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2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8025
2023-10-13
20頁
487.82KB
1、 1 附件 5 氣象事業是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基礎性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十四五”時期,是我市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開封絢麗篇章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攻堅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河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和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開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氣象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結合開封市氣象事業發展現狀,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 20212025 年。一、“十三五”2、時期氣象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十三五”時期,面對極端氣象災害頻發、重發和多發態勢,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氣象部門團結一心,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化服務為本、趨利避害、實踐創新的發展理念,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增強,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服務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在防災減災、保障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發 2 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效益顯著 重大災害性天氣氣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有效應對 2016 年7 月 19 日大暴雨、2018 年 8 月 1819 日“溫比亞”臺風大暴雨、3、2020 年 8 月上旬 3 場連續大暴雨災害風險,為各級黨委政府部署防災減災救災和人民群眾避災贏得了先機。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深入。準確、及時地做好“春運”、鄭開國際馬拉松、菊花文化節等重大節日和活動的氣象保障服務。開展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能源等領域氣象服務。氣象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堅強有力。成立開封市生態環境氣象中心,做好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和大氣環境評估。新建 4 個固定作業站點,完成人影指揮系統平臺升級改造。開展開封市霧霾與大氣污染預報技術研究項目,獲省氣象局科學技術三等獎。建成蘭考全域生態文明氣象保障監測服務系統。氣象服務鄉村振興取得新突破。積極推進蘭考鄉村振興氣象4、保障示范縣建設。完成蘭考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工程。在儀封鄉北京新發地蜜瓜育苗基地建成大棚微氣候觀測及實景觀測系統,以蘭考 3 萬畝蜜瓜地方品牌特色農業為重點,開發了蜜瓜智慧服務系統。與省氣象臺、企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發展智慧農業,聯合打造尉氏、祥符區水肥藥一體化管理示范基地。(二)氣象現代化和業務水平邁上新臺階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更加完善。建成鄉鎮全覆蓋、自動化的綜 3 合氣象觀測系統。建成 93 個區域氣象觀測站、5 個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36 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6 個農田小氣候和農業氣象觀測站、5 個特種氣象觀測站,多種氣象資料實現實時觀測、自動傳輸和存儲。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穩步提升。依5、托省市縣一體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系統,010 天預報產品空間分辨率達到2.55km。24 小時高溫、低溫預報準確率分別較“十二五”期間提升 5.1%、4.6%,月預測氣溫、降水分別較“十二五”期間提升 7.1%、5.6%。(三)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成果豐碩 科技創新與業務服務深度融合??萍佳邪l投入 60 萬元,獲市級及以上科技獎勵 5 項。完成 1 部科技著作。市級以上項目立項 5 項、自立項目 5 項。發表論文 37 篇,核心 8 篇。喻謙花創新工作室被命名為 2020 年度河南省氣象行業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才科技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建立常態化人才交6、流保障機制。積極選拔年輕干部到縣局掛職、任職,干部隊伍年輕化初見成效。1 人被省氣象局評為青年英才。(四)氣象高質量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管理體制不斷鞏固。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和雙重計劃財務體制不斷完善,中央財政對氣象部門的累計投入較“十二五”時期增長 64.91%,地方財政投入增長 226.99%。在全省率先建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并于 2019 年 7 月正式投入運行,使得全 4 市各類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實現一鍵式、多渠道、廣覆蓋統一發布。完成通許、蘭考“一流臺站”基礎設施建設。研發開封市城市內澇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列為市重大科技項目。法治建設不斷深化。協同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氣象行政審批制7、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市防雷減災體制改革任務,做好河南省氣候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條例的宣貫落實,印發開封市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指導目錄。(五)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進融入業務抓黨建,持續推進基層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建成了“一園兩梯三室四廊”黨建文化陣地,被省氣象局評為全省氣象文化建設示范點。蘭考獲評全國氣象部門模范機關先進單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深入推進氣象部門巡視巡察全覆蓋工作,涵養良好政治生態。二、“十四五”面臨的新形勢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中國氣象事8、業 70 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戰略定位、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任務,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笆奈濉睍r期,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氣象高質量發展,要大力推動氣象轉變發展方式、優化事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持續推動氣象與 5 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融合,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新需求?!笆奈濉睍r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糧食生產核心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都四城”的發展定位、“八個9、開封”遠景目標、“一城五帶”城鎮布局和文旅強市、鄭開同城等戰略布局對我市氣象事業提出新的更多需求,要求我們必須將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作為首要目標,著眼于高質量發展,緊密融入發展大局,進一步深化氣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氣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諸多短板和不足。一是氣象綜合監測能力有待提高。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區觀測站網密度不足,立體化監測站網仍不完善,觀測手段智能化、協同化水平不高。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過程的垂直連續觀測能力不足。二是氣象預報預警能力有待提高。臺風、西南渦等高影響天氣系統預報能力不足,極端性、突發性、局地性災害天氣的預警10、預報準確率和提前量不能滿足需求。三是氣象服務供給水平有待提高。氣象服務能力與重大戰略實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供給不足。公共氣象服務沒有完全納入各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亟待健 6 全。四是氣象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有待提高。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發展機理和預報預警的技術仍存在局限,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成果轉化率低,缺乏高能級創新平臺和高層次領軍人才,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不夠。五是氣象綜合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仍需持續完善與深化,氣象防災減災政策和標準體系不夠健全,氣象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升,氣象科普業務化、標準化11、和社會化水平不高,公眾氣象科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三、“十四五”規劃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及開封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服務開封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持續提升氣象在鄉村振興和糧食生產核心區、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中的服務保障能力。(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服務人民。全力確保黨的路12、線方針政策和決 7 策部署有效落實。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著力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氣象保障能力,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障。堅持科技興業,創新驅動。突出科技引領,堅持創新在氣象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高氣象關鍵支撐能力,切實增強氣象為開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堅持系統觀念,協調發展。著眼于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加強前瞻性思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高度融入開封實施的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統籌市、縣級氣象事業協調發展。堅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發揮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優化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氣象法治建設,13、全面推進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多領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三)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適應開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氣象現代化,初步實現智慧氣象。氣象保障文化旅游、氣象賦能鄉村振興全省示范;氣象保障開封世界歷史文化名都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堅強有力;氣象保障“一都四城”“八個開封”成效更加顯著。到 2035 年,全面建成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氣象保 8 障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十四五十四五”時期時期開封開封氣象發展主要指標氣象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主要指標 單位 現狀 目 標 指標屬性 1 科技創新 氣象科技成果轉化率%50 6014、 預期性 2 研發經費年均增長率%11 16 預期性 3 創新研發平臺 個 0 1 預期性 4 精細服務 預警信息應急責任人覆蓋率%96 100 約束性 5 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 分 86 91 約束性 6 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 覆蓋率%90 100 預期性 7 精準預報 24 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89 90 預期性 8 24 小時溫度預報準確率%82 84 預期性 9 短臨網格預報時間分辨率 分鐘 10-30 6 預期性 10 短臨網格預報空間分辨率 km 3-5 1-3 預期性 11 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 分鐘 35 45 預期性 12 精密監測 地面氣象觀測要素覆蓋度%84 90 預期性15、 13 氣象觀測數據可用率%78.6 85 預期性 14 氣象信息化 省-市網絡帶寬 Mbps 100 200 預期性 15 市-縣網絡帶寬 Mbps 50 100 預期性 四、重大發展任務(一)堅持創新核心,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健全適應國家政策和行業特點的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管理制度。建立以促進科技成果產出為導向的成果分類評價制度。發揮開封市氣象防 9 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平臺作用,加快智慧氣象建設。持續開展“勞模(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加強黃河流域天氣氣候變化規律及風險應對措施研究。將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生態氣象、農業氣象、人工影響天氣等納入16、市科技研發計劃。加強與河南大學合作。利用本地資源,支持氣象系統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多渠道爭取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實現研發工作當量和研發經費投入翻一番。2.激發人才發展活力。抓好省氣象局黨組激勵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實施辦法的貫徹落實,繼續實施新時代河南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培養氣象人才梯隊。實施人才分類評價,破除“四唯”傾向,讓各類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建立健全高級專業技術崗位考核管理制度,將外在推力轉化為專業技術人員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加強各層級人才交流鍛煉,拓展人才視野,提升業務水平。加大基層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服務向基層延伸,政策向一線傾斜,努力實現我市氣象部門市級有正高、縣縣有高17、工。3.加強氣象科學普及。強化氣象科普信息化建設,加強“互聯網+”氣象科普,推動品牌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黨對群團工作的領導,提高群體活動質量。創新氣象科普精準、定向、定制的服務模式。開發現代氣象科普展品展項,完善氣象科普管理機制,建立氣象科普評估評價制度,規范評價評估標準。加強氣象科普創新團隊建設,擴大氣象科普社會化途徑,創新跨行業、跨 10 領域的科普合作模式。(二)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創新體制機制,提升重大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健全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提升快速響應、高效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范18、應對能力。推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數字鄉村建設內容。加強氣象信息員、社區網格員、災害信息員隊伍共建共享共用。2.開展基于位置的智慧城市氣象服務。融入鄭開蘭同城化進程,與鄭州聯動發展,完善城市內澇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中原城市群核心區(開封)智慧氣象服務系統,開展極端天氣對供水、供電、供暖、供氣等城市生命線運行保障,融入城市網格化管理,建立風險預警聯動工作機制,建設韌性城市、海綿城市。開展城市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及大氣污染防治效益評估。推進城市氣候承載力評估工作,加強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提升重大活動、重大工程氣象保障水平。3.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完成氣象災害綜合風險19、普查和區劃工作。健全氣象防災減災與應急廣播體系,將氣象災害防御管理納入鄉鎮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完成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發展農村中小學氣象科普教育。4.加強重點行業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完善交通、能源、化工、建筑等氣象風險預警業務體系。建設旅游城市、國家 3A 級以上 11 旅游景區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將防雷安全納入各級政府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考核評價體系。5.提升黃河洪水防御氣象保障能力。提升黃河懸河、下游灘區致洪暴雨等主要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建設開封“二級懸河”自然災害防御氣象保障系統,建立健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機制,制定完善應急處置預案。(三)建設現代氣象業務,夯實高質量氣象現代化發20、展基礎 1.提升氣象監測精密度。優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升級更新67 個鄉鎮氣象站。建立健全“一城五帶”智能氣象立體觀測系統,完善文旅、生態、農業、交通、物流等專業氣象觀測網,拓展溫室氣體、水氣通量、空氣花粉濃度等要素觀測。在市區、蘭考等地建設雷達。逐步建立蘭考全域村級氣象站點。建設開封新一代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深化社會化氣象觀測應用,招募 10 個以上志愿氣象觀測站。2.提升氣象預報精準度。大力發展高影響天氣預報。實施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建立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平臺,提高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水平,預警時間提前 45 分鐘以上。加強 1045 天預測服務能力,21、提高防汛抗旱氣象服務水平。3.提升智慧氣象服務能力。加快推進縣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升級市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對接“一中心四平臺”,貫通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氣象多行業服務應用中心,構建綜合應用系統。健全重大災害預警信息“叫應”12 機制。加強媒體、通信運營企業與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平臺有機聯動,實現氣象服務到戶到人。(四)強化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1.創建鄉村振興氣象保障示范。建設氣象賦能鄉村振興全國示范。打造特色農業優質小麥美麗鄉村黃河安瀾灘區牧草氣象服務保障鄉村振興示范帶。開展超高產冬小麥育種氣象服務體系建設。融入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在蘭考等地建設黃河二十四節22、氣氣象主題公園。推進天然氧吧創建。建設蘭考等國家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焦裕祿精神與新時代氣象精神同頻共振示范基地。開展蘭考等基層臺站提質行動,建設 12 個科技臺站、美麗臺站、文化臺站。2.提升“十鏈百園千基地”氣象保障能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提升工程,在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立智慧農業氣象監測站。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防治體系,開展“氣象+保險”數字農業服務試點,開展農業巨災保險氣象服務,提高糧食全產業鏈氣象保障水平。在祥符區、尉氏縣建設“作物+氣象+水肥藥”一體化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開展紅薯、小麥、花生、大蒜、花卉(菊花)等農產品氣候品質認定和氣象服務工作。融入全國花生氣象服務中心,開展高油酸花23、生育繁推一體化氣象服務。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高標準特色農業氣象保障先行區。實現直通式氣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五)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強化生態文明 13 氣象保障 1.提升生態氣象支撐保障能力。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評估和生態質量氣象評價工作。開展綠色 GDP氣象評價、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增強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監測、評價和預報能力,推進屋頂太陽能利用技術研發。推進高分衛星氣象應用。加強氣候承載力監測分析評價和風險預警工作。保障“一渠六河十湖”生態水城建設。2.提升大氣污染防治保障能力。建設涵蓋氣象環境監測、溯源分析、智慧決策的大氣污染防24、治精準管控平臺。推進開封市生態環境氣象中心建設,提升重污染天氣、火險氣象等級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保障能力。3.推進黃河流域氣象文化挖掘、保護與傳承工作。挖掘二十四節氣文化、大運河文化,打造氣象文化、農耕文化 IP。融入生態旅游示范鎮、鄉村旅游特色村建設,創建 510 個特色氣候小鎮。4.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氣象保障能力。開展沿黃生態帶、水土保持、濕地、國土綠化等生態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服務。開展氣候變化對生態價值影響評估。提升空中云水資源有效利用能力。(六)加快中部人影項目建設,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能力 1.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推進中部區域(開封)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工程建設。圍繞北方水25、城、沿黃生態區、糧食生產 14 功能區,建設云水資源“天基、空基、地基”立體探測、有效利用系統,新建、擴建現代化作業基地。建立智能精準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和安全管理平臺,加快推進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體系建設,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開展地面煙爐作業試驗,探索大型無人機作業等新方式。提升防災減災、重大應急保障、生態修復能力。2.提升綜合監管和安全作業能力。推動市縣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構,完善人員隊伍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運行和作業保障及技術研究等投入。完善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推動各級、各部門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強化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26、治理。加強作業裝備、彈藥的購銷、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加強作業人員備案和培訓,落實空域申請、作業安全保衛、作業站點巡查等工作制度。加快列裝更高安全性能的作業裝備。加強安全技術防范和信息化管理,推廣物聯網、智能識別、電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術應用。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智能化平臺建設。制定和完善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七)加大重點改革和開放力度,提升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1.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供給側改革。以社會化為導向大力培育和發展專業氣象服務。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雙重領導管 15 理體制,推進氣象“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推27、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考評機制。優化事業單位機構編制,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鞏固防雷體制改革成果,完善防雷監管相關制度。2.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開展河南省氣候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條例落實的監督檢查。制定“八五”普法工作規劃,推進氣象法治文化建設。制定氣象標準體系框架和重點標準清單,推動標準化工作與業務工作融合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調整權責清單,梳理規范氣象部門政務服務事項,加快推進氣象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全面落實“一網通辦”和“減證便民”要求,提升氣象行政審批效率和監管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數據和氣象標準加強對事業、企業、行業的服務和監管,推動形成標準先行、依標辦事的行業氛圍。3.推進區域協調28、發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完成杞縣、尉氏“一流臺站”建設。建設祥符區氣象局。建設杞縣大蒜智慧農業氣象示范基地,提升現代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圍繞航空港區,建設尉氏現代物流氣象服務示范區。圍繞特色蔬菜產業鏈,建設通許氣象保障示范基地。打造祥符區文旅氣象服務示范基地。(八)加強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1.強化黨的政治建設。圍繞提高黨的政治領導力,突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深入推動氣象部門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 16 到“兩個維護”。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不斷提高黨建工作質量。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29、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強化對關鍵少數、重點領域的監督,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續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2.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縣級氣象局黨支部工作標準化、規范化。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完善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有序推進基層各項工作。持續強化理論武裝,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推動各方面協調行動、增強合力。3.強化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探索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強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推進黨建與業務工作“四同步30、”常態化、制度化。分類建立黨建工作責任清單,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加強黨的理論知識學習,健全完善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制度體系。4.加強新時代氣象文化建設。加強氣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氣象文化傳播途徑。強化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建設學習型部門。加大文明單位建設力度,加強氣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特色氣象文化品牌。建立完善氣象文化建設交流機制,優化氣象文化建設環境,鼓勵參與氣象文化創新,開創氣象文化建設 17 新局面。充分發揮區域紅色文化功能,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弘揚民族精神、建黨精神和焦裕祿精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31、改革開放史、新中國氣象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保護、傳承黃河氣象文化,弘揚“準確 及時 創新 奉獻”的氣象人精神,為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進一步加強黨對群團工作的領導,提高群體活動質量。五、重大氣象工程 圍繞支撐氣象基本業務發展、保障國家戰略需求、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和前瞻性領域研究等重點,謀劃基礎性、應用性和支撐性氣象科技創新工程,進一步提升氣象業務基礎能力,提升氣象服務保障開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一)開封市防災減災和氣象科普中心工程 極端性災害天氣的預測仍是世界性難題,大部分過程僅能在短時時段內,通過天氣雷達捕捉,達到提前預警的目標。建設32、天氣雷達,能夠準確監測、預警預報我區降水強度,提升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對做好黃河防汛以及城市內澇工作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有利于提高人工增雨的成功率,減少森林火災和干旱、冰雹災害的發生。開封市防災減災和氣象科普中心主要包括觀光、文旅及雷達塔樓、雷達設備及系統配套建設和氣象科普館建設。建設一套以氣象數據觀測與采集、話音通信、數據通信、視頻會商、應急指揮等為一體的移動指揮系統,實現移動指揮和應 18 急管理的需求,也為重大項目的現場跟蹤服務提供堅強有力的基礎保障。(二)中原城市群(開封)智慧氣象工程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中部崛起戰略、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的安排和部署,發展精細到城市網33、格的三維天氣實況和預報,研發多災種城市氣象風險圖,融入城市管理平臺,主要包括精密氣象監測系統、精準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精細氣象服務系統,構建防災減災體系、“氣象+”行業服務體系、應用共享體系,促進開封城市精細化管理,實現從事中事后為重點的管理向事前預知預判為重點的精準預防管理升級,全面提升保障開封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重點構建城市內澇綜合防御體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城市內澇精細化氣象保障平臺,監測并防控城市內澇風險。(三)氣象保障鄉村振興示范工程 全面系統把握鄉村振興戰略,錨定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融入五大振興,分步34、實施,兼顧當下與長遠,整體性提升氣象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能力。在蘭考構建“四個一”鄉村振興氣象保障示范帶工程,聚焦國家糧食安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農村生態氣象保障、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駐村幫扶,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實現轉型升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形成示范。19 (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氣象科技融入黃河流域生態廊道建設和防災減災(國家安全),聯合建設開封市國家黃河氣象公園。分別在蘭考建設黃河二十四節氣氣象公園,在祥符區建設鄉村產業與康養旅游氣象公園,在示范區建設智慧氣象應用展示氣象公園三個分園。三點一線,各有側重,打造成古都開封氣象科技與黃河文明交相呼應展示點。(五)35、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提質及災害防御能力工程 實施百站提質行動,打造長期穩定、科技型與生態型的新型氣象站,全市 5 個基層臺站基礎設施、儀器裝備、技術人才、氣象文化、黨建陣地等協調發展,建成適應需求、布局合理、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科技臺站、美麗臺站、文化臺站。建設杞縣、尉氏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構建省、市、縣分級負責、互通互聯的突發事件信息應急平臺。建設蘭考新一代精準生態氣象監測體系、全鏈條多要素氣象精準預報體系、智能化氣象決策服務體系,打造應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保障的信息聯動和資源共享體系,提高政府應對氣象災害的基礎保障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務能力。(六)全面完成續建工程 持續推動續建36、工程,完成中部區域(開封)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工程、尉氏和杞縣臺站建設工程、通許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工程建設。20 六、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凈化政治生態,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推進黨的建設和氣象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規劃實施督查機制和評價機制,確保規劃順利推進。(二)強化政策支持。各地、各部門要將氣象事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氣象重點工程建設要素保障。堅持和完善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明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支出事項和投資預算,合理安排支出規模。(三)加強部門協同。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確保任務落實。加強對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形成體系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規劃落實機制。(四)加強監督檢查。完善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標準,將規劃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年度進行督促檢查考核。加強規劃實施的咨詢和論證工作,規范氣象工程項目建設程序,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