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住院病人醫療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6992
2023-11-15
19頁
48.57KB
1、醫院住院病人醫療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住院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住院病人應遵守住院制度,聽從醫護人員指導,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配合治療和護理,安心養病,確保安全。1、病人入院時,認真聽取入院宣教內容。 2、病人應遵守病房作息時間,保持病室內外環境整潔與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不在室內吸煙,不在病房內私自使用電器等。3、請不要隨意出入醫務人員辦公室,不得翻閱病歷,如有需要,請與主管醫生聯系,履行手續。 4、病人未經許可不得進入診療場所,不得動用醫療、護理設備以及進行任何護理技術操作。5、2、護士不得私自答應病人外宿,若有特殊情況需外出時,必須經科主任及主管醫生批準同意,并辦理請假手續后方可離開。 6、盡量少帶物品到病房,暫不用的物品,由家屬帶回,貴重物品不要帶入病房,如有特殊需要,請注意保管,手機等隨身攜帶。7、請愛護公共財物,如有損壞照價賠償。 8、休養期間,不要串房間,不要自行更換床位,如遇搶救危重病人需要更換房間,請服從值班醫務人員的安排。 9、看病要采用實名制。10、需留陪護者嚴格按醫囑執行。 11、請愛護公物,自覺節約水電,尤其是做到室內開空調請關好門窗,開窗通風時請關閉空調。 12、患者住院期間須留陪護。住院患者醫療安全管理措施一醫務人員執行查對制度管理措施 1.在標3、本采集、給藥或輸血前等給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如姓名、床號等(禁止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2.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3.關鍵流程:急診與病房、手術室;手術(麻醉)室與病房、產房與病房之間流程中患者識別措施。二、加強患者身份識別管理 1、醫護人員在各類診療活動中,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姓名、性別、床號3種方法確認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識障礙、圍手術期患者必須按規定使用“腕帶”標識。 3、護士在為病人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4、雙核對。4、在創治療活動、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發放特殊飲食前,醫護人員應讓患者或家屬陳述患者姓名,確認患者身份。 5、在診療活動前,實施者必須親自與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溝通,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保證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6、手術病人在轉運交接過程中,必須有患者身份識別的如下具體措施:(1)手術病人進入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給患者使用“腕帶”標識,寫清病人床號、姓名、性別、住院號、科別、血型后,與手術室護士交接并填寫病房與手術室對接單,無誤后方可進入手術室。 (2)圍手術期患者“腕帶”使用時間必須依據護理部規定,即手術前一日開始使用,手術后病情危重期間使用(直至改為二級護理),手術后病情穩定5、使用三日,結束后由病房負責護士核對后取下。 7、急診、病房、產房、手術室患者識別,必須有患者身份識別的如下具體措施: (1)急診科重危病人轉科: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病人在急診就診的復寫病例、入院病例;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包括病人一般資料、病情、置管情況、特殊情況等,并填寫急診科危重病人轉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 (2)門診急診病人與手術室、病房轉接病人: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病人在急診就診的復寫病例、入院病例;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包括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況、皮膚完整情況、出血情況、引流情況等,填寫門診急診病人與手術室、病房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 (3)6、病房與手術室轉接病人:病房護士認真查對,做好手術前準備;認真與手術室護士進行交接,內容包括:床號、姓名、手術名稱、生命體征、手術前準備、藥物情況等,并填寫病房與手術室病人對接記錄單。 (4)手術室與病房轉接病人:手術后,手術室護士仍應按識別卡與病區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寫手術室與病房病人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三、嚴格執行在特殊情況下醫務人員之間有效溝通的程序,做到正確執行醫囑,確保住院患者安全 1.正確執行醫囑,不使用口頭或電話的醫囑。 2.只有在對危重癥患者緊急搶救的特殊情況下,對醫師下達的口頭臨時醫囑、護士應向醫生重述,在執行時實施雙重檢查。3.接口頭或電話通知的患者“危急值7、”或其他重要的檢驗結果時,接收者必須規范,完整地記錄檢驗結果和報告者的姓名與電話,進行復述確認無誤后方可提供醫師使用。四、嚴格執行手術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術患者、手術部位及術式錯誤。 1建立與實施手術前確認制度與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確認手術必須的文件資料與物品(如病歷、影象資料、術中特殊用藥等)均以備妥。 2建立術前由手術醫師在手術部位作標識的即刻停制度與規范,并主動邀請患者參與認定,避免錯誤的部位、錯誤的病人、實施錯誤的手術。五、執行手衛生規范,落實醫院感染控制,防止院內感染 1制定并落實醫護人員手部衛生管理制度和手部衛生實施規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衛生設備和設施。為執行手部衛生提供8、必要的保障。 2制定并落實醫護人員手術操作過程中使用無菌醫療器械規范,手術后的廢棄物處理要遵循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防止院內感染發生。 3直接接觸病人前后,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后。4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后;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進行無菌操作前后,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后;當醫務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后。 5、出入隔離病房、重癥監護病房、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后;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9、品后;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污染物之后; 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6醫務人員手被感染性污染物以及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應當先用流動水沖凈,然后使用手消毒劑消毒雙手。醫務人員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當戴無菌手套,戴手套前后應當洗手,一次性無菌手套不得重復使用。 7手衛生應達到如下要求:I類和II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5cfu/cm2 。I類和II類區域包括普通手術室、普通保護性隔離室、供應室潔凈區等。 III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10cfu/cm2。III類區域包括換藥室、治療室、供應室潔凈區、急診室、化驗室及各類10、普通病房和房間等。 IV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15cfu/cm2。IV類區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傳染病科及病房。各區域工作的醫務人員的手,均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六、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的管理 1、環境要清潔。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半小時,須停止清掃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動,防止塵埃飛揚。治療室每日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一次。2、進行無菌操作時,衣帽穿戴要整潔。帽子要將全部頭發遮蓋,口罩須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應分別放置,無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氣中,必須存放于無菌包或無菌容器內,無菌物品一經使用后,必須在經滅菌處理后方可再使用,從無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11、放回無菌容器內。 4、無菌包應注明名稱、消毒滅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順序排放,以便使用,放在固定的地方。無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況下,可保存7天,過期應重新滅菌。5、取無菌物品時,必須用無菌鉗(鑷),無菌空罐打開后4小時更換一次。未經消毒的物品不可觸及無菌物或跨越無菌區。 6、進行無菌操作時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應更換或重新滅菌。 7、一套無菌物品,只能供一個病員使用,以免發生交叉感染。 8、無菌物品存放柜保持清潔,除治療室進行空氣消毒時可以打開柜門,其他時間應保持關閉狀態。一次性醫療用品放入無菌柜時必須拆去中包裝。9、各種消毒滅菌劑根據其性能及產品說明與要求配置,并按要求定時12、測試濃度,保證消毒滅菌效果。 10、所有消毒滅菌物品必須及時標明打開時間,并在規定時限內使用。七、醫療廢棄物的管理措施 (一)、醫療廢棄物的分類 1、使用后的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 2、各類敷料,使用后不回收的一次性醫療用品,如:引流袋、引流管、包裝袋,以及外科使用后的紗布等。 3、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生活廢物。 4、檢驗科、手術室、傳染科等使用后的一次性皮管及注射器。 5、鋒利物,包括使用后的針頭、刀片、安培、青霉素瓶等。6、病理科切片產生的廢棄物。7、手術后的醫療廢物。8、遺傳毒性廢物包括各種化療介入藥物及相關注射器等。9、放射性廢物。 (二)醫療廢物的收集和運送 1、醫療廢物和生活廢物應13、嚴格分類收集,各病區和科室指定專人負責分類收集、運送。 2、醫療廢物按指定的暫存處存放,運送工具和容器專用,每次用后必須消毒和清潔,用1000mg/1有效的氯消毒液噴灑消毒,半小時后清洗。3、禁止在運送過程中丟棄醫療廢物;禁止在非貯存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生活廢物處置。(三)醫療廢物的處置 1、院感科負責醫療廢棄物的處置、業務指導和監督。 2、生活廢物由專人負責運送到指定生活垃圾場填埋。 3、醫療廢物由專人管理,并送指定處置中心焚燒處理。 4、醫療廢物存放在專用房內,時間不得超過48小時,禁止醫療廢物露天存放。 5、一次性注射器、輸液管、輸血器經高壓、高溫毀形后由市衛生局指定14、的回收公司處罰。6、嚴禁任何個人和單位轉讓買賣醫療廢棄物。 7、嚴格執行醫療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實行醫療廢物登記制度,登記內容應包括數量、時間、種類、處置方法,并由經手人簽名。 8、如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時,應及時報告上級領導,并要采取減少污染擴散的緊急措施。(四)加強自身防護醫療廢棄物收集、處置的人員要加強防護,工作時應戴帽子、口罩,穿工作衣褲和手套。(五)檢查監督 總務科應定期對醫療廢棄物的分類、收集、運送、處置進行全程監管,相關科室和病區要高度重視予以協作,院感管科負責督促檢查和業務指導。八、用藥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病房藥柜內的藥品存放、使用、限額、定期檢查的規范制度;存放毒、劇15、麻醉藥有管理和登記制度,符合法規要求。 2、病房存放高危藥品有規范,不得與其他藥物混合存放,高濃度電解質制劑(包括氯化鉀、磷化鉀及超過0.9%的氯化鉀等)肌肉松弛劑與細胞毒等高危藥品必須單獨存放,有醒目標志。3、病區藥柜的注射藥、內服藥與外用藥嚴格分開放置,有菌無菌物品嚴格分類存放,輸液處置用品備用物品、皮膚消毒劑與空氣消毒劑、物品消毒劑嚴格分類分室存放管理。 4、所有處方或用藥醫囑在轉抄和執行時,都有嚴格的二人核對、簽名程序,認真遵循。 5、在下達與執行注射劑的醫囑(或處方)時要注意藥物配伍禁忌。6、病房建立重點藥物用藥后的觀察制度與程序,醫師、護師須知曉這些觀察制度和程序,并能執行。對于16、新藥特殊藥品要建立用藥前的學習制度。 7、藥師應為門診患者提供合理用藥的方法及用藥不良反應的服務指導。 8、進一步完善輸液安全管理制度,嚴把藥物配伍禁忌關,控制靜脈輸液流速,執行對輸液病人最高滴數限定告知程序,預防輸液反應。(三)備用藥品的檢查 1、科室護士長為所在科室藥品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監督科室管理藥品,指定責任感強的護士專門管理科內藥品,明確職責,定期全面檢查科內藥品。檢查頻率:護士每天對科室所有藥品數量進行交接檢查,護士長不定期抽查并每月全面檢查1次,總護士長每月督查并記錄, 2、建立藥品質量檢查記錄表,檢查者對檢查情況如實記錄。藥房人員每月不定期下病區抽查藥品管理情況,對于存在問題及時17、反饋給相應部門,做到層層把關。(2)檢查內容:包括藥品數量、藥物有無變質、變色等質量問題及有效期,任何藥品貯存盒上都標有有效期限,便于檢查者核對。對于效期6月且科內使用量少的藥品,及時提醒更換。(四)備用藥的使用 藥品使用按“領新用舊”原則,為杜絕科室藥品管理不當或更換不及時造成安全隱患或不良后果,科室應堅持批號舊的先用。 (五)備用藥的擺放 1、實行“一目了然”管理方法:藥品分類定位放置,通常將使用頻率高的藥物放在第一層,使用頻率少的藥物放在最上一層。 2、所有藥品貯存盒/瓶外標識清楚,便于清點,標識上內容:藥品名、劑量、單位、基數量及有效期)。3、基數藥品使用標志:基數藥品未使用時正向,使18、用后反向放置,便于提醒及時補充,各班清點時一目了然。(六)備用藥品的交接 建立“藥品基數交接記錄單”,做到班班交接、賬物相符、確保使用需要。白班夜班進行循環交接。(六)醫護人員的輸液安全 1、 臨床藥師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安全輸液相關知識的培訓:著重在靜脈輸液相關基礎知識;靜脈治療前的八項評估;各種藥物的PH值、滲透壓及對血管的刺激;各種藥物溶媒的選擇;常見的藥物配伍禁忌;輸液反應的觀察及處理等。做到人人重視,人人參與管理。 2、確保輸液用具安全 輸注藥物前必須認真檢查輸液用具有效期、包裝的完整性。如已過期則不可重新消毒再使用。(七)藥物的安全使用 靜脈輸液治療流程中藥物的領取、擺藥、配置、查對19、更換液體等步驟均存在安全隱患,必須確保每一個步驟安全,才能保證輸液的安全。 1. 醫囑查對 藥物在使用前必須由2人以上核對醫囑,確認醫囑無誤后才能執行。執行醫囑前需打印好輸液瓶簽、輸液卡、輸液執行單,由專人負責擺補液。 2 . 溶液查對 擺補液者必須認真檢查每一袋/瓶溶液的質量,確保它的安全性。為了避免出錯,我們規范了檢查溶液的流程。3.軟包裝溶液檢查方法 一擠二照三倒轉四復照:一擠:雙手用力擠壓軟包裝,檢查有無滲液,如發現有滲液,說明軟包裝已有裂縫,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二照:對光照看溶液的質量:認真觀察溶液有無沉淀、絮狀物、霉點等;三倒轉:將溶液上下倒轉后再檢查有無漂浮物或絮狀物;四復照20、:再一次對光照看溶液,檢查其質量。如檢查溶液時發現有異常馬上更換并上報護理部處理。 4. 瓶裝溶液檢查方法 與軟包裝溶液檢查法類似。方法:一擰二搖三照四倒轉:一擰:用母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輕輕地擰瓶塞,檢查其松緊情況,如不能擰動或輕微動視為正常,如輕輕一擰其活動度很大,則提示該溶液不能使用;二搖:輕輕地搖動瓶身;三照、四倒轉與軟包裝溶液檢查方法相同。5. 準確張貼輸液瓶簽 張貼瓶簽前必須認真核對溶液的名稱、濃度、劑量與瓶簽是否相符,核對無誤后才能張貼。 6.配藥 補液擺后,配藥者在配藥前必須再認真查對一次,確認藥名、濃度、劑量無誤后嚴格按無菌操作加藥,藥液盡量做到現配現用。 7.更換補液 更21、換補液時必須先檢查將要接瓶的補液有無混濁、沉淀等。查對相鄰二組補液有無配伍禁忌,如無才能接瓶,更換后應仔細觀察二者的反應是否有沉淀、混濁的現象出現,如有應馬上更換輸液管;對兩種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補液不能相鄰輸入,中間應有其他的液體間隔,如無其他補液,應用生理鹽水間隔。藥液輸入后,應密切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和不良反應。另外,換瓶/袋時需注意茂菲氏滴管及輸液管是否已空,防止空氣輸進病人體內導致空氣栓塞的發生。九、臨床實驗室危急值報告管理措施 1. 出現檢驗危急值后,按“臨床實驗室危急值報告管理規范”規定的步驟處理。 2. 加強危急值臨床應用的質量保證,質量保證措施按“臨床實驗室危急值報告管理規范”規定嚴22、格執行。臨床實驗室加強服務臨床的意識,及時與臨床和護理部門進行聯系溝通。 3. 檢驗、臨床人員熟練掌握各類檢驗項目的危急值,檢驗人員為臨床提供全面,細致的危急值數據的咨詢服務。4. 加強檢驗標本質量控制,嚴格按照標本質量控制標準,檢驗、護理人員及時向患者告知檢驗前準備、標本采集注意事項。十、防范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發生管理措施 1.對體檢、手術和接受各種檢查與治療患者,特別是兒童、老年、孕婦、行動不便和殘疾患者,用語言提醒、攙扶、請人幫助或警示標識等辦法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發生。 2.認真實施跌倒防范制度并建立跌倒報告與傷情認定制度。 3做好基礎護理,要配好用好護理人力資源,開放床位與病房,上崗護23、士配比為1;0.4。如果人力配備不足,管理者應及時進行人力危機值報告制度。4.加強護理人員教育和培訓,增強對高危患者評估及預防策略的意識。建立患者跌倒(墜床)預防及處理流程。加強患者和家屬的教育,包括跌倒危險、最大傷害及安全活動注意事項方面的教育。指導高危患者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5入院指導明確,讓患者熟悉床單位和病房的設置,知道如何得到援助。通過示范確定患者及家屬能正確使用呼叫系統。 6.指導家屬將床周圍的用品整理好,保持走道暢通無障礙。 7.提供光線良好的活動環境。夜晚巡視高危患者時,不要讓病房太暗,打開夜燈或衛生間的燈。 8. 將常用物品置放于病人視野內且易于拿取的范圍內。便器應倒空并置24、于適當位置。9.責任護士或夜班護士對高危情況(有跌倒史、意識障礙、65歲以上老年人、服用鎮靜劑、降壓藥等)的患者進行評估,在床頭卡上掛防跌倒、墜床標志。將評估情況告知家屬,留陪護監管,做好相關指導。 10.注意環境安全,走廊和洗手間設防滑標記。 11.教會患者輪椅、助行器的使用方式,使用輪椅時或上下床注意腳輪的固定,患者下床應攙扶。 12.對于有可能發生病情變化的患者,要認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訴患者體位不宜突然改變,以免引起體位性低血壓,造成一過性腦供血不足,引起暈厥等癥狀,易于發生危險。13.教會患者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最好先不要活動,應用信號燈告訴醫護人員,給予必要的處理措施。 14.在床上活25、動的患者,囑其活動時要小心,如有需要可以讓護士幫助。 15.對于有意識不清、麻醉后未清醒及年老者等,應拉起兩側床檔且固定好。對于極度躁動的患者,可應用約束帶實施保護性約束,但要注意動作輕柔,經常檢查局部皮膚,避免對患者造成損傷。 16.一旦患者不慎墜床或跌倒時,護士應立即到患者身邊,通知醫生迅速查看全身狀況和局部受傷情況,初步判斷有無危及生命的癥狀、骨折或肌肉、韌帶損傷等情況。17.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檢查,根據傷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時上報護士長。 18.加強巡視至病情穩定。巡視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向醫生匯報。十一、防范與減少患者壓瘡發生的管理措施 (一)好發部位壓瘡多發26、生于受壓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隆突處,并與臥位有密切的關系。 仰臥位時:好發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骶尾部及足跟處,尤其好發于骶尾部。 側臥位時:好發于耳廓、肩峰、肋骨、髖骨、股骨粗隆、膝關節的內外側及內外踝處。 俯臥位時:好發于面頰、耳廓、肩峰、女性乳房、肋緣突出部、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處。 坐位時:好發于坐骨結節、肩胛骨、足跟等處。(二)高危人群 易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或肥胖者;瘦弱、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患者;意識不清和服用鎮靜劑患者;癱瘓或水腫或發熱或疼痛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因醫療護理措施(如制動、行石膏固定、手術、牽引等)而活動受限者27、。(三)危險因素 易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包括:活動受限;體溫升高;意識狀態改變或感覺障礙;應用矯形器械;營養不良或水代謝紊亂;藥物影響;皮膚受潮濕刺激;全身缺氧。(四)壓瘡傷口評估評估內容: 1、傷口大小:(長寬)可用直尺測量傷口,頭到腳方向為長,左到右為寬。 2、深度:將無菌止血鉗直接放到傷口最深處,測量止血鉗與皮膚表面平起點到止血鉗頭的距離。 3、潛行深度:測量時將無菌止血鉗沿邊緣直接放入深至止血鉗能到的最深處,測量止血鉗與皮膚表面平起點到止血鉗頭的距離。4、組織形態:黑色結痂、黃色腐肉、紅色肉芽組織、表皮增生、傷口組織周圍硬度。 5、滲出液:粉紅血性、黃色澄清、黃膿、綠黃膿或褐色,氣味有:28、無味、臭味。6、傷口周圍皮膚或組織:正常、泡白、粉紅、深紅、紫色、黑色。(五)成立壓瘡管理小組 1、接到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后,在一個工作日(節假日除外)內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 (1)對帶入壓瘡患者,評估患者的皮損程度與預報記錄的符合程度;對被視為難免壓瘡預報者,應評估其皮膚的完整性; (2)評估壓瘡預防、處理措施的可行性及落實情況; (3)評估壓瘡預防、處理措施的記錄情況; (4)壓瘡的記錄情況。2、每周隨訪已發生壓瘡患者1-2次。隨訪時應做到: (1)指導創面處理和正確記錄壓瘡追訪記錄表。 (2)評估預防措施實施情況。 (3)創面愈合后,在壓瘡追訪記錄表上填寫轉歸情況;仍需追訪者,則29、移交科護士長追訪。3、統計和分析全院的壓瘡情況(分別在月、季、年)。 (六)科護士長每周追訪被預報為壓瘡高危患者1-2次。追訪時應做到: 1、評估病人皮膚完整情況、措施落實情況、護理記錄書寫情況、壓瘡轉歸情況。及時填寫壓瘡追訪記錄表并交護理部。 2、當患者病情好轉、轉科、出院或死亡時,依據護理單元壓瘡登記本記錄的轉歸內容如實填寫壓瘡追訪記錄表并交護理部。 3、若發生壓瘡,應即時督查相應措施并記錄落實情況,同時填寫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相應內容上報護理部,并電話通知院壓瘡管理小組。1、營養指導:良好的營養是創面愈合的重要條件,應給予平衡飲食,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入。對于營養不良以及長30、期臥床或病重者,應給予充足的營養,可補充瘦肉類等高蛋白食物;西紅柿、茄子、紅棗等高維生素膳食;不能進食者在營養師的指導下給予鼻飼,或采用支持療法。 2、保持正確的體位:增加翻身次數,避免局部過度受壓。因疾病所采取的被迫體位,應每半小時至2小時改變體位一次,減輕皮膚受壓時間。3、避免局部皮膚刺激:內衣柔軟、透氣,保持清潔干燥;床單整潔平整、無皺折、無碎屑;對大小便失禁者、嘔吐或出汗多者應及時擦洗干凈、更換衣服和床單;使用尿片者,必須保持尿片清潔、干燥,及時更換。 4、規范操作:使用便器時,應選擇無破損便器,不要強塞硬拉,必要時在便器邊緣墊上軟紙或布墊,以防擦傷皮膚;翻身時,動作輕柔,避免擦傷皮膚31、。正確實施按摩(壓瘡的預防詳見護理常規中護理操作規程褥瘡的預防、護理章節)。 5、遵醫囑實施抗感染治療,預防敗血癥。 6、加強心理護理疏導,鼓勵患者樹立信心,勤翻身。7、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壓瘡各期的進展規律、臨床表現以及治療、護理的要點,使之能重視和參與壓瘡早期的各項護理,積極配合治療。 十二、主動邀請住院患者參與醫療安全。 1.主動邀請患者參與醫療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術、介入或有創操作前告知其目的和風險,并請患者參與手術部位的確認。 2.藥物治療時,告知患者用藥目的與可能的不良反應,邀請患者參與用藥時的查對。 3. 告知患者提供真實病情和真實信息的重要性。 4.護士在進行護理和心理服務時,應告知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