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公司安全風險評價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4876
2023-11-15
16頁
117.89KB
1、化工公司安全風險評價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1、目的通過事先分析、評價、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實施管理關口前移,事前預防,達到消減危害,控制風險,遏制事故,避免人身傷害、死亡、職業病、財產損失和工作環境破壞。2、適用范圍適用于我公司所有生產經營區域。2.1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2.2常規和非常規活動;2.3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2.4所有進人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2.5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2.6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2.7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2.8企業周圍環2、境;2.9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等。3、職責3.1總經理負責本公司危險源辨識、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組織領導工作,負責建立安全評價小組,負責批準重大的風險清單。3.2 安全部負責組織本公司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組織風險評價小組確定重大及巨大的風險,提出重大事故隱患的整改方案,并對全公司的危險源的控制進行監督。3.3 安全部應確保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人員進行應有的培訓,以承擔指定范圍內的工作。3.4各部門對所轄范圍內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評價,并實施控制。4、風險評價的組織和管理4.1風險評價的組織4.1.1公司成立風險評價小組:組 長:總經理副組長:生產副總(分管技術、安全、生產)成 員: 工會3、人員、生產技術部人員、安全部人員、各車間部室主要負責人、專職安全員、設備員、工藝員、工段長、值班長、崗位班長主操作、副操作等。4.1.2各部門應成立由專業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參加的評價小組在部門負責人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同時應鼓勵其他員工參與危害和影響的確定。4.2. 風險評價的管理4.2.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4.2.2公司應通過各種途徑使風險評價工作小組成員接受必要的培訓,使其具備熟悉工藝技術、安全健康管理知識、法律法規要求知識、常用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方法和技巧能力。5、評價時機5.1 公司常規活動每年一次。(一般不超過12個月)。5.2 非常規活動開始之前,遇4、有下列情況應在開始之前:5.2.1 新建、改建、擴建項目。5.2.2 技術改進項目。5.2.3 生產設施的變更項目。6、評價準則6.1 有關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6.1.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6.1.2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344號);6.1.3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國務院令第397號);6.1.4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2006年3月30日山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6.1.5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實施辦法(國家安監局令第10號);6.1.6關于開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協調字200456號)5、;6.1.7安全評價通則(安監管技字200437號);6.1.8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導則(單位版)(安監管危化字200443號);6.1.9關于規范重大危險源監督與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監總協調字2005125號);6.1.10山東省工業壓力管道安全管理暫行規定(魯政辦發200854號);6.1.11“關于印發山東省重大危險源普查登記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魯安發200519號6.2 有關行業的規范,技術標準。6.2.1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6.2.2劇毒化學品目錄(2002年版)及補充和修正表;6.2.3危險化學品名錄(2002版);6.2.4石油化工可燃6、氣體和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設計規范(GB50493-2009);6.3 我公司的安全管理標準、技術標準。6.4 我公司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6.5 合同規定。7、評價方法及過程 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確定選擇:工作危害表分析 (JHA)的方法進行風險評價。7.1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應考慮7.1.1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7.1.2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a.正常狀態指正常生產時狀態b.異常狀態指生產活動中開車、停車、檢修等情況下的危險因素與正常狀態有較大不同的狀態c.緊急狀態指生產活動中出現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狀態7.1.3六種危險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7、險、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其他危險、危害因素7.2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的方法7.2.1 評價人員應根據所確定的評價對象的作業性質和危害復雜程度,選擇一種或結合多種危害識別方法,包括:安全檢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預先危害性分析、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5。7.2.2 在選擇識別方法時,應考慮: 活動或操作性質; 工藝過程或系統的發展階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統和危害的復雜程度及規模; 潛在風險度大小; 現有人力資源、專家成員及其他資源; 信息資料及數據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規或合同要求。7.2.3 各部門應首8、先制定安全檢查表(SCL)對作業環境、設備、設施進行危害識別,對工作活動、工藝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也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用其他的識別方法。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5。7.2.4危害識別、風險評價的步驟(參見附錄6)7.2.4.1按崗位劃分作業活動作業活動的劃分可以按生產流程的階段、地理區域、裝置、作業任務、生產階段劃分,或者將以上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劃分。如:開車、停車、設備檢修、突然斷電、斷水、機泵跳閘、正常操作、物料搬運、藥劑配制、取樣分析、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儲罐內部清洗作業、吊裝、動火、承包商現場作業等。7.2.4.2識別設備設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順序;廠址:地質、地形、9、周圍環境、氣象條件等;廠區平面布局:功能分區、危險設施布置、安全距離等;建構筑物;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裝置、化工、機械、電氣、特種設備等;作業場所: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低溫;工時制度、女工保護、體力勞動強度等;管理設施、急救設施、輔助設施等。7.3 識別危害根源和性質7.3.1 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考慮以下問題: 存在什么危害(傷害源) 誰(什么)會受到危害 傷害怎樣發生7.3.2 評估人員應通過現場觀察及所收集的資料,對所確定的評估對象,識別盡可能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包括:1)設施的不安全狀態,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計缺陷、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10、的缺陷;2)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錯誤動作、不按規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為(制造危險狀態);3)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的環境與條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動、濕度、輻射),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險氣體、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監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管理、作業人員安排、防護用品缺少、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7.3.3 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充分考慮發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質:1)火災和爆炸;2)沖擊和撞擊;3)中毒、窒息、觸電及輻射;4)暴露于化學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環境;5)人機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環境條件或位置的適宜度、重復性工作等);6)設備的11、腐蝕、缺陷;7)有毒有害物料、氣體的泄漏;8)對環境的可能影響等。7.3.4 危害識別應考慮由于過去或將來的運作、產品或服務可能造成職業安全健康及環境影響,包括以往生產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和影響,丟失、廢棄與處理活動等。同時也應考慮異常(包括啟動、關閉、維修、停機、工程開始/結束及其他非預期運行的情況)以及事故和潛在的緊急情況(如火災、爆炸、泄漏、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緊急疏散、人員傷亡或重大環境污染)。7.4 評價風險和影響評價小組應對所識別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學評價,確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響的最大范圍,以便采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措施,從而把風險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體步驟包括:12、7.4.1 評價發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點考慮危害發生的條件(比如正常、異常或緊急狀態發生)、現場有否控制措施(包括個人防護品、應急措施、監測系統、作業指導書、員工培訓)、事件或事故一旦發生,是否發現或察覺,同類事故以前是否發生過以及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參考附錄1);7.4.2 決定所識別的危害及影響發生的后果有多嚴重,重點考慮法律法規要求、傷亡程度、經濟損失、環境影響的程度大小、持續時間以及對本公司形象的影響(參考附錄2),如同時涉及到兩個方面,以高分為準;7.4.3 評價風險。結合所辨別的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嚴重性,并決定其風險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風險13、(參考附錄3),風險評價的結果可分為以下幾種: 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 (R=912) 重大風險(R=1516) 巨大風險 (R=2025)注:R=LS危險性或風險度(危險性分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發生事故的頻率)S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7.4.4 各部門對本部門的生產過程中所識別的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對中等以上的風險進行匯總,部門負責人審核后報安全部。7.4.5 安全部組織公司評價小組對各部門上交的危險源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本公司范圍內的重大及巨大的風險,編制重大風險清單下發至各部門。7.4.6各部門建立各部門的風險清單。7.5 風險控制7.14、5.1 風險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種控制措施的依據,各部門應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見附錄4)7.5.2重大或巨大的風險是公司制定目標及隱患治理的基礎及依據,安全部應組織制定控制目標和制定控制計劃(參考附錄4,下達隱患整改通知單,確定整改措施、整改責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資金,采取針對性的風險控制措施,消除、減少危害和影響,防止潛在事故的發生。責任部門整改完畢報安全部門進行落實和驗證。7.5.3各部門對評價的中等及以下的風險進行討論并制定出風險控制措施,并檢查落實。7.5.4風險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種對策:技術對策、教育對策、管理對策、個體防護。7.6重大及巨大的風險作為制定公司職15、業健康安全目標的基礎和依據。7.7常規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進行;非常規活動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在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如拆除、新改擴建項目、建維修項目、開停車、較重要的隱患治理項目和較重要的工藝變更、設備變更項目等)。7.8 安全部每年一次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應用效果進行檢查和評審。7.9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主要人員應受過專業培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7.10當產生下列情況時各部門應及時進行辨識與評價,將風險評價結果及風險清單報安全部。a.新工藝、新設備技改、技措項目b.法律、法規更新c.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d.相關方要求e.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16、整8、各車間、部室風險評價結束,寫出報告,本單位留存外,還應報公司安全部備案。9、附錄附錄1: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表附錄2: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及頻率表附錄3:風險評價表附錄4:風險控制措施及實施期限表附錄5: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方法簡介附錄6:評價過程圖附錄1: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等級標準5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作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危害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3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防裝置17、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附錄2: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別準則等級法律、法規、其他要求人財產損失/萬元停工公司形象5違反法律、法規合標準死亡大于50部分裝置(大于2套)或設備停工重大國際國內影響4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喪失勞動能力大于252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行業內、省18、內影響3不符合上級公司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截肢、骨折、聽力損傷、慢性病大于101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地區影響2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小于10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公司及周邊范圍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沒有停工形象沒有受損附錄3: 風 險 評 價 表嚴重性可能性123451123452246810336912154481216205510152025附錄4: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風險度(LS)等級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2025巨大風險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刻1516重大風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19、期檢查、測量、評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中等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2年內治理48可接受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要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4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無需采取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附錄5:評價過程圖:有關安全法律,法規要求公司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風險評價準則公司的安全生產方針目標:合同規定行業的設計規范技術標準劃分作業活動確定風險評價范圍與目標按生產流程的階段按作用任務按地理區域按生產/服務階段按裝置按部門作業環境中的不安全狀態危害辨識有害的作用環境人的不安全行為管理上的缺陷評價風險重大風險(15-16)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輕微或略小的風險()可容忍()確定是20、否可接受風險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兩年內治理立即或近期整改立刻實施期限指定風險控制計劃評審控制計劃的適宜性巨大風險(20-25)中等()附錄6: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方法簡介:1 工作危害分析(JHA)是一種較細致地分析工作過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項工作活動分解成幾個步驟,識別每一步驟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設法消除危害。1.1 分析步驟:a)把正常的工作分解為幾個主要步驟,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個詞說明一個步驟,只說做什么,而不說如何做;作業步驟的劃分應建立在對工作觀察的基礎上,并與操作者一起討論研究,運用自己對這一項工作的知識進行分析。b)對于每一步驟要問可能發生什么事故,給自己提21、出問題,比如操作者會被什么東西打著、碰著;他會撞著、碰著什么東西;操作者會跌倒嗎;有無危害暴露,如毒氣、輻射、焊光、酸霧等等;c)識別每一步驟的主要危害后果;d)識別現有安全控制措施;e)進行風險評價;f)建議安全工作步驟。2 安全檢查表分析(SCL)是基于經驗的方法,分析人員列出一些項目,識別與一般工藝設備和操作有關的已知類型的危害、設計缺陷以及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檢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對物質、設備、工藝、作業場所或操作規程的分析。編制的依據主要有:a)有關標準、規程、規范及規定b)國內外事故案例和企業以往的事故情況c)系統分析確定的危險部位及防范措施d)分析人個人的經驗和可22、靠的參考資料2.1 分析步驟a)建立安全檢查表,分析人員從有關渠道(如內部標準、規范、作業指南)選擇合適的安全檢查表。如果無法獲取相關的安全檢查表,分析人員必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和可靠的參考制定檢查表;b)分析者依據現場觀察、閱讀系統文件、與操作人員交談、以及個人的理解,通過回答安全檢查表中所列的問題,發現系統的設計和操作等各方面與標準、規定不符的地方,記下差異;c)分析差異(危害),提出改正措施建議。2.2分析要點a)安全檢查分析表分析的對象是設備設施、作業場所和工藝流程等,檢查項目是靜態的物,而非活動。故此所立檢查項目不應有人的活動。b)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時既要分析設備設施表面看得見的危害,又要23、分析設備設施內部隱藏的內部構件和工藝的危害。如:超壓排放;閥門等按裝方向;安全閥額定壓力;溫度、壓力、黏度等工藝參數的過度波動;防火涂層的狀態;管線腐蝕、框架腐蝕、爐膛超溫、爐管爆裂、水冷壁破裂;儀表誤報;泵、閥、管、法蘭泄漏、盤管內漏;反應停留時間的變化;防火、安全間距、消防道路與裝置和儲罐的距離;報警連鎖;防爆電器防爆問題、裝置區的非防爆問題;消防器材的數量;儀表誤差;安全設施狀況;作業環境等,在識別危害都應考慮到。c)檢查項目列出后,還應列出與之對應的標準。標準可以是法律法規的規定,也可以是行業規范、標準或本企業的有關操作規程、工藝規程的規定。檢查項目對應的標準可能不只一個。應該知道達不到標準就是一種潛在危害。d)列出標準之后,應列出達不到標準可能導致的后果,如中毒、窒息、機械傷害、物體打擊、火災、爆炸、淹溺、高處墜落、觸電、灼傷等。e)根據后果的嚴重性和發生的可能性判別風險的大小。f)根據評價的結果制定控制措施,控制措施不僅要列報警、消防、監測、檢查、檢驗等耳熟能詳的控制措施,還應列出工藝設備本身帶有的控制措施,如連鎖、安全閥、液位指示、壓力指示等。10、文件修改記錄序號版本號文件更改章節、條款號更改人更改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