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護理安全、墜床與跌倒預防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4211
2023-11-15
18頁
53.06KB
1、醫院護理安全、墜床與跌倒預防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護理安全管理制度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保證醫療護理質量,預防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制定下列制度。1、行政安全管理(1)消除各種安全隱患:與保衛科協作做好醫院的安全、防火等管理工作,病區內要設有防火設備、醫務人員要熟悉各種設施的放置、安裝地點,并能熟練掌握滅火器的操作方法。(2)樹立安全意識: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嚴格樹立安全意識,時刻為患者的安危著想。、業務安全管理(1)預防各種原因所致的軀體上損傷:機械性損傷包括跌傷、撞傷等。住院期間應防止患者從2、床上、椅子上、推車上跌下,或在站立、散步時跌倒,臥床過久的患者,第一次站立下床活動時應予攙扶,以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而摔倒。各科應備有約束帶、床檔等。(2)消除不良情緒的刺激: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態度,以免對患者造成傷害。(3)防止交叉感染:各種清潔工具如:濕式清掃毛巾、敷料、拖布、掃帚等應嚴格按消毒隔離管理制度執行,物體表面、病區環境均應定期進行消毒,同時應注意醫護人員、勤工人員手的消毒。(4)避免各種醫源性損傷:使用化學性藥物時應避免濃度過高所致皮膚損傷和藥液外漏等,同時要嚴格注意防止任何過敏源給患者帶來過敏反應。(5)毒麻、貴重藥品的管理:按毒麻貴重藥品管理條3、例執行。(6)治療桌上的安全要求: 在液體總條和分條上用“紅筆”標明床號;護士配制液體時,打開一組藥物,配制完畢后,將已加入藥的液體放置在指定地方后再開啟另一組的藥物,不可以同時開啟多組藥物,以免配錯;空安瓿放在標有相應床號的空盒內,核對后方可棄掉;外出檢查的患者,在該患者第一組液體上注明“外出做XX檢查”,以免過早啟封液體。墜床與跌倒預防及報告制度為保障護理安全,切實有效地防范與減少墜床與跌倒事件的發生,特制定制度如下:1、對入院患者做好評估,評分大于4分者填寫評分表,并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動態評估持續追蹤,強化對患者及家屬的教育。2、護士應熟知導致墜床與跌倒的風險因素并運用于工作中。3、對于易4、發生墜床與跌倒的患者,護士應將其作為重點交接內容進行班班交接及指導。4、如果患者發生墜床或跌倒后要及時做好正確的處置,加強并請的觀察,同時詳細調查發生的原因并在24小時內填寫護理不良事件上報表上報護理部。附:墜床與跌倒預防措施1、及時做好入院評估及指導,教會患者及家屬床檔及床閘的使用方法。2、評估患者有墜床與跌倒風險后,在患者床頭懸掛“小心跌倒”的溫馨提示卡并班班交接,對患者及家屬做好宣教。3、保持走廊暢通無障礙,光線充足,地面干燥,走廊和洗手間設防滑標識。4、老年患者及活動不便的患者應常規加護床檔,根據患者病情正確使用約束用具。5、將常用物品放置于患者視野內且易于拿取之處。6、檢點患者病褲的5、長短,防止病褲過長踩在腳下發生跌倒;穿防、合腳、帶后跟的鞋。7、按照基礎護理技術操作標準及流程中的操作步驟,正確協助患者站立、行走, 教會患者正確使用助行器、拐杖。8、加強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不能將能滑動的物品作為依托物,長期臥床的患者,初次下地要循序漸進并有人攙扶,防止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等意外情況。交接班制度為了給患者提供連續的護理,保障護理安全、保證護理質量,特制定交接班制度。1、接班者提前10分鐘到崗,檢點用物、閱讀交班報告,交接班者共同巡視病房,在接班者未接班之前,交班者不得離開崗位。2、值班者必須在交班前完成本班的各項工作、書寫好交班報告、處理好用過的物品,準備好用物,以利于接班者工作。6、3、接班者如發現病情、治療項目、器械和物品、藥品有疑問,應立即核查,接班時發現的問題由交班者負責,交接班不清是接班者的責任。4、早晨集體交接班時接班者要嚴肅認真地聽取夜班交班報告,要做到交班本上寫清,口頭交清,患者床頭看清;每班下班前均應互相進行床頭、口頭和書面交接。附:交班內容(1)住院患者總人數、出入院、轉科、轉院、病危、分娩、手術、死亡患者等。(2)新患者、危重患者、搶救患者、大手術前后患者的特殊檢查處置、病情、飲食(種類、食欲情況、量)、睡眠(一日睡眠時間、質量)、活動與休息、情緒、異常行為等。(3)醫囑執行情況,重癥護理記錄,各種檢查標本采集及各種處置完成情況,未完成的要說明未完成的7、原因。(4)昏迷、癱瘓等危重患者有無壓瘡及基礎護理完成情況,各種導管固定和引流情況。(5)常備、貴重、毒麻、限劇藥品及搶救物品、器械、儀器等的數量與效能。(6)需要下一班完成的工作。(7)本班行政、后勤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各部門對本科的反映等。(8)每日晨會報告前一天患者病情的全部內容,周一報告周五、周六、周日的全部內容。責任制整體護理的護士交接班要求(1)規范護理記錄用表:在試點病房規范的基礎上,根據科室特色制訂本科室班情記錄表和基礎護理用表;(2)減少交接班次數:責任護士與下午班與夜班交接、次晨夜班與責護交接的模式,責任護士直接交接班便于掌握病情和檢查夜班護士的工作完成。 (3)簡化集體交班:8、為了節省交接班時間,只交病人的異常情況,詳見集體交接班工作流程;(4)細化床邊交班:所管病人全部交接,詳見病人床頭交接班工作流程。醫囑執行制度為了保障醫療安全、保證護理質量、防止護理缺陷的發生,特制定醫囑執行制度。1、醫生下達醫囑后,處理醫囑者要復審一遍,核實正確后方可處理。2、醫囑處理者和醫囑執行者再次核對醫囑,執行者在醫囑執行卡上簽名后操作。3、搶救患者時,醫師下達口頭醫囑,執行者必須復誦一遍,然后執行。搶救完畢,醫生要補開醫囑,護士核實后簽字,除搶救患者外,護士一律不得執行口頭醫囑。4、凡需下一班執行的臨時醫囑,要交代清楚,并在護士交班本上注明。5、醫生無醫囑時,護士一般不得給患者做對癥9、處理。但遇搶救危重患者的緊急情況下,護士可針對病情臨時給予必要的處理、做好記錄并及時向經治醫師報告,督促醫師補記醫囑。6、即刻醫囑要求在醫師下達醫囑后15分鐘內執行。7、執行醫囑者在執行醫囑后應及時在執行欄內簽字,杜絕未執行醫囑先簽字。8、護士當發現醫囑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時有權拒絕執行,必要時向科室負責人匯報。病房藥品管理制度1、應指定專人負責病房藥品的管理工作。2、病房內所有基數藥品,只能供應住院患者按醫囑使用,其它人員不得私自取用。3、定期清點、檢查、記錄基數藥品,發現藥品有沉淀、變色、過期、標簽模糊等,立即停止使用并報藥房處理。4、接受藥房對病房藥品的定期檢查(藥品種10、類、數量是否相符,有無過期變質)。5、搶救藥品必須放置在搶救車內,定量、定位放置,有定位圖示,標簽清楚,封條管理,一經使用,要及時補充并做好交接。6、特殊及貴重藥品應注明床號、姓名,單獨存放并加鎖。7、需要冷藏的藥品(如:冰干血漿、白蛋白、胰島素等)要放在冰箱內,以免影響藥效。8、患者專用的藥物,停藥后應及時退藥。9、高危藥品(氯化鉀、磷化鉀、超過0.9%的氯化鈉、肌肉松弛劑、細胞毒性藥)必須單獨存放,有醒目的標志,并有使用劑量的限制。10、病區藥柜的注射藥、內服藥、外用藥應嚴格分開放置。11、毒麻藥品按照毒麻藥品的管理要求執行。附: 病房毒麻藥管理要求:病房毒麻藥品只能供應住院患者醫囑使用,11、其他人員不得私自取用、借用。設專柜存放,專人管理,嚴格加鎖,并按需保持一定基數,交接班時,必須交接點清,雙方用正楷簽全名。醫生開醫囑及專用處方后,方可給患者使用,使用后保留空安瓿。建立毒麻藥使用登記本,注明患者姓名、床號、使用藥名、劑量、使用日期、時間,護士正楷簽名。如是“長期備用醫囑”且當患者需要使用時,仍需有醫生所開的醫囑、專用處方,并保留空安瓿。護理查對制度為了保障醫療安全、保證護理質量,護士在工作中必須具備嚴肅認真的態度,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保證患者的安全和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1、醫囑查對制度(1)長期醫囑應做到天天查對,其結果登記在查對本上,應簽全名。(2)醫囑轉抄至治療牌后要及時查對12、。(3)臨時醫囑要記錄執行時間,并簽全名,對有疑問的醫囑,核實無誤后方可執行。(4)搶救患者時,醫師下達的口頭醫囑,護士必須復誦一遍,經醫生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用過的空安瓿必須經兩人核對后方可棄去。(5)臨時醫囑應做到班班查對。2、服藥、注射、輸液查對制度(1)服藥、注射、輸液前必須嚴格執行三查十對一注意的制度,即,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十對:對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藥名、濃度、劑量、用法、時間、有效期;一注意:注意用藥后反應。(2)備藥前要檢查藥品質量、有效期和批號,如不符合要求或標簽不清者不得使用(水劑、片劑有無變質,安瓿針劑有無裂隙)。(3)擺好的藥必須經他人核對后方可執13、行。(4)易致過敏的藥物給藥前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使用毒、麻、限、劇藥時要經過反復核對,用后保留空安瓿,使用多種藥物時,要注意有無配伍禁忌。(5)發藥、注射或輸液時,患者提出疑問應及時再次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3、輸血查對制度 (1)取血時血庫人員與護士共同進行三查八對。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質量(血液有無凝血塊或溶血)、輸血袋的包裝(血袋有無裂痕);八對: 床號、姓名、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配血結果、血液種類、劑量。(2)輸血前必須經二人核對床號、姓名、住院號及血型(ABO及Rh)無誤后方可執行,并由兩人在核對單上登記簽名。(3)輸血完畢,血袋應保存24小時,以備必要時送檢。4、飲食查對14、制度(1)每日查對醫囑,以飲食單為依據。核對患者床前飲食卡、床號姓名及飲食種類。(2)特殊飲食的病人應重點查對。(3)開飯時,在患者床前再次查對飲食種類是否相符,如不符及時更換。5、手術患者查對制度(1)接病員時,要查對科別、床號、姓名、性別、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術前檢查項目、術前用藥以及所帶的病歷資料。(2)實施麻醉前,馬。(3)查對患者的隨身物品是否取下,如假牙及貴重物品(戒指、項鏈、耳環等),由家屬保管。(4)查無菌包內的滅菌指示卡是否變色(如不變色,不能使用)。(5)查對手術器械是否齊全。(6)凡體腔或深部組織手術,根據手術部位不同,要在切皮前清點器械、紗布、縫針等物品的數量,在15、關閉體腔前、后、縫皮前再次核對手術用物是否與術前相符。(7)手術取下的標本,應由洗手護士與手術者核對,填寫病理檢查單后送檢。6、供應室查對制度(1)準備器械包時,要查對器械名稱、數量、質量、清潔度、滅菌指示卡。(2)發器械包時,要查對包的名稱、滅菌日期、失效期。(3)收回器械包時,要查對數量、質量及清潔處理情況。附:注意事項:1、查對時,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禁止僅以床號或房間號作為查對的依據),并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經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2、在實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創高危診療活動前,操作者都要用主動與患者溝通的方式,確認患者的姓名及病情,作為最后查對確認的手段,以確保給正確16、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熱源反應原因追查制度1、本制度適用于臨床科室、供應室、手術室。由供應室質量監測員負責該項工作的監測工作。2、發生熱源反應后,由病房立即送供應室進行檢驗,送檢物品包括:輸液器、原瓶內殘留液、配藥的注射器等可疑物。3、護士應立即填寫“輸液反應登記表”一式三份,一份送護理部,一份送供應室,一份存留科室。4、熱源監測人員為判斷熱源原因需要抽檢樣品時,被檢科室不得拒絕。5、監測員調查分析熱源原因,得出結論,提出預防措施,送交護理部、被檢科室。6、如本院監測有疑問或有困難者,請示院領導送院外監測。醫務人員職業安全管理制度 1、醫務人員在職業過程中要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根據預期可能的17、暴露選用手套、口罩、護目鏡等。 2、根據本科室的工作性質配備一定數量的一次性口罩、手套及醫用紗布口罩、防護眼鏡等,放置在固定位置,方便醫護人員使用,并設專人負責每日補充足量。 3、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4、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污染的物品和使用后的醫療器械。 5、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接觸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要戴手套。脫手套后要洗手,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6、預防銳器傷的措施(1)使用后的針頭、銳器應放于銳器盒內(2)禁止用手彎曲被污染的針頭(3)禁止雙手回套針帽(4)禁止用手18、分離使用過的針具和針管。(5)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 7、發生職業暴露的處理措施(1)被血液、體液等濺灑于皮膚、黏膜表面時,應立即先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被污染的粘膜。 (2)發生皮膚黏膜針刺傷、切割傷、咬傷等損傷應當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接觸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8、發生職業暴露后的報告流程,發生職業暴露后,應在第一時間報告科主任、護士長,同時報告感染辦。處理完后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19、露登記表,交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備案。感染辦根據暴露人員的具體情況指導相應的預防用藥。 9、被HBV 或HCV 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推薦在24 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乙肝標志物檢查,陰性者于13 月后再檢查,仍為陰性可予以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護理不良事件管理及報告制度護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用藥錯誤、走失、誤吸或窒息、燙傷以及其他與患者安全相關的、非正常的護理意外事件。通過學習“錯誤”,提高對“錯誤”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1、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當事人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并通知護士長,必要時通知主管醫生。2、 當事人要填寫電子版護理不良事件20、報告表,記錄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過程、采取的措施等內容,如為患者管道滑脫,跌倒,壓瘡要另報相應的專用表格。3、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護士長立即調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影響因素及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等,并制定改進措施,打印一式2份,護士長簽名后1份提交護理部,1份科室留存。4、 根據事件嚴重程度和調查進展情況,一般要求2472小時內將報告表填寫完整后提交護理部,事件重大、情況緊急者應在處理的同時先口頭上報護理部。5、 對主動報告且積極整改者,視情節輕重可減輕或免于處罰,隱瞞而被護理部發現者要與護士長及護士的素質考核掛鉤。6、 針對各科報告的護理不良事件,護理部隨時或每季組織護理質量管理21、組成員分析原因,制定改進措施并督促檢查落實情況,新的改進措施的落實情況列入護理質量考核內容。搶救設備管理制度1、搶救儀器要設專人管理,保證各部件齊全、功能完好及儀器清潔,及時充電、保養。2、定期檢查儀器性能,如有問題及時處理、上報,認真填寫設備檢查登記本。3、儀器使用后,當班護士及時清潔、歸位,保證儀器處于完好備用狀態,并做好使用記錄。 4、各種搶救設備上須懸掛操作流程、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5、使用過程中發現儀器性能不良影響操作或損壞時,正常上班期間通知護士長并與工程師室聯系維修,原則上在科內進行維修,如需送往工程師室應填寫儀器維修登記本并負責取回,如本班未能取回,應做好詳細交班。6、送檢者檢22、點、督促儀器及時取回。如儀器需要購買部件或確實損壞無法維修時應及時通知護士長。7、搶救儀器原則上不外借,如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借必須通知總值班說明情況,經護士長、科主任同意后再予外借。8、外借儀器時,需有借條,并且標明儀器的所有部件及借出具體時間。9、搶救儀器外借時間一般不得超過24小時,如有特殊情況,必須通知護士長及科主任。10、借出的儀器由借出人負責追回,護士長督促、檢查。11、歸還儀器時,由主班或當班人員接收并檢查儀器各部件齊全、性能良好,如有問題應及時告知歸還科室給予處理。危重患者管理制度為了保證醫療安全,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特制定危重患者的管理辦法。 1、護士23、長對危重患者每日至少要查房四次,對危重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解決所發現問題。2、危重患者要做到班班床頭交接,做到四交清:即醫囑執行情況、各種檢查標本采集情況、各種處置完成情況、尚未完成的工作內容。3、對于工作中的疑難問題要及時上報。正常上班時間找主管醫生、護士長,節假日、夜間、中午找值班醫生、護士長、總值班。4、危重患者的護理計劃由責任護士制定,總責任護士或護士長審核簽字后方可執行,護理計劃隨病情變化及時修訂。5、護理計劃置于床頭,各班護士嚴格按照護理計劃工作。6、護理部接科室病危通知單后,要隨時到科室檢查、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療、護理情況,協調解決科室提出的特殊問題。附:危重患者的界定:(24、1)病情危重,隨時需要搶救的患者,如監護室的患者。(2)各種復雜的大手術或新開展的大手術,如臟器移植。(3)各種嚴重外傷,如大面積燒傷、復合外傷等。(4)各種內出血或外傷、高熱、昏迷、肝腎功能衰竭、休克等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患者。危重患者的上報程序:(1)護士接到“病危通知”的醫囑后,先審核病危通知單上的主管醫生、科主任、患者家屬簽字,然后執行醫囑。(2)病危通知由科室送醫務科蓋章后,其中一份上報護理部(一式四份:病歷中一份、家屬一份、醫務科一份、護理部一份)。確保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1)床邊備齊搶救藥品、器材,隨時準備搶救。(2)根據患者病情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準確執行醫囑。(3)嚴密25、觀察病情,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及效果,做好各項護理記錄。(4)加強基礎護理,防止發生并發癥。(5)保持室內清潔整齊,定時通風,防止交叉感染。危重患者搶救工作制度搶救工作是否迅速、及時、有效,是衡量醫院業務技術水平和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志,為了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制定下列規章制度。1、組織形式及人員安排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應由總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和護士長組織,重大搶救應由科主任或院領導組織,科主任或正(副)主任醫師不在時,由職稱最高的醫師主持搶救工作,但必須及時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醫師或本科二線值班人員。特殊患者或需跨科協同搶救的患者應及時報請醫務科,以便組織有關科室共同進行搶救工作。所有參加搶救人26、員要聽從指揮,嚴肅認真,分工協作。2、保證搶救藥品及器材裝備的供應搶救器材及藥品必須力求齊全完備,要專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儲存,用后及時歸位,清理補充。值班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各種器械、儀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搶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證應急使用。3、嚴格執行搶救制度對危重患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遲搶救,必須全力以赴,明確分工,緊密配合,聽從指揮,堅守崗位,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醫生未到以前,護理人員應根據病情及時給氧,吸痰,測量血壓,建立靜脈通道,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配血、止血等,并及時提供診斷依據。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準確做好搶救記錄,特殊情況不能當時記錄時,必須在搶救結束后6h內據實補記,用27、藥處置要準確,對危急患者應就地搶救,待病情穩定后方可移動。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對制度,必要時設專人護理,對病情變化、搶救經過、各種用藥等要詳細交班,所用藥品安瓿、輸液、輸血袋要集中放置,須經二人核對方可棄去,口頭醫囑在執行時應加以復述一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新入院或病情突變的危重患者,應及時電話通知醫務科或總值班,并填寫病危通知單一式四份,分別交患者家屬、醫務科、護理部,另外一份貼在病歷上。及時與患者家屬及單位聯系。搶救完畢,除做好搶救記錄、登記和消毒外,須做好搶救小結,以便總結經驗,改進工作。各科每日須留有1-2張床位,以備急、重癥患者入院治療、搶救時使用。壓瘡預防與報告制度為了更好地落28、實患者十大安全目標,減少患者壓瘡事件的發生,制定該制度。1、入院后,護士對壓瘡及壓瘡風險進行評估,評分大于10分者由護士長簽名后上報護理部。2、向病人及家屬告知壓瘡的相關知識,以取得配合。3、醫院成立壓瘡預防小組,對各科室上報的壓瘡病例及存在壓瘡風險的病例進行檢查、跟蹤和指導。4、各科室對壓瘡及存在風險的患者做好跟蹤,評定預防措施是否有效,并將患者作為交接班的重點進行班班交接。5、對存在壓瘡風險的患者,要做好階段性評估,如手術前將手術時間作為風險因素進行評估;病情發生變化,應隨時評估。6、發生壓瘡后,各科室應填寫護理不良事件報告表上報護理部,包括難免性壓瘡的患者。附:壓瘡最新國際分期:危急值報29、告制度為更好地落實患者十大安全目標,保障患者安全,保證醫療質量,制定該制度。1、 各科室護士應有危及值登記報告的意識,當接到相關科室的報告后應詳細記錄并報告,不得隨意解釋病情隱瞞不報。各臨床科室建立危急值報告登記本。2、 接獲者口頭或電話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檢驗(包括醫技科室其它檢查)結果時要做好記錄,正式報告單上的危急值不用在登記本上登記。3、 接獲者必須規范、完整地記錄檢驗結果和報告者的姓名與電話,進行復述確認后方可提供醫師使用。附:臨床常見危急值患者身份識別管理制度 根據平安醫院、等級醫院標準要求,應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患者身份識別方法。為了確保患者安全,在給患者做各項操作、用30、藥、輸血等診療活動時均應使用兩種內容識別。規定如下:1、住院患者身份的標識有兩種,一種是床頭卡,另一種是手腕帶,任選一種即可。2、在給患者做各項操作、用藥、輸血等診療活動時,無論與床頭卡核對,還是與手腕帶核對,均要核對姓名、床號兩項內容,無誤后方可執行。3、手腕帶的適用范圍: (1) 有條件時,所有住院患者均應使用; (2) 條件不具備時,下列住院患者應使用手腕帶:ICU、新生兒科(室)、手術室、急診室等重點部門以及意識不清、搶救、輸血、不同語種語言、交流障礙的患者等。 4、手腕帶的使用方法:(1)接待新患者時,按照手腕帶上的信息欄要求填寫具體內容,腕帶系于患者左手。(2)腕帶項目用圓珠筆填寫;除特殊情況,腕帶中血型一欄不填寫;過敏史一欄有過敏史時填寫具體過敏物,無過敏史時可以不填,在治療過程中隨時發現隨時填寫;床號有變動時,用圓珠筆涂黑,重新填入新的床號;其余項目全部填寫。(3)一般患者(沒有過敏史)女性使用粉色腕帶,男性使用藍色腕帶。(4)凡有過敏史的患者一律使用紅色腕帶。住院期間發現有過敏物者,剪掉原有的腕帶,更換為紅色腕帶。(5)住院期間不得隨意取下腕帶,發現丟失等情況,隨時補戴。(6)鎖定腕帶的扣穴時,要根據患者手腕的粗細調整,松緊度以一到兩指不脫為宜,防止過緊造成缺血、過松導致脫落等現象。5、應由注冊護士填寫腕帶,雙人核對腕帶信息欄內容后,在腕帶的背面雙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