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輸血反應應急預案及流程.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22624
2023-11-27
13頁
22.14KB
1、醫院輸血反應應急預案及流程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輸血反應的應急預案一、目的:積極處理輸血反應,將輸血反應造成的傷害控制在最小范圍。二、使用范圍:過敏反應、發熱反應、溶血反應、細菌污染及大劑量輸血后的并發癥。三、處理原則:立即停止輸血,維護輸液通道,積極救治,保留血袋。四、處理程序:1、患者發生輸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換輸生理鹽水,并保留未輸完的血袋,以備檢查。2、報告醫師及護士長。3、準備好搶救藥品及物品,配合醫生進行緊急救治,并給予氧氣吸入。4、若是一般過敏反應,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安慰患者,減2、少患者的焦慮。5、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患者應立即通知輸血科,并逐項填寫患者輸血反應回執單,并返還輸血科(血庫)保存。6、懷疑溶血反應或細菌污染時,將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標本一同送輸血科。7、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記錄。五、常見輸血反應與護理輸血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受血者發生的不良反應。在輸血過程中和輸血24小時內發生的為即發反應,在輸血后幾天甚至幾個月發生者為遲發反應。(一)過敏反應:1、癥狀:癥狀輕者表現皮膚紅斑、蕁麻疹、發熱、關節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經性水腫、喉痙攣、哮喘,更嚴重者發生過敏性休克。2、治療:(1)應立即停止輸血,換輸0.9%生理鹽水。(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時3、請麻醉師配合氣管插管正壓給氧。(3)抗過敏:地塞米松10MG或氫化考地松100MG+5%GS靜點,嚴重者使用0.1%腎上腺素0.1-0.3ML靜注。.(4)異丙嗪25MG肌注。(5)10%葡萄糖酸鈣10ML肌注。(6)對多次輸血有過敏反應者,可選用少白細胞的紅細胞或洗滌紅細胞輸注。(二)發熱反應:1、癥狀:多在輸血后立即或數小時內發生。輕者畏寒,體溫增高,個別可因高熱、抽搐以至昏迷。癥狀持續1-2小時后逐漸緩解。2、據癥狀輕重處理。(1)輕癥: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溫。(2)重癥:吸氧、藥物降溫、抗過敏等治療。(三)溶血反應:1、癥狀:輕者難與發熱反應鑒別,頭疼、頭脹、心前區窘迫、腰疼、腹痛、惡4、心、嘔吐、一過性輕度黃疸,或顯示輸血療效不佳。重者表現寒顫、高熱、呼吸急促,循環障礙、創面滲血,繼發出現黃疸、血紅蛋白尿以至血壓降低等休克表現。嚴重的不合血輸入后,因大量紅細胞破壞,激活凝血系統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導致少尿、無尿等急性腎功能衰竭。2、治療:搶救重點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腎功能衰竭。(1)應立即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護靜脈通路。(2)及時報告上級醫師。(3)積極治療搶救,可適當補液,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鮮同型血漿以增加血容量。(4)使用鹽多巴胺、重酒石酸間羥胺等血管活性藥以升高血壓及擴張腎血管。(5)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等。(6)出現少尿時在糾正血容量后適當用20%甘露醇、5、呋塞米促進利尿。(7)急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療。(8)明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可用肝素治療。(9)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試驗;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10)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劑,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和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四)細菌污染:1、癥狀:這類輸血反應雖少見,但后果嚴重,輕者被誤認為一般發熱反應,重者即使輸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顫、高熱、煩躁、休克、尿閉等劇烈反應。2、治療:(1)立即停止輸注。(2)搶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為主。(3)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靜脈滴注大劑量為宜。在菌種未明確前,可先用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的廣譜抗生素,聯合用藥。(46、)將袋內剩血做涂片染色和病原體培養(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細菌學檢驗)。(五)大量輸血后的并發癥:24小時內輸血量超過xxxxml,稱大量輸血。1、循環負荷過重:如輸血過多過快,常在輸血過程中突然發生呼吸困難、紫紺、泡沫樣血痰等肺水腫征象。應立即停止輸血,按肺水腫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緊急處理。2、出血傾向:多見于大量輸入庫存血,預防措施可每輸600xxxxml庫存血,應給予200ml新鮮血或及時補充葡萄糖酸鈣,可防止因枸櫞酸鹽同血鈣螯合所引起的低鈣血癥。五、流程圖患者發生輸血反應時輸血反應應急預案的流程報告醫師及護必要時給予氧準備好搶救藥品及物品,配合醫保存輸血袋及余血送輸血科,必發熱:輕癥;口服阿司匹7、林或物理降溫重癥:吸氧、藥物降溫、抗過敏治過敏:吸氧一般過敏反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做好記錄遵醫囑給予0.1%腎上腺素0.1-0.3ml靜注或抗過敏溶血反應:停止輸血維持輸液通道溶血反應:溶血反應:停止輸血停止輸血維持輸液通維持輸液通靜脈注射碳酸氫鈉堿化尿液雙側腰道靜脈注射碳酸氫鈉堿化尿液雙細菌污染:一般治療:輸液、維持營細菌污染:細菌污染:一般治療:輸液、維持一般治療:輸液、維持養、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對癥處理營養、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對癥處營養、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對癥處填寫輸血反應回填寫輸血反應回強巡視及病加與大量輸血有關的反應:循環負荷過與大量輸血有關的反應:循環負荷與大量輸血有關8、的反應:循環負荷重:按肺水腫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緊急處過重:按肺水腫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緊急過重:按肺水腫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緊急六、后期處理:1.安慰病人及家屬,由醫師或檢驗師向病人及家屬解釋。2.患者家屬有異議時,立即按有關規定對輸血袋、輸血器具進行封存。3.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處理工作。4.科室護士長組織分析討論輸血反應原因、處理過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并書面上報護理部。5.護理部每月組織召開護理管理委員會一次,分析討論本月出現的護理工作關鍵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和措施,限期整改。七、附錄(輸血要求、常見輸血反應與護理)附1:輸血要求1、輸血前由兩名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9、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準確無誤方可輸血。2、輸血時,由兩名醫護人員帶病歷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門急診病室、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后,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3、取回的血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貯血。4、輸用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蕩。5、血液內不得加入其它藥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6、輸血前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輸血不良反應報告、處理制度及流程一、輸血不良反應處理、報告制度:(一)出現輸血不良反應情況應10、及時處理:1、減慢或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2、立即告知值班醫師和輸血科值班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記錄。(二)及時報告上級醫生,進行必要的對癥治療,并應完整地保存未輸完的血液和全部輸血器材待查。(三)詳細了解受血者的輸血史、妊娠史及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請輸血科技術人員協助診斷。(四)懷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應執行以下程序:1、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試驗記錄;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劑,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11、血者血液,送檢;5、如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細菌學檢驗;6、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7、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測血清膽紅素含量。(五)臨床用血科室認真記錄輸血不良反應后的處理及各項送檢試驗結果,輸血反應反饋卡完整填寫后報送輸血科。二、輸血不良反應處理、報告流程:(一)輸血不良反應報告、調查程序1、臨床醫護人員發現輸血患者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后,應立即停止輸血,在積極處理的同時,要及時向輸血科通報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輸血科共同調查、分析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以確定進一步的處理、治療方案?;挤教岢鲆闪x時,經治醫護人員應該與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輸血器材12、等,雙方簽字后由輸血科保管備查。2、輸血科工作人員接到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報告后,應仔細詢問患者所屬病區、姓名、性別、住院號、年齡、血型、既往輸血史、孕產史、疾病診斷、用藥史、本次輸血成分名稱、輸血量、患者輸血后出現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認真填寫輸血不良反應登記本并保留輸血反應反饋單,對臨床科室提出初步的處理參考意見。3、對于嚴重輸血不良反應,輸血科應指派具有相應資質的醫生到臨床進行會診,協助臨床查找原因、制訂救治方案、觀察處理療效。(二)急性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結束后的數小時內出現的不良反應為急性輸血不良反應。如果受血者的癥狀或體征顯示有急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應馬上停止輸血;如停止輸13、血,需用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道,立即組織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調查和治療。1、過敏性或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如果懷疑為過敏性或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由臨床醫生對癥處理。2、細菌污染性輸血不良反應:如果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抽取血袋中剩余血液及輸血不良反應發生后受血者血液標本連同其它靜脈輸液做細菌學檢驗。3、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如果懷疑為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應馬上停止輸血并做以下工作:(1)復查血袋標簽和全部有關記錄,以驗證受血者和所輸血液成分有無核對錯誤;(2)收集受血者輸血不良反應前血標本、輸血不良反應后的抗凝和不抗凝血標本,連同所輸血袋和輸血器、靜脈輸液器及輸血不良反應后留14、取的尿液標本,送相關實驗室檢測;(3)采集受血者抗凝血液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4)受血者不抗凝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血漿結合珠蛋白;(5)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6)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測血清膽紅素含量。4、輸血科實驗室檢測: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試驗記錄。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0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液標本、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液標本、血袋中血液標本,重新檢測AB0血型、RhD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試驗)。對輸血不良反應后的血液標本做直接抗球蛋15、白試驗并檢測相關抗體效價,如發現特殊抗體,應作進一步鑒定。觀察血清(血漿)中有無溶血現象。5、及時治療:如果受血者已有明顯溶血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臨床醫生應馬上著手進行對癥治療,不必等待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三)遲發性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輸血完畢數天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為遲發性輸血不良反應。如果發現或懷疑受血者發生遲發性輸血不良反應,應遵循以下注意事項:免疫性的遲發性輸血不良反應屬于血液成分的抗原一抗體反應,在檢測和確認后,記錄于受血者的病歷中,其處理步驟同急性輸血不良反應。(四)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的處理輸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現可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醫務主管部門應會同輸血科展開仔細調查,驗證受血者是否確因輸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傳染疾病,受血者如確診感染HIV,應迅速報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輸血相關傳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由采血機構按有關政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