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救援預案(2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786330
2023-11-13
22頁
60.50KB
1、大學學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救援預案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1.總則31.1編制目的31.2編制依據31.3適用范圍31.4工作原則3(1)社會安全事件分級4(2)自然災害事件分級5(3)事故災難事件分級5(4)公共衛生事件分級52、肺鼠疫、肺炭疽在大城市發生,疫情有擴散趨勢。64、涉及多個省份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擴散趨勢。66、發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丟失事件。61、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60人,或出現死亡病例。6(5)網絡與信息安全事故分級82、應急指揮體及職責92.1領導機構及其職責92.2、2辦事機構及其職責92.3工作機構及其職責103、預防預警機制113.1預防113.2預警114、應急處置124.1信息報告124.2先期處置134.3應急響應13(9)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必要措施。14(6)事故嚴重向當地政府申請啟用應急救援物資。15(8)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必要措施。151.四級事件的應急響應16(1)食物中毒應急處置措施16(2)傳染病應急處置措施16(3)預防接種(或服藥)造成的不良反應或心因性反應的應急處置措施17(4)其他突發公共衛生的應急處置措施182、二級、三級事件的應急響應183、一級事件的應急響應184.4信息發布194.5應急結束195、善后工3、作195.1善后處置195.2調查評估196、應急保障206.1隊伍建設206.2經費保障206.3物資保障207、監督管理207.1宣傳、培訓與演練207.2監督與檢查207.3獎勵與責任208、附則211.總則1.1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學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高學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及時、有序、高效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最大限度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全校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學校穩定,促進學校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xx省實施辦法、xx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xx省教育系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1.4、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運用于本校應對各類突發事件。1.4工作原則 在省、市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廳領導下,遵循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內外聯動,群防群挖,科學規范,依法處置,正確引導、把握主動的原則。1.5分類分級1.51突發事件分類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機理和發生過程,學校突發事件主要分為社會安全事件、自然災害事件、事故災難事件、公共衛生事件及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分級 按照突發事件社會危害程度由重至輕,影響范圍由大到小,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1)社會安全事件分級 一級:聚集事件失控,未經批準出校門進行大規模游行、集會、絕食、靜坐、請愿以及實施打、砸、搶等,引發地區、行5、業性的連鎖反應,形成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針對師生的各類恐怖襲擊事件;視情形需要作為一級對待的事件。 二級:聚集事件失控,校園網上出現大面積串聯、煽動和蠱惑的信息,校內聚集規模腫脹并出現多校聚集趨勢;校內出現未經批準的大規模游行、集會、靜坐、請愿等行為,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至癱瘓,視情形需要作為二級對待的事件。 三級:單個突發事件引發連鎖反應,校園內出現各種橫幅、標語、大小字報,有關事件的討論已攀升為校園網BBS十大熱點問題之一,引發校內局部聚集,一次或累計聚集人數不足100人,但已形成影響和干擾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生活秩序的群體性事件;視情形需要作為三級對待的事件。四級6、:事件處于單個事件狀態,可能出現連鎖反應并引起聚集,群體性事件呈萌芽狀態,單個突發性事件已引起師生廣泛關注,師生中出現少數過繳的言論和行為,校園內或校園網上出現大小字報,呈現可能會影響校園穩定的苗頭信息,視情形需要作為四級對待的事件。 (2)自然災害事件分級一級:學校所在區域的人員和財產遭受重大損害,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產生重大影響的自然災害。二級:對學校的人員和財產造成嚴重損害,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產生嚴重影響的災害。三級:對學校的人員和財產造成較大損害,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產生較大影響的自然災害。四級:對學校的人員和財產造成一般損害,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產生一般影響的自然災害。(3)事故災7、難事件分級 一級:學校所在區域的人員和財產遭受特別重大損害,對教學秩序產生特別重大影響的事故災難。 二級:學校所在區域內的人員和財產遭受重大損害,對教學秩序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災難。 三級:對學校的人員和財產造成損害,對教學秩序產生較大影響的事故災難。 四級:對個體造成損害,對學校教學秩序產生一定影響的事故災難。(4)公共衛生事件分級 一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衛生事件。 1、有證據證明存在嚴重危害健康的污染食品,流入多個省份或2個以上境外國家和地區(港、澳、臺),對2個以上省份或境外國家和地區(港、澳、臺)造成特別嚴重健康損害后果的;或經省級專家委員會評估,認為事故危害特別嚴重的,或肺鼠疫、肺8、炭疽疫情病及2個以上省份,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2、肺鼠疫、肺炭疽在大城市發生,疫情有擴散趨勢。3、發生傳染性典型肺炎、人感染畜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擴散趨勢。4、涉及多個省份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擴散趨勢。5、發生新傳染病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并有擴散趨勢或發現我國已消滅的傳染病重新流行。 6、發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丟失事件。 7、周邊以及與我國通航的國家和地區發生特大傳染疫情,并出現輸入性病例,嚴重危及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的事件。 8、國家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二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衛生事件:1、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60人,或出現死亡病例。9、2、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6天)發生5例以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疫情波及2個以上縣市區。 3、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一個市州行政區域內發生肺鼠流行,一個平均潛伏期內,多點連續發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圍波及2個以上市州。5、霍亂在一個市州行政區域內流行,1周內發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個以上市州,有擴散趨勢。 6、乙類、丙類傳染病疫情波及2個以上縣市區,一周類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2倍以上。 7、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尚未造成擴散。8、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擴散到縣(市)以外的地區。9、預防接種或群體性預防性服藥出現10、人員死亡。10、發生重大醫源性感染事件。 11、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50人以上(含50人)。或死亡5人以上(含5人)。 12、境內外隱匿運輸、郵寄型性生物病原體、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內人員感染或死亡。 13、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衛生事件。1、有證據證明存在或可能存在健康危害的污染食品,并涉及兩個以上縣市區,已造成嚴重健康損害后果。 2、一次食物中毒人數在60人以上(不含60人),未出現死亡病例。 3、發生肺鼠、肺炭疽病例,一個主體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5例,流行范圍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 4、發生腺鼠疫流行,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一個平11、均潛伏期內連續發病10例以上,或波及2個以上縣市區。 5、霍亂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1周內發病1029例,或疫情波及2個以上縣市區。 6、一周內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乙、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市場發病水平1倍以上。 7、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 8、預防接種或群體性預防藥出現群體心應性反應或不良反應。9、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50人以下,或死亡5人以下。 10、市州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四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衛生事件。1、有證據證明存在或可能存在健康危害的污染食品,已造成嚴重健康損害后果。2、一次食物中毒人數在60人以下(含12、60人),未出現死亡病例。3、腺鼠疫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10例。4、霍亂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1周內發病10例以下。5、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10人以下,未出現死亡病例。6、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5)網絡與信息安全事故分級一級:全國、全省性的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事件,事態發展超出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控制能力,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學校教育教學造成特別嚴重損害。二級:全省性或跨地區的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在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可控范圍內,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教育教學造成嚴重損害,需要全省教育系統內跨單位、跨地13、區協同處置。 三級:區域性的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在學校主管部門的可控范圍內,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教育教學造成一定損害,但不需要教育系統跨地區協同處置。 四級:區域局部或單位內的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在責任單位可控范圍內,對正常教育教學有一定影響,但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2、應急指揮體及職責 2.1領導機構及其職責 學校成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組長由院黨委書記、院長擔任,副組長由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擔任,成員為院黨政辦公室、人事處、計財處、科技處、研究生與學科建設處、學工處、國際交流處、團委、教務處、成教學院、紀檢監察室、組織部、14、宣傳部、維穩辦、保衛處、網絡信息中心、校醫院、總務處、后勤服務中心等單位主要負責人。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為:統一決策、組織、指揮全校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行動,下達應急處置任務;負責向省、市人民政府、省教育廳請示報告。2.2辦事機構及其職責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承擔應急管理日常工作,指導學校應急科普宣傳教育、應急演練、應急隊伍培訓等應急體系建設,監督、檢查各部門落實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工作情況,具體負責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起草、實施和修訂工作,協助領導小組做好相關應急處置工作。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學校黨政辦公室。2.3工作機構及其職責 領導小組下設社會安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網絡與信息安全等15、5個應急處置工作組。 應急處置工作組主要職責為:具體負責相關類別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起草、實施和修訂工作,貫徹落實領導小組有關決定事項;牽頭組織相關類別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做好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1)社會安全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維穩工作的院領導擔任,副組長由院維穩辦主任擔任,成員由院黨政辦、人事處、計財處、科技處、學工處、團委、國際交流處,成教學院、教務處、紀檢監察室、宣傳部、維穩辦、保衛處、研究生與學科建設處、網絡與信息中心等單位負責人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維穩辦,負責日常工作。 (2)自然災害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財務的院領導擔任,副組長由計財處長擔任,成員由16、院黨政辦、人事處、計財處、學工處、團委、紀檢(監察室)、宣傳部、總務處、維穩辦等單位負責人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計財處,負責日常工作。 (3)事故災難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安全保衛的院領導擔任,副組長由保衛處長擔任,成員由院黨政辦、計財處、學工處、團委、紀檢(監察室)、宣傳部、總務處、保衛處、維穩辦等單位負責人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保衛處,負責日常工作。 (4)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校醫院的院領導擔任,副組長由校醫院院長擔任,成員由院黨政辦、計財處、校醫院、學工處、團委、宣傳部、紀檢(監察室)、保衛處、維穩辦,后勤服務中心等單位負責人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校醫院,負責日常工作17、。 (5)網絡與信息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網絡與信息的院領導擔任,副組長由網絡與信息中心主任擔任,成員由院黨政辦、科技處、計財處、教務處、成教學院、網絡與信息中心,負責日常工作。3、預防預警機制3.1預防建立健全日常安全地管理制度,定期檢查學校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實情況。做好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建立風險隱患排查臺帳,并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加強各類突發事件風險隱患日常管理,依法對各類危險源、危險區域進行調查、登記、風險評估、定期進行檢查、監控,有針對性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3.14定期對可能發生發展的突發事件進行預測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范和整改措施。3.2預警確定預警級別根據預測18、分析結果,對可能發生和可以預警的突發事件進行預警,預警級別依據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劃分為四級,級(特別嚴重)、級(嚴重)、級(較重)、級(一般),分別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發布預警信息根據分析評估的結果,或有關主管部門發布預警信息的要求,按有關規定通過合理的方式發布預警信息,同時向當地政府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采取預警措施 發布預警信息后,學校與相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和分類分級原則,采取預警措施。解除預警警報 有事實證明不可能發生突發事件或者危險已經解除,應當按有關規定立即宣布解除警報,解除已經采取的相關措施,盡快恢復正常秩序。4、應急處置19、4.1信息報告 (1)事發后,應立即向當地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突發事件信息,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根據事態的進展,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并及時接收上級有關部門的批示或指示。 (2)信息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事件發生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規模、涉及人員、破壞程度以及傷亡情況等)、原因、性質、影響范圍的措施、處置過程和結果、發展趨勢及其他需要報送的事項。信息內容要客觀翔實,不得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4.2先期處置 突發事件發生后,學校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組織開展先期處置工作,并迅速向當地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必要時可越級報告。4.3應急響應20、 事發后,學校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按照突發事件的類別和級別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社會安全事件應急響應 事發后,第一時間向當地公安部門報警,并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采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應急處置措施。 (1)對可能影響師生情緒并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矛盾和問題,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起到現場,立即動員和組織黨員、班團干部、班主任、骨干教師、學生政治輔導員深入師生開展教育引導和必要的心理咨詢工作,及時化解矛盾,穩定和疏導師生情緒。 (2)對師生參與群體性事件的,立即組織力量進行勸阻和帶離現場。 (3)對嚴重危害師生員工生命安全的,全力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緊急校治工作。 (4)對易受沖擊的重點單位、重要場所加強警示21、在校園通訊、廣播、有線電視、涉及區域等校園重點部位附近設立臨時警戒線。 (5)協助當地公安部門封閉校園有關場所,對校園及周邊道路實施交通管制,查驗現場人員身份證件,限制校園及周邊公共場所的活動。 (6)協助有關部門對特定區域內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設備設施以及水電熱氣的供應進行控制,必要時依法申請有關部門對網絡、通訊等進行控制。 (7)維護現場治安秩序,妥善解決現場糾紛和爭端,控制事態發展。 (8)對嚴重危害校園和社會治安秩序的事件,及時報請公安機關依法出動警力,根據現場情況依法采取相應強制性措施,盡快恢復校園秩序。 (9)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必要措施。自然災害事件應急響應災害發生后,立即向當地22、政府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災情信息,根據災害類型及級別,采取停課或者統一組織和指揮師生員工迅速疏散到避難場所;積極開展自校、互校,根據災害類型立即組織應急隊伍,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置,控制事態,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維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組織受威脅師生員工疏散、轉移,做好安置工作及師生員工心理疏導;同時接受當地政府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現場指揮,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現場指揮救援工作。事故災難事件應急響應事發后,立即向當地政府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事故信息,在當地政府領導下,采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應急處置措施。 (1)配合有關部門組織營救和救治受23、害人員,疏散、撤離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必要時可報請有關部門組織醫療衛生專業隊伍,趕赴現場開展醫療救治、心理撫慰等救助工作。 (2)迅速控制危險源,標明危險區域,封閉危險場所,劃定警戒區,必要時報請公安等有關部門實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確保安全通道的暢通,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3)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設備設施,關閉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活動以及采取其他保護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事件。 (4)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受災師生員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提供食品、飲用水、被等基本生活中必需和臨時住所,確保受災師生員工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24、。 (5)協調有關部門搶修被損壞的校舍、教學設施以及交通、通信、水電熱氣等公共設施,難以恢復的要實施臨時過渡方案,保障教學秩序及生活基本正常。 (6)事故嚴重向當地政府申請啟用應急救援物資。 (7)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師生參加應急救援和安置工作,并提供相應服務。 (8)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必要措施。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1.四級事件的應急響應 (1)食物中毒應急處置措施 聯系當地衛生、食品藥品監督部門或醫院,對中毒人員進行救治,通知所有人員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返回已售出(發出)的可疑、中毒食品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的可疑中毒食品,控制和切斷可疑水源,到醫院進行慰問并與中毒人員(25、特別是病情嚴重者)家長、家屬進行聯系,通報情況,做好思想工作,穩定其情緒;組織人員對共同用餐的學生進行排查,積極配合衛生或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封鎖和保護事發現場,對中毒食品取樣檢驗,或配合公安部門進行現場取樣,開展偵破工作。按當地政府、衛生或食品藥品監督部門要求,認真落實其他緊急應對措施;對學校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和衛生、食品藥品監督部門,請求支援和幫助,在學校適當范圍通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情況以及采取的措施,穩定師生員工情緒,并開展相應的衛生宣傳教育,提師生員工的預防與自我保護意識。 (2)傳染病應急處置措施及時隔離患病的學生,并送至醫院進行治療,教室、宿舍等人員集中的場所,開窗、26、通風透氣,確保室內空氣流通(主要針對呼吸道傳染病);暫停室內場所的大型集體活動(主要針對呼吸道傳染病);控制或切斷可疑水源(主要針對腸道傳染病);協助衛生部門對患病人群所在場所進行徹底消毒,對病人接觸過的人員進行隨訪,協助衛生部門對患病人群所在場所進行徹底消毒,對病人接觸過的人員進行隨訪,由當地政府或衛生行政部門作出是否采取隔離觀察措施決定,學校全力配合,加強每日晨午檢工作,對缺勤的師生員工進行登記,并查明缺勤原因,對患有傳染病的師生勸其及時就醫或在家醫學觀察,暫停上學或上班;每日對患病師生進行追蹤和記錄,了解疾病轉歸,密切關注傳染病流行情況,必要時領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疫情風險評估后27、,根據國家教育部有關停課的規定,可報處教育廳和省人民政府批準,采取臨時集體停課等特殊措施,到醫院進行慰問并與患病學生(特別是病情嚴重)家長、家屬進行聯系,通報情況,做好思想工作,穩定其情緒;按當地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求,認真落實其他緊急應對措施;對學校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請求支援和幫助,在學校適當范圍內通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情況以及采取的措施,穩定師生員工的情緒,按照當地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求,認真落實其他緊急應對措施,對學校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請求支援和幫助,在學校適當范圍內通報突發公共衛生的基本情況以及采取的措施,穩定師生員工的情緒,28、并開展相應的衛生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員工的預防與自我保護意識。(3)預防接種(或服藥)造成的不良反應或心因性反應的應急處置措施 迅速報告當地衛生部門和省教育廳,聯系醫院,對出現不良反應的學生進行校治,停止預防接種或預防性服藥,封存剩余接種疫苗或藥品,組織人員對預防接種或預防性服藥的學生進行排查,與家長、家屬進行聯系通報情況,估好思想工作穩定其情緒;配合衛生部門排查原因,對引發反應的藥品,疫苗取樣檢驗,按照當地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求,認真落實其他緊急應對措施;對學校不能解決的及時報告當地政府,省教育廳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請求支援和幫助,在學校適當范圍內通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情況以及采取的措施,29、穩定師生員工情緒。 (4)其他突發公共衛生的應急處置措施參照食物中毒、傳染病、預防接種(或服藥)造成的不良反應或心因性反應等相關措施執行。2、二級、三級事件的應急響應 除組織實施四級事件相應的應急措施外,有人員傷亡的,應做好死亡人員家屬接待與安扶工作,到醫院慰問中毒或患病人員,同時還應在衛生部門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及時介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對相關人員進行心理干預。3、一級事件的應急響應除按照二級事件組織實施相應的應急措施外,信息報告人每天必須向省教育廳和當地衛生或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進展變化情況。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應急響應 1、第一時間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錄音、操作日志30、街門方式記錄事件特征,保護事件發生現場;判斷事件發生源頭,及時阻止事件損害或影響進一步擴大;發生物理災害的按有關應急預案處置;網絡或系統中斷的嘗試啟用備份線路或系統;信息內容遭攻或破壞的立即中斷與互聯網連接;及時備份重要數據信息。2、按照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相關專業應急技術措施進行處置。發生線路、設備等物理故障或損失的時調用備件、搶修搶通,爭取最短時間恢復運行;發生信息內容丟失、破壞的先查病毒、木馬,封堵漏洞,并及時通過備份數據進行恢復。杜絕邊處置邊發布,必須整體處置好后再連接網絡對外發布;事件處置中應注意保護事件痕跡、固定證據;同步清理事件造成的損失,盡可能保護資產、數據信息的繼續可用性31、。4.4信息發布 學校按相關規定,及時、準確、客觀發布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正確引導校園和社會輿論;信息發布的形式主要包括:舉行新聞發布會、授權發布、提供新聞通稿、組織報道、接受記者采訪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及其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4.5應急結束 突發事件的威脅和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或者消除后,組織突發事件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執行應急處置措施,盡快恢復正常秩序。5、善后工作5.1善后處置 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突發事件的善的一處置工作。5.2調查評估 學校配合相關專業機構及時查明突發事件的發生經過和原因,總結應急處置工作的32、經驗教訓,提出相關整改意見,并及時向當地政府和省教育廳報告。6、應急保障6.1隊伍建設學校逐步建立反應速度快、業務能力強的應急隊伍,提高應急處置能力。6.2經費保障學校應把應急經費列入年度預算,保障日常宣傳、培訓、演練、物資儲備和應急處置工作。6.3物資保障 有條件時,學校應建立健全應急救援物資、裝備的儲備保障制度,確保應急所需物資和生活用品及時供應。7、監督管理7.1宣傳、培訓與演練 廣泛宣傳應急知識,組織應急技能培訓;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應急演練,及時修訂和完善應急預案。7.2監督與檢查 學校處置突發性事件領導小組對應急預案制定、落實與應急演練情況進行監督檢查。7.3獎勵與責任 對在突發事件處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對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觸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8、附則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