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檢驗科生物安全相關制度及操作規程(2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4282
2023-11-15
25頁
79KB
1、醫院檢驗科生物安全相關制度及操作規程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檢驗科人員培訓及考核管理程序 1目的有計劃地對質量體系的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使之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提高。2范圍適用于與質量活動有關的所有人員的培訓和考核管理。3職責3.1科主任主持本科人員的配備與考核,批準人員培訓年度計劃,安排人員的外部培訓。3.2技術負責人負責人員培訓年度計劃的編制,并組織實施。3.3文控員負責建立和管理人員培訓記錄、人員檔案。4工作程序4.1科主任進行人員配備及資格確認(1)根據有關規定和檢驗工作的需要,確定檢驗科的各2、崗位設置和任職條件;(2)通過查看有關證書、進行聘用考核、年度工作考核確認每人的任職資格;(3)根據每人的任職資格情況,確定各崗位人員;(4)對新上崗人員根據崗位任職條件對其進行崗位資格確認;(5)當崗位或崗位任職條件發生了變化,應經培訓后,重新進行考核確認。4.2人員培訓4.2.1培訓計劃(1)根據各崗位任職條件的要求,科主任擬定各層次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計劃。(2)技術負責人編制人員培訓年度計劃,交科主任批準后實施。(3)未列入年度計劃的,技術負責人提出臨時培訓申請,填寫培訓申請表,經檢驗科主任批準后實施。4.2.2培訓方式(1)安排外出專業學習、學術交流會、進修的培訓。(2)醫院內舉辦專項3、講座、專項培訓或專業學術報告會。(3)科內舉辦的業務學習活動。4.2.3培訓內容(1)根據人員的崗位,安排相應的專業知識培訓。此外,還包括下列培訓內容:實驗室認可、標準化知識、衛生法律、法規、實驗室安全知識。(2)實習、進修、新上崗人員的培訓內容還包括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內務管理規定、醫療廢物處理規定。4.3人員資格和考核檢驗人員必須具備規定的相關學歷和取得相應的專業技術任職資格。4.3.2人員上崗前,科主任組織對聘用人員進行必要的應知、應會科目培訓和考試,考試合格后準予上崗。4.3.3貴重、精密儀器設備操作資格考核:凡使用貴重、精密儀器設備,工作人員以前未使用過該儀器時,由檢驗科主任組織參加4、儀器設備供應商舉辦的使用培訓并參加儀器設備的驗收和安裝調試,或以其它方式進行培訓,經檢驗科主任組織相關組室考核合格后,方可被授權使用該儀器。4.4培訓記錄與個人技術檔案4.4.1員工的培訓記錄由科主任對培訓的有效性評價后歸檔。4.4.2文控員負責培訓記錄和個人技術檔案的管理,負責填寫和管理培訓記錄表、員工培訓履歷表、人員檔案卡。4.4.3培訓記錄表內容:(1)培訓時間、地點、主題等。(2)參加培訓人員名單。(3)培訓內容摘要。(4)組織部門效果評價(5)培訓后檢驗科主任對其能力的確認。員工培訓履歷表是每位員工所接受過的培訓的歷史記錄,內容包括:(1)培訓日期;(2)培訓目的;(3)培訓內容;(5、4)培訓結果。人員檔案卡內容包括:(1)學歷證明、證書和執照。(2)專業技術資格證書。(3)主要工作經歷。(4)繼續教育及成績記錄(5)主要專業技術業績、成果、發表的論文、著作。(6)重大質量事故的記錄。(7)以前用人單位的評語。(8)檢驗科主任對其能力、資格的確認記錄及相關授權記錄。(9)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的記錄,包括接觸職業危害的記錄和免疫接種的情況,該項資料只能由檢驗科主任查看。4.5培訓效果的評審每次培訓的效果由培訓的組織方或科主任進行評價;新技術的應用,新項目開展,對項目承擔人的工作能力由科主任組織質量負責人、技術負責人進行評價。實驗室人員準入制度1、所有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在接受相關生6、物安全知識、法規制度培訓并考試合格。2、從事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進行上崗前體檢。3、從事實驗室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相應的專業技術知識及工作經驗,熟練掌握自己工作范圍的技術標準、方法和設備技術性能。4、從事實驗室技術人員應熟練掌握與崗位工作有關的檢驗方法和標準操作規程,能獨立進行檢驗和結果處理,分析和解決檢驗工作中的一般技術問題,有效保證所承擔環節的工作質量。5、從事實驗室技術人員應熟練掌握常規消毒原則和技術,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6、實驗室人員在下列情況進入實驗室特殊工作區需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1)身體出現開放性損傷;(2) 患發熱性疾病;(3) 呼7、吸道感染或其它導致抵抗力下降的情況;(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耐受;(5)妊娠;7、實驗活動輔助人員:應掌握責任區內生物安全基本情況,了解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接受與所承擔職責有關的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個體防護方法等內容的培訓,熟悉崗位所需消毒知識和技術,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8、外單位來檢驗科參觀、學習、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控制區域應有相關批準并遵守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相關規章制度。實驗室設施設備檢測維護制度1. 實驗室內各種設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關規定,所使用的所有儀器應經過安全使用認證。檢驗科科供電線路中必須安裝斷路器和漏電保護器。2. 科內大型儀器、設備、精密8、儀器由專人負責保管、登記、建檔,儀器設備的使用者,需經專業技術培訓,持證上崗.3. 科內儀器設備應在檢定和校準的有效期內使用,并按照檢定周期的要求進行自檢或強檢,對使用頻率高的儀器按規定在檢定周期內進行期間核查。4. 主要儀器設備應建立使用記錄,有操作規程,注意事項,相關技術參數和維護記錄,并置于顯見易讀的位置。儀器使用者必須認真遵守操作規程,并做好儀器設備使用記錄,定期維護儀器設備。5. 儀器設備所用的電源,必須滿足儀器設備的供電要求。用電儀器設備必須安全接地。電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斷路保護時,必須在查明斷電原因后,再接通電源。不準使用有用電安全隱患的設備(如漏電、電9、源插座破損、接地不良、絕緣不好等)6. 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隨時記錄在儀器隨機檔案上,維修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并做維修記錄。7. 儀器設備使用結束后,必須按日常保養進行檢查清理,保持良好狀態。8. 所有儀器設備應加貼唯一性標識及準用、限用、禁用標志。9. 在壓力容器、大功率用電設備、高速旋轉設備運行期間,必須有人看守,并有處理事故的相應措施及設備。長期用電設備(如冰箱、培養箱)應定期檢查,并記錄運行情況10.因故障或操作失誤可能產生某種危害的儀器設備,必須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實驗室緊急情況處理規程1目的規范緊急情況的處理工作。2適用范圍微生物實驗室和微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3職責遇有10、緊急情況所有工作人員嚴格按此規程處理。4具體要求:4.1造成或可能造成實驗室污染,但未造成人身傷害的實驗室事故,由實驗室負責人處理。例如實驗過程中,由于標本、試劑溢出濺落造成操作臺或地面的污染等,應立即噴灑消毒液并覆蓋浸透消毒液的紙巾,等消毒液徹底浸泡30分鐘后,對污染的物品進行處理。清理后的物品高壓滅菌。并填寫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意外情況登記與處理記錄表,實驗室負責人應指導這些處理行動,并檢查處理效果。4.2在沒有強毒微生物時,再實驗室內受到意外傷害,例如割傷、燒傷、燙傷等,由實驗室負責人處理。令受到傷害的人員立即停止工作,用消毒液清洗未破損的皮膚表面,傷口以碘伏消毒,眼睛用洗眼器反復沖洗。有11、在同一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或派人迅速著裝進入實驗室,清除造成傷害的原因,清理實驗材料,幫助受傷人員緊急處理并撤離實驗室。受到傷害的人員應立即就醫,并將受傷原因及接觸微生物的情況通報負責人。對其進行恰當而完整的病史記錄。在其身體狀況未恢復之前,不得重新進入實驗室工作。實驗室在經過整理,消除了造成傷害的故障之后,方可重新使用。4.3傷害事故可能導致被強毒微生物感染,例如針頭刺破、銳器割傷、粘膜暴露等途徑接觸到感染性液體,首先進行局部處理,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膚,擠壓傷口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肥皂或清水沖洗,用消毒液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傷口。在操作過程中發生培養物、污染材料濺落身體表面等情況,首12、先使用噴淋裝置,盡快將污染物沖洗掉,然后再進行局部處理。暴露的粘膜應盡快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干凈。實驗室負責人應向上級部門報告,對受傷害者進行隔離觀察,同時根據情況預防性用藥,并寫出職業暴露后預防感染的評價和處理方案。4.4實驗室事故可能造成氣溶膠污染,如壓力容器或管道破裂等,立即關閉實驗室,疏散現場的所有人員,對所有暴露人員提出相應的醫學建議。立即通知實驗室負責人及生物安全員。至少在1小時內,任何人員不得進入現場,以便氣溶膠的消散記空氣中較重微粒的沉降。張貼禁止入內的警示標志。在生物安全員的監督下進行消毒、凈化處理;執行這項工作時應當穿戴合適的防護服及呼吸防護用具。實驗室負責人員除立即采取對13、應措施外,應向上級部門報告,填寫意外情況登記與處理記錄表。4.5培養物等傳染性物質的破碎被傳染性物質物質污染的小玻璃瓶及其他容器破碎時,用布或紙巾覆蓋,爾后將消毒劑傾倒其上,放置30分鐘。其后即可清除掉,玻璃碎片應當用鑷子清理。污染區域應當用消毒劑清洗。破碎物品清理時如果使用了簸箕,應將其進行高壓滅菌或用有效的消毒劑浸泡24小時。清理使用過的布、紙巾、抹布及拖把,放入污染廢棄物容器中。上述步驟均應佩戴手套。4.6如果實驗室的紀錄表格、其他印刷品或書面材料遭到污染,在妥善轉抄后或烤后,應當將其棄入污染廢棄物容器。4.7試管破碎于密閉式安全離心杯中所有密閉式安全離心杯在生物安全過程中裝載和卸載。如14、果懷疑發生了破損,應當將其蓋子擰松;爾后,將整個離心杯高壓滅菌。4.8蓄意破壞堅固、厚重的門、牢靠的鎖具以及限制出入,都是合適的防范措施。發現蓄意破壞情況后報告實驗室負責人及生物安全員,視破壞種類按照上述方法進行處理,并詳細填寫意外情況登記與處理記錄表。個人防護裝備個人防護裝備是指用于防止工作人員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有害因子傷害的器材和用品。在生物安全實驗室中,這些器材和用品主要是保護實驗人員免于暴露于生物危害物質(氣溶膠、噴濺物以及意外接種等)危險的一種物理屏障。1裝備包括:1.1、帽子1.2、眼鏡(安全鏡、護目鏡)1.3、口罩、面罩、防毒面具1.4、防護衣(實驗服、隔離衣、連體衣、圍群)15、1.5、手套1.6、鞋套1.7、聽力保護器等。一、個人防護裝置選擇原則1.1根據生物安全實驗室級別1.2根據操作性質1.3根據個人情況1.4根據市場供應情況二、手部防護及其裝備12.1手部防護裝備手套使用時機2.1.1、手套應在實驗室工作時使用。2.1.2、在接觸感染性物質(血液、體液、分泌液、滲出液以及接觸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時),必須使用手套2.1.3.搶救病人時2.1.4.清凈公共衛生2.1.5手套被污染,應該盡可能早的脫下,消毒后丟棄。2.2手臂防護2對手套要求2.2.1.手套應按所從事操作的性質符合舒適、靈活、握牢、耐磨、耐扎和耐撕的要求,并應對所涉及的危險提供足夠的防護。2.2.2.對16、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手套選擇、使用前及使用后的配戴及摘除等培訓。2.2.3.一次性手套不得重復使用。2.2.4.一次性手套必須先消毒后丟棄11.3手套的使用2.3.1.一般情況下,佩戴一副手套即可(BSL-1實驗室),2.3.2.若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感染性物質時應該佩戴兩副手套。2.3.3.在操作過程中,外層手套被污染,立即用消毒劑噴灑手套并脫下后丟棄在生物安全柜中的高壓滅菌袋中并立即戴上新手套繼續實驗。2.3.4.戴好手套后應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蓋實驗服袖2.4手套的清洗和更換2.4.1.使用一次性手套,不可再次使用。用后立即進行高壓滅菌消毒然后丟棄。2.4.2.不得戴著手套離開實驗室17、區域。2.4.3.在脫去手套之前消毒,再用自來水或肥皂和水加以徹底清洗2.5手套更換2.5.1工作人員在完成感染性物質實驗,離開生物安全柜之前,應該脫去外層手套丟入生物安全柜內的高壓滅菌袋中。然后用消毒液噴洗內層手套,以避免后來污染門手、電燈開關、電話等(BSL-2)。2.5.2避免觸摸不該觸摸物2.5.2.1.戴手套的手避免觸摸鼻子、面部和避免觸摸或調整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如眼鏡等)2.5.2.2.避免觸摸不必要的物體表面如燈開關、門或捏手等2.5.2.3.如果手套撕破應該脫去,在換戴新手套前應清洗手部2.5.2.4.注意盡量不去觸摸工作臺面和其他物品2.5.2.5.在實驗室工作中要一直保持戴18、手套狀態并選擇正確類型和尺寸的手套;.2.5.2.6.將手插入手套后將手套口遮蓋實驗服袖;2.5.3脫手套過程及注意要點:2.5.3.1用一手捏起另一近手腕部處的手套外緣,將手套從手上脫下并將手套外表面翻轉入內;用脫去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腕部處內面;三、眼睛防護(裝備)3.1安全眼鏡和護目鏡(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3.1.1在所有易發生潛在眼睛損傷的生物安全實驗室中工作時必須采取眼睛防護措施3.1.2所選用的眼睛防護裝備的類型取決于外界危害因子對眼睛危害程度(評估)3.2眼睛防護3.2.1佩戴側面帶有護罩的安全眼鏡就可以達到防護的目的。3.2.2.當進行有可能發生化學和生物污染物質濺出的實驗19、時必須佩戴護目鏡。3.2.3.進行有潛在爆炸反應和使用有混合強腐蝕性和強酸溶液時,必須佩戴面罩或同時佩戴面罩和護目鏡或安全眼鏡。3.2.4人不得戴眼鏡防護裝備離開實驗室區域3.2.5安全眼鏡能夠保護工作人員避免受到大部分實驗室操作所帶來的損害。但對某些特殊的操作如腐蝕性液體噴濺出或細小顆粒飛濺出時佩戴安全眼鏡顯然是不夠安全的!3.2.5.1用鉻酸類溶液洗滌玻璃器皿、研磨物品3.2.5.2或在使用玻璃器皿進行極具爆破或破損危害。-在這些情況下,有必要保護整個面部和喉部,應該佩戴護目鏡或面罩。3.3洗眼裝置3.3.1如發生腐蝕性液體或生物危害液體噴濺至工作人員的眼睛時,應該(或在同事的幫助下)在就20、近的洗眼臺(洗眼裝置)用大量緩流清水沖洗眼睛表面至少15到30分鐘。事后必須立即填寫事故報告單并立即報告主管領導。.四、頭面部防護裝備4.1口罩口罩僅可以保護部分面部免受生物危害物質如血液、體液、分泌液以及排泄物等噴濺物的污染;僅適用于-BSL-1或BSL-2實驗室中使用4.2面罩4.2.1頭部防護防護帽4.2.1.1在生物安全實驗室中佩戴簡易防護帽可以保護工作人員避免化學和生物危害物質飛濺至頭部(頭發)所造成的污染。4.2.1.2要求:工作人員在微生物實驗操作時應佩帶防護帽五.軀體體防護裝備5.1防護服(實驗服、隔離衣、連體衣、圍裙以及正壓防護服)5.1.1、在實驗室中工作人員應該一直或持續21、穿上防護服5.1.2、清潔的防護服應放置在專用存放處5.1.3、污染的防護服應放置在有標志的防漏消毒袋中5.1.4、每隔適當的時間應更換防護服以確保清潔5.1.5、當防護服已被危險材料污染后應立即更換5.1.6、離開實驗室區域之前應脫去防護健康醫療監督制度生物安全委員會及實驗室主任負責對實驗人員實施醫務監督進入實驗室前所有人員必須接受體格檢查以后視情況需要每年體檢12次或不定期進行體檢生物安全自查制度1.目的為了保證檢驗科實驗室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保證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避免重大醫療事故和人身傷害事件發生。2適用范圍適用于檢驗科所有的實驗室,所有工作人員。3職責科主任負責制定自查計劃22、和組織各專業組人員,所有實驗人員有對各自相關崗位的自查責任。4自查計劃科主任每年至少要組織一次科室全面的生物安全自查,同時不定期抽查。年末制定下一年的自查計劃。5自查內容5.1各種設施和配置、標志組織檢查檢驗科入口或實驗室入口各種生物和消防安全標識提示是否完整;各實驗室功能區是否按照規定劃分;各實驗室的通風、水、電是否安全;各實驗室的設施是否完全,是否配備相關的安全措施;對于生物安全級別要求高的,還應配備有更多的安全措施。5.2實驗室消毒和廢物處理實驗室每天實驗結束后,均需進行臺面、地面、空間的消毒,并保持有相關記錄;同時由專人(保潔員)負責將實驗廢物和其他醫療廢物進行裝包,放置醫院規定地點,23、并記錄;實驗所需要的物品高壓或者廢棄物需要高壓消毒的,由專人負責高壓,并保持記錄。5.3技術規范和操作規范的落實情況各個實驗區是否備有各種相關的SOP文件;各種實驗的原始記錄是否保存完整;各種操作是否按SOP進行。5.4設備和儀器運行情況大型或重要的設備和儀器運行,需要有運行記錄;一些對溫度有要求的設備和儀器,要記錄監測其溫度;其他一些高級設備如生物安全柜,需要詳細記錄其完整的運行參數;離心機定期進行去除污染,如遇裂管,還需進行消毒;對于故障的儀器和設備,應通知工程師維修,并有記錄。5.5個人防護實驗室不應穿露腳趾的鞋,穿戴工作服,特殊的區域需要戴口罩和帽子;實驗均需戴手套,實驗完后,丟棄手套24、,隨后洗手方可離開實驗室;如工作中,接打電話,需脫手套,到工作區域外進行。5.5菌毒種及樣本管理每天的實驗標本,應放置規定的地方,并記錄保存數量;菌毒種,由專人保存在規定的地方,并上鎖和記錄;標本的過期銷毀,由專人負責,并有銷毀記錄;菌毒種的移動或其他需要,需記錄。6糾正措施對自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制定糾正措施,實施整改并進行跟蹤驗證;將自查中發現的問題,作為下一次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的內容。實驗室消毒隔離規程1.目的規范微生物實驗室和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消毒隔離工作。2.適用范圍微生物實驗室和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3.職責所有工作人員都有遵從本規程。4.具體步驟4.1實驗室基本要求4.1.1實25、驗室相對獨立,實驗室核心區包括實驗間及緩沖間,明確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并有明顯標識。4.1.2各區域交叉處應設置有效氯2000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濕的腳墊。4.1.3實驗室內所有物品應專用,須帶出時必須嚴格消毒。4.1.4實驗人員進入實驗室應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如隔離衣、防護眼睛、口罩、一次性手套等。實驗過程中注意自身防護,并防止操縱過程中的交叉污染。4.1.5培養基、組織、體液等必須放在防漏密閉的容器中儲運。4.1.6血清學試驗、樣品的處理和分裝應在BSL-2安全柜內進行。4.1.7樣品離心使用密封的離心杯,以防濺出。4.1.8實驗過程中使用的器材、實驗廢棄物均應按廢棄物處理程序進行26、消毒處理。4.1.9當傳染性標本溢出或濺出后,應有專業人員立即消毒和清理。4.1.10實驗完畢,先消毒物體表面,再按規定程序脫下個人防護用品放入包裝袋內就地高壓消毒,并進行空氣消毒。4.1.11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按有關規定消毒雙手。4.2消毒方法儀器等表面消毒:工作結束后,用含有效氯1000的消毒液或75%乙醇溶液擦拭消毒,作用20分鐘以上。4.2.2實驗器材的分類消毒:將使用后的銳器方入防刺破、防滲漏的密閉專用銳器處置盒內,121高壓消毒30分鐘。其他器材方入有效氯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內浸泡1小時以上。處理時應避免皮膚損傷。4.2.3工作臺等物體表面消毒:工作完畢,用含有效氯20027、0mg/L的消毒液或75乙醇溶液擦拭消毒,作用20分鐘以上。4.2.4個人防護用品消毒:實驗結束,將隔離衣、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等121高壓消毒30分鐘。防護鏡浸泡在75乙醇或有效氯為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中,作用30-60分鐘。4.2.5手的消毒:用典伏或75的乙醇擦拭,作用1-3分鐘。4.2.6空氣消毒:每次實驗前后用紫外燈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時,每立方米空間安裝紫外燈瓦數1.5W,距紫外燈1米處照射強度70W/。4.2.7這張消毒:應用80ml/m3福爾馬林,密閉熏蒸消毒6小時后方可帶出。4.2.8地面消毒:工作結束,應用含有有效2000mg/L的消毒液噴灑拖地。危險廢棄物處28、理規程1. 目的 為妥善處理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特制定本程序。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本中心各實驗室實驗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和業態廢棄物的手機、標識、貯存、處理管理。3.操作步驟 3.1 廢棄物分類存放在專用塑料袋內3.1.1 感染性廢棄物:1.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棉簽、紗布、一次性醫療用品與器械等;2.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和菌種、毒種保存;3.廢棄的血液、血清;4.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用品與器械。3.1.2 損傷性廢物:1.醫用針頭;2.載玻片、玻璃試管安瓶等。3.1.3 藥物性廢物:1.廢棄的一般藥品;2.廢棄的疫苗、血液制品等3.1.4 29、化學性廢物:1.實驗室廢棄的化學試劑;2.廢棄的過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學消毒劑3.2 各實驗室工作人員將產生的廢棄物按上述標準分類放置,由行政管理科派專人收集登記后按相關規定處理。3.3 有效氯消毒劑:500mg/片,檢驗科常用消毒濃度為1500mg/L,應用3片配制1L,并用檢測試紙定期檢測。3.4 各實驗室中兵掩體的培養基、標本盒菌種、毒種保存液等高危廢棄物在實驗室內進行化學消毒或壓力蒸汽滅菌,然后按感染性廢棄物收集處理。3.5 半自動生化分析儀下排液經消毒處理后方可排入污水處理系統。3.6 痰、血、糞及其它固體標本,焚燒或加2倍量漂白粉溶液或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拌勻后作用2h-4h;若為肝30、炎或結核病者則作用時間應延長至6h后倒入廁所或化糞池。尖銳器具的安全操作規程1. 目的規范實驗室尖銳器具的安全操作方法。2.使用范圍適用本中心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尖銳器具操作。3.工作程序3.1 銳器包括針、注射器、加樣器盒玻璃器皿等。3.2 初特殊情況外,禁止在實驗室使用針、注射器及其他尖銳器具,盡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3.3盡可能應用一次性注射器,用過的針頭禁止折彎,剪斷、折斷、重新蓋帽,從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過的針頭必須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消毒后用毀形機進行毀形處理。非一次性尖銳器具必須放入厚壁容器中,并運送到特定區域消毒,最好進行高壓消毒。3.4盡可能使用無針注射器盒其他安全裝置。3.5禁止用手處理破碎的玻璃器具,必須用其他器具處理,如刷子、夾子或鑷子,裝有污染針、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丟棄之前必須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