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7101
2023-11-15
10頁
33.54KB
1、醫院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一、 首診負責制度1、所有到醫院門急診就診的患者均應得到有效的就醫指導,首診接診醫師應認真負責地進行診治,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不能處理的問題應及時請上級醫師診治。2、不是本科的疾病應認真及時轉診或請會診,并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清晰不得推諉患者,對于急診轉診值班醫師(120)應負責護送以免發生危險。3、所有收入各病區的患者均應得到及時的檢查治療,若發現本科不能處理的問題應及時請有關科室會診,必要時轉入相應科室進行治療并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清楚,2、若有本科相關的疾病應負責隨診繼承協助治療。二、 三級查房制度(1)科主任每周至少查房1次。(2)主任或副主任醫師查房每周至少1次。主治醫師查房每日1次。(4)住院醫師查房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對危重病人24小時隨時查房。(5)節假日查房每日2次,分別在上午正常上班1個半小時內,下班由值班醫生再查。(6)急診由門急診二線醫生或副主任醫師和一線醫師及實習醫師查房,每日常規查房2次,節假日在上班1個半小時以內進行查房。三、疑難危重病例會診討論制度1、 對疑難患者(1)、各病區收治的疑難病例應在各病區主任的指示下盡快完善各項檢查。(2)、全科每周進行1次疑難病例討論,各病區疑難病例必須提交全科病例討3、論,以最終確診并明確治療手術方案。討論須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相關醫師參加,病例中及記錄本中應詳細記錄。討論前經主治醫師應預備好相關材料,必要時檢索文獻。(3)、對科內討論不能明確診治方案的患者,應報告院方以組織全院或相關科室聯合會診或請院外專家會診。(4)、節假日或急診疑難患者,應由值班醫生向本級上級主管醫生匯報,醫師主持進行疑難病例討論,做好詳細記錄,并向科主任及院總值班匯報,以明確診治方案避免延誤病情。2、對危重患者(1)、各治療組(或病區)在病房主任或副主任醫師帶領下,應及時討論確定治療方案,并密切監護患者認真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記錄病程。(2)、在每日下午交接班時,當班醫生向科主任或值4、班醫生匯報病情,進行進一步討論,及時發現診治過程中的問題調整治療方案。(3)、交班后主管醫師及值班醫師應立刻落實科內討論意見,并于病例上記載。(4)、對于特別危重患者除以上討論外,應及時組織全科討論及相應科室的全院討論。四、術前討論制度(1)、每周定期不定期全科進行討論,由科主任直接領導對本周擬進行的大中型手術、有嚴重并發癥的手術、疑難手術進行討論。(2)、除提交全科討論的手術外,其它手術應在各病區進行由各科病區主任或病房組長主持。(3)、術前討論記錄前填寫“術前討論記錄單”由術者簽字。(4)、術前討論時,管床醫生應做到對術前討論患者準備必要充足的材料,包括化驗造影CT等,有重點地介紹病情,并5、提出自己或專業小組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必要時檢索有關資料。(5)、各級醫師充分發言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6)、科主任或臨床小組長最后指導完善制定出的治療方案。(7)、各級醫師必須遵守落實科主任制定的診療方案,并將討論結果記錄于記錄本及病例中。(8)、術前談話應有患者或本院高年資醫師,參加醫師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訴患者,及時解答患者的咨詢,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的后果。(9)、手術前由各病區醫師填寫手術通知單,病區主任或病房組長簽字,送交手術室統一安排手術。五、死亡病例討論制度對于死亡病例討論,應放在患者死亡后1周內在科內進行,由各病區主任及病房組長主持全體醫護人員參加。討論應6、涉及:回顧患者發病整個過程及治療經過,討論死亡原因,總結診治過程中的經驗及應該吸取的教訓等。死亡病例討論內容用專用記錄本記載.六、三查十對制度三查:擺藥時查;服藥注射處置前查;服藥注射處置后查。十對:對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和有效期。七、病歷書寫制度(1)、病歷一律用藍黑鋼筆書寫,字跡要清楚端正,內容要正確完整,文字簡練,不得隨意涂改、刪改、倒填、剪貼等。(2)、病歷書寫醫師簽全名。(3)、病歷和病歷首頁一律用中文書寫,疾病和手術分類名稱必須使用國際(ICD-10和ICD-9-CM-3)標準,或海內學術機構宣布的命名填寫,對無中文譯名的公認綜合征要寫英文全名。(47、)、術后化療的診斷首頁統一寫術后狀態,在首頁翻頁特別治療一欄處注明化療內容。(5)、病案中術前談話簽字,重要內容的談話簽字,以及出院診斷證實簽字必須由本院醫師承擔。(6)、病歷具有法律效力,如有重要的修改處,一定要簽名或蓋章以示負責。(7)、入院記錄、住院病歷應在患者住院后24小時內完成。實習醫師、進修醫師書寫的住院病歷,本院指導醫師應負責審查修改并簽名。危重急癥患者要及時書寫首次病程記錄,普通患者要求在8小時內完成。(8)、病程日志應詳細記錄記載患者全部診治過程,危重或病情忽然變化的病歷,應隨時記錄病情,平穩72小時后應23天記錄1次病程日志,慢性患者允許5天(含休息日)記錄1次。(9)、階8、段小結:第1次階段小結應在住院后4周末完成;以后每個月寫1次階段小結。(10)、轉科患者要求轉出科室寫“轉科記錄(轉出記錄)”,轉入科室寫“轉入記錄”,外院轉入本院的患者按新入院患者辦理。主管醫師換班時要寫“交班記錄”,接班醫師寫“接班記錄”。(11)、出院(包括轉院)病歷應于患者出院后48小時內完成,在逐項認真填寫病歷首頁后,主治醫師科主任審查簽名后方可歸檔。(12)、死亡病歷應于患者死亡后24小時內完成,要求保管好所有資料不得丟失。做好搶救記錄、死亡討論記錄和死亡記錄,凡做尸檢者應有詳細的尸檢記錄及病理診斷資料,納入死者病案。(13)、每一項記錄前必須有日期時間,用24小時法,阿拉伯數字順9、序書寫。醫療安全管理制度一、建立醫療安全目標責任制。1.應完善醫療安全責任制,使各科室(部門)和各級醫務人員做到層層對醫療安全負責。2.責任制應達到有責任目標、有實現目標的保障措施、有檢查考核辦法、有獎懲激勵制度等要求。二、醫療安全教育。1.目的目的旨在使醫務人員在思想認識上、職業道德上、應變能力上和保證醫療安全的心理狀態及技能上,排除各種主觀障礙。2.醫療安全意識教育:(1)樹立正確、積極的醫療風險意識;(2)增強醫療安全責任感,增強醫療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識;(3)克服自身及周圍有關方面存在不安全因素的自覺性和主動性。3.醫德與醫療安全相關教育:包括醫德理念與醫療安全、醫德規范與醫療安全和醫患10、關系與醫療安全等相關性的認識。4.質量管理知識與醫療安全相關教育:(1)醫療安全教育是質量教育的重要內容;(2)為保障醫療安全又需要掌握相關的質量管理知識,主要是醫療服務質量安全質量特性的內涵與外延知識、標準化管理知識和醫療缺陷管理知識等。5.醫療技術與醫療安全相關教育:應緊密結合繼續醫學教育,將醫療安全教育貫穿于醫學技術教育之中。三、醫療缺陷檢控與安全把關。1.醫療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特點。因此,必須時時處處進行缺陷檢控,加強醫療安全把關,以防患于未然。2.一般地說,醫療不安全事件均潛藏在日常的醫療缺陷之中,因此。強化日常醫療缺陷管理,既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卡緊醫療不安11、全事件源頭的重要對策。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建立健全各級衛生技術人員自下而上和各級行政組織自上而下對重大高難度或新技術措施進行安全把關的制度。四、重點病人醫療管理。傳統的醫療安全管理的主要對策是強調重點病人醫療管理。此對策是行之有效的,在全面系統的醫療安全管理中,仍需重視采用。五、重點科室(專業)及重點工作崗位和控制對象的醫療安全“包保機制”。醫療安全管理突出重點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建立重點科室(專業)及重點工作崗位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包保機制”。重點科室即通過科室安全評估發現醫療安全系數特低的科室(專業)、重點工作崗位和工作人員,對他們采取特別防范措施的有效辦法,就是指定各級領導和技術骨干實行一對一12、的指導、幫助和監督治理。六、不安全因素檢查消除措施。通過每年一度的醫療安全大檢查,以科室為單位評價不安全因素存在的程度,并對明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治理消除措施。七、醫療不安全事件易發境況的安全防范部署。醫療不安全事件易發境況是指夜班、節假日及其他容易發生醫療不安全事件的環境和情況。每有這種情況均應進行醫療安全防范的特別部署。醫療安全管理方法一、醫務人員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職業水平,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保護人民健康的神圣職責。二、遵守法律、法規,遵守技術操作規范。三、對急危患者,應當采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四、對毒、麻、精神藥品嚴加管理,按制度用藥。五、對醫療設備、電源、氧氣要定期檢查維修,嚴格按照規程操作。六、消防設備定期檢查。七、定期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八、各級各類醫務人員恪守職責,嚴防醫療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