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行政區呼吸道傳染病應急處置操作規程(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18546
2023-11-23
15頁
45.50KB
1、市級行政區呼吸道傳染病應急處置操作規程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1 目的22 適用范圍23 人員職責24 工作步驟341疫情接收與核實3425防護級別44.3現場流行病學調查5433流行病學調查545控制處理946疫源地消毒處理105 后續處理126 支持性文件1368國家救災防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14 1 目的通過制訂呼吸道傳染病應急處置操作規程,規范我市的呼吸道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場處置工作,達到反應迅速、科學防治、處置高效的目的。2 適用范圍2.1適用于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突發公共衛2、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包括鼠疫、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肺結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紅熱、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以及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如不明原因肺炎、水痘、流感樣病例等。3 人員職責31應急隊長:負責對事件的核實和對應急隊員的管理及現場指揮、人員分工。32流行病學調查組:組長負責對事件提出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制定采樣方案,確定檢測項目,隊員負責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協助采樣并開列采樣單及檢測送檢單。33檢驗組:檢驗部門負責準備采樣器材、試劑,檢驗人員配合流調人員完成相關采樣工作并及時送實驗室檢測。34消毒組:組長負責制定現場消毒方案,指導消毒用藥劑量,檢3、查消毒效果。相關應急隊員服從組長指揮,依據工作步驟完成現場消毒處理工作,并做好消毒前、后環境樣品盼采集、編號、填寫檢測送檢單及時送檢。4 工作步驟41疫情接收與核實疫情值班人員或法定疫情報告人接到疫情報告后,均要詳細詢問并記錄報告人的聯系方式和事件經過,然后報告中心業務處,由業務處負責對報告信息分類處理。未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疫情、可疑院感事件、不明原因疾病等由流行病預防控制所或其它相關處所進行疾病檢診、流調、采樣、處置,流調及處置結果報業務處,同時提供所發生呼吸道傳染病的詳細個案流調資料及采取的措施,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要求,聯系人及聯系電話;對達到或可能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4、標準的事件,業務處立即向應急領導小組領導報告,得到指令后再電話報告市衛生局,同時通知值班應急隊隊長;應急隊隊長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全體應急隊員到指定地點集中,并安排應急隊檢驗組人員準備采樣用具,流調人員到應急庫房領取應急處置物資,消毒組人員著手準備消毒器材、藥品,30分鐘內做好相關工作,前往事發現場。4.2.1應急資料:工具書、各種傳染病診斷標準、相關技術資料、相關個案調查表、相關疫情的流調專用記錄表、消毒工作記錄、病人疑似病人隔離轉運通知書、病人疑似病人隔離控制通知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發疫情處置技術指導建議書等。4.2.2應急器材:體溫表、消毒棉花及酒精、噴霧器、滅菌粉片、消毒桶和消毒盆等5、。4.2.3采樣器具:靜脈采血器具、咽拭管、表面樣采樣管、取水瓶、食品袋等。4.2.4防護用品:防護服、防護口罩、全面型呼吸防護器、防護眼鏡、橡膠手套、鞋套、長筒膠鞋、醫用工作服、醫用工作帽、防蚤襪、三角頭巾。425防護級別4.2.5.l一級防護戴16層棉紗口罩(使用4小時后,消毒更換),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乳膠手套;必要時戴防護眼睛、穿長筒膠鞋、帶橡膠手套。適用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調查,麻疹、流感、流腮等病人和疑似病人的流調、消毒、采樣。4.2.5.2二級防護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層防護服、戴防護眼鏡和防護口罩(離開污染縣后更換),戴乳膠手套、穿鞋套;6、必要時應戴橡膠手套,穿長筒膠鞋。適用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人和疑似病人的流調、消毒、采樣。4.2.5.3三級防護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層防護服、戴全面型呼吸防護器(離開污染縣后更換),戴乳膠手套、穿鞋套;必要時應戴橡膠手套,穿長筒膠鞋;鼠疫防護必須扎三角頭巾、穿防蚤襪,袖口、領口必須扎緊,處置完畢后需進行滅蚤、消毒、沐浴更衣。適用于鼠疫、肺炭疽、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人吸痰、咽部采樣。4.3現場流行病學調查4.3.l現場負責人訪談:找到現場負責人了解事件情況,并查看現場,明確下一步調查控制工作內容和重點;必要時先向現場指揮提出應急控制7、措施,控制局面。4.3.2應急隊員分工:流調組分別詢問病人、病人家屬、密切接觸者、醫生、執法監督人員、其他相關人員;檢驗組立即收集患者或事件相關標本,防止標本流失;消毒組及時做好消毒準備工作,協助流調和采樣。433流行病學調查4.3.3.1全面收集信息:選用相應個案調查表,除詳細收集調查表中信息,盡量不留空白外,還要重點收集以下信息:是否有發熱:體溫,持續時間,體溫升降的影響因素;是否有皮疹:皮疹出現時間,部位,形態,持續時間,與發熱的先后順序,消退后是否有斑、點、痕;是否伴有上呼吸道癥狀:打噴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全身中毒癥狀:全身不適,全身疼痛,頭痛等;淺表淋巴或腺體:脹大,部位,8、大小,形狀,觸痛等;是否伴有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嘔吐方式,嘔吐物性狀),腹瀉(腹瀉方式,大便性狀,是否伴腹痛)等;查看臨床診斷及實驗室檢測結果:三大常規,肝腎功,胸片等;是否有人傳人線索或動物傳人可能:患者發病前所在地縣、單位、學校、家庭有無類似病例,患者發病后與之生活、工作、學習、娛樂中密切接觸的人員有無類似病人。是否有動物疫情發生或流行;一定要查找首發病例和典型病例;收集相關基礎信息:地理環境,衛生條件,醫療資源,影響范圍,所在家庭、單位、學校的人數等。4332核實診斷: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臨床診斷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與流行病學進行綜合分析作出判斷,4333類似病例檢索:一旦確定為具有傳染9、性的吸吸道疾病,必須立即著手對事發地所在縣域內人群的類似病例或有相似癥狀患者進行快速檢索。對學校、集體用工單位等發生的群體突發呼吸道疾病,使用快速流調檢索表對相關人群進行快速排查,必要時對學校或單位全部人員進行排查,排查時要問癥狀、測體溫、查體征,對可疑癥狀者進行登記。4334建立病例定義:根據首發病例、典型病例的疾病特征及上述排查的結果,確定該起事件病例納入標準病例定義,再根據病例定義對4333檢索結果進行病例篩選。4335統計描述分析,確定暴發或流行的存在:統計篩選確定的病例數,描述發病特征(三間分布);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立即電話向業務處、應急領導小組領導報告疫情,隨后填寫突發10、事件報告審批表,撰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初次報告。4336病因調查及補充調查:突發事件發生即要提出多種病因假設,著手病因追蹤調查,查找流行病學、生物學、理化學病因及最終來源;在控制處理過程中,不斷對前期流調工作進行補充、完善,對控制措施提出改進意見。44現場樣品采集: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臨床診斷及臨床實驗室檢查結果與流行病學調查進行綜合分析作出判斷,決定本次疫情所采樣本的人員和種類,立即進行樣本采集(如:血、鼻咽拭子、腦脊液、皮疹液等)后,由流調人員開列檢測送檢單送實驗室作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確診。441如懷疑:鼠疫、麻疹、流感、SARS、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一采急性期(發病7天內)靜脈血5m11、L(不抗凝)、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標本(氣管分泌物、氣管吸取物)、20天后采恢復期靜脈血5mL,442如懷疑:流腦一采腦脊液(醫院配合)、靜脈血、咽拭、皮疹涂片;伴隨有消化道癥狀者采集嘔吐物、排泄物、肛拭;443如懷疑:手足口病一有明確腦膜腦炎或腦炎癥狀采集腦脊液(急性期)lmL,血清(病后5天內、5-15天、發病3周后)各1ml,糞便(急性期)l份,有出疹癥狀者采集血清和咽拭。444樣品送檢:樣品采集后,盡快送實驗室檢測,收樣人員核對采樣單和送檢單,完善交接登記手續;445必要時對消毒前后采樣檢測,評價消毒效果或對消毒藥物進行抽樣,檢測有效成份含量。446各類樣品應按規范要求采集、保存,確保生12、物安全,務必在最短時間內送至實驗室。45控制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中應堅持“控制優先原則,尤其在事發之初,控制現場局面、控制事態擴大應放在首要位置;到達現場的應急隊應根據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及時提出調整工作重點的技術建議,填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指導建議書”,一式兩份,一份送達有關單位或部門,另一份存檔。451現場分縣:甲類傳染病及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可分紅色、黃色、綠色三類警戒縣,其他疾病可分為隔離縣和非隔離縣,離開各縣均需經消洗處理;應注意將公眾、新聞記者、觀光者及其他試圖進入現場的無關人員控制在綠色警戒線以外,并做好群眾疏散工作。452隔離治療病人;甲類或按甲類管理的傳13、染病到指定隔離地點隔離,乙、丙類傳染病原則上可以居家隔離,對于影響大、條件許可的乙丙類傳染病暴發疫情也可以集中隔離病人、疑似病人、醫學觀察病例嚴格分縣隔離,設置隔離標識,禁止人員交叉流動;較大規模暴發疫情要有專人負責隔離縣管理;及時開展相關樣品采集和臨床檢驗,評價治療效果。參與鼠疫、SARS防治的工作人員,需隔離觀察一個最長潛伏期。453醫學觀察:對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的原則是“宜散不宜收”,特殊緊急情況除外。454服預藥物:對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一般不主張服用預防藥物如大鍋中藥。對疫苗可預防疾病,如麻疹、風疹等的密切接觸者可考慮使用丙種球蛋白,麻疹、流腮、水痘等傳染病的一般14、接觸者可選擇應急接種。455加強通風換氣:是呼吸道疾病預防與控制的有效手段。456加強疫情監測與報告:臨近各醫療衛生單位加強痰l青巡視、檢診、報告;學校嚴格開展學生晨檢,必要時開展晚檢;實行定時疫情報告制,必要時實行零報告制。457加強健康教育:針對性開展衛生防病知識健康教育,發放健教處方。46疫源地消毒處理通風換氣是呼吸道疾病預防的重要措施,必要時按以下方法對污染物品或場所進行消毒處理。461空氣消毒:可采用過氧乙酸噴霧或薰蒸、紫外線消毒、臭氧消毒器等進行處理,30分鐘后開門窗通風換氣。462地面及物體表面: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以后可用清潔水清潔處理15、。463有污染的衣被(有明顯血、膿、便污染的衣被):在用熱水洗滌前,先用冷洗滌液或12冷堿水將血、膿、便等有機物洗凈,將該洗液煮沸消毒,再按用含二氧化氯或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洗衣粉溶液洗滌30min60min,然后用清水漂凈;鼠疫、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污染物就地就近焚燒深埋處理。464一般衣被的洗滌消毒(指無明顯污染及無傳染性的衣被):將衣被收集袋打開,棉質衣被用1消毒洗滌劑70以上溫度(化纖衣被只宜4045)在洗衣機內洗25min,再用清水漂洗。465傳染病房和燒傷病房的衣被,必須用含二氧化氯或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洗衣粉溶液洗滌30min60min,然后用清水漂凈。4.6.6餐16、飲具消毒:消毒方法可選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溫度為100)、煮沸消毒15min、遠紅外線消毒箱j溫度達到125C,維持15min,消毒后溫度應降至40以下再開箱,以防止碗盤炸裂、自動沖洗消毒洗碗機消毒、用25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20min-30min。4.67尸體的處理:甲類傳染病或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含疑似病例)死亡尸體應立即消毒,以浸有2000mgL3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或O5過氧乙酸棉球將口、鼻、肛門、陰道等開放處堵塞,并以浸有上述濃度消毒液的被單包裹尸體后裝入不透水的塑料袋內,密封就近焚燒、深埋。朊毒體病死者尸體以同樣方法處理,但消毒劑改用lmolL的NaOH液。4.17、6.8現場廢棄物處置:吞紡布帽子、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污物袋內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廢棄標本如尿、胸水、腹水、腦脊液、唾液、胃液、腸液、關節腔液等每lOOmL加漂白粉5g或二氯異氰尿酸鈉2g,攪勻后作用2h4h倒入廁所或糞池內:痰、膿、血、糞(包括動物糞便)及其它固形標本,焚燒或加2倍量漂白粉溶液或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拌勻后作用2h4h,若為肝炎或結核病者則作用時間應延長至6h后倒廁所或化糞池,所有現場廢棄物均需經過嚴格消毒處理,有條件的可以焚燒處置。4.6.9媒介生物殺滅處理:呼吸道傳染病中的鼠疫可通過蚤傳播,因而需進行殺蟲處理,可用溴氰菊酯(敵殺死)、氯氰菊酯(興棉寶)、戊氰菊酯(速滅殺丁)18、等處理。5 后續處理51每次實施防治處理后應立即進行手清洗和消毒。52消毒清洗防護用品、用具、車輛。5.3應急物質清理歸還:應急隊現場處置結束后,應現場對應急物資進行清點,未污染物品可直接歸還到應急庫房;不能在現場處置的污染物品用污物袋收集后集中統一處理,不可回收的一般性污染物可按醫療垃圾處理,傳染性污染物應焚燒或消毒后按醫療垃圾處理,可回收的隔離服、工作衣、鞋帽等物品回到中一心后交由專人消毒清洗,消毒清洗后應急物資及時送回應急庫房。54疫情處置書面報告撰寫:按照應急值班電腦內的撰寫格式書寫。5.5疫情報告信息發送:所有調查結果、檢驗結果由業務處向外發出,其他業務部門或個人均不得向外報告;業務處將收集的疫情信息及時向中心領導和市衛生局報告,經領導批準后向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突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任何部門或個人均不得向新聞媒體提供事件的個案信息、預警信息。6 支持性文件6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 6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3年6月9日) 63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64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66四川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防案(試行) 67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68國家救災防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 69疫源地消毒總則610衛生部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