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方案(2022-2035年)(公示稿)(2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2484
2023-11-24
24頁
10.53MB
1、1三亞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公示稿)一、規劃背景地下空間作為重要的國土空間資源,在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構建高效便捷的緊湊型城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全省“三區一中心”的總體要求和三亞城市發展定位,以及 2022 年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責任分工的要求,三亞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將配合我市國土空間規劃與各專項規劃同步協調好城市地下空間資源保護和利用關系。為了加強三亞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管理,合理使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統籌安排中心城區內各類地下工程的設施布局,積極促進地下空間的建設發展,適應城市現代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本次開展三亞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2、專項規劃編制。二、規劃范圍與年限規劃范圍為三亞市中心城區,北至三亞繞城高速、南至三亞灣、東至榆林港和互聯網信息產業園、西至肖旗港,范圍面積170.27 平方千米。規劃期限為 20222035 年,規劃目標年為 2035 年,目標年與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持一致。規劃范圍示意圖規劃范圍示意圖三、規劃目標(一)近期目標結合省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試點要求,開展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評價、相關規劃編制、制度建設、實施管理等支撐工作。在現有地下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地下公共停車設施、節點型地下道路、集約型管廊、地下商業等建設工作。(二)遠期目標推進全市地下空間系統化、網絡化建設,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3、。重點推進基礎性地下功能設施的建設,促進地下空間各分項設施的多系統整合與集約化發展,完善地下市政生命線網絡與地下防災網絡,基本達到減緩城市交通矛盾、提升城市人居環境的發展目標。(三)遠景目標3做好軌道交通預控工作,隨著城市發展逐步推進軌交網絡建設,更新和激活地下空間。因地制宜建設骨干地下道路、地下干支線管廊、地下雨水調蓄工程等大型地下系統性設施,大幅增強城市韌性,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提升城市品質與魅力,樹立中小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典范。四、地下空間資源管制分區(一)地下空間禁建區。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文物保護單位、水源保護區等。除特殊要求和重大線性工程外,原則上禁止地下空間開發。如鐵4、路和軌道交通等重大地下交通設施、區域市政管網、穿山隧道、人防、軍事設施、重大科研設施等其他特殊地下工程設施,必須進行嚴格的可行性研究和選址論證。(二)地下空間限建區。水域、農林等非建設用地,以及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地震斷裂帶、洪澇高風險區域、防護綠地等。原則上不得進行非公益性地下空間開發,不宜開展大規模地下工程建設,必要的地下工程建設需經相關論證和審查。(三)地下空間適建區。規劃區內適宜各類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城市地下空間區域,可根據實際發展需求合理確定地下空間開發功能、規模和強度。地下空間資源管制分區圖地下空間資源管制分區圖五、地下空間總體布局(一)地下空間總體結構規劃形成“一核、二軸、多節點5、“的地下空間發展結構。一核:是指由抱坡片區、東岸總部商務啟動區、海羅片區、月川綜合商務區、鳳凰海岸片區組成的三亞地下空間發展功能核;二軸:是指迎賓路地下空間發展主軸和鳳凰路地下空間發展次軸;多節點:節點分為重要節點和次重要節點。重要節點主要為抱坡片區、東岸總部商務啟動區、月川綜合商務區、海羅片區、鳳凰海岸片區;次重要節點主要為三亞灣新城片區、嶺新南片區、臨春片區、南邊海游艇聚集區。5地下空間規劃結構圖地下空間規劃結構圖(二)地下空間功能布局結合三亞市中心城區的區域發展特點,對地下空間開發功能類型按一般、混合、綜合功能等三個層次進行引導:1一般功能。地下空間的功能相對單一,如地下人防工程、地下停6、車庫、地下市政設施、地下倉儲功能等。2混合功能。地下空間開發呈現多種功能相混合,鼓勵地下空間互相連通,以停車、商業等功能為主,兼顧人防要求。3綜合功能。地下空間開發功能更加綜合,并強調地下空間的連通性,強化與交通樞紐及其他用地的地下空間相互連通,形成聯系更為緊密的綜合功能。地下空間規劃功能布局圖地下空間規劃功能布局圖(三)地下空間豎向管控按照鼓勵開發淺層(0-10m)、適度開發次淺層(-10m-30m)、有條件利用次深層(-30m-50m)、戰略預留深層(-50m 以下)的要求,對地下空間進行豎向管控,實現地下空間資源的協同開發。六、地下交通設施規劃(一)地下車行交通設施1系統型地下道路。優化7、主城區進城快速通道:合理確定快速通道的敷設形式,共設置互通立交 1 處,8 對平行匝道。地下快速路為海潤路(二橫路三亞站)地下段、鳳凰路地下段(育秀路荔枝溝路、迎賓路春光路、新風街節點、龍嶺路節點),7共 5 處。2節點型地下道路。為解決道路交叉口的擁堵問題,共規劃 6 處節點型地下道路,包括:三亞河東路-金雞嶺街地道、三亞河東路-迎賓路地道、鳳凰路-育新路地道、榆亞路地下隧道工程、吉陽大道-迎賓路交叉口地道、G223-亞龍灣路交叉口地道。3地下車行聯絡道。結合重點開發片區、交通樞紐等停車規模、地下空間開發方案等,合理選擇地下車行環路的布局、規模和標準,并與周邊地塊做好接口控制,出入口間距控制8、。(二)地下靜態交通設施1結合綠地廣場、交通場站,規劃布置 40 處地下公共停車場,應加強地下智慧停車系統的構建,實現停車資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因地制宜融入非機動車停車。2為解決學校周邊停車難、道路堵的問題,可利用學校操場等區域的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構建學校地下接送學生的交通系統,充分考慮地下挖潛,復合開發。3可考慮采用自動駕駛全新模式與技術的應用,減少地面快遞交通需求量,凈化地面交通環境,提高地面交通品質。(三)地下交通樞紐規劃在三亞站北廣場、港務局碼頭分別設置一處地下交通樞紐,打造立體換乘、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樞紐。(四)地下軌道交通建議進一步細化市域軌道的總體方案,城市軌道廊道的布局,優9、化軌道交通的廊道管控要求,為遠期軌道交通的實施預留空間資源。地下交通設施規劃圖地下交通設施規劃圖七、地下市政設施規劃(一)地下管線系統按“大集中、小分散”的模式進行地下管線廊道整合與統籌。“大集中”:規劃對位于淺層空間的各類市政管線進行統籌,對各類市政干管歸并,將市政干管較為集中的城市道路作為管線廊道予以控制,實現淺層地下空間的廊道綜合、共享、有序管理。市政管線劃分為三個廊道等級進行管控,即一級廊道、二級廊道、常規廊道。“小分散”:規劃針對中心城區密路網地段,建議相鄰道路適當分散市政管線,以間隔敷設的形式布置,避免同一道路下方管9位空間資源過于緊張。(二)地下綜合管廊基于上位管廊規劃布局,結合10、本地經濟水平、電纜溝建設經驗等,規劃優先推廣纜線型/微型管廊;干線、支線管廊投資造價較高,不適合近期在三亞市大規模開展建設,按遠期規劃預留考慮。1干線管廊。主要路由延續管廊專項規劃布局,并與管線一級廊道進行整合,按遠期預控考慮。干線管廊主要路由包括:鳳凰路-海榆(西)線、勝利路-新城路、鹿城大道、迎賓路。2支線管廊。在管廊專項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主要考慮對干線管廊網絡的補充、銜接;支線管廊路由主要包括:御海路、海虹路、荔枝溝路。3纜線管廊。結合電纜溝建設情況及計劃,因地制宜進行升級處理,提升纜線管理水平。4微型管廊。新建、更新組團可重點建設,納入給水配管、電力、通信,形成高效便捷的管線廊道。11、(三)地下市政廠站因地制宜推進中心城區地下市政廠站建設,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景觀,優化城市環境。市政廠站地下化應遵循合理適度、綜合協調、持續性發展等原則。規劃遠期進行場站地下化的市政廠站設施包括:1地下污水處理廠 1 處:新建 1 處全地下式污水廠;2地下排水泵站 3 處:新建三亞灣 3 處地下式排水泵站;3地下垃圾轉運站 3 處:其中新建 2 處,改建 1 處;4地下初期雨水調蓄池 11 處:新建 11 處,具體以三亞市建成區雨水和污水專項規劃(20212035)為準。此外,預留遠景利用山體巖洞進行場站地下化建設的可能性,解決未來土地資源短缺和市政設施擴容需求的矛盾。(四)其他新型地下市12、政設施可結合城市重點片區開發建設,創新與變革垃圾收運前端,因地制宜試點建設地下真空垃圾收運系統,或考慮遠期條件預留。在地下空間重點片區內可考慮集中供冷系統的建設,統籌地下空間的利用,實現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打造能源綜合利用系統示范區。地下市政設施規劃圖地下市政設施規劃圖11八、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一)地下人行設施規劃設置地下人行通道 3 處,主要針對規劃鳳凰路快速路的人車矛盾,解決人行穿越鳳凰路的需求;另外,針對三亞灣路對濱水風貌區步行聯系的分割,規劃構建下穿三亞灣路指向海灘廣場的地下步行廊道 8 處。(二)地下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依托綜合交通樞紐,結合地面大型公共建筑的服務功13、能,有機整合地下商業、停車、下沉廣場等功能,整合相關規劃,結合地下空間資源價值評估等,構建地下綜合體、地下文娛、地下商場組成的地下公共服務設施。1地下綜合體。3 處,分別為東岸總部經濟區 2 處、三亞站前 TOD 開發 1 處。2地下文娛設施。1 處,為港務局片區地下文娛設施。3地下商場。4 處,分別為海羅片區 1 處、免稅中心 1 處、南邊海 1 處、月川單元 1 處。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九、地下空間綜合防災(一)地下空間防水災規劃以“防為主,防、堵、排、救相結合”為地下空間防水災的主要原則,保證地下空間“小汛不進,大汛可排,特大汛能救”為目標。在地下空間14、規劃階段,應識別城市內澇風險區及易澇點,注重地下空間選址。系統、動態反饋防洪排澇規劃、豎向規劃或海綿城市規劃。優化地下空間各類口部設計。地下空間設施的人員出入口、采光窗、豎井、進排風口和排煙口,都應設置在地勢較高的位置。口部應設置防水感應和擋水裝置。13加強地下空間內部的雨水阻隔、收集、強排等設施。設置地下空間防水門。通過建設橫截溝、集水井等來加強地下空間的防澇能力,并可將一定規模容量的地下雨水蓄水池建于易受水災地區或值得重點保護地區。建立洪水預報和警報系統。建議通過物聯網、信息化等手段,加強對于地下空間水災的聯動管理,完善地下空間的預警預報機制。(二)地下空間防火災地下空間防火應貫徹“預防為15、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地下建筑設計要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及相關防火規范。降低火災發生率,限制火災范圍,確保人員及時疏散。地下空間規劃設計應嚴格遵循相關防火規范要求,必須設置的防火設施與空間使用相沖突時,應優先滿足防火安全要求。并通過規劃設計手法,盡量降低防火設施對空間環境和日常使用影響。大型地下空間內的不同類型地下功能分區之間應劃分防火界面,明確管理責任,例如地鐵車站與地下商業之間,地下人行通道與地塊地下商業之間,地下車行連通道與地塊地下車庫之間。(三)地下空間防震災重點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范圍按國家、省、市有關法規、規定執行)的抗震設防16、標準必須做專門的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新建地下工程嚴格按照抗震設防標準建造,地下結構的抗震設計應根據城市設防烈度進行,其設防烈度應等同于地面建筑的設防烈度。地下空間的出入口設計應滿足抗震要求,其位置與周圍建筑物應按規范設一定的安全距離,防止地震發生時出入口堵塞。在作為震時避難所的城市綠地、廣場附近,應考慮建設相應的地下空間儲備應急救災物資。(四)地下空間與人防結合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人防工程建設相結合遵循如下原則:1統一規劃,協同發展;2平戰結合、綜合利用;3主次協調、規模適宜;4統籌兼顧、網絡布局。人防工程平時利用可與地下商業、地下文體、地下醫療救護、地下車庫、地下市政、地下倉儲等功能結17、合建設。地下停車庫、地下商業、人行通道、地下交通干線、軌道、地下綜合管廊等規劃及設計宜滿足平戰轉換設施要求。十、重點引導與管控(一)地下空間開發重點片區在多要素分析的基礎上篩選出重點片區、次重點片區、一般開發區三大類。1地下空間開發重點片區 5 處:抱坡片區、東岸單元東部區域、東岸總部商務區、月川綜合商務區、鳳凰海岸片區。以上15重點片區應開展地下空間詳細規劃編制研究。以城市公共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進行地上地下空間的一體化利用。綜合布局地下公共空間、地下交通設施、地下市政公用設施、地下商業服務業設施、地下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等,推進地下空間的復合化、集約化、網絡化和高品質建設。2地下空間18、開發次重點片區 5 處:三亞灣新城片區、嶺新南片區、海羅片區、臨春片區、南邊海游艇聚集區。以上次重點片區宜開展地下空間詳細規劃編制研究。以地下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和地下商業服務業設施為主。鼓勵在地下空間適當布局與片區發展定位協調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形成地上地下空間功能的協調互補,推動片區地下空間的豎向立體綜合開發和橫向連通開發。3地下空間開發一般片區為城市開發邊界內,除重點開發片區、次重點開發片區外的地區。以地下停車設施、市政設施、人防設施建設為主要功能,利用深度以淺層空間為主。(二)地下空間詳細規劃控制指引為確保地下空間各系統的完整性,協調各地下工程之間的關系,各重點片區地下空間詳細規劃應對地塊地下空間開發的退界、深度、功能、連通的要求作為控制性規定,對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地下開發層數、下沉廣場位置等的建設要求作為指引性規定。地下空間重點片區分布圖地下空間重點片區分布圖附圖:01 規劃范圍與區位圖02 地下空間資源管制分區圖03 地下空間規劃結構圖04 地下空間規劃功能布局圖05 地下交通設施規劃圖06 地下市政設施規劃圖07 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08 地下空間重點片區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