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評價報告(2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晴
編號:783613
2023-11-06
23頁
1.78MB
1、XX 項目部項目部 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評價報告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評價報告 評價機構:評價機構:XXXX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編制日期:編制日期:XX年年 XX月月 XX日日 說 明1、職業病危害因素評價工作依據有關法規、標準進行;2、本評價報告只對檢測時現場狀況進行評價;3、評價報告只向被檢測單位和有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4、對本評價報告有異議者,請于收到報告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我單位提出書面意見,過期概不受理;5、本報告應加蓋公章,無公章或涂改無效;6、本報告未經許可請勿復印,不得做廣告宣傳用;7、本報告共 23 頁。項目名稱XX 項目部 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評價報告評價機構XX 市2、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報告編寫人職稱:證書:衛職服檢XX 號 簽名:報告審核人職稱:證書:衛職服檢XX 號 簽名:報告簽發人職稱:證書:衛職服評XX 號 簽名:前 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XX 項目部委托寶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該單位隧道施工粉塵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評價。XX 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 XX 年 XX 月 XX 日至 XX 月 XX 日對XX 項目部隧道施工場所的有關資料進行了分析,采用現場調查法和檢測檢驗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結合職業病發病情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對該單位工作場所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護措施進行了客觀、真實3、科學的評價。1 檢測評價目的檢測評價目的 1.1 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識別和分析該項目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1.2 為用人單位建立職業衛生檔案,提供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數據;1.3 檢測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評價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強度)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1.4 為行政監督檢查提供檢測依據。2 檢測評價依據及標準檢測評價依據及標準 2.1 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國家有關法律法規 2.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4、人民共和國主席令200160號)2.1.2使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國務院令2002352號)2.1.3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衛生部令200223號)2.2 檢測評價規范及標準檢測評價規范及標準 2.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制(GBZ2.1-2007)2.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制(GBZ2.2-2007)2.2.3工作場所空氣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159-2004)2.2.4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2.2.5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2003)2.2.6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GBZ/T192-2007)2.3 檢測評價基礎依5、據檢測評價基礎依據 檢驗結果報告 3 評價范圍評價范圍 本次檢測評價應 XX 客專項目部的委托,對該單位的隧道施工粉塵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根據現場調查,了解生產工藝流程,確定具體評價范圍是:隧道開挖掌子面、隧道仰拱作業面、隧道襯砌作業面等工作場所。4 檢測評價內容檢測評價內容 本次評價內容包括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及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應急救援、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情況,職業衛生管理措施及落實情況等。5 評價方法評價方法 本次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根據 XX 項目部的職業病危害特點,采用現場調查法和檢測檢驗法等進行定性和定量6、評價;現場調查法是采用職業衛生學調查方法,了解企業生產工藝過程,確定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查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的使用及職業衛生管理的實施情況。檢測檢驗法是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要求,通過現場檢測和實驗室分析,對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以及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的防護效果進行評定。6 評價程序評價程序 6.1 準備階段準備階段 收集和研讀有關資料、開展初步現場調查、編制評價方案并對方案進行技術審核,確定質量控制原則及要點等。6.2 實施階段實施階段 依據評價方案開展工程分析、職業衛生現場調查,并測定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強度)。6.3 完成階段完成階段 主要工作為7、匯總、分析資料和數據,通過分析、評價得出結論,提出對策和建議,完成評價報告書的編制,對評價報告書進行審核等。7 質量控制質量控制 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范和我中心檢驗質量體系有關規定進行質量控制。8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分析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分析 隧道開挖掌子面、隧道仰拱作業面、隧道襯砌作業面等工作崗位均可解除粉塵職業病危害因素。8.1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檢測與評價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檢測與評價 8.2 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評價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評價 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XX 隧道、牛 XX 隧道開挖采取的工藝、設備、人員8、的作業方式基本一致,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矽塵、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電焊煙塵、噪聲。故以太寧隧道為例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評價。8.3 太寧隧道太寧隧道 超前小導管打孔時會產生粉塵、噪聲,在作業時會接觸到打孔產生的矽塵、噪聲,每天接觸 2.5 小時。鏟車、鉤機在進行開挖作業時,會產生粉塵;鏟車、鉤機在運行時會產生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氣體;鏟車司機、鉤機司機在駕駛室內操作設備時,會接觸到逸散在駕駛內的矽塵、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設備運轉產生的噪聲,每天接觸 3 小時??ㄜ囁緳C在駕駛室內操作卡車,若卡車密閉不嚴,產生的矽塵會逸散至駕駛室內對崗位勞動者9、造成影響,每天接觸 3 小時。焊接工使用電焊機對支護進行焊接,在焊接過程中會接觸到電焊產生的電焊煙塵、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每天接觸6小時。噴錨工使用噴錨機對支護進行噴射,噴錨機以柴油為動力,柴油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及一氧化碳,噴錨工在噴錨過程中會接觸到噴錨產生的矽塵、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設備運轉產生的噪聲,每天接觸 4 小時。仰拱澆筑混凝土罐車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會對崗位勞動者造成影響,每天接觸 6 小時。若存在需爆破的地點,鉆孔工手持鉆孔機進行鉆眼,在鉆眼過程中會接觸到鉆眼產生的矽塵、噪聲,具體工作時間不定。鉆眼結束后,使用炸藥進行遠距離爆破,在爆破10、過程中會產生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及一氧化碳,爆破后進行強制通風,通風后,鏟車及鉤機進入現場作業,鏟車司機、鉤機司機在作業過程中會接觸到殘留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及一氧化碳。該標段使用的空壓機自動化運行,正常運行時,無人值守。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環節,見圖 8-1。該公司勞動者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一覽表該公司勞動者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一覽表 單元單元 子單元子單元 崗位名稱崗位名稱 作業地點作業地點/設備設備 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危害因素 工作工作 制度制度 接觸時接觸時間間(h/d)接觸接觸 人數人數 XX隧道 穿孔工 打孔機旁 矽塵、噪聲 常白班 2.5 16 鉤機司機 鉤機駕駛室 矽塵、一氧化11、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噪聲 常白班 3 3 卡車司機 卡車駕駛室 矽塵、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噪聲 常白班 3 6 噴錨工 噴錨旁 矽塵、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噪聲 常白班 4 15 焊接工 焊接旁 電焊煙塵、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 常白班 6 5 仰拱澆筑 仰拱處 噪聲、粉塵 常白班 6 12 8.4 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該標段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矽塵、電焊煙塵、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噪聲,上述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見表 8-2。表表 8-2 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職業病危害12、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序號 職業病危害因素名稱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可能導致的職業病 職業禁忌證 接觸限值 1 矽塵 可經呼吸道吸入體內,在生產過程中長期吸入矽塵可導致矽肺。矽肺發病一般比較緩慢,接觸較低濃度矽塵多在 1520 年后發病,但發病后即使脫離粉塵作業,病變仍可繼續發展。少數人由于持續吸入高濃度、高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塵,經 12 年即可發病。矽肺患者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明顯自覺癥狀,但X線胸片上已呈現較顯著的矽肺影像改變。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胸悶、氣短、胸痛、咳嗽、咳痰等癥狀和體癥。矽肺 活動性肺結核?。宦宰枞苑尾。宦蚤g質性肺??;伴肺功能損害的疾病。10%游離SiO2含量5013、%總塵 PC-TW A 為1mg/m3 呼塵的PC-TWA為0.7mg/m3 50%游離SiO2含量80%總塵PC-TWA0.7mg/m3 呼塵的PC-TWA為0.3mg/m3 游離 SiO2含量80%總塵 PC-TW A 為0.5mg/m3 呼塵 PC-TW A 為 0.2 mg/m3 超限倍數為2 2 電焊煙塵 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主要損害呼吸系統。早期多無臨床癥狀和體征,隨病變進展表現為早晨咳嗽加重,無痰或有少量粘液痰,多無胸痛或輕微胸痛,無發熱,劇咳時痰中可帶少量血絲。在有肺部并發癥時癥狀加重,并出現并發癥的相應癥狀和體征。電焊工塵肺 同矽塵 PC-TWA為4(mg/m3)序號 職業病14、危害因素名稱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可能導致的職業病 職業禁忌證 接觸限值 3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侵入途徑: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中毒是以呼吸系統急性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輕癥表現為化學性氣管炎、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周圍炎。較重者表現為化學性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水腫或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腫。重癥者表現為急性肺泡性肺水腫或阻塞性毛細支氣管炎等。此外長期接觸低濃度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也可出現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癥狀,慢性咽炎、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部分敏感人群只要吸入少量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即發生肺水腫。職業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 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間質性15、肺病 一氧化氮PC-TW A 為15(mg/m3);二氧化氮PC-TW A 為5(mg/m3),PC-STEL為 10(mg/m3)4 一氧化碳 侵入途徑:吸入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與血紅蛋白結合而造成組織缺氧。急性中毒:輕度中毒者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心悸、惡心、嘔吐、無力,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可高于 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癥狀外,還有皮膚粘膜呈櫻紅色、脈快、煩躁、步態不穩、淺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縮小、肌張力增強、頻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腫、嚴重心肌損害等,血碳氧血紅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蘇醒后,約經 260天的癥狀緩解期16、后,又可能出現遲發性腦病,以意識精神障礙錐體系或錐體外系損害為主。慢性影響: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對心血管影響無定論。職業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心肌病 PC-TWA為 20(mg/m3),PC-STEL為 30(mg/m3)序號 職業病危害因素名稱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可能導致的職業病 職業禁忌證 接觸限值 5 臭氧 侵入途徑:吸入 健康危害:對呼吸道刺激性很強。短時間吸入低濃度臭氧主要引起口腔、咽喉干燥、胸悶、咳嗽、咳粘痰、嗜睡、頭痛、食欲減退、疲勞無力及肺功能改變。短時間吸入高濃度臭氧可立即產生粘膜刺激癥狀,經幾小時潛伏期后可逐漸發生肺水腫的表現。長期吸入低濃度臭氧可引起支17、氣管炎、細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硬化。a-抗胰蛋白酶缺乏癥;較嚴重的鼻、咽、喉慢性疾??;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輕度肺功能減退;器質性心血管系統疾病 最高容許濃度為0.3(mg/m3)6 噪聲 耳鳴、聽力下降、頭痛、頭暈等。常有一種難以忍受的感覺,其發生時間自1 小時至6 個月不等,多數經幾日或幾周后逐漸習慣。噪聲對聽力損傷多表現雙側對稱性、進行性的聽力下降。早期表現為高頻聽力下降,主觀上不易感覺出,隨時間延長,表現出對低聲談話的聽覺減弱,隨之對普通談話的聽覺也降低。噪聲聾 各種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中度以上傳導性耳聾;雙耳高頻平均聽閾40dB;期和期高血壓;器質性心臟病 LE,8h為 8518、dB(A)8.5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與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與評價 8.5.1 檢測內容檢測內容 檢測內容包括工作場所空氣中的粉塵(矽塵、電焊煙塵)、毒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和物理因素(噪聲)。8.5.2 檢測依據檢測依據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 159-2004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 第 1 部分:總粉塵濃度GBZ 192.1-2007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 第 2 部分:呼吸性粉塵濃度GBZ 192.2-2007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 第 4 部分:游離二氧化硅含量 GBZ 192.4-2007 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 第 8 部分:噪聲 19、GBZ/T 189.8-2007 8.5.3 檢測地點設在原則檢測地點設在原則 (1)粉塵及毒物 1)選擇有代表性的工作地點,其中應包括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最高、勞動者接觸時間最長的工作地點。2)在不影響勞動者工作的情況下,采樣點盡可能靠近勞動者;空氣收集器應盡量接近勞動者工作時的呼吸帶。3)采樣點應設在工作地點的下風向,應遠離排氣口和可能產生渦流的地點。(2)物理因素 1)噪聲 a.檢測地點為勞動者管理生產經常停留的接觸噪聲的作業地點。b.傳聲器應放置在勞動者工作時耳部的高度,站姿為 1.5m,坐姿為 1.1m。c.檢測時,傳聲器靠近操作工人耳朵。d.傳聲器的指向為聲源的方向。8.5.4 使用20、儀器使用儀器 (1)粉塵 礦用防爆粉塵采樣器 AKFC-92A 電子天平 AUW120D 箱式電阻爐 SX2-5-12A (2)毒物 大氣采樣器 QT-1A 752N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3)物理因素 1)氣象條件 數字風速儀 QDF-6 溫濕度計 TES-1360A 空盒氣壓表 DYM3 2)噪聲 噪聲頻譜分析儀 HS6288B 8.5.5 檢測條件、時間、頻次檢測條件、時間、頻次 依據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等法規標準的要求,結合現場實際情況設置采樣點。評價組于 XX 年 XX 月 XXXX 日對用人單位的作業場所進行了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本次檢測時正常21、生產,生產設備運行正常,防護設施正常開啟。本次評價采用定點采樣檢測方法,選擇作業場所中工人經?;蚨〞r停留的地點設置采樣或檢測點,包括職業危害因素濃度最高、強度最大、勞動者接觸時間最長的工作地點。根據該公司作業方式和生產工藝的特點,各樣品均采取定點采樣的方式進行現場的檢測工作。本次檢測期間,不是高溫季節,故未對高溫進行測量。該標段爆破外委民爆公司,故爆破作業人員不在評價范圍內。本次現狀評價職業病危害檢測點設置情況,見表 8-3,檢測點設置。表表 8-3 現場檢測檢測點設置情況表現場檢測檢測點設置情況表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名稱 作業場所 職業病 危害因素 產生危害點數 實測點數/應測點數 樣品數/22、點天 XX 隧道 穿孔工 隧道內 矽塵 1 1/1 6 噪聲 3 焊接工 焊接處 電焊煙塵 1 1/1 3 一氧化氮 3 二氧化氮 3 一氧化碳 3 臭氧 3 8.5.6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 該公司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濃度檢測結果,見表 8-4表 8-9。表表 8-4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游離二氧化硅檢測結果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游離二氧化硅檢測結果 單元 子單元 地點 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粉塵種類 XX 隧道進口 隧道作業面 8.3 矽塵 XX 隧道斜井 隧道作業面 9.4 矽塵 XX 隧道出口 隧道作業面 8.7 矽塵 注:根據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 1 部23、分:化學有害因素(GBZ2.1-2007),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屬于矽塵。表 8-5 工作場所空氣中總粉塵時間加權平均濃度檢測結果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工種 檢測地點 粉塵種類 接觸時間(h/d)CTWA(mg/m3)PC-TWA(mg/m3)判定 結果 XX隧道進口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矽塵 2.5 0.89 1 符合 焊接工 隧道焊接旁 電焊煙塵 6 3.62 4 符合 噴錨工 噴錨旁 矽塵 4 2.92 1 不符合 鉤機司機 鉤機駕駛室 矽塵 3 0.58 1 符合 鏟車司機 鏟車駕駛室 矽塵 3 0.57 1 符合 卡車司機 卡車駕駛室 矽塵 3 0.58 1 符合 穿孔24、工 隧道打孔旁 矽塵 2.5 0.98 1 符合 焊接工 隧道焊接旁 電焊煙塵 6 3.98 4 符合 XX隧道斜井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矽塵 2.5 0.10 1 符合 焊接工 隧道焊接旁 電焊煙塵 6 3.62 4 符合 噴錨工 噴錨旁 矽塵 4 3.97 1 不符合 鉤機司機 鉤機駕駛室 矽塵 3 0.58 1 符合 鏟車司機 鏟車駕駛室 矽塵 3 0.55 1 符合 卡車司機 卡車駕駛室 矽塵 3 0.57 1 符合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矽塵 2.5 0.93 1 符合 焊接工 隧道焊接旁 電焊煙塵 6 3.98 4 符合 XX隧道出口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矽塵 2.5 0.93 1 25、符合 焊接工 隧道焊接旁 電焊煙塵 6 3.32 4 符合 噴錨工 噴錨旁 矽塵 4 3.92 1 不符合 鉤機司機 鉤機駕駛室 矽塵 3 0.68 1 符合 鏟車司機 鏟車駕駛室 矽塵 3 0.59 1 符合 卡車司機 卡車駕駛室 矽塵 3 0.73 1 符合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矽塵 2.5 0.80 1 符合 焊接工 隧道焊接旁 電焊煙塵 6 3.98 4 符合 表 8-6 工作場所空氣中呼吸性粉塵時間加權平均濃度檢測結果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工種 檢測地點 粉塵種類接觸時間(h/d)CTWA(mg/m3)PC-TWA(mg/m3)判定結果XX隧道進口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矽塵2.5 0.26、43 0.7 符合噴錨工噴錨旁矽塵4 2.69 0.7 不符合鉤機司機鉤機駕駛室矽塵3 0.47 0.7 符合鏟車司機鏟車駕駛室矽塵3 0.49 0.7 符合卡車司機卡車駕駛室矽塵3 0.40 0.7 符合XX隧道斜井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矽塵2.5 0.41 0.7 符合噴錨工噴錨旁矽塵4 1.68 0.7 不符合鏟車司機鏟車駕駛室矽塵3 0.46 0.7 符合卡車司機卡車駕駛室矽塵3 0.50 0.7 符合鉤機司機鉤機駕駛室矽塵3 0.52 0.7 符合XX隧道出口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矽塵2.5 0.53 0.7 符合噴錨工噴錨旁矽塵4 2.57 0.7 不符合鏟車司機鏟車駕駛室矽塵3 0.27、50 0.7 符合卡車司機卡車駕駛室矽塵3 0.42 0.7 符合鉤機司機鉤機駕駛室矽塵3 0.48 0.7 符合注:CTWA為時間加權平均濃度、PC-TW A 為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表 8-7 工作場所空氣中毒物時間加權平均濃度(TWA)檢測結果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工種 檢測地點 毒物名稱 接觸時間(h/d)CTWA(mg/m3)PC-TWA(mg/m3)判定 結果 XX隧道進口 一氧化氮 6 0.01 15 符合 二氧化氮 0.04 5 符合 一氧化碳 0.4 20 符合 二氧化錳 0.005 0.15 符合 二氧化錳 0.005 0.15 符合 XX隧道斜井 一氧化氮 6 0.01 28、15 符合 二氧化氮 0.04 5 符合 一氧化碳 0.4 20 符合 二氧化錳 0.005 0.15 符合 二氧化錳 0.005 0.15 符合 XX隧道出口 一氧化氮 6 0.01 15 符合 二氧化氮 0.04 5 符合 一氧化碳 0.4 20 符合 二氧化錳 0.005 0.15 符合 二氧化錳 0.005 0.15 符合 注:CTWA為時間加權平均濃度;PC-TWA 為為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表 8-8 工作場所空氣中毒物短時間接觸濃度(STEL)檢測結果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工種 檢測地點 毒物名稱 CSTEL(mg/m3)PC-STEL(mg/m3)判定 結果 XX 隧道進口 二29、氧化氮 0.15 10 符合 一氧化碳 0.6 30 符合 XX 隧道斜井 二氧化氮 0.02 10 符合 一氧化碳 0.3 30 符合 XX 隧道出口 二氧化氮 0.03 10 符合 注:CSTEL為短時間接觸最大濃度;PC-STEL為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表 8-9 工作場所空氣中毒物最高濃度檢測結果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工種 檢測地點 毒物種類 CMAC(mg/m3)MAC(mg/m3)判定 結果 XX 隧道進口 焊接工 焊接旁 臭氧 0.06 0.3 符合 XX 隧道斜井 焊接工 焊接處 臭氧 0.06 0.3 符合 XX 隧道出口 焊接工 焊接處 臭氧 0.06 0.3 符合 該標段各30、生產崗位接觸的噪聲測量結果,見表 8-10 表 8-10 工作場所中噪聲測量結果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工種 測量地點 測量結果dB(A)接觸時間(h/d)LEX,8h dB(A)接觸限值 dB(A)判定 結果 XX 隧道進口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102.5 2.5 97.4 85 不符合 仰拱澆筑 仰拱處 83.7 2 77.7 85 符合 噴錨工 噴錨旁 84.0 4 81.0 85 符合 鉤機司機 鉤機駕駛室內 79.9 3 75.6 85 符合 鏟車司機 鏟車駕駛室 83.8 3 79.5 85 符合 單元 子單元 崗位/工種 測量地點 測量結果dB(A)接觸時間(h/d)LEX,8h 31、dB(A)接觸限值 dB(A)判定 結果 卡車司機 卡車駕駛室內 82.7 3 78.4 85 符合 XX 隧道斜井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101.9 2.5 96.8 85 不符合 仰拱澆筑 仰拱處 83.7 2 77.7 85 符合 鏟車司機 鏟車駕駛室 84.1 3 79.8 85 符合 卡車司機 卡車駕駛室 83.9 3 79.6 85 符合 鉤機司機 鉤機駕駛室內 79.9 3 75.6 85 符合 XX 隧道出口 穿孔工 隧道打孔旁 102.9 2.5 97.8 85 不符合 仰拱澆筑 仰拱處 83.7 2 77.7 85 符合 鏟車司機 鏟車駕駛室 86.7 3 82.4 85 符32、合 卡車司機 卡車駕駛室 85.1 3 80.8 85 符合 鉤機司機 鉤機駕駛室內 77.8 3 73.5 85 符合 注:LE,8h為按額定8h工作日規格化的等效連續A 計權聲壓級(8h等效聲級)。9.1 職業病危害評價職業病危害評價 9.1.1 粉塵粉塵 XX 隧道進口穿孔工、焊接工、鉤機司機、鏟車司機、卡車司機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濃度度符合職業接觸限值,噴錨工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的濃度均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XX 隧道斜井穿孔工、焊接工、鉤機司機、鏟車司機、卡車司機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濃度度符合職業接觸限值,噴錨工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的濃度均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XX 隧道出口穿孔工、焊接工、鉤機33、司機、鏟車司機、卡車司機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濃度度符合職業接觸限值,噴錨工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的濃度均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9.1.2 粉塵超標原因:粉塵超標原因:根據檢測結果及現場勘查情況,噴錨工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濃度超標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該標段在噴漿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排出;(2)該標段雖采取濕式作業,但水量、水壓等不能滿足職業衛生防護的要求。9.1.3 毒物毒物 XX 隧道進口焊接工、噴錨工、鏟車司機、鉤機司機等崗位勞動者接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XX 隧道斜井焊接工、噴錨工、鏟車司機、鉤機司機等崗位34、勞動者接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XX 隧道出口焊接工、噴錨工、鏟車司機、鉤機司機等崗位勞動者接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9.1.4 噪聲噪聲 XX 隧道進口仰拱澆筑、噴錨工、鉤機司機、鏟車司機接觸噪聲的強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穿孔工接觸噪聲的強度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XX 隧道斜井仰拱澆筑、噴錨工、鉤機司機、鏟車司機接觸噪聲的強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穿孔工接觸噪聲的強度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XX 隧道出口仰拱澆筑、噴錨工、鉤機司機、鏟車司機接觸噪聲的強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穿孔工接觸噪聲的強度35、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9.1.5 噪聲超標原因:噪聲超標原因:根據檢測結果及現場勘查情況,穿孔工崗位勞動者接觸噪聲強度超標的主要原因有:該標段使用的設備多為手工操作,穿孔崗位勞動者近距離接觸產生的噪聲。10.防護設施評價防護設施評價 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 的相關要求,采用檢查表法,對職業病防護設施情況進行評價,職業病防護設施情況檢查表,見表 10-1。表表 10-1 防塵、防毒、防噪設施基本檢查表防塵、防毒、防噪設施基本檢查表 太寧隧道太寧隧道 檢查依據 檢查內容 檢查結果 評價 GBZ1-2010第 6.1.1 條 優先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和無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36、減少塵、毒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工藝、技術和原材料達不到要求的,應根據生產工藝和粉塵、毒物特性,參照GBZ/T194該隧道口噴錨工崗位勞動者接觸粉塵的濃度不符合職業符合 的規定設計相應的防塵、防毒通風控制措施,使勞動者活動的工作場所有害物質濃度符合GBZ2.1 要求;如預期勞動者接觸濃度不符合要求的,應根據實際接觸情況,參考GBZ/T195、GB/T18664的要求同時設計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接觸限值,但為崗位勞動者配備了防塵口罩。GBZ1-2010第 6.1.1.2 條 對產生粉塵、毒物的生產過程和設備(含露天作業的工業設施),應優先采用機械化和自動化,避免直接工人操作。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37、,其設備和管道應采取有效的密閉措施,密閉形式應根據工業流程、設備特點、生產工藝、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維修等因素確定,并應結合生產工藝采取通風和凈化措施。對移動的揚塵和逸散毒物的作業,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移動式輕便防塵和排毒設備。該隧道口使用的穿孔機、噴錨機均為手工操作,在二襯位置設置了通風管道,在作業面設置防塵設施。符合 GBZ1-2010第 6.1.1.3 條 對于逸散粉塵的生產過程,應對產生設備采取密閉措施;設置適宜的局部排風除塵設施對塵源進行控制;生產工藝和粉塵可采取濕式作業的,應采取濕法抑塵。當濕式作業仍不能滿足衛生要求時,應采用其他通風、除塵方式。該隧道、鏟車、鉤機、卡車均密閉設置,38、在作業面設置除塵裝置,穿孔作業采用濕式作業。符合 GBZ1-2010第 6.3.1.1 條 工業企業噪聲控制應按GBJ87設計,對生產工藝、操作維修、降噪聲效果進行綜合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對于生產過程和設備產生的噪聲,應首先從聲源上進行控制,使噪聲作業勞動者接觸噪聲聲級符合GBZ2.2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術措施仍達不到GBZ2.2 要求的,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勞動者作息時間,并采取適宜的個人防護措施。該標段穿孔工崗位勞動者接觸噪聲的強度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但為崗位勞動者配備了防噪耳塞。符合 11.建議建議 11.1加強對粉塵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加強對粉塵職業39、病危害因素的防護 本次對隧道內的粉塵、噪音、空氣中毒物進行了檢測,噴錨工工種接觸粉塵的濃度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穿孔工工種接觸噪音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因此,用人單位應進一步完善除塵設備、降噪設備的正常使用,個人佩戴防塵口罩及防噪音耳塞,最大限度保證作業工人的健康。11.2健康監護健康監護 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的規定,制定健康監護管理計劃,建立職業病危害作業人員健康監護檔案及培訓制度,對新就業工人進行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以便發現職業禁忌證;對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工人定期進行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以及時發現職業病,保護工人的身體健康。對離崗職工進行離崗時健康檢40、查。職業健康檢查應當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11.3個體防護個體防護 嚴格按照勞動保護用品配備標準(試行)(國經貿安全【2000】189 號)文件要求,為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職工配備個人防護用品,定期進行職工健康知識教育,提高職工個人衛生防護意識,自覺佩戴個人防護用品,同時,制定檢查督導制度,督促職工佩戴個人防護用品。11.4職業病危害因素告知職業病危害因素告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因此,建議用人單位設置相應的公告欄,及時公布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及應急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