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主要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及評估培訓課件(73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晴
編號:785275
2023-11-08
73頁
18.38MB
1、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內容提要一、有限空間基本知識及有限空間作業主要危險有害 因素辨識及評估二、有限空間作業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介紹 三、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要點,有限空間基本知識一、有限空間和有限空間作業的定義 有限空間定義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受限但人員可以進入、未 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 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污 水 井,沉 淀 池,有限空間基本知識 有限空間作業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 業活動。作業包括施工、維修、保養、清理等等。,有 限 空 間 作 業,有限空間基本知識 二、有限空間的分類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2、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及化糞池等。,化 糞 池,地 下 管 道,隧 道,有限空間基本知識地上有限空間:如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溫 室,料 倉,發 酵 池,有限空間基本知識密閉設備:如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管 道、煙道、鍋爐等。,反 應 釜,鍋 爐,車 載 槽 罐,主要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及評估 一、有限空間作業可能存在的危害缺氧窒息二氧化碳、氮氣、氬氣、甲烷和水蒸氣等中毒硫化氫、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等燃爆甲烷、氫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可燃性粉塵 其他危害,如淹溺、高處墜落、觸電等,主要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及3、評估 二、有限空間主要危險有害因素評估通過調查、檢測手段確定有限空間存在的危險有害 因素,根據其對應的評估標準,判定其危害程度。正常時氧含量為19.5%23.5%。低于19.5%為缺氧環境,存在窒息可能;高于23.5%可能引發氧氣中毒。有限空間空氣中可燃性氣體濃度應低于爆炸下限的10%,否則 存在爆炸危險。當進行有限空間的動火作業時,空氣中可燃氣 體的濃度應低于爆炸下限的1%。粉塵或有毒氣體的濃度須低于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 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所規定的限值要求。其他危險有害因素執行相關標準。,有限空間作業相關法律法規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 國4、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59號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 于2013年5月20日總局令第59號公布,根據2015年5月 29日總局令第80號修正。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有限空間作業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共分為五章三十一條:,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總則(共4條)安全保障(共19條)安全監督管理(共4條)法律責任(共3條)附則(共1條),有限空間作業主要標準規范,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Z/T205-2007密閉空間作業職業危害防護規范 CJJ6-2009城鎮排水管道維護安全技術規程 DB11-8525、.1-2012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 第1部 分:通則DB11-852.2-2013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 第2部 分:氣體檢測與通風DB11-852.3-2014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第3部 分:防護設備設施配置DB11/1135-2014供熱管線有限空間高溫高濕作業安全技 術規程,三個地方標準 DB11-852.1-2012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 第1部 分:通則本部分規定了地下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分級、基本要求、作 業前準備和作業的安全要求。DB11-852.2-2013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 第2部 分:氣體檢測與通風本部分規定了地下有限空間作業氣體檢測、通風6、的技術要 求。DB11-852.3-2014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第3部 分:防護設備設施配置本部分規定了地下有限空間作業防護設備設施基本要求、安全警示設施、作業防護設備、個體防護用品、應急救援 設備設施配置的要求。,三個地方標準適用范圍 適用于電力、熱力、燃氣、給排水、環境衛 生、通信、廣播電視等設施涉及的地下有限 空間常規作業及其管理。其他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可參照執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要點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有限空間作業現場人員職責及資質要求 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分級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裝備有限空間安全作業程序有限空間事故應急救援,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開展有限空間風險辨識并建立安全管理7、基礎臺賬,根據有限空間定義,對本企業的有限空間進行辨識 根據辨識結果,統計有限空間的數量、位置確定各有限空間危險有害因素等基本情況建立有限空間管理臺賬,并及時更新有限空間辨識管理臺帳,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建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制度和規程(一)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責任制度;(二)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三)有限空間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制度;(四)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 人員、應急救援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制度;(五)有限空間作業應急管理制度;(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 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按照本企業制定的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履行審批手續,審批文件應8、存檔備案。作業審批有利于安全管理部門或主管領導對有限空間作業將采取的人力資源、安全防護措施等內容進行有效把關,對不合格事項在作業前及時調整,從而保障作業人員安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 開展作業人員安全培訓對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的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專項安全培訓。專項安 全培訓應當包括下列內容:(一)有限空間作業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二)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操作規程;(三)檢測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四)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安全培訓應有專門記錄,并由參加培訓的人員簽字確認。,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 制定應急預案并開展演練應根據有限空間作業的特點,依9、據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 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 29639-2013),制定有 限空間作業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應急預案應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有限空間作業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等掌握相關應急預案 內容;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預案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 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應在有限空間作業場所顯著 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三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 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 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上,設 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加強外委有限空間作業的統一管理,應發包給具10、備安全生產條件的承包方與承包方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承包合同中 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職責發包方應當對承包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安全問題的,應當及時督促整改。發包方對其發包的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承擔主體責任承包方對其承包的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承擔直接責任,作業現場人員職責及資質要求 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至少應有3類人:現場負責人作業者監護者,人員資質要求 監護人員資質要求 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化糞池(井)、糞井、排水管道及其附 屬構筑物(含污水井、雨水井、提升井、閘井、格柵間、集水 池等)、電力電纜井、燃氣井、熱力井、自來水井、有線電視 及通信井等地下有限空間運行、11、保養、維修、清理等活動中的 監護人員,必須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任何單位委托進行或自行進行上述地下有限空間作業活動的,必須使用持有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的現場監護人員,否則不 得進行作業活動。對違反本通告從事地下有限空間作業活動的,依照安全生產法 律法規規定給予行政處罰。,作業環境分級根據危險有害程度由高至低,將地下有限空 間作業環境分為3級。,作業環境分級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環境為1級:a)氧含量小于19.5%或大于23.5%;b)可燃性氣體、蒸氣濃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c)有毒有害氣體、蒸氣濃度大于GBZ 2.1規定的限值。氧含量為19.5%23.5%,且符合下12、列條件之一的環境為2級:a)可燃性氣體、蒸氣濃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且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b)有毒有害氣體、蒸氣濃度大于GBZ 2.1規定限值的30%且不大于GBZ 2.1規定的限值;c)作業過程中易發生缺氧,如熱力井、燃氣井等地下有限空間作業;d)作業過程中有毒有害或可燃性氣體、蒸氣濃度可能突然升高,如污水井、化糞池等 地下有限空間作業。符合下列所有條件的環境為3級:a)氧含量為19.5%23.5%;b)可燃性氣體、蒸氣濃度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c)有毒有害氣體、蒸氣濃度不大于GBZ 2.1規定限值的30%;d)作業過程中各種氣體、蒸氣濃度值保持穩定。,安全防13、護裝備根據有限空間作業特點,為實現安全作 業,需要配備以下6大類設備:,氣體檢測設備 呼吸防護用品 應急救援裝備,安全作業設備 其他個體防護用品 警示設施,安全防護裝備 一、氣體檢測設備針對有限空間的特點及安全作業要求,一般采用現場氣體快速檢測方法。常用的 氣體檢測設備是便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安全防護裝備便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 連續實時地顯示被測 氣體的濃度,達到設定報警值時可實時報警,主要 用于檢測有限空間中氧、可燃氣、硫化氫等氣體濃 度。從儀器上傳感器數量上分可分為 單一式檢測報警 儀和復合式檢測報警儀。從獲得氣體樣品的方式上分可分為 擴散式檢測報 警儀和泵吸式檢測報警儀。,安全防護裝備,14、1、鱷魚夾 2、蜂鳴器 3、LCD顯示屏 4、LED報警窗 5、傳感器 6、按鍵,五合一泵吸式氣體檢測儀,硫化氫擴散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安全防護裝備 二、安全作業設備通風設備有限空間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通常采 取強制性持續通風措施降低危險,保持空氣流通。根 據有限空間特點,風機須與風管相連,將新鮮空氣有 效送至作業面。,(防爆型)風機及發電機,安全防護裝備照明設備改善作業環境的光線,普通手電筒,手持式防爆燈,礦燈帽,通訊設備便于現場作業人員之間 的溝通。(防爆型)對講機,安全防護裝備 三、呼吸防護用品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防毒面具。在氧含量合格且 有毒氣體濃度低于立即威脅生命健康濃度(IDLH)的 15、情況下,根據有毒氣體濃度范圍進行選配。為保證作 業安全建議使用全面罩型防護面具及濾毒罐,且濾毒 罐應與防護氣體的類型相匹配。1、面罩,2、濾毒罐,全面罩防毒面具配,3、導氣管,防硫化氫濾毒罐,安全防護裝備 隔絕式呼吸防護用品長管呼吸器。根據GB6220-2009 呼吸防護 長管呼吸器中的分類原則,有限空間作業常 用到的有:連續送風式長管呼吸器和高壓送風式長管呼吸器。,1、密合面罩,2、導氣管 3、背帶和腰帶 4、低壓長管 5、空氣泵,連續送風式長管呼吸器,高壓送風式長管呼吸器,安全防護裝備 四、其他個體防護用品主要包括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繩、防護服、防護眼 鏡防護手套、防護鞋(靴)等。有限空間16、作業時應根據具 體的作業環境進行選擇和佩戴。,安全帽,護目鏡,防護服,安全繩,全身式安全帶,安全防護裝備 五、應急救援裝備正壓式空氣呼吸器能夠保證人員在充滿濃煙、毒 氣、蒸氣或缺氧的惡劣環境下安全地進行搶險救援工 作。,1、面罩 2、供氣閥 3、導氣管 4、背托5、氣瓶 6、壓力表 7、肩帶8、腰帶 9、氣瓶閥,正壓式空氣呼吸器,10、減壓器,安全防護裝備三腳架、絞盤、救生索、安全帶等在事故狀態下迅速 把作業人員從危險環境中救出。,救援用三腳架,安全防護裝備逃生呼吸器用于特定情況下作業人員的自救。,安全防護裝備 六、警示設施主要用于隔離作業現場,警示作業人員及無關人員注 意安全。,錐桶,護欄,17、警戒線,安全防護裝備,警示標志,安全防護裝備,安全告知牌,表B.1 防護設 備設施 配置表表示 應配置 表示 宜配置作業點400m范圍內應配置應急 救援設備設施。本表所列防護設備設施的種類 及數量是最低配置要求。發生地下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后,作業配置的防護設備設施符合 應急救援設備設施配置要求時,可作為應急救援設備設施使用。,有限空間作業程序有限空間作業是高風險作業,因此在作業過 程中要強化管理,嚴格控制作業程序。1、作業前準備2、作業3、作業后清理,作業前準備按照流程,有限空間作業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1、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 2、明確人員及其安全職責 3、作業審批4、安全交底5、封閉作業區18、域及安全警示 6、設備安全檢查7、開啟出入口8、安全隔離,9、氣體檢測10、作業環境判定11、機械通風12、二次檢測13、二次判定14、個體防護15、電氣設備及照明安全,作業前準備 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對作業環境進行評估,分析 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 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并經本企業負責人批準。存在交叉作業時,采取避免互相傷害的措施。明確具體作業人員及其安全職責應當按照有限空間作業方案,明確作業現場負責人、監 護人員、作業人員及其安全職責。,作業前準備,作業審批,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按照 本企業制定的有限空間作 業審批制度履行審批手續,審批文件應19、存檔備案。作業審批有利于安全管理部 門或主管領導對有限空間作 業將采取的人力資源、安全 防護措施等內容進行有效把 關,對不合格事項在作業前 及時調整,從而保障作業人 員安全。,作業前準備 安全交底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將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和作 業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業 人員。現場負責人應當監督作業人員按照方案進行作 業準備。,作業前準備 封閉作業區域及安全警示作業前,應封閉作業區域,并在出入口周邊顯著位置設 置安全標志和警示標識。,作業前準備 封閉作業區域及安全警示夜間實施作業,應在作業區域周邊顯著位置設置警示燈,地面作業人員應穿戴高可視警示服,高可視警示服至少 滿足GB20、 20653職業用高可視性警示服規定的1級要求,使用的反光材料應符合GB 20653規定的3級要求。占用道路進行地下有限空間作業,應符合道路交通管理 部門關于道路作業的相關規定。,作業前準備 設置信息公示牌(2012.6)作業單位在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前,應在作業現場設置作 業單位信息公示牌。占用道路進行地下有限空間作業,應符合道路交通管理部門關于道路作業的相關規定。信息公示牌應與警示標志一同放置現場外圍醒目位置。作業人員應佩戴包含信息公示牌相關內容的工作證件,現場監護人員應持有限空間特種作業操作證上崗,并佩 戴標有“有限空間作業現場監護”字樣的袖標。信息公示牌內容:作業單位名稱與注冊地址,主要負21、責 人姓名與聯系方式,現場負責人姓名與聯系方式,現場 作業的主要內容。,作業前準備 設備安全檢查作業前,應對安全防護設備、個體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設 備、作業設備和工具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應立即更換。開啟出入口開啟地下有限空間出入口前,應使用氣體檢測設備檢測地 下有限空間內是否存在可燃性氣體、蒸氣,存在爆炸危險的,開啟時應采取相應的防爆措施。作業者應站在地下有限空間外上風側開啟出入口,進行自 然通風。,作業前準備 自然通風 作業前,應開啟地下有限空間的門、窗、通風口、出入口、人孔、蓋板、作業區及上下游井蓋等進行自然通風,時間 不應低于30min。作業中,不應封閉地下有限空間的門、窗、通風口、出22、入 口、人孔、蓋板、作業區及上、下游井蓋等,并做好安全 警示及周邊攔護。,作業前準備 安全隔離應采取關閉閥門、加裝盲板、封堵、導流等隔離措施,阻 斷有毒有害氣體、蒸氣、水、塵埃或泥沙等威脅作業安全的 物質涌入地下有限空間的通路。氣體檢測地下有限空間作業應嚴格履行“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地下有限空間外按照氧氣、可燃性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的 順序,對地下有限空間內氣體進行檢測。其中,有毒有害氣 體應至少檢測硫化氫、一氧化碳。地下有限空間氣體環境復雜時,作業單位宜委托具有相應 檢測能力的單位進行檢測。,作業前準備 氣體檢測地下有限空間內存在積水、污物的,應采取措施,待氣體充分釋放后再進行檢測。應對地23、下有限空間上、中、下不同高度和作業者通過、停留的位置進行檢測。氣體檢測設備應定期進行檢定,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氣體檢測結果應如實記錄,內容包括檢測時間、檢測位置、檢測結果和檢測人員。,作業前準備 作業環境級別判定作業負責人根據氣體檢測數據,依據分級標準對地 下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危險有害程度進行分級。其中,氧含量檢測數據在23.5%以下的以最低值為依據,在 23.5%以上的以最高值為依據,其他種類氣體以每種氣 體檢測數據的最高值為依據。3級環境可實施作業,2級和1級環境應進行機械通風。,作業前準備 機械通風作業環境存在爆炸危險的,應使用防爆型通風設備。采用移動機械通風設備時,風管出風口應放置在作業24、面,保 證有效通風。應向地下有限空間輸送清潔空氣,不應使用純氧進行通風。地下有限空間設置固定機械通風系統的,應全程運行。地下有限空間內進行涂裝作業、防水作業、防腐作業、明火作業、內燃機作業及熱熔焊接作業等,應進行連續機械通風。,作業前準備 二次氣體檢測存在以下情況之一的,應再次進行氣體檢測:a)機械通風后;b)作業者更換作業面或重新進入同一作業面的;c)氣體檢測時間與作業者進入作業時間間隔 10min以上 時的。,作業前準備 二次判定作業負責人根據二次氣體檢測數據,依據分級標準 對地下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危險有害程度重新進行判定。降低為2級或3級環境,以及始終維持2級環境的,可 實施作業。1級環境25、的,不應作業。,作業前準備 個體防護作業者進入3級環境,宜攜帶隔絕式逃生呼吸器。,作業前準備個體防護作業者進入2級環境,應佩戴正壓式隔絕式呼吸防護用品。,作業前準備 個體防護作業者應佩戴全身式安全帶、安全繩、安全帽等防護用品。安全繩應固定在可靠的掛點上,連接牢固。宜選擇速差式自控器、緩沖器等防護用品配合安全帶、安全繩使用。速差式自控器、緩沖器應符合有關規定。,作業前準備 個體防護作業現場應至少配備1套自給開路式壓縮空氣呼吸器和1套全 身式安全帶及安全繩作為應急救 援設備。,作業前準備 電氣設備和照明安全地下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存在爆炸危險的,電氣設備、照明用具應滿足防爆要求。地下有限空間臨時用電應26、符合GB/T 13869用電安全 導則的規定。地下有限空間內使用的照明設備電壓應不大于 36V。手持照明設備電壓應不大于24V,在積水、結露的地下有限 空間作業,手持照明電壓應不大于12V。,作業作業安全作業負責人應確認作業環境、作業程序、安全防護設 備、個體防護裝備及應急救援設備符合要求后,方可安 排作業者進入地下有限空間作業。作業者應遵守地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正確 使用安全防護設備與個體防護裝備,并與監護者進行有 效的信息溝通。,作業作業安全作業期間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作業者應立即撤離 地下有限空間:a)作業者出現身體不適;b)安全防護設備或個體防護裝備失效;c)氣體檢測報警儀報警27、;d)監護者或作業負責人下達撤離命令。,作業監護監護者應在地下有限空間外全過程持續監護。監護者應能跟蹤作業者作業過程,實時掌握監測數據,適時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作業者進入2級環境中作業,監護者應對地下有限空間內氣 體進行連續監測。發現異常時,監護者應立即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報,并協 助作業者逃生。監護者應防止未經許可的人員進入作業區域。,作業后清理 作業后清理作業完成后,作業者應將全部作業設備和工具帶離 地下有限空間。監護者應清點人員及設備數量,確保地下有限空間 內無人員和設備遺留后,關閉出入口。清理現場后解除作業區域封閉措施,撤離現場。,應急救援應急救援方式應急救援可分為自救、無需進入28、的救援 和進入救援。自救是最佳的選擇。進入作業的過程中,如果進入人員發現有任何的暴露變化或者其他的報警提示,進入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并迅速撤離。,應急救援 應急救援方式非進入式救援。救援人員可以借助相關的設備與器材(如連接進入人員的安全繩及提升裝置等),安全快速地將發生意外的進入人員提升至有限空間外。,非進入救援,應急救援 應急救援方式進入式救援。救援人員必須 進入到有限空間內才能完成的 救援任務。由于人員需要進入,因此風險性增大,這就要求對 救援人員進行專業防護器具和 救援技巧的培訓。,進入救援,應急救援 一旦發生事故,立即報警;禁止盲目施救,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救援人員實施救援時,應當做好自身防護,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受困人員被救出有限空間后,應第一時間對 受傷人員做簡單的處理,以減輕傷害。,小結必須嚴格實行作業審批制度,未經審批,嚴禁作業。必須“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通風、檢測不 合格,嚴禁作業。必須配備個人防中毒窒息等防護裝備,設置安全警 示標識,無監護人員和防護措施,嚴禁作業。必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教育培訓不合格,嚴禁作業。必須制定應急措施,現場配備應急裝備,嚴禁盲目 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