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安全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5036
2023-11-15
18頁
70KB
1、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安全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市xx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安全管理制度急診科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一、嚴格執行患者識別制度,對就診患者施行唯一標識(醫保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卡編號、身份證號碼、診療號等)管理。二、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三、健全與完善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在采血、給藥、檢查、輸液、輸血及實施各種有創診療時,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禁止僅以房間號或床號作為識別的依據。四、建立“腕帶”識別標識制度,將“腕帶”作為辨識清創2、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的手段。五、危重癥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紅色腕帶,注明患者姓名、性別、臨床診斷。普診患者佩戴藍色腕帶,留觀患者佩戴黃色腕帶。六、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家屬)溝通,確保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七、在急診病人轉接等關鍵流程中,均要有對患者準確性識別的具體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急診科患者身份識別腕帶管理規定一、對意識不清、交流障礙、兒童、無自主能力的急危重癥患者必須使用“腕帶”,作為檢查前、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醫務人員辨識患者身份的一種必備手段,注意觀察腕帶處皮膚有無發紅、破損,詢問病人的自主感覺。二、對于無法進行患者身份確認3、的無名患者,需要在“腕帶”上注明“無名氏”+“住院號”作為身份識別的信息,進行診療活動時,需要雙人核對。三、急危重癥、普診收住院、留觀輸液的患者要佩戴腕帶。住院期間必須佩戴“腕帶”,出院時由護士為其剪斷、取下,同醫療垃圾處理。四、護士應用正楷字體認真、清晰、完整填寫腕帶內容,便于患者身份的準確識別。急診科查對制度(一)醫囑查對制度1.處理留觀醫囑時要記錄處理時間,執行者簽全名,若有疑問必須問清后方可執行。各班醫囑均由當班護士兩名進行核對。2.在搶救危重病人執行口頭醫囑時護士需要復述一遍,得到醫生確認后方可執行,并暫保留用過的安瓿。搶救結束后醫生及時補全醫囑,執行者簽全名,執行時間為搶救當時時間4、。(二)服藥、注射、輸液查對制度1.服藥、注射、輸液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十對:對姓名、床號、性別、藥名、劑量、濃度、用藥時間、用法及藥品批號、有效期。2.清點藥品時和使用藥品前要檢查藥品質量,有無變質、混濁、沉淀、絮狀物等,檢查標簽、有效期和批號,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3.清點藥品時和使用藥品前要檢查藥品外觀、標簽、有效期和批號,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4擺藥后必須經過第二人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5.對易導致過敏的藥,給藥前需要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使用毒、麻、限、劇藥時,要經過反復核對,用后保留空安瓿;靜脈用藥要注意有無變質、瓶口松動、裂縫。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時5、,要注意配伍禁忌。6.發藥或注射時,如患者提出疑問,應及時查清,無誤后并向患者解釋后方可執行,必要時與醫生聯系。7.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對因各種原因患者未能及時用藥者應及時報告醫生,根據醫囑做好處理。(三)輸血查對制度1.根據醫囑,輸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請單,需經二人核對患者姓名、診療號、血型(RH因子)、肝功,并與患者核實后方可抽血配型。2.查采血日期、血液有無凝血塊或溶血,并查血袋有無破裂。3.查輸血單與血袋標簽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含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報告有無凝集。4.輸血前需要兩人核對患者床號、姓名、診療號及血型(含RH因子),無誤后方可輸入。5.輸血完畢應保留血袋24小時6、,以備及時送檢。6.輸血單應保留在病歷中。(四)急癥清創患者核對制度1.術前準備時,應查對患者姓名、性別、診斷、清創手術部位(左右)。2. 查對無菌包內滅菌指示卡滅菌效果及手術器械是否齊全。(五)建立使用“腕帶”作為標識制度1.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應使用“腕帶”作為患者的識別標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患者。2.“腕帶”填入的識別信息必須經兩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要更換時同樣需要經兩人核對。(六)查對要求在抽血、給藥或輸血時,應至少要求同時使用兩種查對方法(不包括僅以房間號、床號作為查對的依據),并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經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七)與患者溝通在實施任何介入或其7、他有創高危診療活動前,操作者都要以主動與患者溝通的方式,作為最后查對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八)完善關鍵流程查對措施即在各關鍵的流程中,均有改善患者查對準確性的具體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文件。急診科患者轉接與登記制度1.醫護人員在各類診療活動特別是轉接病人時,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姓名、年齡等兩個項目核對患者身份,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并做好準確的信息登記。2.檢查患者、病情危重、意識障礙、不同語種或語言交流障礙等患者必須按規定使用“腕帶”標識。3.護士在為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核對。“腕帶”記載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等。48、.護士在給患者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識時,必須經雙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換時同樣需要經兩人核對。佩戴“腕帶”標識應準確無誤,注意觀察佩戴部位皮膚無擦傷、血運良好。5.介入治療或有創治療活動、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發放特殊飲食前,醫護人員應6.在診療活動前,實施者必須親自與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溝通,讓患者或家屬陳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床頭卡和腕帶,確認患者身份。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保證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7. 急診、病房、手術室、之間患者識別,必須有患者身份識別的如下具體措施:(1)急診科危重患者轉科: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診就診的復寫9、病例、入院病例;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病情、置管情況、特殊情況等,并填寫急診科危重患者轉接記錄單,并做好登記,無誤后方可離開。(2)門診急診患者與手術室、病房轉接患者: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診就診的復寫病例、入院病例;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包括患者自然情況、生命體征、意識狀況、皮膚完整情況、出血情況、引流情況等,填寫急診患者與手術室、病房轉接記錄單,并做好準確登記無誤后方可離開。急診病人與手術室、病房的轉接制度一、急診科與手術室的轉接(一)轉接制度1、需由急診科直接送手術室急癥手術的病人,手術科室醫師評估后先電話通知手術室做好準備,簡單介紹病人病情及注10、意要點。2、手術室護士接到電話通知后立即通知麻醉師并做好搶救及手術的準備工作,必要時通知二線值班。3、病人轉出前,急診科值班護士評估病人的一般情況、生命體征等,查對醫囑執行情況,檢查輸液通道是否通暢,協助病人做好各種必要的檢查并收集好結果,按照要求完善記錄。4、對病情危重或無陪護的病人,由急診科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派醫生及護士共同護送病人至手術室。5、急診科護士與手術室護士轉接好病人的門急診病歷及相關資料,并由醫生或急診科護士簡單口述病人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簡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搶救經過、所做檢查及結果,目前用藥情況、同時做好轉接記錄。6、手術室護士要認真聽取、接、11、查急診科醫生或急診科護士所交內容,并在轉接記錄本上雙方簽字,急診護士將治療用物整理帶回急診科。病人傷情復雜需要多科室會診搶救時,應立即通知相關科室醫生到達手術室搶救病人。(二)轉接流程急診科接診需緊急手術病人急診科電話通知手術室簡單介紹病情同時手術室做好搶救及手術準備手術醫師和急診護士評估病情完善術前準備和護理相關記錄手術科室選派醫生和急診科護士護送病人入手術室嚴格轉接并記錄施行手術 二、急診科與病房的轉接(一)轉接制度1、急診科接診的急危重癥病人待病情穩定后,需住院治療的,應及時收住相關專業科室,經治醫生應向病人(家屬)說明進一步住院治療的意見和必要性,并交代清楚轉運途中注意事項或可能發生的12、意外,由急診護士護送入病房。與病房值班護士轉接簽字。一般病人的檢查與入院,急診科護士應予以熱情指導,必要時予以護送。2、為保障急危重病人急救綠色通道暢通,急診科護士應電話通知相關科室做好優先檢查和收治病人住院的準備,并告知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簡要病情與護理措施,以便提前做好接待危重病人的搶救準備。3、病房護士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醫生,做好接診準備,根據病人情況準備好床單元及搶救用物(如心電監護儀、吸氧用物、吸痰用物)并檢查設備性能情況,主動迎接新病人。4、急診科護士護送危重病人到相關科室時,主動協助科室安排病人,轉接病人門(急)診病歷及相關資料。轉接病人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簡13、要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搶救經過、所做檢查及結果,目前用藥情況、所做檢查及結果、穿刺部位、各種管道及就診時間等。5、病房護士要認真聽取、接、查急診護士所交內容,在病人轉接記錄單上雙方簽字,急診科護士將診療用物整理帶回急診科。(二)轉接流程急診需轉入病房病人先告知病情及注意事項電話通知相關檢查科室及待住院科室簡要介紹病情相關病房做好準備工作急診護士護送病人檢查后送入病房嚴格轉接記錄病人入住病房急診病人與手術室、病房的轉接注意事項一、急診危重病人需入搶救室、手術室或相關病房治療時,均需由急診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方可轉運;急診病情平穩的一般病人需住院治療時,應由護士協14、助家屬辦理住院手續后再轉運病人。二、凡急診危重病人應執行綠色通道制度,醫護人員應電話通知電梯及ICU、手術室或相關病房,并攜帶搶救設備及藥品,由醫生護士共同轉運。三、凡經急診科轉至搶救室、手術室或相關病房的病人,無論是一般病人還是危重病人,到達相關科室后急診醫生及護士均應與科室值班的醫生和護士詳細轉接病人病情診療情況,包括:就診原因、就診時間、病情、初步診斷、相關用藥及處置、各種輔助檢查結果、各種導管及病人安全等。四、轉接完畢后,雙方在急診病人轉運轉接本上簽名并注明時間后急診醫護人員方可離開。五、急診“三無”病人需住院治療應由急診主治醫師通知總值班,由護士協助辦理住院手續,再轉運病人,并完成轉15、接。 “危急值”報告制度和流程1.為加強醫院管理,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療質量持續改進,醫院在借鑒國內其他醫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我院“危急值”報告制度和流程。2.“危急值”的定義:指當出現這種實驗和檢查結果時,患者可能處于生命危急的邊緣狀態,需要臨床緊急處理。3.危急值”的目的:第一時間將某一病人的某一項目或幾項檢驗、檢查“危急值”通知臨床,引起醫務人員的足夠重視,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醫療安全,維護生命安全。4.檢查、檢驗人員一旦發現病人檢查結果達到上述“危急值”,首先檢查標本質量和該項目的室內質控是否達標,確認無誤后再重復檢查。5.結果經審核后,屬門診病人的立即電話通知開單醫生,16、屬病區病人的立即電話通知該病區護士,護士復述無誤并確認后將病人信息和檢驗結果登記在統一的“危急值”登記 本上,由護士負責通知主管醫生或值班醫生,并記錄醫生姓名和通知發送科室人員姓名。6.值班醫生在接獲信息后立即做出相應醫學處置,同時報告上級醫生或科主任。需在6小時內在病程中記錄收到的“危急值”報告結果和所采取的相關診療措施。由于在檢驗、檢查時常存在一些影響和干擾因素,因此臨床醫師若發現“危急值”與臨床征象不符時,應及時與相關檢查科室溝通,再次確認,必要時重新檢查,避免誤診誤治。7.各臨床、醫技科室對所測定的臨床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的“危急值”均須記錄在案。8.醫務科、門診部對“危急值”報告制度的執17、行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科室月度績效考核。“危急值”報告項目及報告范圍第一條:實驗室“危急值”項目:項目 危急值范圍 成人標準 新生兒標準PPT 35秒APTT 100秒WBC 2.010*9/L,40.010*9/L 5.010*9/L,40.010*9/LPLT 30.010*9/LK+ 2.6mmol/L,6.5mmol/L 2.5mmol/L,6.5mmol/L(標本溶血除外) (標本溶血除外)糖 2.75mmol/L,22mmol/L 1.7mmol/L,14mmol/L總膽紅素342umol/L磷 0.5mmol/L鎂 0.5mmol/L,5.0mmol/LNa+ 120mmo18、l/L,160mmol/L尿素氮 35.6mmol/LPH(動脈血氣分析)7.0,7.6PO2 40mmHgPCO2 70mmHgBNP 400ng/L腦脊液涂片找細菌發現任何細菌、真菌及原蟲血液細菌培養血培養儀報警后,立即涂片觀察,發現有任何細菌第二條 放射科、CT室、磁共振室“危急值”項目1、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呼吸、心跳驟停者,即刻搶救并報告臨床科室;2、急性腦出血(大腦、小腦出血量超過20ml,腦干出血);3、大面積腦梗死;4、腦疝; 5、大量張力性氣胸;6、血氣胸;7、支氣管異物;8、重癥肺炎;9、大面積急性肺栓塞;10、大量心包積液;11、夾層動脈瘤、胸腹主動脈瘤;12、消化道穿孔;119、3、腹部實質性臟器破裂大出血;14、頸、胸椎椎體爆裂性骨折、脊髓損傷;15、可能危及生命的全身多處、多發骨折; 16、眼球內異物。 第三條 超聲科“危急值”項目1、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近段大動脈造成真腔狹窄的);2、大量心包積液;3、股靜脈及近心段大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4、外周動脈主干血栓形成(動脈閉塞的);5、腹腔內、胸腔內出血(中等量以上或疑有活動性出血的);6、胎盤早剝;7、晚期妊娠出現羊水過少并胎兒心率異常;8、懷疑宮外孕破裂并腹腔內出血。第四條 心電圖室“危急值”項目1、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發展期)。2、急性心肌缺血。3、各種嚴重心率失常(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2)陣發20、性室性心動過速(3)高于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4)病竇綜合癥(心室率35次/分鐘)。(5)快速心房纖顫(心室率150次/分鐘)(6)心室撲動,心室顫動。4、活動平板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心絞痛、血壓下降等)。急診科護理不良事件主動報告與管理辦法一、護理不良事件定義是指不符合常規的護理和治療,預期結果之外所發生的非正常時間,包括護理差錯及事故,嚴重護理并發癥(非難免壓瘡、靜脈炎等)、嚴重輸血、輸液反應、特殊感染、跌倒、墜床、管路滑脫、意外事件(燙傷、自殺、走失)等情況。二、不良事件分級1.警告事件:非預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進展過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喪失。2.不良事件:在疾病醫療過程中是因診21、療活動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機體與功能損害。3.未造成后果事件:雖然發生的錯誤事實,但未給患者機體與功能造成任何損害,或有輕微后果而不需任何處理即可完全康復。4.隱瞞事件:由于及時發現錯誤,未形成事實。三、護理不良事件報告流程1.發生不良事件后應在第一時間通知主管醫師(或值班醫師),配合醫師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患者的傷害程度,并在交班報告真實記錄病情變化、處理及護理措施。2.護士長應及時了解情況,于24小時內上報護理部并及時在護理單元內通報,以引起每位護理人員的重視。護士長一周內組織全體護理人員進行討論,確定不良事件級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對立即采取的措施、事件處理結果進行22、評價,同時制定整改措施,及時上報。3.護理部主任仔細閱讀報告表,對病區提出督導意見,評價整改效果。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定期進行根因分析,尋找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進行系統改進,修訂相關制度、流程,防范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四、管理加強對全院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習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提高護理安全意識,營造非懲罰性不良事件上報氛圍,鼓勵護理人員主動上報不良事件。1.對于主動上報不良事件的當事人或病區,應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2.對于主動上報他人(含院外)發生的護理人員,應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并給予鼓勵。對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杜絕護理不良事件發生者提出表揚。3.如發生護理不23、良事件后,相關人員不按照規定及時上報或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后果,醫院將視情節嚴重程度對責任人處以罰款或待崗、免職等處罰,并扣罰護士長當月津貼及績效工資。患者跌倒(墜床)報告制度與處理預案一、護理人員應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認真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跌倒(墜床)危險因素,填寫“防范患者跌倒(墜床)記錄表”。二、對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要及時制定防范計劃與措施,做好交接班。三、及時告知患者和家屬,使其充分了解預防跌倒(墜床)的重要意義,并積極配合。四、加強巡視,隨時了解患者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根據情況適當安排陪護。五、如發生跌倒(墜床)事件,應按照以下內容進行:(一)事件發生后,應首先將患者24、妥善處理,然后在規定時間內通報至護理部。通報應包含事件的人、事、時、地、物、導致因素、傷害程度、處置措施等,而后繼續檢測評估患者發生事件后對身體及心理的影響。(二)評估事件發生的原因。健康因素:如貧血、肢體殘障、中風、癲癇發作等;藥物因素:如鎮靜劑、利尿劑、輕瀉藥、血壓藥、降血糖藥、止痛藥等;環境危險因素:如地板濕滑、障礙物使患者滑倒;照顧者因素:如工作疏忽、技巧不熟練、不在床邊等;設備因素:如跨越床欄、床欄旁滑落、輔助器使用不當、馬桶旁等。(三)評估跌倒(墜床)引起損傷嚴重程度1.第一級損傷 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療與觀察的傷害程度。如挫傷、擦傷、不需縫合皮膚小撕裂傷。2.第二級損傷 需要冰敷、包25、扎、縫合或夾板等醫療或護理處置的傷害程度。如扭傷、大而深的撕裂傷或皮膚裂傷、小挫傷。3.第三級損傷 需要醫療處置及會診的傷害程度,會影響患者療程,造成住院天數延長。如骨折、意識喪失、精神或身體(心理)狀態改變。(四)跌倒事件發生后的處理預案1.跌倒事件發生后,先將患者妥善處置。2.立即通知值班醫師、病房護士長,于24小時內通報護理部。通報應包含跌倒事件的人、事、時、地、物、導致因素、傷害程度、處置措施等。通知家屬。3.評估患者發生跌倒事件后身體及心理影響。4.根據跌倒損傷程度,遵照醫囑采取一般傷口護理,或外傷縫合,或藥物調理,或隔離,或約束,或身體檢查,或轉病房,或院外會診。急診科壓瘡風險評估26、制度一、對新入患者、轉入、轉科、大手術的患者,護士應認真檢查皮膚情況,當面交清、確認并做好記錄、簽名。二、對高齡、消瘦、水腫、癱瘓、大小便失禁、昏迷、長期臥床等“壓瘡高危患者”,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應加強預防壓瘡護理措施,建立防范患者發生壓瘡記錄表,進行重點護理和監控。三、護士定期評估患者病情情況,做好護理記錄。護士長、科護士長、護理部加強追蹤監控與指導。四、做好患者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急診科壓瘡的認定與報告制度一、發現壓瘡后,首先評估壓瘡事件發生的原因。壓力因素:如長期臥床或長期坐輪椅、夾板內襯墊放置不當、石膏內不平整、皮膚擦傷;營養因素:如全身營養障礙、營養攝入不足等;27、潮濕因素:如皮膚經常受到汗液、尿液、各種滲出引流液等物質刺激;年齡因素:如老年人皮膚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萎縮等。二、評估壓瘡的嚴重程度1、淤血紅潤期:壓瘡初期。局部皮膚受壓,出現暫時血液循環障礙,表現為紅、腫、麻木或觸痛。此期皮膚表面無破損情況,為可逆性病變。2、炎性浸潤期:紅腫部位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靜脈回流受阻,受壓部位因淤血而呈現紫紅色,有皮下硬結和(或)有水皰形成。水皰破潰后,可見潮濕紅潤的創面,患者有疼痛感。3、潰瘍期:靜脈回流嚴重受阻,局部淤血導致血栓形成,組織缺血、缺氧。輕者表皮破潰后出現真皮層組織感染,淺層組織壞死,潰瘍形成;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28、向深部擴散,甚至到達骨骼,更嚴重者還可出現膿毒敗血癥。三、壓瘡時間發生后的處理流程1.24小時內通知護理部,并上報壓瘡管理小組,由壓瘡管理小組到科室核查。通報內容應包含壓瘡事件發生的人、事、時、地、物、導致因素、傷害程度、處置措施等,而后繼續檢測評估患者發生壓瘡事件后身體及心理影響。2.填寫“患者皮膚壓瘡報告表”。3.積極采取措施密切觀察皮膚變化,并及時準確記錄。4.當患者轉科時,請將報告表或記錄表交由所轉科室繼續填寫。5.當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將此表及時交回護理部。6.如隱瞞不報,一經發現與科室月質控成績掛鉤。7.對可能發生壓瘡壓力傷的高危患者實行評估,并給予預防措施。急診科壓瘡診療與護理規范29、一、壓瘡的定義機體某一部位因長期過度受壓,由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而導致的皮膚和深度組織的潰瘍。二、壓瘡的好發部位骶尾骨、踝骨、髂嵴、足跟、坐骨結節、左右耳廓、內外踝處、肋骨、股骨粗隆、踝關節內外側、面頰、肘、肩胛骨等處。三、壓瘡的臨床表現1、懷疑深層組織損傷:皮下軟組織受壓力或剪切力的損害,局部皮膚完整但可出現顏色改變,如紫色或褐紅色,或導致充血的水泡,與周圍組織比較,這些受損區域的軟組織可能有疼痛、腫塊、有粘膜狀的滲出、潮濕、發熱或冰冷。2、壓瘡期:在骨隆突處皮膚出現壓之不褪色的局限紅斑,但皮膚完整、深色皮膚可能沒有明顯的蒼白改變,但其顏色可能和周圍的皮膚不同,局部有紅、腫、痛、麻木感。3、30、壓瘡期:局部皮膚紫紅色,皮下有硬結、有水泡易破損;表皮和真皮缺失,在臨床可表現為粉紅色的擦傷、完整的或開放破裂的充血性水泡或表淺的潰瘍。4、壓瘡期:全層皮膚缺失,皮下脂肪層可見但是骨、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可有壞死組織但組織缺失的深度未知,此期也可包括瘺管和竇道。三期壓力性潰瘍的深度依解剖部位而異,如鼻子、耳朵、枕部、腳踝部因為沒有皮下組織故此部位的三期壓瘡很表淺;相反,脂肪肥厚的區域產生壓瘡時往往發展為很深的潰瘍。5、壓瘡期:全層組織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的暴露,創面可布滿壞死組織和焦痂,通常存在瘺管和隧道,甚至潰瘍深及肌肉和支持系統(如筋膜、肌腱、關節囊等)而并發骨髓炎。無法界定階段:全層傷31、口失去全層皮膚組織,潰瘍的底部腐爛(黃色、黃褐色、灰色、綠色、褐色)和痂皮(黃褐色、褐色、黑色)覆蓋。四、壓瘡的處理:1、運用Braden評分識別處于危險狀態的患者。2、對已經識別為處于危險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預防策略,包括:分析危險因素,降低壓力,防止再次受壓、評估營養狀況,糾正皮膚不良狀態、控制疼痛、避免過度的臥床休息和長期的坐位,保持皮膚的完整性。3、期壓瘡:加強防護措施,定期溫水擦浴,防止再次受壓,使之不再繼續發展,除去致病原因,增加翻身次數,避免摩擦、潮濕和排泄物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營養的攝入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水膠體或泡沫敷料外敷,加強交接班。4、期褥瘡:保護皮膚,避免感染。32、除繼續加強上述措施外,有水泡時,未破的小水泡要減少摩擦,防止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大水泡(直徑5mm)可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涂以潰瘍粉,用泡沫輔料或水膠體敷料覆蓋。5、期褥瘡:要盡量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減少滲出,以外科無菌換藥法處理創面,對壞死組織可用一些去腐生肌的藥物或水凝膠敷料清創并結合外科清創,創面新鮮后處理同期壓瘡。6、期壓瘡:應清潔創面,去除壞死組織,保持引流通暢,促進愈合,若已形成黑痂,則使用水凝膠+泡沫敷料或水膠體敷料;若有黃色腐肉,使用去腐生肌的藥物或水凝膠敷料+泡沫敷料;已形成竇道(潛行),滲出液多者用藻酸鹽填充條,滲出少者用潰瘍糊+泡沫敷料,感染創面可酌情用銀離子敷料抗感染。7、懷疑深層組織損傷和無法界定階段:先進性清創,然后根據各期特點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同時采取減壓措施,防止再次受壓。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8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