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工作人員職業安全監測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7203
2023-11-15
9頁
29.50KB
1、醫院工作人員職業安全監測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職業安全監測管理制度第一條 為維護醫院工作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醫院工作人員中出現職業危害,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制訂本制度。第二條 職業危害指醫院工作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引起的傷害。第三條 醫院工作人員包括醫療、護理、醫技、藥技、行政、后勤等所有工作人員。第四條 對職業危害的預防,醫院以貫徹落實職業病防治法為主進行預防。第五條 各科室、部門應積極主動掌握工作環境下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職業防護措施,建立健全有科室特2、色和針對性的防護制度,嚴格操作規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第六條 對工作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險因素、危害程度及時告知員工,讓職工知曉職業危害有關情況。第七條 各科室、部門應提供符合防治職業危害的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防護用品。第八條 加強工作人員對醫療環境中職業安全防護教育。上崗前對職工進行醫院感染、職工防護、安全工作技術和方法等崗前培訓。醫院不定期進行職業衛生教育培訓,對員工進行有關知識培訓。第九條 醫院為職工提供員工保健體檢,并建立職工健康檔案,及時發現潛在問題,讓職工享受到有關的健康服務。第十條 要求職工本人加強防護,增強自身防護意識, 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凡違規操作,責任自負。第十一條 在發生3、職業病危害事件時,應在十二小時內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加強信息溝通與傳遞。信息上報內容包括:職業病危害概況、發生時間、部位以及事件現場情況、事件的簡要經過;已經采取的措施等。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按程序開展具體的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第十二條 事件發生后相關部門應及時調查事件的發生原因和事件性質,估算事件的危害波及范圍和危險程度,查明人員傷害情況,做好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第十三條 對已受損害的接觸者可視情況調整工作崗位,并予以合理的治療,促進職工康復。常見突發職業安全事件處理規定為維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感染疾病,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4、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等,制定本制度。1.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預防、檢驗等工作過程中,意外被HIV、HBV等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體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感染疾病的情況。2.醫務人員應當遵照標準預防原則進行防護,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感染性物質,醫務人員接觸這些物質時,應當采取以下防護措施:2.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上述感染性物質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2.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感染性物質飛濺到醫5、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感染性物質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隔離衣。2.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感染性物質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2.4被病人感染性物質污染的物品、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處理,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用于下一病人前應進行清潔和消毒。.小心處理銳器,防止銳器刺傷。3.1防止銳器刺傷的防護措施:3.1.1使用后的針頭或銳器立即扔進耐刺的銳器盒中;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3.1.2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3.1.3手持無針帽的注射器時,行動要特別小心。3.2醫6、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如銳器刺傷等)的應急處理程序: 3.2.1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傷口污血(注意應從身體近端向遠端擠壓),并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傷口和皮膚,禁止傷口的局部擠壓。3.2.2清潔后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包扎。3.2.3暴露者意外受傷后必須盡快報告科室負責人和有關部門(醫生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如實填寫艾滋病職業暴露人員個案登記表和職業暴露人員個案登記表,完成后資料交醫院感染管理科。3.2.4暴露者應根據職業暴露評估專家的評估意見,遵循自愿的原則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和跟蹤監測,監測期間發現異常情況盡快報告預防保健科。3.2.4.1發生艾滋病病毒7、職業暴露后:醫院職業暴露評估專家對暴露的級別和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進行評估和確定;暴露者根據評估專家評估意見,遵循自愿的原則實施預防性用藥;暴露者應分別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個月,12個月對HIV抗體進行檢測,并對服用藥物的毒性進行監控和處理,發現異常情況盡快報告預防保健科;3.2.4.2發生乙肝病毒職業暴露后:已知暴露者HBsAg陽性或抗HBs陽性,則可不予特殊處理;如抗HBs滴度低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加強乙肝疫苗1次(5g)。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陰性,盡快給暴露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種間期按第0-1-2-x8、x月執行;并分別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檢測乙肝兩對半,發現異常情況盡快報告預防保健科;不明確暴露者HBsAg或抗HBs是否陽性,立即抽血檢驗HBsAg和抗HBs,并盡快給暴露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據檢驗結果參照上述原則進行下一步處理。3.2.4.3發生丙肝病毒職業暴露后:暴露者應分別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檢測HCV抗體和HCV-RNA,發現異常盡快報告預防保健科; 如確定HCV感染盡快抗病毒治療。3.2.4.4 發生梅毒職業暴露后:長效青霉素240萬單元肌肉注射,每周一次,連續3周。 4.化學治療的防護管理4.1化學治療防護措施4.1.1化療科室護理人員要進9、行上崗前教育,定期進行防護知識講課,增強化療 病房護理人員的防護意識及防護知識。4.1.2化療病房配藥室要求配備必要的防護設施,配藥室要求能夠自然通風,有條件的應安裝排氣扇(或生物安全柜),最好由靜脈配制中心統一配制。4.1.3沖配規則包括:使用輸液泵和軟袋液體以減少空氣中有害物質排出;用水代替粉劑以減少沖配時氣溶和氣霧的外溢;必須打開粉劑安剖時應用無菌紗布包裹,溶解藥物時溶媒延瓶壁緩慢注入瓶底,待藥粉浸透后再行攪動,以防粉末外逸;抽取藥液時以不超過注射器容量的3/4為宜,并使用針腔較大的針頭抽取藥液,以防注射器內壓力過大,藥液外溢。4.1.4護理人員在配制化療藥及為病人進行化療藥物的穿刺注射10、時,應戴口罩、帽子及雙層手套;有條件應戴防護目鏡,穿防護服。4.1.5配制化療藥后的垃圾應按醫療廢物處理,裝入黃色垃圾袋,盛垃圾的容器要加蓋,防止化療藥物揮發于空氣中污染環境。4.1.6化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應馬上處理或應用加蓋容器。4.1.7嚴格化療藥物管理,設專人專柜保管,藥瓶有損壞應及時處理,防止污染環境。4.2化療藥物污染的應急程序4.2.1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被污染部位。如:操作中不慎將藥液濺到皮膚或眼睛,應立即使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如果溢出到桌面,應用棉紙或紗布吸附藥液,再用清水沖洗被污染桌面。4.2.2立即就診,根據造成污染的化學物質的不同性質用藥。5.接觸消毒液的防護措施5.1使用化學消毒劑時,護士應穿戴好手套、防護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時更換。5.2保證良好的通風環境。5.3遵守醫院或部門的劇毒、有害物質的保管規定;集中存放,容器密閉,并有顯著標志。5.4使用中的化學消毒劑容器加蓋;一些使用消毒劑集中的特殊部門如手術室、供應室、內窺鏡室的建筑應達到一定速度的通風排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