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工程危險源識別、評價與控制安全管理培訓課件(45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q**
編號:774644
2023-10-20
45頁
883.54KB
1、1,物業工程安全管理,培訓資料,(危險源篇),2,內 容 提 示,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辯識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3,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1),一切事故的發生都有其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潛在的危險源,(1)事故致因,4,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2),(2)事故致因分析,考慮三種量時態,過去,未來,現在,5,考慮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3),(2)事故致因分析,6,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4),(3)、危險源及分級,危險源是指可2、能導致死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者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和狀態。,危險源分級一般按危險源在觸發因素作用下轉化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與發生事故的后果的嚴重程度劃分。,7,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5),(4)、危險源等級劃分,從控制管理角度,通常根據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大小、控制難易程度、事故可能造成損失情況進行綜合分級。,I級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多人死亡,設備系統造成重大損失的生產場所;,II級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死亡或多人重傷,導致設備造成較大損失的生產場所;,III級危險源指可能造成重傷,導致設備造成損失的生產現場。,8,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6),(5)、危險源識別,識3、別危險源是一個綜合的多元化的過程,涉及環境保護、工藝流程、作業原理和生產技術等專業知識。如果不知道作業流程、操作規程,不考慮環境影響,不懂管理制度和標準要求,那必然會對一些違犯管理制度、違規操作、破壞環境等現象熟視無睹;對識別危險源更無從談起,還可能增生新的危險根源,因此識別人員必須具有:明確管理標準,熟悉規章制度的相關操作規程,熟悉工藝流程,作業規范,技術要求、質量標準,熟悉作業環境和人員狀態,熟悉作業過程中的潛在危險和誘發因素,熟悉相關設備技術參數、性能、控制要求、運行特點等。,識別人員能力要求,9,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7),(6)、危險源識別方法,直觀經驗法,利用系統安全工程4、評價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采用歸類劃分,引用能量分析、作業安全分析、意外事故分析找出最易偶然發生事故的類型,確定緊急措施和防護設備,以便控制事故和避免人員和財物的損失。常用的有安全檢查表、危險性預先分析、事故樹分析、因果分析等。,利用可供參考的先例、以往經驗可以借鑒的危險源辨識過程??梢圆捎脤φ辗治龇ā㈩惐韧茢喾?、依據標準、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專業分析人員的觀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的評價對象危險性的方法。簡便易行,但受知識、經驗限制易出現遺漏。,系統安全分析法,10,形式噪音振動輻射溫度(高低)墜落撞擊,造成影響死亡傷、殘等,形式機械切、夾、割、卷電擊壓力爆炸溫度等,1、事故致因與危5、險源辨識(1-P8),(7)、危險源辨識舉例(物理性),11,扭傷骨骼、肌肉勞損生物鐘破壞精神損害,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1-P9),(8)、危險源辨識舉例(行為性),形式搬物舉重體位不當長期加班工作緊張等,12,內 容 提 示,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13,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2-P1),(1)、作業活動中的危險源辨識,危險源辨識按一項具體的作業活動進行,也可把一項作業活動分解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再對整個作業活動及每一步驟中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辨識6、范圍要包括此作業中所有可能的常規和非常規活動,所有作業人員和所有設備設施(包括可能接觸的外單位的作業用設備設施)。辨識內容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如爆水管和浸水維修作業:其工作步驟是檢修量與檢修時間的協調,人員配置和工器具的準備,檢修用具、材料的準備與運輸,停送電聯系及確認不影響正常供水等,相關部門人員的配合等。,14,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獲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樹分析;故障樹分析;,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2-P2),(2)、作業活動中的危險源辨識-方法,15,崗位分析 確定崗位類別列出崗位所有作業內容7、界定各作業的執行步驟分析每一步驟的可能危害流程分析將生產流程分成許多單元針對每一流程單元,分析可能的偏差及危害;,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2-P3),(3)、作業活動中的危險源辨識任務分析方法,16,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2-P4),(2)、設施管理中的危險源作業,17,內 容 提 示,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18,設備運行中,溫升,啟停、切換,電壓,運行聲音,運行環境,設備特點,工作程序,電流,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3-P1),(1)、設備8、運行中的危險源辨識,19,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3-P2),(2)、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辨識,機電設備危險源辨識表,20,機電設備危險源辨識表(續)(3-P3),21,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3-P4),(3)、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22,內 容 提 示,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23,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4-P1),(1)、工程改造中的危險源辨識,改造項目整體危險源,工作系統危險源,1、人員不安全行為;2、機具、設施和材料的不安全狀態;3、9、不良作業環境,技術危險源,施工技術缺陷;施工工藝缺陷;防護技術缺陷,周邊環境危險源,自然災害危險;危險、有害物質;溫度與濕度,管理方法缺陷;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流程缺陷,管理危險源,24,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4-P2),(2)、工程改造中的危險源,25,內 容 提 示,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26,(1)、人的不安全作業行為,1、麻痹僥幸心理,工作蠻干,在“不可能意識”的行為中,發生了安全事故。2、不正確佩戴或使用安全防護用品。3、機器在運轉時進行檢修、調10、整,清掃等作業。4、在有可能發生墜落物、吊裝物的地方下冒險通過、停留。5、在作業和危險場所隨意走、攀、坐、靠的不規范行為。6、操作和作業,違反安全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未制定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如動用明火、進入有限空間、上鎖掛牌、化學品使用等。7、違規擅自進入消防重地,如油漆庫、調漆間、柴油庫等。8、違規使用非專用工具、設備或用手代替工具作業。9、精神疲憊、酒后上班、睡崗、擅自離崗、干與本質工作無關的事,以及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10、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法律責任觀念不強;在行動上不學習、不貫徹落實公司各種安全規章制度,尤其是安全檢查、安全教育制度,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為。,11、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5-P1),27,機械、電器設備帶“病”工作機械、電氣等設備在設計上不科學,形成安全隱患。防護、保險、警示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物體的固有性質和建造設計使其存在不安全狀態。設備安裝不規范、維修保養不標準、使用超期、老化。機動車輛。,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5-P2),(2)、物的不安全狀態,28,(3)、環境的不安全因素,1、存放易燃易爆物區域:可能有電器火花,或有明火作業,2、安全距離不足。3、密閉區域作業:無機械通風。4、立體交叉作業:無人協調、監控管理。5、生產區域消防應急逃生通道:被嚴重堵塞。6、復雜的施工作業區域:無應急逃生指引。7、地坑(庫)作業:沒有12、適當安全保護措施。8、高處作業平臺:有邊無欄,有洞無蓋,沒有安全網。9、吊裝作業面選在高壓電源線下方不安全位置。10、提供施工作業的腳手架未經安全報驗合格。11、涂裝油漆與明火作業安全距離不足。,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5-P3),29,(4)、管理缺陷,1、對物(含作業環境)性能控制的缺陷,如設計、監測和不符合處置方面的缺陷。2、對人失誤控制的缺陷,如教育、培訓、指示、雇用選擇、行為監測方面的缺陷。3、工藝過程、作業程序的缺陷,如工藝、技術錯誤或不當,無作業程序或作業程序有錯誤。4、用人單位的缺陷,如人事安排不合理、負荷超限、無必要的監督和聯絡、禁忌作業等。5、對來自相關方(供應商、承包13、商等)的風險管理的缺陷,如合同簽訂、采購等活動中忽略了安全健康方面的要求。,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5-P4),30,內 容 提 示,1、事故致因與危險源辨識2、物業設施中的危險源識別3、公共設備運行中的危險源識別4、改造工程中的危險源識別5、日常操作中的危險源識別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31,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1),(1)、危險源的風險評價,目的:為了準確辯識項目在責任范圍內可能影響職業健康安全的危險因素,識別在工作過程中可能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評價其危害程度,并對其中的重大危險因素、重大環境因素編制專項方案措施加以預防,實現有效管理控制。,注意點:風險評估標準要固定14、,定義清楚,不因人、時而異 不同類的風險的重要性評分要有區別 已存在的安全控制措施在評估時應假設沒有。,32,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2),(2)、定性危險性風險評價,根據經驗和判斷能力對生產工藝、設備、環境、人員、管理等方面的狀況進行非量化評價。找出系統中存在的可能在某種條件下引發 危險源,同時提出安全控制措施。它只能大概的了解系統的危險程度。,33,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3),(3)、定量危險性風險評價,風險評價的方法:LEC法 D=L+E+CD風險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34,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4),(4)15、危險性綜合評價,是在定性和定量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影響系統安全的所有危險源,從系統的整體出發,對系統的人員、設備、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危險源危險性進行綜合危險性評價。,綜合危險性,35,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5分經常發生(每天至少一次)4分容易發生(每月至少一次)3分可能發生(每年至少一次)2分很少發生(每十年一次)1分不易發生(每十年不超過一次),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5),(5)、危險源(可能性)風險評價,36,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5分經常暴露(每天至少一次)4分容易暴露(每周至少一次)3分可能暴露(每月至少一次)2分很少暴露(每年至少一次)1分不易暴露(16、每年不超過一次),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6),(6)、危險源(頻繁程度)風險評價,37,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7),(7)、危險源(可能性)評價得分,38,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8),(8)、危險源(頻繁程度)評價得分,39,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9),(9)、危險源(后果)評價得分,40,危險等級劃分(),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10),(10)、危險源(程度)等級評價,41,風險評價表,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11),(11)、危險源風險評價表,42,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12),(12)、危險性控制原則,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險,構建系統安全,想當初個人防護,預防為主,防控結合,擬訂預案與建立應急措施聯動機制,動態跟蹤,重點控制,準備應變策略。對及不承受的危險要禁止作業,對重大危險要立即整改,中度危險限期整改,輕度危險加強監測與保護。,3,2,1,43,(13)、危險源控制措施(梯形圖),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13),44,6、危險源風險評價與控制(6-P14),45,謝謝大家!祝大家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