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公司輻射安全及預防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4531
2023-11-15
7頁
29.04KB
1、制造公司輻射安全及預防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為保障生產人員及公眾健康,免受不必要的輻射劑量,特制定輻射安全管理和預防制度一、從事放射性操作人員必須具備下述基本條件,并取得放射性工作人員證:1、年滿18周歲,經健康檢查,符合放射工作職業的要求;2、遵守放射防護法規和規章制度,接受個人劑量監督;3、掌握放射防護知識和有關法規,經培訓、考核合格;4、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和相應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二、放射性物質操作管理規定1. 變更現有工藝流程需經公司主管領導批準,并經輻射安全部門審查輻射安全防護措施是否2、得當。事先需做“冷試驗”。2. 液體取樣、鍍芯、焊封及籽源表面去污、檢漏必須在有負壓50200Pa的密閉箱內操作。籽源箱外傳遞,需有輻射屏蔽,嚴禁用手直接取拿籽源。3 . 125I移液操作應在鋪有濾紙的搪瓷盤上進行。4. 禁止用裸露的手直接取拿放射性物質,操作放射性碘125I時應戴兩層乳膠手套。三、放射性工作場所輻射水平監測管理規定1. 輻射水平較低及人員不經常工作區域,用巡回檢查方式測量輻射水平變化;人員連續工作區域安裝輻射水平報警裝置,可現場音響報警,亦可在劑監值班室遠距離監測。若監測點輻射水平異常,應及時檢查原因。2. 報警裝置按GB18871-2002要求,預設報警閾值(5Sv/h)。3、3. 當出現報警信號,劑監員應趕赴現場檢查報警原因,并作出相應安全措施。4. 檢查工作場所表面污染水平,若超過限值,應及時去污,去污后仍嚴重污染時,應采取措施防止擴散。四、放射性物質輻射屏蔽安全管理規定1. 生產中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成品籽源除外)均需測量其輻射水平,并分類管理、存放。2. 較強放射性的液體應裝瓶密閉置于屏蔽鉛罐內,較強放射性固體放入厚質塑料袋內并扎緊袋口,置于屏蔽容器內,屏蔽容器表面輻射水平應滿足輻射安全防護要求。3. 一般放射性物體置于瓶內或塑料袋內,并遠離人員經常逗留處。4. 成品籽源應按“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規定”執行,屬級運輸其屏蔽裝置應保證屏蔽體外表面輻射水平小于5sv4、/h。五、輻射防護安全監測質量保證規定1. 劑量監測員應掌握輻射防護基本知識,熟悉劑量儀器工作原理,熟練掌握使用方法。2. 劑量儀器儀表使用前均需經國家有資質單位校驗合格發證,確定其使用范圍及測量精確度。3. 劑量儀器儀表每12年由有資質單位復驗。4. 重要監測儀器若工作不正常應及時送生產單位修復,并經校驗后使用。六、輻射安全監測崗位責任制度1. 在非控制區與控制區之間設立輻射安全監測值班室,由劑監員值班檢查。2. 檢查進入控制區工作人員是否按規定穿戴符合要求的工作服、口罩、工作鞋、帽;是否有禁止帶入控制區的物品(食物、煙、酒、飲料),通訊設備及其他與工作無關的物件。3. 發放、回收、登記個人5、劑量計,建立個人劑量檔案。4. 遠距離監測工作現場輻射安全情況。5. 監測工作人員體表、工作衣等表面輻射污染水平,并要求及時去污;禁止人員自行將沾有放射性的物件帶出控制區。(體表4Bq/cm2,工作衣40Bq/cm2時)。6.監測控制區內空氣放射性核素濃度水平,當超過限值應檢查原因,并采取措施消除。(空氣中125I濃度300Bq/m3時)。七、個人輻射劑量監測建檔管理規定1. 進入放射性控制區工作人員均需佩帶電子直讀式個人劑量計。2. 劑量計佩于前胸(鉛圍裙后面)。3. 工作時不得將劑量計取下放在別處。4. 工作完畢交還劑量計,由劑監員登記當天累積劑量,并建立個人劑量檔案;若劑量值異常(當天累6、積劑量25Sv時),劑監員與當事人共同調查原因,并作出記錄。5. 定期監測工作人員甲狀腺中125I活度并記錄,連續生產時應每周一次,不連續生產時至少每月一次。八、放射性廢物(液)收集、存放、處理規定1. 高、中放廢液和、類固體廢物及報廢成品籽源應分別收集在密閉玻璃容器和厚質塑料袋內,每13個月集滿后裝入金屬屏蔽體內,存放在廢物庫地槽。除碘過濾器當吸附率降低至煙囪排氣口放射性濃度明顯增加或過濾器輻射水平達到報警值時,更換并作為固體放射性廢物處理。2. 低放固體廢物收集在塑料袋內扎緊袋口存放在低放廢物存放室。3. 低放液體經放射性專用管道排放至專用放射性廢水衰變池。每池廢水收集一年后停止收集,靜置7、兩年后,按GB18871-2002要求經批準后排放。4. 經煙囪排入大氣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每半年至1年收集取樣,若超過排放標準,應采取措施減少放射性物質揮發量,并及時檢查或更換除碘過濾器。5. 放射性廢物存放均由倉庫保管員負責,生產人員配合,劑監員監督,放射性廢物庫實行雙人雙鎖。6. 廢物進出廢物庫均按照放射性廢物的性質、包裝物內容、表面劑量率等內容填寫“送貯放射性廢物登記表”,并編號登記后存放在指定位置。7. 存放廢物庫的廢液濃度降至小于4106Bq/L后排入低放廢水衰變池與池內低放廢水一起處理。8. 固體廢物比活度降至允許標準后,經批準后作為一般廢物處理。九、成品放射性籽源安全運輸規定1.8、 合格成品放射性籽源應密閉在玻璃小瓶內,并用3mm厚鉛罐屏蔽,置于直徑10cm有蓋鐵皮罐內,最外包裝為221612cm3紙板箱,各層之間墊防震動填充物。2. 外包裝表面最大輻射水平達到級運輸標準(小于5sv/h),內外包裝容器均貼有說明標簽和三葉放射性標志。3. 運輸前均需辦理運輸許可證。4. 籽源發運需有檢測部門(人員)和核查部門(人員)簽章(簽字)的“放射性物質劑量檢查證明書”。5. 退回的成品籽源亦按上述各條規定辦理。十、輻射防護安全自行檢查制度1. 在總經理領導下,由主管安全負責人、主管生產負責人和劑監員組成,下設輻射安全監測值班室。2. 由主管安全負責人定期培訓、考核放射性工作人員輻9、射防護知識,熟悉并掌握制訂的輻射安全管理制度及規定,檢查并執行協議,納入考績范圍。3. 劑監員定期檢查各類輻射監測儀器工作情況,確保工作正常。4. 重要監測儀器(如個人劑量計、表面污染監測儀)每12年送國家法定計量部門復驗合格后方可使用。十一、放射性同位素操作個人衛生規定1. 從事放射性工作前,體檢合格,取得當地衛生部門培訓合格發放上崗證。2. 工作時必須穿戴工作服等個人防護用品,嚴禁進食、吸煙、飲水和在工作場所存放食品等。3. 皮膚暴露部分若有破裂,應包扎嚴密。4. 工作時產生的放射性廢物,應按規定分類收集存放,嚴禁隨意丟棄。5. 個人劑量計必須佩帶胸前(鉛圍裙后面),不得將個人劑量計放在別10、處。6. 工作時發現劑量計記錄異常,應及時通知劑監員。7. 工作完畢后應清場,將帶有放射性的物件(包括籽源)清理后放在指定地點。8. 工作完畢后交還個人劑量計,登記當天累積劑量,同時檢測工作服等是否污染,超標者應及時去污,養成工作結束后洗手去污的良好習慣。十二、輻射事故處理及報告制度1. 可能發生輻射事故的原因:液態放射源倒翻、操作箱手套破裂、設備及人員嚴重污染;操作箱門未關,負壓消失形成正壓,操作箱內嚴重污染的液體大量揮發到箱外,被工作人員大量吸入;氣體排放系統高效過濾器全部破裂或檢修后未安裝,箱內嚴重污染的放射性物質揮發后直接排入廠外大氣中。2. 應及時報告劑監員及輻射安全負責人,組織人員11、撤離現場。3. 測量被污染人員污染部位及輻射水平,盡快去污。眼睛、口腔嚴重污染時應立即就醫。3.1 操作箱內發生的溶液倒翻事故,應及時吸干、擦凈,并檢查箱內負壓等是否正常。3.2 操作箱手套破裂時,應及時檢查操作人員手部污染情況。3.3 當放射性液體大量揮發到箱外,應及時測量空氣中放射性濃度。4. 測量事故地點輻射水平,尋找事故原因;確定污染范圍并去污,防止事故擴大。5. 收集與事故有關資料,分析事故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填寫放射性事故報告表。6. 根據衛生部、公安部衛監發1995第48號文放射性事故管理規定確定事故等級。7. 按照事故等級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接受指導。十三、放射性區域物品攜出控12、制區管理規定1. 放射性區域內含有易揮發的放射性碘125I物質,區內任何物件均有可能被放射性污染,隨意帶出放射性區域將可能涉及周圍非工作人員的輻射安全及環境污染。2. 任何從放射性區域帶出的物體(液體),均須經有關主管批準,并經當班劑檢人員測量輻射水平及表面污染情況。高輻射的物件需經屏蔽包裝后才能帶出,表面輻射水平超標的物件,應及時去污,達到合格后才能帶出。3. 攜出放射性區域的物件均須登記其攜出目的、去向、存放地點等。十四、環境核輻射監測管理規定1. 根據GB12379-90環境核輻射監測規定“對于放射性同位素利用活動,在正常運行條件下,其環境核輻射監測主要應針對放射性排出管的排放口或排放途13、徑進行”這一條文。本企業生產屬放射性同位素利用活動。因此,正常運行條件下環境檢測對象為:17m高煙囪排氣口空氣中125I放射性濃度以及低放廢水池排放水放射性濃度,其中空氣中125I濃度每年監測一次,低放水濃度在需要排放時監測,該二項工作應在當地環境監測部門監督下進行并寫出環境影響報告。2. 大氣中碘125I濃度限值為7Bq/ m3。十五、非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的管理規定1. 非直接生產人員和外來人員不準隨意進入生產區,直接生產人員不得將熟人帶入生產區參觀。2. 公司電工、檢修工如需進入生產區進行檢修時,應由生產部安排時間入內檢修設備或其他事項。3. 外來人員一般不予參觀,若需要進入時,應征得公司領導 批準方可進入生產區,并有專人陪同,并不能開啟設備操作。4. 經同意進入生產區人員,其更衣換鞋要求同操作人員按規定進行。5. 所有非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應先填寫非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登記表。離開控制區時還需登記劑量,測量體表污染水平,如有異常應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