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護理核心制度(交接班 、安全輸血、查對等).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4229
2023-11-15
18頁
81.23KB
1、醫院護理核心制度(交接班 、安全輸血、查對等)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查對制度(一)臨床科室:1.開遺囑、處方或進行治療時, 應查對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門診號)。2.除急救外,不得執行口頭遺囑。執行口頭遺囑時,護士應復述一遍,經醫師核對后方可執行,事后督促醫師及時補記醫囑。3.醫囑要按時執行,并嚴格三查七對一注意,可疑醫囑問清后方可執行。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七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一注意:注意用藥后反應。4.清點藥品時和使用藥品前,應檢查質量、標簽、失效2、期和批號,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5.給要錢,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使用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時要經過反復核對。靜脈給藥檢查有無變質,瓶口有無松動、裂縫。給多種藥物時,注意配伍禁忌。6.輸血前,須經兩人查對無誤后,方可輸入。輸血中注意觀察,保證安全。輸血完畢,瓶(袋)內余血保留24小時后方可處理。二、交接班制度一、各科室應設晝夜班值班人員,值班人員應嚴格遵照醫囑和護士長安排,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二、每班必須按時交接班,接班者提前15分鐘進入科室,閱讀交班報告,護理病例及醫囑本。三、在接班者未到之前,交班者不得離開崗位。四、值班者必須在交班前完成本班工作,遇有特殊情況,必須做詳細交代,與接3、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離去。必須寫好交班報告、護理病例及各項文字記錄單,處理好用過的物品。白班為夜班做好用物準備,如消毒輔料、試管、標本瓶、注射器、常用器械、被服等,以便于夜班工作。五、交班中發現病情、治療器械、物品交代不清,應立即查問。接班時發現問題,應由交班者負責;接班后如交班不清,發生差錯事故或物品遺失,應由接班者負責。六、護理病例應由主班護理人員書寫,要求字跡整齊、清晰、簡明扼要,有連貫性,運用醫學術語,如果進修護士或實習護士填寫交班本時,帶教護理人員或護士長要負責修改并簽名。七、晨會集體交班由護士長主持,全體人員應嚴肅認真地聽取夜班交班報告,要求做到交班時護理病例要寫清,口頭要講清,如4、交代不清不得下班。八、交班內容:1.患者總數、出入院、轉科、轉院、分娩、手術、死亡人數以及新入院、危重患者、搶救患者、大手術后或有特殊檢查處理、病情變化及思想情緒波動的患者,均詳細交代。2.執行醫囑情況、重癥護理記錄、各種檢查標本采集及各種處置完成情況,對尚未完成的工作,應向接班者交代清楚。3.查看昏迷、癱瘓等為重患者有無壓瘡,基礎護理完成情況,各種導管固定和通常情況。4.常備貴重、毒、麻、精神藥品及搶救藥品、器械、儀器數量、技術狀態等,交班者均應簽全名。5.交接班者共同巡視檢查病房是否達到清潔、整齊、安靜的要求及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三、分級護理制度 分級護理制度是根據病情規定及臨床護理要求,5、由醫生一醫囑的形式下達護理等級。級別分為特級護理、級護理。并做出統一標記,在病人一覽表和床頭卡上顯示。一、 特級護理(一) 病情依據:1. 病情危重,隨時可能發生病情變化。2. 重癥監護患者。3. 各種復雜或者大手術患者。4. 嚴重創傷或大面積燒傷患者。5. 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并需要嚴密監護病情的患者。6. 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并需要嚴密監護生命體征的患者。7. 其他有生命危險,需要嚴密監護生命體征的患者。(二) 護理要求:1. 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檢測生命體征。2. 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3. 根據醫囑準確測量出入量。4. 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如口腔6、護理,壓瘡護理,氣道護理及管路護理等,實施安全措施。5. 保持患者的舒適和功能體位。6. 實施床旁交接班。二、 一級護理:(一)病情依據1. 是病情趨向穩定的重癥患者。2. 手術后或者治療期間需要嚴格臥床的患者。3.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穩定的患者。4. 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患者。(二)護理要求:1. 每小時巡視患者。2. 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3. 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4. 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如口腔護理,壓瘡護理,氣道護理及管路護理等,實施安全措施。5. 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三、 二級護理(一) 病情依據:1. 病情穩定,仍需臥7、床的患者。2. 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二) 護理要求:1. 每2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2. 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3. 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4. 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護理措施和安全措施。5. 提供護理的相關健康指導。四、 三級護理:(一) 病情依據:1. 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穩定的患者。2. 生活完全自理且處于康復期的患者(二)護理要求:1. 1. 每3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2. 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3. 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4. 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四、 安全輸血制度(一)1. 確定輸血后,護理人員持輸血申請單和與申請單練好相同的8、試管,當面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和診斷,采集血樣。2. 采集血液時不準直接從輸液管或正在輸液的一側肢體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釋,降低抗體滴度引起配血錯誤。采集血液后注意拔下針頭后再將血液注入試管,以防溶血。3. 血液采集后,由門、急診、病區護理人員或指定專門負責人員將受血者血樣與輸血申請單送交輸血科,雙方進行逐項核對,合格后輸血科保存備用。(二) 交叉配血1. 受血者配血試驗的血標本必須是輸血前3日內采集的,超過3日,必須從心采集。2. 輸血科要逐項核對輸血申請、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樣,復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常規檢查患者Rh(D)型血(急診搶9、救患者緊急輸血時Rh(D)檢查可除外),正確無誤后方可交叉配血。(三) 取血1. 配血合格后由護理人員或科室指定專門負責人員到輸血科取血。2. 取血與發血雙方必須共同查對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試驗結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觀等,準確無誤時雙方共同簽字后方可發出。3.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發出:(1) 標簽破損、字跡不清;(2) 血袋有破損、漏血;(3) 血液中有明顯凝塊;(4) 血漿呈乳糜狀或暗灰色;(5) 血漿中有明顯氣泡、絮狀物或粗大顆粒;(6) 未搖動時血漿層與紅細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現溶血;(7) 紅10、細胞層呈紫紅色(8) 過期或其他須查證的情況。4. 血液發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樣保存于2-6冰箱,至少7日,以便對輸血不良反應追查原因。(四) 輸血1. 輸血前由兩名護士或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外觀質量是否異常,準確無誤方可輸血。2. 輸血時,負責輸血的護理人員帶病例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病室/門急診,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后,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3. 取回的血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儲血,輸用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蕩。血液內不得加入其他藥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11、水。4. 輸血后用靜脈注射用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5. 輸血過程中先慢后快,再根據失血量,貧血程度,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并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減慢或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立即通知值班醫師和輸血科值班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并查找原因,作好記錄。6. 疑為溶血性或細污染性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及時報告上級醫師,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1) 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實驗記錄。(2) 1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型血,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重測ABO型血,RH(D)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實驗(包括鹽水相與非鹽水相實驗)。(3)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劑),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4)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血漿結合珠蛋白測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并檢測相關抗體效價,如發現特殊抗體,應作進一步鑒定。(5) 如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細菌學檢驗。(6) 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7) 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5-7小13、時測血清膽紅素含量。7. 輸血完畢,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應逐項填寫患者輸血反應回報單。并返還輸血科保存。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輸血完畢將血袋送回輸血科集中處理。(五) 自體輸血與互助獻血1.開展自體輸血:對于擇期手術患者,如果患者體質符合標準,要動員患者自體輸血;手術患者如果符合稀釋性自體輸血標準,要實施稀釋性自體輸血;體腔內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可采取回收式自體輸血,真正落實好血液保護措施。2.開展親屬互助獻血;積極宣傳和開展患者的家庭親友互助鮮血工作,經治醫師宣傳動員需要輸血的患者家屬、親友為其鮮血。五、護理安全(不良)事件與隱患缺陷上報制度1. 各科室建立事故、14、差錯登記本,由本人及時登記發生事故差錯的經過、原因、后果。護士長經常檢查,定期組織討論和總結。2. 發生事故差錯時,要積極采取搶救措施,以減輕和消除由于事故差錯造成的不良后果。3. 發生事故差錯時,責任護士要立即向護士長報告,護士長在24小時內口頭或電話報護理部,重大事故要立即報告護理部、科主任,事故差錯責任者應在3天內提交書面檢查材料。4. 發生事故差錯的有關各種記錄、化驗及造成事故的藥品、器械等應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銷毀,并保留病人的標本,以備鑒定研究之用。5. 事故差錯發生后,按性質、情節輕重,分別組織全科全院有關人員進行討論,以提高認識,汲取教訓,改進工作,并確定事故性質,提出處理15、意見。6. 發生差錯事故的單位或個人,如不按規定報告,有意隱瞞,事后發現時按情節輕重給予處分。7. 為弄清事實真相,應注意傾聽當事人的意見,討論時允許本人參加,允許個人發表意見,決定處分時領導應進行思想教育,以達到幫助目的。8. 護理部應定期組織護士長分析事故差錯發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六 、護理查房制度一、 護理查房包括行政、業務、教學查房。1. 護理行政查房:重點查病房管理、崗位責任制、規章制度執行情況,專科護理質量、危重患者護理、護理文書書寫等情況。2. 業務查房(包括教學查房):護理部組織,適時選擇典型病例,科室做好準備,查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工作及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情況等,討論重癥16、護理及護理問題較多的病例。二、 護理部主任每月行政查房1-2次,每季度業務查房一次;護士長每月行政、業務查房各兩次,并有記錄。七、危重病人管理上報制度一、 各科室對危重病人進行搶救治療,護士長應及時向護理部報告,以便護理部掌握情況并協調各方面的工作,是病人得到最佳的護理。二、 需要報告的危重病人包括:1. 需要特殊護理的病人。2. 住院期間病情突然發生變化需要搶救的病人。3. 病人因病情危重急診入院進行搶救的病人。三、 報告程序及時間;1. 病房有危重病人時,當日由責任護士或主班護士報告護士長。2. 護士長接到報告后,當日查看病人并填寫“危重病人上報登記表”,然后立即報告護理部。3. 護理部接17、到報告當日由專職人員到病房查看病人,檢查記錄指導協調護理工作。八、 危重病人搶救制度1. 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護士長負責組織并主持搶救工作。科主任、護士長不在時,由當班醫生主持搶救工作,但必須及時通知科主任、護士長。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協同搶救的病人應及時報請醫務科、護理部和業務院長,以便組織有關科室共同進行搶救工作。2. 對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遲搶救,必須全力以赴,分秒必爭,并做到嚴肅、認真、細致、準確,搶救過程必須在6小時內如實補記,要求記錄及時全面。涉及法律糾紛報告有關部門。3. 參加危重病人搶救的醫護人員必須明確分工,緊密合作,各負其職,要無條件服從主持搶救者的醫囑。4.18、 參加搶救工作的護理人員應在護士長領導下,執行主持搶救者的醫囑,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將醫囑執行情況和病情變化報告主持搶救者。執行口頭醫囑時應復誦一遍,并與醫生核對藥品后執行,防止發生差錯事故。5. 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對制度,日夜應有專人負責,對病情搶救經過及各種用藥要詳細交待,所用藥品的空安瓿經二人核對后方可棄去,各種搶救藥品、器械用后應及時清理、消毒、補充、物歸原處,以備再用。必要時房間進行終末消毒。6. 安排權威的專業人員及時向病員家屬或單位講明病情及預后,以取得家屬或單位的配合。7. 不參加搶救工作的醫護人員不得進人搶救現場,但須做好搶救的后勤工作。8. 嚴格執行危重病人上報制度19、,一般24小時內上報護理部,對存在的護理疑難問題重點上報,以便護理部組織會診。9. 各科每日須留有1-2張床位,以備急、重癥病人入院治療、搶救時使用。九、護理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一) 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一、 根據醫院的總體規劃,結合本部門的特點及工作重點,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季度工作計劃,月工作計劃及周工作計劃。 二、 根據工作計劃制定具體考核辦法。三、 按工作計劃及考核辦法檢查指導臨床護理工作,重點檢查實施及落實情況。四、 由護理部及護士長共同完成臨床科室護理工作質量檢查。五、 將檢查結果及時匯總、反饋給相關科室及人員。六、 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即使制定整改措施,并將此措施告之全體護理人員。七20、 護理工作質量檢查結果作為科室進一步質量改進的參考,并作為護士長管理考核重點。八、 護士長對臨床開展的新技術、新業務、新項目做好相關人員培訓并登記記錄,制定相應護理常規,報護理部審批、備案。(二) 護理風險防范措施一、 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質量意識,護理缺陷安全積極教育,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對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二、 樹立“以人為本,滿意服務”的服務理念,用真心真情為患者服務。三、 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和操作規程,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熟練掌握高新儀器的使用,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四、 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均需要履行告知程序,對新技術,新業務,自費項目,創傷性操作等履行簽字手續。五、 工作時間嚴格21、遵守勞動紀律,堅守崗位,不隨意脫崗。六、 維護全局,搞好醫護配合,加強護患溝通。七、 按護理級別要求巡視病人,認真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按要求規范書寫護理記錄及一般患者護理紀律,搶救病人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八、 進行各項技術操作時,要嚴格按操作規程,必須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九、 進行無菌技術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十、 注意藥物配伍禁忌,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十一、 病房各類藥品放置有序,加強安全管理,確保患者用藥安全。十二、 如出現護理差錯或護理投訴按規定及時上報科室領導及護理部,不得隱瞞,并保存好病歷。十三、 護理用具,搶救儀器要求定期檢查,保證處于備用狀態,護理人員要熟悉22、放置位置,熟悉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十四、 按規定認真交接班,危重患者,新患者,年老體弱,、手術、特殊檢查及突發病情變化等患者床頭交接班。十五、 按有關規定使用一次醫療物品。并定期檢查,防止過期,包裝損害、潮濕、污染等現象發生十六、 按規定處理醫用垃圾,防止再次污染及交叉感染給患者帶來傷害。十七、 住院期間要保證患者安全,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十八、 對專科開展的新項目及新技術應及時制定護理常規,使護理人員能夠遵照執行。(三) 重要護理操作告知制度一、 對高難度、風險性有創操作,實施前必須提前告知。二、 操作前向患者告知該項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以及由此帶來的不適或意外,取得患者配合。三、23、 必要時由患者家屬簽字。四、 操作中關鍵環節仍要隨時解釋,盡量減輕患者痛苦。五、 無論何種原因導致操作失敗時,應禮貌性道歉,取得患者諒解。(四) 手術部位確認標識制度與規范UB4 /p 一、術前1日,責任護士遵醫囑對手術患者進行查對(內容包括:床號、姓名、性別、年齡、手術名稱、手術部位)。 Z wdhxbE 二、經查對確認無誤后,對手術區域進行皮膚準備,并以無菌巾包裹,繃帶固定。_ +it X 三、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帶,標明床號、姓名、手術名稱、雙側手術部位注明左、右。 B ueI .S 四、夜班護士認真檢查手術患者的術前準備情況,核對患者腕帶標識是否與醫囑相符。 B/N RG 五、患者到手術24、室前,責任護士再次核對手術患者的床號、姓名、手術名稱及部位,再次檢查皮膚準備情況。 6-KG 8/ 六、手術病人確認程序:1. 接病人時,當班護士與手術室人員共同核對患者床號、姓名、性別、年齡、疾病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體表標識,確認無誤后雙方簽字,將患者送到手術室。2.由手術巡回護士簽字。3.麻醉師與病人溝通確認后并簽字。4. 手術醫生術前再次核對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手術部位(尤其是左右側),確認無誤后簽字。(五) 皮膚壓傷登記報告制度一、 發現皮膚壓力傷,無論是院內還是院外帶來的,均要及時上報登記。二、 24 小時內通知護理部,由質控員到科室核查。三、 填寫皮膚壓傷觀察表。1. 在“25、壓傷來源”一欄中,注明發生科室。2. 在“轉歸”欄中,要填寫出院、轉科或死亡情況,如果轉科要填寫科名;在“預后欄”中,要認真填寫皮膚狀況。3. 根據皮膚壓傷危險性評分表及分期,按要求填寫。四、 積極采取措施密切觀察皮膚變化,并及時準確記錄。五、 當患者轉科時,請將觀察表或記錄交由所轉科室繼續填寫。六、 當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將此表及時上交護理部。(六) 危重病人護理質量管理制度一、 對于特殊護理或一級護理的病人,護理工作要責任到人。二、 及時、清晰、準確地做好每位危重病人的護理記錄并有責任護士簽名。三、 隨時床旁巡視,觀察患者病情。發現病情變化應及時通知醫生并給予相應處理。四、 危重、躁動患者的26、病床應有床檔防護。五、 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和搶救工作制度,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六、 保持患者全身清潔無異味,無血、痰、便、膠布痕跡,保證患者臥位舒適。七、 保證患者床單位整潔,及時為患者更換被服。八、 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療護理方案,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診斷、手術時間、手術名稱、治療用藥、飲食、護理要點、重要的化驗值、心理狀況等。九、 保證各種管道暢通并妥善固定,避免墜床、外傷、燙傷等情況發生,嚴格執行病人意外登記、上報、記錄制度。十、 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患者的醫療護理安全,避免墜床、外傷、燙傷等情況發生,嚴格執行病人意外登記、上報、記錄制度。十一、 熟悉掌握急救儀器的27、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及報警的排除,儀器報警時能及時判斷處理。十二、 患者發生緊急情況時,護士應沉著、熟練地應用緊急狀況下的應急預案。十三、 做各種操作前后要注意洗手,患者使用的儀器及物品要專人專用,采取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預防醫源性感染。(七)輸血查對制度一、 檢查采血日期、血液有無凝血塊或溶血及血袋有無破裂。二、 查對輸血單與血袋標簽上供血者姓名、血型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報告有無凝血等三、 輸血前兩人核對患者床號、姓名、住院號、血袋號、血型及交叉試驗結果、血制品種類和劑量,無誤后方可輸入。輸血時需注意觀察,注意安全。四、 輸血后再次查對以上內容。五、 血袋保留24小時,以備必要時送檢。(28、八)保護性醫療制度和保護患者隱私制度患者具有隱私權,隱私權必須得到保護。保護患者隱私是臨床倫理學尊重原則、有利原則和不傷害原則的體現和要求。由于,醫護人員在疾病診療活動中所處的地位特殊,會主動或被動地了解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個人的習慣、嗜好等隱私秘密。因此,醫護人員在執業活動中,有關心、愛護、尊重患者的義務和保護患者隱私的義務。一、醫護人員在實施診療過程中凡是涉及到患者的言語,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必須要執行保護性醫療,以免在患者面前談論,以及在無關人員面前提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二、醫護人員在查房時,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的病情分析必須在病室外進行。三、患者的隱私在診療過程中僅向醫務人員公開29、,是不愿讓他人知道的個人私有領域,醫護人員有義務為其保守秘密,維護患者的各種利益,嚴格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患者隱私。四、醫護人員在為異性患者進行診療、護理過程中,必須有二人以上人員在場,并注意加強對患者的保護。五、對于可造成患者精神傷害的疾病、生理上的缺陷、有損個人名譽的疾病等,要履行告知義務。在不違背保護性醫療制度的前提下,要注意尊重患者,不得歧視患者,在向患者和家屬告知病情時,使用規范語言,特別要講究語言藝術和效果。十、護理文書書寫制度一、 護理文書書寫應做到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二、 護理文件書寫應當使用藍黑墨水或碳素墨水,一頁中應使用同一種顏色筆書寫。三、 護30、理文書書寫應做到書寫工整、字跡清晰、表述準確、語句通順、標點符號正確。四、 實習、進修與未取得執業許可證的護士書寫的護理文件,應當經過本科室的護士審閱、修改并簽名準認。五、 修改:原則上不能修改,若書寫過程中出現錯別字時,請使用本色筆錯字處劃雙橫線,字改在側面,簽全名。六、 病歷書寫一律使用阿拉伯數字書寫日期和時間,采取24小時制記錄。七、 護士需要填寫或書寫的護理文書包括:體溫單、醫囑單、病程記錄中的手術清點記錄和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入院評估單,根據專科情況及病情變化書寫內、外科護理記錄單、壓瘡評估追蹤護理表、新生兒護理記錄單等。十一、健康教育制度健康教育是一項科技普及工作,通過健康教育,使廣大31、患者增強衛生意識,配合治療,有利于防病和治病。各病房、科室及門診應定期以各種形式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并形成制度,認真落實,健康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個別指導:內容包括一般衛生知識,如個人衛生、公共衛生、飲食衛生,常見病、多發病、季節性傳染病的防治知識,簡單的急救知識以及婦幼衛生、嬰兒保健、計劃生育等。護士可在護理患者時,結合病情、家庭情況和生活條件做具體指導。2、集體講解:門診利用患者候診時間,病房則根據工作情況與患者作息制度選定時間進行集體或工休座談會講解,亦可配合多媒體、模型等,以加深印象。3、文字宣傳:利用板報、宣傳欄編寫短文、圖畫或詩歌等,標題要醒目,內容要通俗易懂。4、衛生32、展覽。如圖片或實物展覽,內容定期更換。5、衛生廣播、錄像。利用患者候診及住院患者活動時間進行宣教。十二、護理會診制度一、對于本專科不能解決的護理問題,需其他科或多科進行護理會診的患者,請先向護理部提出申請。二、填寫護理會診記錄單,注明患者一般資料,請求護理會診的理由等。護理會診單按照要求填好,經護士長簽字,打電話通知護理部質控組。三、護理部負責會診的組織協調工作,即:確定會診時間、通知申請科室并負責組織有關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會診。四、會診地點常規設在申請科室。五、護理會診的意見由會診人員寫在護理會診單上。六、參加護理會診的人員由專科護士或由護士長選派的主管護師職稱以上人員負責。七、所填護理會診單33、由護理部留檔。十三、護理病例討論制度一、 凡病情危重,危急生命或難度較大及大手術和新開展的手術以及死亡病例,均應進行護理病例討論。 二、 討論由護士長和主管護師主持,病區護士均應參加。 三、 討論時由責任護士匯報病史,介紹病人病情,目前采取的護理措施,效果,并提出問題。 四、 主管護師及與會的其它護理人員,根據病人的病情,并結合病人的護理情況,提出個人對護理病人的意見和建議。 五、 外科大手術病例,要討論病人的術前、術后護理,預防術后病人可能出現的護理并發癥。 六、 對死亡病例的護理討論,參加搶救的護士,要匯報搶救的經過,護士長或主管護師就搶救配合,病情觀察,基礎護理,護理記錄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護理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 七、 討論情況分別記錄在護理病例討論記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