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院醫療廢物安全保障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7385
2023-11-15
12頁
94.02KB
1、衛生院醫療廢物安全保障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療廢物管理制度一、 目的為了加強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二、 范圍醫院所有的臨床、醫技科室、后勤服務保障部門。三、 職責1、 建立健全醫院的醫療廢物管理責任制,醫院院長為第一責任人,主管院長、科主任、護士長、實驗室負責人為本部門具體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各級人員切實履行職責,確保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2、 臨床醫技科室醫務人員負責垃圾的分類投放,清潔工人負責垃圾收集、包裝密封并運送到科室醫療廢物暫存點。3、物業公司專職人員(2、總務科監管)負責每天從醫療廢物產生地點(手術室等)將分類包裝的醫療廢物運送到醫院暫時貯存地點,并與產生點工作人員交接登記簽名,按要求存放。每天/隔天與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交接并做好交接記錄。每月收集各科室及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的交接記錄,并檢查數量是否一致。交接表保存3年。按要求為臨床科室提供合格的包裝容器。4、 藥劑科負責輸液瓶的回收及無害化處理。負責藥物性廢物的無害化處理。5、 核醫學科、檢驗科、實驗室負責放射性廢物、病原微生物標本的無害化處理。6、 醫療廢物管理部門負責對醫療廢物處理進行監督檢查及相關人員的培訓。四、標準1、臨床科室醫療廢物管理制度(1)科室主任為醫療廢物管理第一責任人。(23、)醫務人員負責垃圾的分類投放,科室清潔工人負責垃圾收集、包裝密封,污物袋裝滿3/4時即需包裝密封,分類投放于科室的暫時貯存地點,并做好交按記錄,交接記錄月底護士長簽名后一份交總務科統一保存,另一份物業公司存檔。(3)科室設感染性廢物收集桶(黃色污物袋)、銳器合(黃色)及生活垃圾收集桶(黑色污物袋),容器必須加蓋、防滲漏、防銳器穿透,各種污物桶要有明顯的警示標志。污物收集桶每周定期清潔消毒二次,有污染時隨時消毒。(4) 進行污物收集、處理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工作時應穿工作服、戴膠手套、穿膠水鞋、戴口罩、帽,必要時穿橡膠圍裙等。(5) 病人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帶針頭)、輸液器(帶4、針頭)、輸血器等用后直接投入銳器合。治療室加藥后的注射器可分離針頭后投入感染性廢物桶,針頭投入銳器盒。(6)未作回收的一次性衛生用品、醫療用品(包括指套、手套、吸痰管、陰道窺鏡、肛鏡、印模托盤、治療巾、皮膚清潔巾、擦手巾、壓舌板、臀墊等)、醫療器械等投放于感染性廢物收集桶 。(7) 使用后的針頭、縫合針、解剖刀、手術刀、備皮刀、手術鋸、采血后針頭、玻璃安培等直接投放于銳器盒。(8) 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 棉球、棉簽、引流棉條、紗布及其它各種敷料;廢棄的被服;其它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等,投放于感染性廢物收集桶。(9) 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投放5、于感染性廢物收集桶,按醫療廢物處理。(10) 輸血袋用后送血庫集中存放,到規定時間后投入感染性廢物桶,按醫療垃圾處理。(11) 各科室的污物在送出科室前,需用大污物袋密封包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上應系有中文標簽,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產生的科室、產生日期、類別、責任人及需特別說明的問題,醫療廢物必須加蓋運送。(12) 包裝物或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污染時,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13)各科室必須設專人負責醫療廢物的處理工作,污物交接要登記簽名,資料保存3年。2、 醫技科室醫療廢物管理制度(1) 科室主任為醫療廢物管理第一責任人。(2)醫務人員負責垃圾的分類投放,科室清潔工人負6、責垃圾收集、包裝密封,污物袋裝滿3/4時即需包裝密封。(3) 科室根據情況設感染性廢物收集桶(黃色污物袋)、銳器盒(黃色)、放射性廢物收集桶(紅色污物袋)及生活垃圾收集桶(黑色污物袋),容器必須加蓋、防滲漏、防銳器穿透,各種污物桶要有明顯的警示標志。污物收集桶每周定期清潔消毒一次,有污染時隨時消毒。(4)檢驗科應對病原體培養基、菌種、毒種保存液就地壓力蒸汽滅菌30分鐘后排入污水處理系統。(5) 各種廢棄的標本如尿、胸水、腹水、腦脊液、唾液、胃液、關節液等每1000亳升加漂白粉5g或健之素2g,攪勻后作用2-4小時后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痰、膿、血、糞及其它固體標本,可投入感染性污物桶按醫療廢物7、處理或加2倍量的漂白粉溶液或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健之素消毒液拌勻作用24小時。若肝炎、結核病者則作用時間應處長至6小時后倒醫院污水處理系統。可采用高壓消毒后按醫療廢物處理。(6) 污染的載玻片、玻璃試管、取血針等銳器投入銳器盒。(7) 一次性使用的輸液瓶(包括塑料及玻璃)由藥劑科回收按要求交定點的回收單位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8) 藥物性廢物由藥劑科根據藥物的性質及危害程度選擇下列方法: A、返還供應商; B、采用化學降解法; C、填埋、封存處理 D、少量的藥物性廢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廢物進行焚化處理,但應當在標簽上注明。(9)手術及其它診療過程中產生的廢棄人體組織、器官等,醫學實驗動物組8、織、尸體,病理切片后廢棄的人體組織、病理臘塊等用黃色污物袋盛裝密封送醫療廢物處理場轉交殯儀館處理。(10) 病理科廢棄的化學試劑,交由有資質的單位集中處理。(11)批量廢棄的過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學消毒劑及批量的含汞的體溫計、血壓計等醫療器具報廢時統一由藥械部收集,交專門機構處置。(12) 核醫學科產生的廢液,將廢液注入容器存放10個半衰期后,用紅色污物袋密封,按固體放射性廢物處理。(13)核醫學科的廢物袋、廢物包、廢物桶及其他存放廢物的容器必須在顯著位置標有廢物類型、核素種類、比活度范圍和存放日期的說明。內裝注射器及碎玻璃等物品的廢物袋應附加外套。(14) Bq量級以下且失去使用價值的廢棄密封9、放射源,必須在具備足夠外照射屏蔽能力的設施里存放、待處理。(15) 活度小于或等于7.4104Bq/Kg的醫用廢物,或廢物經衰變比活度小于7.4104Bq/Kg以下后,即可用紅色污物袋密封交醫療廢物處理中心按一般醫療廢棄物進行處理。(16)將廢棄的密封放射源及時退換給供應商。(17)各科室的污物在送出科室前,需用大污物袋密封包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上應系有中文標簽,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產生的科室、產生日期、類別、責任人及需特別說明的問題,醫療廢物轉運需加蓋。(18)包裝物或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污染時,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19) 各科室必須設專人負責醫療廢物的回收工作,10、污物交接要登記簽名,登記表每月由科主任審核后簽名交總務科統一存檔備查,資料保存3年。(20) 進行污物收集、處理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工作時應穿工作服、戴膠手套、穿膠水鞋,戴口罩、帽,必要時穿橡膠圍裙等。五、流程圖附件1 醫療廢物處置工作流程 六、表單及用物設備7.1 醫療廢物交接記錄表(見表一)七、相關文件 8.1醫療廢物分類目錄8.2醫療廢物管理條例8.3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附件1 醫療廢物處置工作流程 臨床、醫技科產生廢物 醫務人員 分類投放 黑色污物袋生活垃圾銳器合損傷性廢物黃色污物袋感染性廢物紅色污物袋放射性廢物 科室清潔工人污物袋裝滿月3/4時更換并密封污物袋 科室清潔工人 11、醫療廢物存放池科室污物存放處: 生活垃圾存放處 醫院專職人員醫療廢物處理資質公司處理表一:衛生院醫療廢物交接登記表科室: 20 年 月時間種類重量交接時間交收簽名接收簽名最終去向 護士長簽名:注:此表一式2份,每月由護士長簽名后一份交總務科存檔,一份科室保存,資料保存3年。醫療廢棄物安全管理應急處理預案 為了加強醫療廢棄物的安全管理,防止醫療廢棄物流失、泄漏、擴散。有效預防和控制醫療廢棄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特制定本預案如下:一、領導小組:組 長:副組長:成 員:二、領導小組工作職責:1、負責指導、檢查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及醫院內處置過程中的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2、負責指導、12、檢查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及醫院內處置過程中的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工作。3、負責組織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發生時的緊急處理工作。4、負責組織有關醫療廢物管理的培訓工作。5、負責有關醫療廢物登記和檔案資料的管理。6、負責及時分析和處理醫療廢物管理中的其它問題。 三、措施: 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當按照以下要求及時采取緊急處理措施:1、確定流失、泄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并極時呈報上級行政主管部門。2、組織有關人員盡快按照應急方案,對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3、對被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應當盡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4、及時對因醫療廢棄物致病的人員提供現場救援、技術指導和醫療救護。5、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物及受污染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置,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6、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7、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后再進行工作。處理工作結束后,由醫院醫務科、護理部、控感辦、供應室、物供科、物管科等相關科室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分析,對采用的防范措施加以評估,杜絕事件的再發生。 衛生院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