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工程箱涵設計說明.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1258
2023-11-23
4頁
48.74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高速公路工程涵洞標準施工圖紙說明文本CAD全套資料
1、說 明一、 技術標準與設計規范1、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2、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3、 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 D61-20054、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5、 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6、 公路涵洞設計細則JTG/T D65-04-20077、 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 B07-01-20068、 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D63-20079、 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 004-89二、 技術指標1、 跨徑:2.0、4.0、6.0m (本圖中跨徑均為凈2、跨徑)2、 斜度:045,5一級(涵洞軸線與路線法線之夾角)3、 荷載等級:公路 級4、 結構設計安全等級:三級5、 跨徑組合:凈跨徑L0(m)凈高H0(m)涵頂填土高度(m)2.002.00.53.53.56.04.003.0、4.06.003.0、4.0、4.5、5.0三、 主要材料結構部位石 材混 凝 土鋼 筋涵 身C35HRB335沉降縫擋土塊C35HPB235八字翼墻墻身C20八字翼墻基礎C20一字翼墻C35HRB335帽 石C20注:1)HPB235和HRB335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分別采用195MPa和280MPa;2)洞口鋪砌及隔水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C20、MU30片石砼或3、C20素砼。3)素混凝土和片石混凝土的強度設計值按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 D61-2005)的要求取用,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設計值按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的要求取用;4)混凝土在最大水膠比、密實度、最小膠凝用量、最小保護層厚度等方面須滿足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 B07-01-2006。四、 設計要點1、 計算假定與參數:1) 本圖冊采用無壓力式箱涵設計,洞口型式為八字翼墻和一字翼墻,如采用其它形式時需要另行設計。2) 單孔箱涵按箱形框架計算內力,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分別進行計算和驗算。頂板、底板和側墻均按偏心受4、壓構件配筋。配筋除滿足受力要求外,還需滿足裂縫要求和規范規定的最小配筋率。3) 涵身荷載:涵頂恒載計算填土土柱重量,按新填土情況計算,對涵洞的豎向和水平壓力分別乘以K、系數,填土重力密度為19KN/m3,填土內摩擦角30;活載計算按30擴散分布,本圖冊涵頂填土高度均大于0.5m,故不計活載沖擊效應;地震主動土壓力按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第3.1.6條考慮,取基本烈度8度的非浸水情況,地震角3進行計算;水平地震慣性力按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第5.2.3條考慮。在地震液化地區,涵洞基礎應與路基加固措施同時考慮。箱內外溫差變化值取15。4) 斜涵涵身視為正交涵洞簡化計算,計算跨徑與涵洞長度方向垂直。斜交5、涵洞的車輛荷載沒有正交涵洞集中,故此種簡化計算是安全的。斜涵中部主筋布置方向與涵洞長度方向垂直(稱為正布鋼筋),而兩端各取一個呈梯形的平面作為斜布鋼筋部分,頂底板主鋼筋按逐根增大偏斜度布置(稱為斜布鋼筋)。5) 當通道涵周邊的地下水位高于涵底標高較大時,應考慮地下水的浮力影響,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做專門的抗浮設計。6) 根據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第3.3.4條的有關規定對地基承載力容許值進行適度修正,本圖冊按一般黏性土進行深度修正(寬度修正系數K1=0,不進行寬度修正),深度修正系數K2取值1.5,對應涵洞基底持力層為原狀土層;當為其他土層時,需重新進行計算修正,根據第3.3.4條規定進行深6、度和寬度修正。7) 箱涵設定環境等級為C級,對于特殊環境的作用等級,建議按相關規范進行特殊設計。2、原材料要點:1) 原材料應有供應商提供的出廠檢驗合格證明書,并應按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規定的檢驗項目、批次規定,嚴格實施進場檢驗。2) 水泥應采用品質穩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硅酸鹽水泥,堿含量不宜大于0.60%,熟料中C3A含量不應大于8.0%。其余技術要求尚應符合GB 175的規定,不應使用其它品種水泥。3) 細骨料應采用硬質潔凈的天然中粗河砂,也可使用經專門機組生產、并經試驗確認的機制砂,其細度模數宜為2.63.2,含泥量不應大于2.0%,泥塊含量不應大于0.57、%(高性能混凝土),其余技術要求應符合JTG E42的規定。4) 粗骨料應采用堅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空隙率宜小于40%,壓碎指標宜小于20%,粗骨料母巖的抗壓強度與混凝土設計強度之比應不小于1.5,含泥量不應大于1.0%,泥塊含量不應大于0.5%,針片狀含量宜小于10%;粒徑宜為5mm20mm,連續級配,最大粒徑不應超過25mm,且不應大于鋼筋最小凈距的3/4。其余技術要求應符合JTG E42的規定。5) 選用的骨料應在施工前進行堿活性試驗,應優先采用非活性骨料。不應使用堿-碳酸鹽反應活性骨料和膨脹率大于0.20%的堿-硅酸反應活性骨料。當所采用骨料的堿-硅酸反應膨脹率在0.10%0.20%時8、,混凝土中的總堿含量不宜大于3.0kg/m3,且應經堿-骨料反應抑制措施有效性試驗驗證合格。6) 混凝土拌和及養護用水應符合JGJ 63的規定要求。7) 混凝土拌和物中各種原材料引入的氯離子總量不得超過膠凝材料總量的0.06%。8) 帶肋及光圓鋼筋性能應符合GB 1499的規定。9) 混凝土礦物摻和料應采用性能穩定的粉煤灰,粉煤灰氯離子含量不宜大于0.02%,其余性能應符合GB/T 1596中I級粉煤灰的規定。10) 外加劑應采用品質穩定、且與膠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產品。減水劑宜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性能指標應符合混凝土外加劑(GB 8076)的規定,減水劑摻量以及與水泥的適用性應由試9、驗確定。引氣劑和膨脹劑應分別符合混凝土外加劑(GB 8076)和混凝土膨脹劑(GB23439)的要求。3、構造設計要點1) 斜涵斜度較大時,洞口的端涵身處于兩側土壓力不平衡狀態,因而可能產生涵身向土側壓力較小的一側滑動(平移或平面轉動),故采取在端涵身設置抗滑鍵的措施。2) 本圖冊的洞口形式分為八字翼墻和一字翼墻兩種型式。八字翼墻與箱涵的斜交角度完全匹配,即為045,一字翼墻適用于025的箱涵,兩種洞口型式可自行選擇使用。3) 洞口八字翼墻的地基承載力要求詳見“鋼筋混凝土箱涵八字翼墻洞口構造圖”中的地基最小承載力表。4) 基底換填材料的選用要求:當基底承載力要求200Kpa時, 換填材料可采用10、砂礫,當基底承載力要求200 Kpa時, 換填材料要求采用級配碎石。5) 施工時涵洞應設上拱度,除高填土和長、大孔徑涵洞需要計算外,一般涵洞的預設上拱度,可按下表的規定設置。但入口流水槽面的高程不宜低于涵身中部流水槽面的高程?;淄令悇e上拱度(mm)碎石土、礫砂、粗砂、中砂、細砂H/80半干硬狀態的、硬塑狀態的黏性土及老黃土H/50注:1)H為路線中心線處自涵洞流水槽至路面頂面的高度,單位為mm;2)當設計有規定拱度時,按照設計辦理;3)基底土屬軟塑狀態的黏性土或新黃土時,上拱度可適當加大;4)基底土為巖石、涵洞頂上填方厚度不足2m以及涵身坡度較陡的涵洞(5%),可不設上拱度。4、適用條件:111、) 箱涵主要適用于軟土地基、經處理后承載力仍偏低的特殊地基及受路面標高、洞口兩端連接線標高限制導致建筑高度受限的通道涵。2) 涵洞洞口處的路基邊坡應與涵洞所在路段路基邊坡保持一致,本圖提供了八字翼墻按1:1.5邊坡進行設計的尺寸,如邊坡坡率為其它值時需要另行設計。3) 當涵洞縱坡5%時,按陡坡涵設計,應充分利用地形和地質條件,做到經濟合理,并注意結構的穩定性。進出水口設置消能措施,如跌水井、急流槽等形式,應結合具體工程需要補充設計。4) 汽車荷載為公路級時可參照使用。5) 本圖冊適用于涵頂填土高度0.56m的箱涵設計。6) 本圖冊箱涵適用于3種型式:通道箱涵、過水箱涵、過人兼過水箱涵。五、 施12、工注意事項1、 涵洞放樣時,應認真核對進出口標高及角度,若發現與實際溝渠底標高、角度差異過大或涵底地面與設計圖紙出入較大時,應及時予以調整。2、 箱涵施工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A和涵身混凝土均須分層澆筑,澆筑厚度須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要求,須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或重塑前完成上層澆筑,且新澆混凝土與下層已澆筑混凝土的溫差宜小于20C。澆筑基礎最上層混凝土時,須與涵身梗肋或者底板以上30cm涵身一起澆筑。3、 混凝土的分層澆筑宜連續進行,因故中斷間歇時,其間歇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時間,當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時,振動器應伸入下層深度(50mm100mm)?;炷恋倪\輸、澆筑及間歇時間須13、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要求表6.11.5的規定,但超出規定時間時,應按澆筑中斷處理,并應留置施工縫。澆筑上層混凝土之前,須對施工縫進行如下處理:處理層混凝土表面的松弱層應予以鑿除,經鑿毛處理后的混凝土面,應采用潔凈水沖洗干凈。4、 鋼筋接頭除圖中明確說明須進行焊接外,其余均考慮鋼筋綁扎,如有條件也可采用焊接。5、 涵臺臺身的沉降縫一般沿涵長方向每隔46m設置一道,沉降縫必須貫穿整個斷面(包括基礎),縫寬2cm,沉降縫的設置應與涵長方向垂直。6、 凡是采用填石抬高基礎的涵洞;凡在地基土質變化較大、基礎埋置深度不一或地基容許承載力發生較大變化,以及路基填挖交界處均應設沉降縫。7、 設置于巖石地基14、(中風化以上)上的涵洞可不設沉降縫。8、 沉降縫的防流砂措施:在沉降縫與填土接觸面,設置寬22cm、厚8cm的混凝土預制擋塊,遮擋臺后砂土,具體構造詳見沉降縫構造圖。9、 沉降縫的防水措施:在基礎襟邊以下,填嵌瀝青木板或瀝青砂,也可以用粘土填入搗實,并在流水面邊緣以1:3水泥砂漿填塞,深度約為15cm。在基礎襟邊以上,接縫外側以熱瀝青浸制麻筋填塞,深度約5cm,內側以水泥砂漿填塞,深度約為15cm,中間空隙填以粘土。涵頂面設置粘土保護層,厚20cm,寬20cm。10、 涵洞外層防水措施:在涵洞與填土接觸面均涂熱瀝青兩道,每道厚約1.5mm,涂后不再另抹砂漿。進行涵洞外層防水層施工后才可進行下一15、步施工工序,即瀝青涂抹需在回填之前進行。11、 八字翼墻與涵身間的沉降縫可于澆筑翼墻混凝土時,在涵身端面敷設數層瀝青和油氈而形成(厚度12厘米)。12、 涵洞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5%時,方可進行涵洞涵身兩側的回填;涵身兩側的墻背填土要求嚴格夯實,以防止涵洞與路基之間的路面因填土沉陷而影響行車。洞身兩側填土應嚴格對稱均衡,水平分層夯實,其每側長度不應小于洞身兩側填土高度的一倍,壓實度不小于96。涵洞兩側緊靠涵臺部分的回填土不宜采用大型機械進行壓實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機械的方法夯填密實。13、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路堤與涵洞連接處應設置過渡段,其長度宜按23倍路基填土16、高度確定;路基壓實度不應小于96。14、 施工中當涵洞上填土高度不足0.5m厚時,嚴禁采用振動或碾壓設備對涵頂和涵洞范圍內的填土進行碾壓。填土高度不足1.0m時,采用人工或小型機具夯填;填土高度超過1.0m時,方可采用機械填筑。15、 箱涵基底地基土承載力檢測:采用輕便動力觸探、靜力觸探等方法對涵洞基底地基土的承載力進行檢測,檢測頻率一般情況下每10-20m布置一個斷面,每個涵洞不少于三個斷面,每個斷面不少于三個檢測點,地質條件復雜時適當加密。16、 為防止河床過度沖刷,應采用鋪砌對河床進行處理,對傾斜較大的巖石河床,基礎和鋪砌可做成階梯形。洞底和洞口鋪砌必須注意平整,砂礫墊層必須均勻、密實。洞底和洞口鋪砌采用兩層,上層采用片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下層采用砂礫墊層鋪設。17、 寒冷地區設置在凍漲土層中的涵洞基礎須加深砂礫墊層,在洞口兩端2m范圍內深度應在冰凍線以下至少25厘米。18、 未盡事宜,應符合交通部部頒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 B07-01-2006的要求。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58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2-24
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