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技術方案及工程技術總結PPT(33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q**
編號:774749
2023-10-20
33頁
10.90MB
1、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技術方案及工程技術總結,一、現場監測設備布點方案說明,(一)風監測點布設原則風監測點布設原則如下:山區埡口、峽谷、河谷等特殊區段,風速風向監測點的平均間距15km。軌面高度10m及以上的高架橋、5m及以上的高路堤區段,風速風向計的平均間距5km10km。除上述情況外的平原區段,風速風向計的平均布設間距不大于15km。,(二)雨監測點布設原則 雨量計設置按照地質、路基專業提供的不良路基地段情況,結合現場情況設置。主要原則:雨量計的位置布設于路塹、隧道口及不良路基地段等易產生塌方、水沖線路的處所;連續路基區段,有砟軌道線路,雨量計的布設間距一般為1520km;無砟軌道線路,雨量計的2、布設間距一般為2025km。,(三)雪監測點,深路塹、隧道口等易產生積雪的處所,雪深計安裝于深路塹、隧道口平整區域。每處雪監測點設置一臺雪深計。,調度所終端主要由以下設備構成當2個及以上地震監測點檢測到地震動加速度時,及時生成強震報警,并同時聯動控制沿線的2個牽引變電所牽引供電控制裝置使接觸網停電。設置防災數據處理設備防災機房電力配電盤容量為380v/20kw,沿線其他防災機房或設置防災設備地方電力配電盤容量為220v/3kw。3、牽引變電所、分區所防災機房。一、現場監測設備布點方案說明(三)與電力供電接口設計調度所終端主要由以下設備構成設置于線路主要節點車站、路局所在地、300km左右一個。3、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數據處理設備設置于沈陽站信號樓、長春西防災機房內。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數據處理設備設置于沈陽站信號樓、長春西防災機房內。,(四)地震監測點1.布設原則 在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及以上地區的牽引變電所、分區所設置地震監測點,監測點間距20公里左右。每處地震監測點設置2臺強震儀,2臺強震儀間距不小于40m。,K,(五)異物侵限監測裝置1.設置原則根據“關于印發高速鐵路防災安全監控系統公跨鐵立交橋異物侵限監測方案的通知”(運技基礎 739號)中“線路允許速度不大于160km/h區段內的公跨鐵立交橋不設置異物侵限監測裝置”有關精神,本次設計在線路允許速度大于160km/h區段內的公跨鐵立交橋設置4、異物侵限監測裝置。,K,2.設置方案(1)公跨鐵立交橋異物侵限監測裝置由豎直監測電網、水平承重網、“L”型支架等三部分組成,見圖所示。,K,(2)異物侵限監測裝置長度的計算根據“關于印發高速鐵路防災安全監控系統公跨鐵立交橋異物侵限監測方案的通知”(運技基礎 739號)有關精神,公跨鐵立交橋與哈大客專線路的關系見圖所示:,(3)監測網設置豎直監測網高度200055mm,每單元寬度為1000010 mm,雙電網傳感器內置于豎直監測網,柵格大小115115mm至125125mm之間(中心線到中心線),質量不大于15kg;豎直監測網在50kg/m2靜載荷作用下不開裂,抗風能力不小于50m/s。(4)水5、平承重網不設置電網傳感器,僅起結構支撐、維護檢修平臺作用;水平承重網每單元1000010 mm(平行于公跨鐵橋方向)600100mm(垂直于公跨鐵橋方向),能夠承載不小于100kg的附加荷載。,異物侵限監控系統圖,豎直監測網在50kg/m2靜載荷作用下不開裂,抗風能力不小于50m/s。本工程在路局工務調度,各工務段調度所在房間。水平承重網每單元1000010 mm(平行于公跨鐵橋方向)600100mm(垂直于公跨鐵橋方向),能夠承載不小于100kg的附加荷載。(5)防災監控數據處理設備至工務終端(路局工務處、工務段)之間點對點配置路由器,其間通過12M通道、接口互聯。根據“關于印發高速鐵路防災6、安全監控系統公跨鐵立交橋異物侵限監測方案的通知”(運技基礎 739號)中“線路允許速度不大于160km/h區段內的公跨鐵立交橋不設置異物侵限監測裝置”有關精神,本次設計在線路允許速度大于160km/h區段內的公跨鐵立交橋設置異物侵限監測裝置。設置防災數據處理設備防災機房電力配電盤容量為380v/20kw,沿線其他防災機房或設置防災設備地方電力配電盤容量為220v/3kw。四、調度所防災安全監控設備方案說明在牽引變電所地震監控子系統防災接入點監控單元與牽引供電系統之間敷設室內屏蔽電纜,采用干接點接口實現地震監控系統與牽引供電系統的聯動控制。信號中繼站內;風監測點布設原則如下: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數據7、處理設備設置于沈陽站信號樓、長春西防災機房內。(一)設備用房(含終端、調度所設備)及暖通設計信號中繼站內;每處雪監測點設置一臺雪深計。在牽引變電所地震監控子系統防災接入點監控單元與牽引供電系統之間敷設室內屏蔽電纜,采用干接點接口實現地震監控系統與牽引供電系統的聯動控制。每處雪監測點設置一臺雪深計。,隧道口(1)石質邊仰坡的鐵路隧道口上方及兩側宜設置異物侵限監測系統。(2)隧道洞口上方有公路跨越的宜設置異物侵限監測系統。公鐵并行客運專線與公(道)路并行時,異物侵限監測系統的設置應根據并行間距、相對高差、基礎設施工程條件、地形地貌、公(道)路技術條件、及運營工況等因素綜合研究確定。,二、監控單元設8、置方案說明,(一)設置原則本工程監控單元設置于:1、與GSM-R通信基站合設的 集裝箱防災機房內;2、通信、信號及防災合設的 信號中繼站內;3、牽引變電所、分區所防災機房。4、車站獨立的防災機房,三、監控數據處理設備方案說明,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數據處理設備設置于沈陽站信號樓、長春西防災機房內。監控數據處理設備由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存儲設備、接口服務器(含防火墻)、時鐘服務器、交換機、維護終端等組成。設置于線路主要節點車站、路局所在地、300km左右一個。,四、調度所防災安全監控設備方案說明,調度所防災設備設置于線路所屬調度所相關調度臺。為每個列調臺設置一臺調度所防災監控終端。調度所終端主要9、由以下設備構成(1)以太網交換機;(2)列調臺防災安全監控終端;(3)接口服務器;(4)UPS。,五、防災系統工務終端設置方案說明,本工程在路局工務調度,各工務段調度所在房間。防災工務終端主要由下列設備構成:(1)以太網交換機及其他網絡設備;(2)防災系統工務終端及打印機。(3)UPS。,第四節 接口設計(一)設備用房(含終端、調度所設備)及暖通設計(二)通信傳輸網絡(三)與電力供電接口設計(四)與信號接口設計(五)與牽引供電接口設計(六)與既有鐵路風監測、雨量監測系統的接口,(一)設備用房(含終端、調度所設備)及暖通設計;在沿線通信基站設置防災機房,與通信基站合設,其間用金屬網分隔。防災機房10、獨立設門。通信基站、防災機房(合設處)共用機房空調,防災機房設置防災系統專用電力配電盤。信號中繼站為通信、信號、防災共用機房。防災機房內設置防災監控數據處理設備,該機房設計應滿足鐵路生產設備房屋設計暫行規定(鐵建設 63號)和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50174)等相關技術標準的規定。,(二)通信傳輸網絡,(1)風、雨、雪現場監測設備、地震儀至防災監控單元之間采用信號數字內屏蔽電纜;異物侵限現場控制器至監控單元之間,監控單元至信號列控中心之間采用信號對稱電纜傳輸現場監測信息。(2)各區間監控單元通過主備用各1FE口、主備用各12M通道接至鄰近車站,各車站通信傳輸系統通過主備用各2FE口、主11、備用各22M通道接至防災監控數據處理設備核心網絡交換機,主備用FE接口應配置于不同的兩塊FE板上。,(3)防災監控數據處理設備至調度所防災系統網絡之間通過主備用各1FE口、主備用各12M通道互聯(實現列調防災終端的接入),主備用FE接口應配置于不同的兩塊FE板上。(4)防災監控數據處理中心網絡間通過主備用各1FE口、主備用各22M通道互聯。(5)防災監控數據處理設備至工務終端(路局工務處、工務段)之間點對點配置路由器,其間通過12M通道、接口互聯。,(三)與電力供電接口設計,電力專業在防災機房內設置防災專業專用電力配電盤,雙電源具備自投自復功能。設置防災數據處理設備防災機房電力配電盤容量為3812、0v/20kw,沿線其他防災機房或設置防災設備地方電力配電盤容量為220v/3kw。,(四)與信號接口設計,防災異物侵限監控系統與信號系統之間的接口條件滿足信號系統與異物侵限監控系統接口技術條件(運基信號 719號)的要求。防災異物侵限現場監控系統與信號列控系統之間采用繼電器接口,與信號專業分界面為信號中繼站或機房分線盤外線側接線端子,其中分線盤及其接線端子由信號系統負責。在地震監控子系統設置的防災接入點監控單元與相關的信號列控中心系統之間敷設信號電纜,聯接至列控中心室外分線盤進線側,采用干接點接口實現地震監控系統與信號列控系統的聯動控制。,(五)與牽引供電接口設計,在牽引變電所地震監控子系統13、防災接入點監控單元與牽引供電系統之間敷設室內屏蔽電纜,采用干接點接口實現地震監控系統與牽引供電系統的聯動控制。當2個及以上地震監測點檢測到地震動加速度時,及時生成強震報警,并同時聯動控制沿線的2個牽引變電所牽引供電控制裝置使接觸網停電。,六、與既有風、雨量系統接口監控數據處理設備處設置接口服務器、防火墻,采用E1接口,通過防火墻、接口服務器實現與既有風監測、雨量監測系統互聯。接口服務器按單臺配置,通道接口帶寬采用1X2Mbps系統實現互聯可向既有雨量系統提供監測點小時雨量、24小時雨量、連續雨量以及相關監測點雨量報警信息;可向既有風監測系統提供監測點報警風速,報警開始、結束時間以及影響范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