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2490
2023-11-24
29頁
16.03MB
1、西安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年11月前言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事關國家安全和民族未來!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總基調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西安市南依秦嶺,北靠渭河,生態區位極為重要,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破解西安市資源環境2、約束、提高生態系統服務的現實需求,是促進城市及區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籌與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全面提升西安市國土空間生態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依據陜西省自然資源廳 關于做好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陜自然資修復發202034號),編制西安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1規劃概述指導思想規劃期限與范圍工作成效形勢要求02現狀問題自然地理格局資源本底現狀生態問題風險03原則與目標基本原則規劃目標04修復格局生態修復格局生態修復分區生態網絡結構生態修復3、重點區域05項目布局生態修復項目項目實施安排06實施保障組織保障資金保障技術保障監管保障制度保障公眾參與規劃概述指導思想規劃期限與范圍工作成效形勢要求指導思想 GUIDING IDEOLOGY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保護理念,貫徹落實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遵循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根本目的,以促進4、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科學合理確定生態修復目標、分區和重大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不斷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全面提升生態系統服務,筑牢秦嶺生態安全屏障,增強農田生態功能,提升城鎮生態空間品質,服務西安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規劃期限與范圍 PLANNING PERIOD AND SCOPE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西安市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10096.89平方千米。工作成效 WORK EFFECT森林保育工作持續推進,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明顯5、改善全市各級林業部門積極穩步推進國土綠化,不斷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濕地保護恢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綠色版圖不斷擴大,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明顯改善。西安市系統實施“全域治水,碧水興城”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以黃河流域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國家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驗收。主要河湖生態環境治理有效,河湖水質明顯改善面源污染有效控制,農田生態環境持續提升礦山治理力度加大,礦山環境修復成效顯著農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區域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退化耕地治理取得明顯進展,農田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以食物供給、大氣調節、凈化環境為主的農田生態系統6、服務價值增加。全市320個礦山已完成了復墾或轉型利用,秦嶺北麓采礦權已全部退出,平原地區17家磚瓦用粘土礦全部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生產,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初見成效。城鎮生態品質有所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初見成效西安市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鐵腕治霾、水污染防治、自然生態保護、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障、生態環境執法等工作扎實推進,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面深化,監管機制逐漸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劃定,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立,全面實施林長制、河長制,持續推進“數字秦嶺”建設,生態修復監管機制逐漸健全。形勢要求 SITUATION REQU7、IREMENT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轉變生態修復理念與思路國家重大生態修復規劃要求落實生態修復任務落實省生態保護修復任務安排的具體行動完善西安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環節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通過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自然資源部于2020年6月印發實施,規劃是新時代國家層面推進生態保護和修8、復工作的基本綱領和總體設計,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是規劃重點關注的工程之一。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在西安布置了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礦等多種要素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在西安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是細化省級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助力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西安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是市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重要專項規劃,開展此項規劃編制,是支撐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生態修復篇章、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環節。自然地理格局資源本底現狀生態問題風險現狀問題自然地理格局 PHYSICAL GEOGRAPHICAL PATTERN一山:秦嶺九塬:黃土臺塬白鹿塬、少陵塬、神禾塬、八里塬、銅人塬、樂游塬、荊山塬、竹峪9、翠峰塬、代王馬額塬八水:渭河及主要支流渭河、涇河、浐河、灞河、滈河、潏河、灃河、澇河七田:優質集中農田黑河灌區農田區、澇河灌區農田區、灃河灌區農田區、交口抽渭灌區農田區、涇惠渠灌區農田區、臨潼東部農田區、南部丘陵農田區“一山九塬八水七田”的自然地理格局資源本底現狀 RESOURCE BACKGROUND STATUS森林草地濕地耕地礦產生物林地類型多樣,森林覆蓋率高草地資源相對缺乏,零星分布于南部山區草地資源相對缺乏,零星分布于南部山區以河流濕地為主,湖泊、沼澤濕地零星分布耕種條件良好,優質耕地分布集中金屬、非金屬以及能源資源種類眾多生物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問題風險 ECOLOGICA10、L PROBIEM RISK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弱,水源涵養功能有待提高部分區域物種多樣性保護面臨威脅局部農田生態系統功能有待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尚需完善23456水資源稟賦不足,局部水生態問題存在1局部地質環境受損,水土流失未完全遏制基本原則規劃目標原則與目標基本原則 BASIC PRINCIPLE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根據生態系統退化、受損程度和恢復力水平,合理選擇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等措施,恢復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科學劃分修復分區,分區分類施策按照“流域功能地貌”的邏輯體系,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以重點流域11、和重要山體為基礎單元,劃分修復分區,針對不同的生態問題類型,因地制宜,確定工程內容。流域統籌實施,全要素協同治理按照流域統籌、總體設計、年度安排、分段實施的思路,科學確定生態保護修復目標,聚焦重點區域,合理布局項目,協同推進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整合多方資金,創新管理責任機制全面整合國家、省市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各項資金,積極建立多元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工程項目建設。落實各級政府生態環境治理責任,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評估考核制和責任追究制。規劃目標 PLANNING OBJECTIVE全面筑牢秦嶺生態屏障,保護區域生態安全及重要生態資源,恢復受損、退化自然生態系統的12、健康和活力,全面提升生態功能,打通關鍵生態廊道,穩固生態功能節點,形成底線鮮明、藍綠交織、功能融合的生態空間格局。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農業空間安全高效城鎮空間秀美宜居生態廊道互聯互通規劃目標 PLANNING OBJECTIVE 2025年目標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有序推進,區域主要生態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生態系統穩定性不斷增強,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格局不斷優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2030年目標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基本形成,生態修復重大工程成效明顯,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廊道等關鍵生態空間得到全面保護與修復,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持續優化,城市韌性顯著增強13、,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2035年目標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祉得到整體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產品價值持續彰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形成,構筑起安全、健康、美麗、和諧的高質量國土空間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安全格局。生態修復格局生態修復分區生態網絡結構生態修復重點區域修復格局生態修復格局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ATTERN一屏: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屏障一帶:渭河生態景觀修復帶一城:中心城區生態基礎設施提升區多廊:多條生態廊道多片:多片農田生態提升區多點:多個自然保護地、臺塬等生態斑塊構建“一屏一帶一城,多廊多片多點”的生態修復格局生態修復分區 EC14、OLOGICAL RESTORATION ZONE黑河上游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提升區:位于黑河上游,是生物多樣性和水源涵養功能重要區,范圍涉及周至12個鎮(街道)。澇河-灃河上游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提升區:位于澇河、灃河上游,是渭河水系重要水源涵養區,范圍涉及鄠邑、長安13個鎮(街道)。灞河中上游碳匯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區:位于灞河中上游,碳匯潛力巨大,功能重要,范圍涉及灞橋、藍田、臨潼24個鎮(街道)。浐河-潏河中游農田生態提升與水生態治理區:位于浐河、潏河中游,范圍涉及灞橋、藍田、長安30個鎮(街道)。涇河-石川河-零河流域水生態治理區:位于涇河、石川河、零河流域,范圍涉及灞橋、高陵、閻良15、30個街道。黑河-澇河下游水生態治理與農田生態提升區:位于黑河、澇河下游,范圍涉及周至、鄠邑、長安31個鎮(街道)。中心城區生態基礎設施提升區:本區域是西安市城市功能核心區,是展示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窗口,范圍涉及99個街道。生態修復分區 ECOLOGICAL RESTORATION ZONE浐河-潏河中游農田生態提升與水生態治理區黑河上游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提升區澇河-灃河上游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提升區灞河中上游碳匯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水源涵養功能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強森林保育,恢復植被和自然生境,遏制水土流失,加強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的保護力度。黑河上游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16、源涵養提升區澇河-灃河上游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提升區以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提升為主,加強天然林保護,開展退化林分修復,加強生態廊道連通性,提升重要峪道兩側、主要水源地周邊水土保持能力,有序開展歷史遺留礦山治理。灞河中上游碳匯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區進行流域內森林碳匯能力提升及水土流失治理預防,加強中幼齡林撫育,提高綜合植被蓋度,開展碳匯林營造、坡耕地綜合治理等工程。浐河-潏河中游農田生態提升與水生態治理區聚焦區內農田肥力偏低、河流水系生態基流不足等問題,有序開展農田生態提升、水生態保障等工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生態修復分區 ECOLOGICAL RESTORATION ZONE涇河-石川河-零17、河流域水生態治理區黑河-澇河下游水生態治理與農田生態提升區以水生態治理為主,引導農戶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鼓勵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涇河-石川河-零河流域水生態治理區黑河-澇河下游水生態治理與農田生態提升區以河流濕地生態修復、農田生態提升為主,逐步改善河湖生態,實現河湖水系聯通,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升區域整體生態環境。中心城區生態基礎設施提升區中心城區生態基礎設施提升區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及水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綠地空間格局優化,填補綠地服務盲區,防控生態環境風險,提高城市韌性水平。生態網絡結構 ECOLOGICAL NETWORK STRUCTURE精準識別生態源地生態源地818、2處,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獸類生態源地16處,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生態源地41處,秦嶺珍稀物種(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牛)生態源地25處。生態廊道165條,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獸類遷徙廊道23條,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遷徙廊道80條,秦嶺珍稀物種遷徙廊道47條,重要河流廊道11條,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線性廊道4條。科學構建生態廊道生態節點為生態廊道中重要、脆弱、易受破壞的區域,極易影響物種遷徙的連通性。生態節點90個,其中兩條或兩條以上物種遷徙廊道的交叉點9個,生態廊道與高阻力區的節點81個。合理修復生態節點打造“源廊成網,生境聯通”的生態網絡生態修復重點區域 KEY AREAS FOR ECOLOG19、ICAL RESTORATION 開展秦嶺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秦嶺北麓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原則,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精準提升區域森林質量,控制水土流失強度,促進山區生態功能持續健康發展,提升珍稀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保護程度,推進黑河、澇河、灃河、灞河流域上游生態保護治理,全面改善秦嶺生態面貌。加強渭河干支流水生態修復治理以水生態保護、修復為主線,筑牢防洪安全屏障、保護渭河生態基底,兼顧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構建渭河流域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態綠廊。在潏河、滈河、灞河、浐河、黑河、澇河、石川河、清河等渭河主要支流開展清淤疏浚、堤防整治、綠道建設、灘區治理,實現流域20、生態基流保持和水生態系統提升。推進歷史遺留礦山修復以鞏固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成果為重點,采用自然恢復與必要的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與生態環境質量,把加強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后期管護工作,作為提高礦山生態修復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森林質量提升與國土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與流域岸線修復水土保持與地質環境治理國土綜合整治與農田生態提升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生態修復項目項目實施安排項目布局生態修復項目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01黑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項目開展涉及生物多樣性提升、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森林質量提升、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治21、理的7個子項目,促進流域生態功能提升。02黑河下游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項目開展涉及國土綜合整治、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的2個子項目,全面提升區域土地質量,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性03澇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項目開展涉及生物多樣性提升、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提升的3個子項目,促進流域生態功能有效提升。04灃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項目開展涉及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森林質量提升、水土保持提升、地質環境治理的4個子項目,提升區域水土保持能力和生態系統穩定性。05灞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項目開展涉及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森林質量提升、水土保持提升、地質環境治理、22、國土綜合整治的14個子項目,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06秦嶺北麓山前地下水生態補給與綜合治理項目在澇河、太平峪河以及灃河沖洪積扇區域,開展地下水補給工程,緩解秦嶺北麓地下水水量下降的趨勢。07山前中部區域農田建設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在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藍田縣的秦嶺山區農村局部區域建設雨污分流管網系統及處理設施,改善秦嶺山區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科學落實國家、省、市級重點項目,根據西安市自然環境現狀、生態修復需求、生態保護修復目標,以生態修復重點區域為指引,根據生態功能地位高低、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現狀、對群眾生產生活威脅程度,部署重點項目7項(子項目32項)、一般項目9項(子項目23、17項)。重點項目:生態修復項目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秦嶺北麓國土綠化項目1重點在秦嶺山區開展宜林地人工造林,科學調整樹種結構,構建常綠與落葉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混交異齡林,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秦嶺北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2以秦嶺北麓水土保持功能提升為重要抓手,擔當秦嶺生態衛士,保護好“中央水塔”,以重點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為重點,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渭河水生態修復項目4以水生態保護、修復為主線,筑牢防洪安全屏障、保護渭河生態基底,兼顧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構建渭河流域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態綠廊。浐河-潏河中下游農田生態提升與水生24、態治理項目5以農田生態提升、水生態治理、礦山修復為重點,統籌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鞏固提升國土空間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涇河-石川河-零河流域水生態治理項目6以河湖保護修復治理為重點,開展清河、石川河水生態修復,提升區域生態功能。黑河-澇河下游水生態治理與農田生態提升項目7以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與農田生態提升為重點,開展澇河、新河水生態修復項目、澇河濕地及澇河三角洲修復、農田生態提升等項目,提升黑河-澇河下游生態環境質量。中心城區生態基礎設施提升項目8以提升城鎮生態品質為重點任務,修復被破壞的水體,提高濱水空間品質,改善水生態環境,提升城市韌性、城市生態品質,改善城鎮25、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綜合監測項目9綜合運用空間探測、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智慧生態環境管理平臺,實現區域生態本底監測時空數據、監管數據、分析評估數據的集成、處理、表達和統一管理。一般項目:秦嶺北麓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3遵循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堅持自然恢復、人工輔助修復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科學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實施安排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RRANGEMENT 近期2021-2025年中期2026-2030年遠期2031-2035年重點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項目完成重點區域內的其他生態修26、復項目完成剩余的非重點區域內的所有生態修復項目優先安排對重大戰略有支撐作用的國家級項目123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緊迫程度前期工作基礎較為扎實的項目優先支持項目實施安排原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優先安排對重大戰略具有直接支撐作用的國家級項目依據生態系統調查評價結果,以生態系統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緊迫程度優先安排項目考慮生態修復工作基礎,對工程推進機制完備、工作基礎扎實的項目優先支持組織保障資金保障技術保障監管保障制度保障公眾參與實施保障實施保障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組織保障資金保障技術保障監管保障制度保障公眾參與加強政府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分工,形成生態修復管理體系,健全實施協同機制。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拓寬融資渠道,落實生態修復資金,加強對投入資金的監管和評估。積極推廣生態修復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構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信息系統,加強與科研機構及高校進行合作。建立生態要素監測評估體系,加強信息公開,建立生態保護修復成效監測評估體系。建立高效管理制度,完善考評制度,建立健全生態修復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加強生態修復知識宣傳教育,建立健全全社會共同參與監督的渠道和機制,鼓勵公眾參與加強社會監督。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1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