生態產品供給,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5、為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美麗中國示范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規劃基本原則戰略引領科學編織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按照相關政策法規及技術標準,充分銜接,科學編制。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等原則,統籌安排各項生態修復工作。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立足福建省自然地理格局、生態系統狀況和主體生態功能,識別突出生態問題,科學預判生態風險;因地制宜確定規劃目標,明確重點任務,提出生態修復措施。陸海統6、籌綜合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注重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陸域海域等國土空間的整體性、連通性,綜合治理,突出整體效益。規劃總體目標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充分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全面建成“兩屏一帶六江兩溪”生態安全格局,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全方位推進福建省高質量發展超越。2025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推進各項生態修復任務工程,突出生態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狀況有效改善。2035總體目標p 生態修復格局與分區生態修復格局與分區p 生態修復重點區域生態修復重點區域2優化格局 生態修復格局與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格局與分區以“兩屏一帶六7、江兩溪”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銜接國家和省級重大戰略及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結合自然地理、流域范圍及生態系統主導功能,突出生態系統完整性、連通性,全域全覆蓋。兩級分區模式4個一級分區、26個二級分區筑牢生態安全格局,科學劃分生態保護與修復分區閩北閩西山地盆谷生態保護修復區含建溪、富屯溪、沙溪等閩江流域上游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等4個二級區,該區生態源地、自然保護地分布密集,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保護價值極高,需嚴格開展保育保護。中部中低山地生態保護修復區含閩江中游、敖江、晉江、九龍江等流域水源涵養、水土流失與礦山綜合治理修復區等7個二級區,該區森林覆蓋率大多不高,8、因茶果坡地開墾和礦產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需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和礦山遺留問題。沿海丘陵平原生態保護修復區含沿海地區5個水生態與礦山綜合治理二級區,該區位于海陸交界處,是城鎮建設集中區域,生境人為干擾和開發破壞強度較大,需加強陸海統籌水生態修復,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及大力推進近海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區含閩江口漁業和濕地保護生態修復區等10個二級區,整體生態狀況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需加大保育保護力度,按照自然恢復為主、結合人工輔助修復方式,在重點海灣、河口、海島地區開展生態修復。圖3 生態修復一級分區圖圖4 生態修復二級分區圖圖2 生態安全格局圖生態修復重點區域 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北9、段、閩江源、玳瑁山、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等深山河源地區以及東南沿海防護林帶。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區 27個 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區 12個 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區 15個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區 9個 森林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區 7個聚焦重點生態問題,識別生態修復重點區域 主要分布在汀江、九龍江、晉江等流域中下游,閩西武夷山脈南段山地、閩東北、閩中、閩南丘陵山地、沿海丘陵平原等地區。主要分布在九龍江上游雁石溪、九鵬溪流域、閩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域、晉江上游東溪流域的煤鐵礦集中區和晉江流域下游、敖江流域、木蘭溪流域下游、九龍江流域下游、汀江永定河流域的石材礦集中區。主要分布在閩江、10、九龍江、晉江、汀江干支流等部分水生態問題突出河段,閩江、九龍江、晉江、敖江、交溪、木蘭溪三江口等入海口河段,部分入海河流入海河段等。主 要 分 布 在 沙 埕 港、三 沙灣、閩江口、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九龍江口、東山灣、詔安灣、海壇島、湄洲島等地區。圖5 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分布圖3統籌推進 一體化生態修復重點任務p 山地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p 沿海丘陵平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p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區“陸海統籌”一體化修復p 生態網絡優化與水系生態廊道一體化修復生態修復重點任務p 山地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l全面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l強化森林資源保護與修復l11、顯化森林資源生態產品價值l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 大力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l實施水保生態示范林促進植被恢復l加強茶園、經果林、坡耕地等水土流失治理l大力推廣“長汀經驗”嚴格深山河源地系統保護修復l加大閩江、汀江、九龍江、晉江等流域源頭干支流河段內水生態保護修復力度l提升河湖健康水平和防洪防災能力l穩步提升重點區域水源涵養功能 加強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建設生態修復重點任務u堅持自然恢復優先,多措并舉的修復策略,以重點流域重要水系為治理恢復單元,系統性推進礦山生態修復。u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深入挖掘區域資源稟賦、產業要素的經濟價值,推動礦山生態修復與農12、業、文旅、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釋放生態修復紅利。歷史遺留石材礦山集中區生態修復歷史遺留煤鐵礦集中區生態修復u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設優質生態良田,持續開展退化耕地治理,多途徑、多渠道補充耕地。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p 山地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 提升農田生態系統健康水平強化基本農田保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修復重點任務 水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整治提高水源涵養能力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健康循環水系統 城鎮人居環境品質提升 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通過自然恢復、人工輔助等手段實現植被恢復與土地復墾近城鎮區域開展生態公園建設、用地類型轉變等方式實現歷史遺留礦山治理p 沿海13、丘陵平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建設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飲用水源地保護統籌城內城外生態網絡建設生態修復重點任務堅持陸海統籌,加強河口-近岸海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濱海濕地修復治理、紅樹林營造與修復、互花米草治理、鳥類棲息地營造與修復等措施,恢復海灣、河口生態功能,增強生態系統系統穩定性,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海洋碳匯能力。加強重點海灣、河口生態修復推進侵蝕岸線和岸灘修復,實施海堤生態化改造,開展沿海防護林建設,構建防護林-海灘-濱海濕地綠色屏障,形成陸海統籌的海岸帶生態安全防護體系。推進海岸帶生態建設推進海壇島、湄洲島、東山島、瑯岐島等重要有居民海島生態修復,保護修復無居民海島14、,開展生態島礁建設,加強海島岸線、島體及周邊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海島生態系統穩定性。開展海島生態修復p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區“陸海統籌”一體化修復生態修復重點任務p 生態網絡優化與水系生態廊道一體化修復 推進“六江兩溪”水系生態廊道修復統籌流域上下游一體化保護修復,強化多要素系統治理深化水環境治理、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保護治理模式改善河湖水系連通性,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 優化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以河流水系為脈絡,構建源匯貫通的生態網絡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網絡連通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實施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與修復4重點突破 全面部署生態修復重點15、工程p 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開展8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森林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工程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工程城鎮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農業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生態保護與修復支撐工程生態修復重點工程閩北閩西山地盆谷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全面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u武夷山脈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工程u龍巖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等 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區域u汀江流域片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等 系統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u汀江流域歷史遺留石材礦山、煤16、鐵礦集中區生態修復工程u閩江上游金溪、沙溪流域歷史遺留煤鐵礦集中區生態修復工程等 山上 山下綜合一體化修復 推進重點河段水生態保護修復u沙溪流域閩江源水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工程u汀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等 提升農業空間耕地質量u閩北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等生態修復重點工程中部中低山地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統籌山上山下綜合性一體化修復l 推進茶園、經果林、坡耕地、崩崗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閩東北、閩中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九龍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晉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等l 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閩江上游尤溪流域、九龍江上游九鵬溪、雁石溪流域、晉江上游東溪流域17、煤鐵礦集中區生態修復工程敖江流域石材礦集中區生態修復工程等l 配合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尤溪、大樟溪、九龍江、晉江、木蘭溪、霍童溪等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l 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01歷史遺留礦山修復02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03農田生態修復04 詔安東溪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工程 交溪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 廈門東西溪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 漳江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工程 水北溪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等l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l沿海防護林保護與修復重點工程l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工程l生態保護與修復支撐工程 開展晉江、九龍江、閩江、龍江、敖江、木蘭溪、交溪流域下游區域石材礦山生態修復工18、程 閩江下游水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工程 九龍江下游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晉江、木蘭溪下游水生態修復工程 龍江中下游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敖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沿海丘陵平原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泉州市五里橋文化公園水環境治理工程 廈門山海健康步道景觀提升工程 筼筜湖生態環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等 福清市政污水管網修復、改造補齊工程 福州市污水管網完善提升一期工程 閩江下游沿海地區黑臭水體治理工程l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工程l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城鎮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沙埕港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三沙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羅源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閩19、江口河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興化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重點海島生態保護修復l平潭綜合實驗區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湄洲島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海洋生態修復支撐工程l海洋重要生態系統評價及監測工程l海洋生態預警監測網絡平臺建設重點工程重點海灣、河口生態保護修復l湄洲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泉州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廈門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東山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l詔安灣海灣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工程5完善機制 強化規劃實施政策保障p 規劃實施保障機制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重點工程建設領導機制,各市、縣(區)要將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擺到突出位置明確組織形式、20、建管方式、支出責任和分區任務,積極主動與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省直部門溝通對接,共同推進生態修復工作的深入開展加強組織領導創新政策體系積極完善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持續創新專業審判、公益訴訟等工作機制,打造“碳匯+”生態司法新格局擴大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范圍,探索建立多元化社會捐贈機制和投融資渠道落實資金保障建立和完善政府為主導、市場推進、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資金籌措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積極性加強科技支撐加強生態修復科研攻關和技術支撐,推廣新技術、新工藝的綜合性應用建立一支與職能相匹配的國土綜合整治修復人才隊伍強化評估監管加快構建橫向協調、縱向聯動的動態監測-定期體檢-監測評估預警機制開展全域監測評估,及時發現修復過程中產生的生態問題及潛在風險鼓勵公眾參與充分運用網絡媒介,大力宣傳修復工作中的典型經驗、典型案例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監管,引導公眾積極地參與生態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