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礦山安全技術管理與供電安全培訓課件(66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晴
編號:785121
2023-11-08
66頁
500.04KB
1、1,煤礦 安全管理 及安全培訓,2,遼 寧 工 程 技 術 大 學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講人:賈寶山 職 稱:教 授 學 歷:工學博士 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3,主 要 內 容,煤礦安全管理基礎知識 煤礦安全致因分析煤礦安全管理制度及方法 中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煤炭工業環境保護與職業病防治 煤礦安全培訓與事故有效控制 煤礦安全文化建設 典型煤礦安全管理模式簡介,4,1.煤礦安全管理的基礎知識,管理基本原理安全管理的發展過程煤礦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及其在煤礦中的應用現代安全管理工程的理論和方法,5,管 理 基 本 原 理,1.什么是管理(1)“管理就是指管理者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對管理對象進行有2、效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動。”(系統理論)(2)“管理就是決策,正確的決策主要受四個因素的影響:正確的目標和準則;信息的掌握;決策者的素質;科學的理論方法?!?西蒙Simon)(3)“管理就是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去干什么,并使他們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泰勒),6,管 理 基 本 原 理,2、什么是安全?(1)safety(保護)security(保衛)(2)無危則安,無缺則全“安”沒有危險即安;“全”沒有缺陷即全。定義1:安全是指客觀事物的危險程度能夠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狀態。定義2:安全是指沒有引起死亡、傷害、職業病或財產、設備的損壞或損失或環境危害的條件。定義3:安全是指不因人3、機、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系統損失、人員傷害、任務受影響或造成時間的損失。,7,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定義:以安全為目的,管理者對企業安全工作進行計劃、指揮、協調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動,以保護職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保護國家的財產不受損失,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保障事業的順利發展。目的:提高災害防治科學水平,預先發現、消除或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危險,防止發生事故、職業病和環境災害,避免各種損失,最大限度地發揮安全措施的作用,提高安全投入效益,推動企業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核心:控制事故實施事故預防,通過管理和技術手段的結合,消除事故隱患,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保障人4、的安全。,8,安全管理的對象:人機環包括人的系統、物質系統、能量系統、信息系統以及這些系統的協調組合。人的系統:人的系統的安全管理是一種反饋原理。為了管理的有效性,必須進行反饋、對發動和控制者進行管理,既要管理操作人,也要管理決策指令人。物質系統:包括生產作業環境中的機械設備、設施、工具、器件、建構筑物、原材料、產品等一切物質實體和能量信息的載體。能量系統:生產系統中經常存在和使用的能量有機械能、熱能、電能、化學能、光能、聲能和輻射能等。信息系統:信息是溝通各有關系統空間的媒介。,9,安全管理的基本手段法律手段:指導和規范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活動,保障安全管理的順利進行,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5、產損失,維持較高的災害控制水平。行政手段:制定安全生產規劃、進行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組織重大事故隱患監測監控工作以及重大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等。技術手段:制定有關安全技術標準、規范、規程,制定并實施各種安全技術措施等。經濟手段:落實安全技措資金,發展安全產業、推行工傷保險制定、安全生產獎懲制度等。,10,第二節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管理方法的基本著眼點 安全管理方法與生產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不應只重視生產管理主流而忽視安全。因此事故是妨礙生產管理主流的因素,如不好地進行杜絕事故的安全管理,生產管理也會由此受到干擾。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的基本著眼點有如下七個方面:(1)掌握事故發生的狀況,是6、管理的先決條件。(2)要正確判斷所掌握的事故狀況及動向與安全管理的目標值或指標有多大程度的偏差。,11,(3)根據事故統計資料的了解事故的傾向,對制定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若同時對所有的事故傾向都采取措施,也不是很好的辦法。(4)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時,如果只是單純的作為措施而貫徹的話,就很難期望取得良好地結果。(5)當有重點的采取各項管理方法時,要不斷弄清它所產生的結果或取得的效果。(6)在采取措施的過程中,當發現了阻礙達到目標的因素時,一定要“反饋”,以便對原來的措施加以補充修改,消除這種阻礙因素。(7)對效果不顯著的措施,要及時吸收反饋并采取合適的新措施。,12,二、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安全管7、理作為管理的一個分支,遵循管理的普遍規律性,服從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財、物、信息、時間、機構和制度等,前五項是管理內容,后兩項是管理手段。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確而有效地處理上述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以實現管理的基本目標。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統原理、人本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饋原理、封閉原理、彈性原理、能級原理、動力原理、激勵原理,13,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原理,系統原理,人本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饋原理,封閉原理,彈性原理,能級原理,動力原理,激勵原理,14,(一)系統原理 系統: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賴的部分組成,具有特定功能,并處于一定環境中的有機整體。任何管理對象8、都是一個系統,它包含若干分系統(子系統)而又隸屬于一個更大的系統,同時又和外界的其它系統發生著橫向的聯系,為了達到現代化管理的優化目標,就必須運用系統理論,對管理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這就是管理的系統原理。安全管理系統是企業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構成包括各級專、兼職安全管理人員,安全防護設施設備,安全管理與事故信息,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以及企業中與安全相關的各級職能部門及人員,其主要目標就是為了防止意外的勞動(人、財、物)耗費,保證企業系統經營目標的實現。,15,1)系統分析根據系統原理,在研究管理問題時,必須對管理對象進行系統分析,這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系統要素。分析系統是由9、什么組成的?它的要素是什么?可以分為怎樣一些子系統?(2)系統結構。分析系統的內部組織結構如何?組成系統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3)系統功能。弄清系統及其要素具有什么功能?(4)系統集合。弄清維持、完善與發展系統的源泉和因素是什么?(5)系統聯系。研究此一系統同其他系統在縱橫各方面的聯系怎樣?(6)系統歷史。,16,管理系統的特性(系統分析時應抓住的特性)在進行系統分析的時候,特別要注意抓住系統的三個特征:1.目的性:每個系統的存在和運動都應有其明確的目的。2.整體性:管理必須有全局的觀點,必須統籌兼顧,實現整體目標。3.層次性:任何復雜系統都有一定的層次結構,管理應該分級進行。為了充10、分發揮系統原理的作用,還必須貫徹實施隸屬于它的二級原理即:整分合原理,反饋原理、封閉原理和彈性原理。,17,(一)整分合原理 現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須在整體規劃下明確分工,在分工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綜合,這就是整分合原理。整體規劃:要求決策者高瞻遠矚,在系統建立的初期就對那些可能影響全局的問題認真的分析、預測、周到細致的規劃部署,從而實現最佳的整體效應,奠定基礎。明確分工:確定系統的構成,明確各個局部的功能,把整體目標分解。確定各個局部的目標以及相應的責、權、利,使各局部都明確自己在整體中的地位有效綜合就是對各個局部必須進行強有力的組織管理。在各縱向分工之間建立起緊密的橫向聯系。使各個局部協調配合,綜11、合平衡地發展,從而保證最佳整體效應的圓滿實現。,18,整體是前提,沒有整體目標的指導、分工就會盲目而混亂。分工是關鍵:離開分工,整體目標就難以高效實現。綜合是保證:如果只有分工,而無綜合或協作,也就無法避免和解決分工帶來的各環節脫節及橫向協作困難等問題。主要含義:整體把握,科學分解,組織綜合。在企業安全管理系統中,整,就是企業領導在制定整體目標,進行宏觀決策時,必須把安全納入,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考慮;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須做到明確分工,層層落實,建立健全安全組織體系和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合,就是要強化安全管理部門的職能,保證強有力的協調控制,實現有效綜合。,19,注意:企業的上層領導者在進行宏觀12、決策時必須把安全納入作為整體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加以考慮。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須做到明確分工。要加強專職安全部門的職能,提高它的權威,保證強有力的協調控制,實現有效綜合。,20,(二)反饋原理 現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須有靈敏、正確、有力的反饋,這就是反饋原理。有兩種類型的反饋控制:如果反饋使系統的輸入對輸出的影響增大,導致系統的運動加劇發散,這種反饋叫正反饋;反之,如果反饋使系統的輸入對輸出的影響減小,使系統偏離目標的運動收斂,趨向于穩定狀態,則叫做負反饋。應用反饋原理的要求:1、加強信息的接受工作。2、加強信息的分析、綜合工作。3、加強反饋控制工作。,21,(三)封閉原理 任何一個系統的管理手段、管13、理過程等必須構成一個連續封閉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運動,這就是封閉原理。,22,封閉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過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環節相對獨立,各行其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然而又相互銜接,相互制約,并且首尾相連,形成一條封閉的管理鏈。首先,管理系統的組織結構體系必須是封閉的。任何一個管理系統必須具有決策指揮中心和執行機構去執行,還必須設置監督機構和反饋機構。其次,管理法規的建立和實施也必須封閉。不僅要建立盡可能全面的執行法,還應建立對執行的監督法,以及反饋法。,23,不封閉的管理,不但低效,而且有害。譬如,管理系統中如果缺少監督機構,執行機構就會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就可能偏離正確的軌道14、,甚至明頂暗抗,使決策指揮中心的指令根本得不到貫徹執行。如果缺少反饋機構,則反饋職能變成由執行機構代為行使,自己執行,自己反饋,往往就會報喜不報憂,甚至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管理封閉是相對的和有條件的。從空間上講是相對的,封閉系統不是孤立系統,它要受到系統管理的作用,與上下左右各個系統都有著輸入和輸出的關系,只能與它們協調平衡地發展,而不應不顧周圍,自行其事;從時間上講是有條件的,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能做到完全預測未來的一切,因此必須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需要,不斷地以新的封閉代替舊的封閉。,24,(四)彈性原理 管理是在系統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千變萬化的形勢下進行的,管理必須要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靈15、活性,才能有效地實現動態管理,這就是彈性原理。有兩類彈性:即整體彈性和局部彈性。局部彈性是整體彈性的基礎,整體彈性是局部彈性的綜合。消極彈性,特點:“留一手”,不去發揮潛力,如:計劃指標過低,費用預算夸大,人員積壓等。積極彈性,特點:遇事“多一手”,最大限度地發揮管理潛力。正確應用彈性原理的要求:1、倡導“積極彈性”思想。2、著重提高關鍵環節的局部彈性。3、增強整體彈性。,25,人本原理 管理以人為本體,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為根本,這就是人本原理,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所謂以人為本,一是指人一切管理活動都是以人為來展開的。人既是管理的主體(管理者),同時又是管理的客體(被管理者),每個人都處在一16、定的管理層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銜接形成一條以人為本體的管理鏈(如下圖所示),26,二是在管理活動中,作為管理對象的諸要素和管理過程的諸環節(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動作、推動和實施的。因此,應根據人的思想和行為規律,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人的內在潛力。為了發揮人本原理的作用,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就必須貫徹實施以下原則:1.能級原則;2.動力原則;3.激勵原則,27,1)能級原理 一個穩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統必須是由若干分別具有不同能級的不同層次有規律地組合而成的,這就是能級原則。能級原則確定了系統建立組織結構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則。穩定的管17、理能級結構如圖所示。四個層次能級不同,使命各異,必須劃分清楚,不可混淆。,圖1-2 穩定的能級結構圖,28,運用能級原則時應該做到三點:(1)能級的確定必須保證管理結構具有最大的穩定性,即管理三角形的頂角大小必須適當;(2)人才的配備必須能級對應。不同管理層次具有不同的能級,必須具有相應才能的人。人才和能級相對應,使人盡其才,各盡所能,才會有最佳的管理效能;(3)責、權、利應做到能級對等,在賦予責任的同時授予權力和給予經濟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應能級的發揮。,29,動力原理 管理必須有強大的動力,而且要正確地運用動力,才能使管理運動持續而有效地進行下去,這就是動力原理。1.有三類基本動力 118、)物質動力:這是最基本的動力。以適當的物質利益刺激人的行為動機。正確實行按勞分配,發放必要的獎金,提級加薪以及適當的獎懲等都是物質動力的具體體現。然而物質動力不是萬能的,不恰當地理解和運用物質鼓勵會產生副作用;過份地依賴物質動力還會產生相反的效果。,30,2)精神動力:運用理想、信念、鼓勵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為動機?!叭丝偸且悬c精神的”,物質是基礎,精神是支柱。要依靠正確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啟迪人的理想和信念;要采用恰當的方法來激勵人的精神追求。3)信息動力:通過信息的獲取與交流產生奮起直追或領先他人的動機。信息作為一種動力是客觀存在的。4)生存動力 作為安全工作的特有動力,31,動力的正確使用19、:首先,四種動力要協調配合,綜合使用。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就會催人向上,奮斗不惜。其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體動力與集體動力的辨證關系。大集中小自由,讓個體在大方面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充分自由發展,最后綜合的集體動力才可能是最大的,也是穩定可靠的。第三,在使用動力時,所加的激量必須適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動力的產生來自某種“刺激”。鼓勵是正刺激,懲罰是副刺激。刺激量必須適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32,激勵原理 以科學的手段,激發人的內在潛力,充分發揮出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是激勵原理。一般地說,激勵就是利用某種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體地說,激勵就是使外部的刺激轉化為人的自覺行動的20、過程。1.激勵過程:當人們的某種需要產生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不安和緊張狀態,即激勵狀態,從而造成一種內在的趨動力,這就是動機。動機導致行動,行動指向目標,目標達到后,需要即得到滿足,激勵狀態解除,然后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如此周而復始,直至無窮。,33,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2030。然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能力的80%90%。其間存在著大約60%左右的差距。2.激勵理論1)需要層次論:激勵過程始于人的需要,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B.Maslow)把人類多種多樣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歸納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這五種需要。,34,21、生理需要:這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婚姻、醫療等需要。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則其它需要就要受到影響。安全需要:指心理、身體、物質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如職業穩定、工作安全、防止疾病和意外事故等。社交需要:指歸屬與感情方面的需要。如得到集體的承認和依賴,家庭的溫暖,同志和朋友的友誼,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尊重需要:指自尊與受尊重的需要。如獨立、自由、自信、求知、才能表現、名譽、地位、權力、認可、受人尊敬等。自我實現的需要:指充分發揮才干,實現理想和抱負,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可以最充分地發揮一個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35,馬斯洛認為這五22、種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級上升的。當低一級的需要得到相對滿足后,追求上一級的需要就成了行為的驅動力。但是,如果高級需要能得到滿足而低級需要卻不能滿足時,就寧可犧牲高級需要而去謀取低級需要。,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實現,強度,心理的發展,Aldenser的三層次需要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三種,即生存(Existence)、相互關系(Relatedness)、成長(Growth)。,36,需要層次論的要點:1、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2、人的行為是由優勢需要決定的3、五種基本需要是人類的共性給管理實踐提供的啟示:1、可以以一種簡潔的方式來分析人、理解人、激勵人 需求決定行為的動力,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首先考23、慮自身的利益是其行為的出發點。2、創造良好的環境是發揮人的創造力的核心 管理者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去創造良好的、能讓大多數人充分展現其創造力、智慧的環境。人的成功就決不單純是個人努力造成的,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其成功與否主要是環境造就的。3、人的需求狀況是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37,2)雙因素理論: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Herzberg)從研究人的行為動機出發,提出了激發人的行為動機的因素有兩類,即:(1)保健因素:包括工資待遇、工作條件、安全、地位、管理、政策、人際關系等等,是屬于人體外界環境的因素。它們起著安定情緒的作用,具有保持積極性、維持工作狀態、但不能直接起激勵作用的24、因素,有如醫學上“預防疾病,保障健康”的因素。(2)激勵因素:包括工作富有挑戰性,工作中取得成就,工作成績得到承認和賞識,肩負責任的重大,能得到個人的發展等等,是屬于人體內部的心理因素。(3)相互關系:激勵因素是影響人們工作的內在因素,具有激發作用;保健因素具有維持和防止人們對工作產生不滿的作用。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應當把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的激勵效果。,38,雙因素理論與需要層次論頗有相似之處,實際上它是從另一個角度研究了人的需要。二者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根據上述兩種理論可以看出,要實行激勵原理,就應把著眼點放在激勵人的行為動機的積極因素上,引導人去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25、,即精神需要的滿足,同時兼顧滿足低層次的需要,防止消極因素的破壞作用。,39,主 要 內 容,煤礦安全管理基礎知識 煤礦事故致因分析 煤礦安全管理制度及方法 中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煤炭工業環境保護與職業病防治 煤礦安全培訓與事故控制有效措施 煤礦安全文化建設 典型煤礦安全管理模式簡介,40,煤礦事故致因分析,事故的涵義 事故致因理論 煤礦重大危險源的分類 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及控制因素,41,(1)辭海:“事故是指意外的變故或災禍。”自然災害:地震、海嘯、臺風、洪水、干旱等。責任事故:瓦斯爆炸、火災、交通事故等。(2)勞倫斯:“干擾一個有計劃活動的意外或不希望發生的事件。”(3)Americ26、an Society of Safety Engineers(ASSE):“事故是人們在實現其目的的行動過程中,突然發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動暫時或永遠中斷,并有時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意外事件?!?42,事故的涵義,(4)Suchman:“事故是人對環境缺乏預見性,難以避免和無意引起的災害?!币皇录粢Q為事故,至少須具備三個條件,即 不可預料性;不可抗拒性;無意引起的災害。(5)日本學者青島賢司:“事故主要是指工程建設、生產活動和交通運輸中發生的意外損害和破壞,其后果可能造成物質上的損失或人身傷害?!?43,事故的涵義,(6)國家經貿委2001年12月20日頒發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27、規范:“事故是造成死亡、疾病、傷害、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的意外事件。”(Unexpected Happening)總之,事故是使正常活動中斷并可能伴有人身傷亡、物質損失的意外災害事件。,44,事故致因理論研究,是探索事故發生、發展規律,揭示事故本質的一門學問,其基本目的和任務是指導事故調查和事故預防,為事故研究開拓新的前景。主要理論:事故傾向性理論、事故因果鏈理論(多米諾骨牌論)海因里希、流行病學方法、能量異常轉移論、擾動”(Perturbation)導致事故的理論(即P理論)、軌跡交叉論等,45,擾動理論示意圖,46,軌跡交叉事故模型,47,影響事故發生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人、物、環境、管理28、和事故處理(1)人的原因 如無證上崗、違章作業、危險作業、注意力不集中等。(2)物的原因 如設備老化、危險物品存在、安全防護失靈、采煤工藝不合理、支護不到位等。,48,(3)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如礦震、洪水、地震、水文等條件的惡化。生活環境:溫度、濕度、噪音等。社會環境:家庭和睦、朋友交往關系、與上級領導的相處等。人-機-環境是誘發事故的直接因素。(4)管理的因素如勞動組織不合理、指揮有誤、用人不當、培訓不夠、檢查不到位等。(間接原因),49,(5)事故處理情況 對事故發生前的征兆判斷是否正確、事故發生后是否采取措施減小事故的危害、救護是否到位等。,50,三、事故的特征,(1)偶然性(ocass29、ionality)事故的發生存在著客觀不安全因素,其發生的時間地點、狀況等都無法預測。(2)因果性(Causality)即指原因和結果(cause and effect)(3)必然性(inevitability)事故的因果性就決定了事故的必然性。如瓦斯爆炸、采空區自然發火等。,51,(4)規律性事故的必然性表明事故的規律性。即事故的發生是有規律可循的。,52,事故法則,美國的安全工程師:Heinrich(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統計規律,即事故法則,又稱 1:29:300 法則。注:要想消除1次死亡重傷事故和29次輕傷、微傷事故,必須先消除300次無傷事故。,330次事故,1次死亡重傷事故,29次30、輕傷、微傷事故,300次無亡事故,53,對于采煤工作面發生的頂板事故,其事故法則:死亡:重傷:輕傷:無傷=1:12:200:400對全部煤礦事故法則:死亡:重傷:輕傷=1:10:300,54,危險源:是可能導致事故的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是危險的根源。重大危險源:是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貯存危險物質,或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是指工業活動中客觀存在的危險物質或能量超過臨界值的設備、設施),55,標準:基于危險源在事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對事故災情嚴重程度的影響,分為兩類:(1)固有型危險源 是事故發生的根源,是本質性的危險源,是造成事故的客觀物質。(2)觸發31、型危險源 是誘因,是誘發事故發生的條件。,56,防止和預防事故發生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重大危險源。對煤礦危險源和重大危險源做全面的普查工作,并編制煤礦危險源和重大危險源數據庫。煤礦重大危險源在其內涵及外延上和其他工業領域的重大危險源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煤礦重大危險源很難由某種危險物,57,質或能量的一個臨界量來完全判定。例如,評價一個煤礦是否是瓦斯爆炸事故的重大危險源,不能僅根據煤礦井下瓦斯的某一臨界量指標判定,因為只要是瓦斯礦井,就有可能發生瓦斯爆炸,一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后果都是災難性的,因此,可以說,只要是瓦斯礦井,不管是高瓦斯礦井還是低瓦斯礦井,都可以判定為瓦斯爆炸事故重大危險源,其32、差別會反映在風險等級的不同上。再如對煤礦火災事故,不能僅以井下某一種可燃物的量來確定火災事故的后果,對煤礦水災事故,不能僅以可進入井下的水的量來確定水災事故的后果,等等。,58,1、辨識原則:(1)科學性原則 有科學的安全理論作指導。(2)系統性原則 危險源存在生產的各個環節,因此要對整個系統進行剖析,研究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分清主和次。,59,(3)全面性原則排除事故隱患和危險源,要分析各個方面。(4)預測性原則對于事故的出現要分析其發生的條件以及可能發生的模式。2、煤礦的危險性評價危險評價,也稱安全評價或風險評價,是事故預防的重要措施。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理,60,論和方法,從“人、機、環33、境”三個方面對煤礦危險源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危險性評價是指對危險源導致事故、造成人員傷害或財物損失的危險程度的評價。危險源的危險性評價包括對危險源自身危險性的評價和對危險源控制措施效果的評價。(1)煤礦重大危險源評價單元劃分,61,在危險評價過程中,根據不同情況,可將評價對象按照某種原則進行分解而形成便于評價操作、災害控制的單元,分別進行評價后,再合成各單元的評價結果。對于煤礦生產系統,有一些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的子系統,例如,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等,再大一點如采區、水平、煤層等。這些子系統不但在空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且在事故致因上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62,此,在實施煤礦重大危險源34、評價時,可將這些子系統劃分成評價單元,益于評價。不管是以工作面、采區或水平、煤層來劃分單元,它們都不是生產過程中的獨立的系統。這些單元內發生事故與否,不僅與單元內因素有關,同時也受到整個煤礦的采掘、通風、供電、提運、排水等系統影響。,63,(2)評價方法及運用 目前,國內外對危險性的評價方法主要有:1)安全檢查表(Safety Check List)該方法簡單、直觀,可對系統進行定性的評價,但準確性較差。2)指數法和概率法 準確性高,但由于煤礦環境復雜,涉及人員眾多,在目前煤礦的現狀下難于使用。,64,3)預先危險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即PHA)在系統設計之初,對系統進行初步定性評價。4)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即FMEA)根據各子系統的故障類型來定性或定量的對系統評價。,65,5)事件樹分析法(Event Tree Analysis,即ETA)利用事件樹來定性定量評價。6)故障樹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即FTA)故障樹分析法,利用故障樹來定性定量的評價。此外還有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HRA)和綜合評價法。,66,Thank You!,終于下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