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市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2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3033
2023-11-27
22頁
762.10KB
1、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2022023 3年年1010月月北京市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ll age friendly parks in Beijing目 錄建設目的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基本原則總體要求具體要求01020304050607總則建設要求建設目的 01Construction purpose適用范圍 02Scope of application規范性引用文件 03Normative references術語 04Terms基本原則 05Basic principleGENERAL RULESPART2、 ONE總則總則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為深刻理解并突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推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的發展,匹配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定位,為新時代新階段的北京公園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維、新抓手、新路徑,為全民提供更優質的綠色福祉,落實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城鎮園林綠化發展規劃,制定本導則。本導則用于指導北京市新建、改建、擴建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的全齡友好功能提升建設工作,其它綠色游憩空間全齡友好功能提升可參照本導則執行。01 建設目的02 適用范圍01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還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規定。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3、。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公園設計規范(GB 51192-2016)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 50420-2016)園林綠化科普標識設置規范DB11_T 1615北京市城市森林建設指導書適宜北京地區節水耐旱植物名錄全齡友好型公園是指在公園建設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全年齡段,特別是老年、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健康、安全、舒適、充滿關愛的高品質公園環境及服務設施,提升公園的服務效能與使用體驗。03 規范性引用文件04、4 術語02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充分考慮各年齡段市民多樣化的游憩需求,融入普惠大眾、兒童友好、適老化設計和健康中國等理念,以全年齡段公園使用者生理、心理、社會交往等身心需求為導向,提供健康、安全、便捷、適用的活動場所、服務設施和親近自然的優美環境,建設充滿人文關懷的公園。5.1 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5.2 堅持統籌兼顧,突出全齡特色統籌公園全齡友好功能和周邊環境的關系,統籌公園新增全齡友好功能與原有服務功能的關系,兼顧不同人群多種需求,統籌園內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關系。全齡友好型公園應統籌各年齡人群尤其是對老年人、兒童等生理弱勢群體的關注和服務,以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關愛和同情。5.3 5、堅持因地制宜,把握精準施策充分結合公園的資源環境、定位、現狀基礎條件等特點,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精準分析公園的服務人群需求,形成適合本公園的全齡友好策略和建設方式。05 基本原則03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5.4 堅持創新引領,推動高質發展應探索實踐以全齡友好理念推動北京市公園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新范式,堅持公園建設和管理的創新引領,創新思維,創新建設方式,創新服務理念,進一步提升公園綠地的服務功能和公益價值,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實保障。5.5 堅持包容共享,構建復合保障以全齡友好理念為核心內涵,包容多種需求,融入交互設計、智慧園林、生物多樣性等理念和手段,全方位多層6、次增強不同使用人群的舒適感、歸屬感和體驗感,構建充滿活力和關愛的復合共享型公園。倡導建管并重,保障公園的持續發展。04總體要求 06General requirements具體要求 07Construction guidance活動場地Event Venue游憩設施Recreational facilities服務設施Service facilities智慧型設施Smart facilities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運維管理Mocha ITOMConstruction PART TWO建設要求建設要求requirements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07 總體要求全齡友好型公園7、建設應符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分區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等上位規劃對公園定位的要求,并與公園總體要求相一致。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應充分調研公園綠地的用地條件、建設狀況、周邊環境及使用人群需求,科學評估公園服務能力,準確定位其全齡友好的服務人群和功能。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宜在公園總體設計要求的基礎上,滿足全年齡段(包括中青年)的休閑游憩需求,同時有針對性的滿足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需求,可選擇性、差異化地進行公園建設,營造相宜的公園環境。針對中青年群體的公園建設應執行公園設計規范相關要求。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應增進對公園安全性的關注和保障,包括公園場所、場地的安全性,設施和材料8、等建設細部的安全性、植物的安全性等。05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07 具體要求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活動場地應相對獨立,保障其安全性,合理規劃可快速到達的路徑,宜安排在距離公園出入口較近的區域。在老年人、殘障人士使用的活動空間內,應充分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場地路面應平整,并做好防滑處理。地面坡度不宜過大,避免影響嬰兒車、輪椅、步行器 的穩定停放;地面鋪裝應采用防滑系數高、硬度適宜的地面材料;有高差的地方應采取適宜的安全措施。場地宜考慮遮陽、避雨需求,合理種植植物或配置相應設施。合理布置球類運動、健身點、健身步道等類型不同的符合各年齡層人群需求的體育健身場地,并完善配套設施。有條件的公園鼓勵配置籃球、足9、球、網球等球類運動體育設施以滿足廣大中青年、青少年就近開展球類運動需求的小型運動場地;球類運動均要求場地風速較低,場地周邊可通過地形、構筑物、植被等遮風。宜將產生噪音的活動場地遠離住宅區域布置,需考慮降噪處理。7.1 活動場地7.1.1 基本要求06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兒童活動場地宜根據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行為特征有區別、有層次地進行設計和建設。可劃分為嬰幼兒區(0-3歲)、學齡前兒童區(3-6歲)、學齡兒童區(7-12歲)、少年活動區(13-17歲)、混齡兒童交往區等。7.1.2 兒童活動場地滿足四大年齡不同成長需求3-6歲學齡前兒童期6-12歲學齡兒童期13-17歲少年期生理:沒有獨立的行10、為能力,需要家長看護心理:通過觸覺、聽覺、嗅覺感知世界社會:對家長需求強烈生理:行為能力不健全,仍需家長看護心理:喜歡跑動、樂于創造社會:親子關系需求強烈生理:行為能力成熟,需提升身體機能心理:求知、想象、創造、競爭意識強烈社會:社交需求強烈,喜歡集體活動生理:身體機能成熟心理:技能學習、獨立思考社會:以交友為目的的團體活動0-3歲嬰兒期4圖7.1-1 兒童四大年齡成長需求圖嬰幼兒活動區(0-3歲),宜利用自然元素,如草坪、沙地等構建滿足觸覺、嗅覺、視覺發展需求,以及跳躍、爬行等身體活動的需求;并應考慮布置監護人休息區,保持視線通透。學齡前兒童區(3-6歲),宜設置一些簡單的活動器械,如滑梯、11、秋千、滾筒等,滿足多種游戲活動的需求;并考慮親子設施的布置。學齡兒童區(6-12歲),宜通過區分動靜空間,滿足活動的多樣性。包括多種體育游戲場地,如球場、滑板、旱冰;以及攀爬架、叢林冒險等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設施;以及富有野趣的自然環境場地,結合科普教育,增強兒童的自然探索能力。少年活動區(13-17歲),宜布置具有一定競爭性、社會性、實踐性的團體活動場地,如足球、籃球體育場地、社交場地等。混齡交往區,滿足不同年齡兒童的群體活動和交往需求,合理營造可聚集又有適當分隔的復合空間。07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倡導通過保留或營造自然性的環境,融入能夠刺激五感的活動內容,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7.1.2 兒童12、活動場地圖7.1-2 兒童感知自然、認知自然、參與自然意向圖兒童活動場地鋪裝材料宜采用柔軟、耐久的天然材料,如橡膠、砂礫、防腐木等質地較軟的材料,防止兒童摔傷。兒童活動場地的鋪裝、地形、植被、設施等應結合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兒童的喜好,開發基礎設施的游戲潛在性,盡力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和特色性。兒童活動場地周圍不宜種植過度遮擋視線的樹木,保持良好的可通視性,便于看護。兒童活動場地在滿足兒童活動需求的同時也需充分考慮看護成年人、老年人親子互動、看護休憩的需求。感知自然:以自然環境,如森林、溪流等作為活動場所,采用可循環利用的自然材料,如木樁、樹皮、卵石等,充分調動兒童的感官參與,讓兒童感知到真實的自然13、身邊的自然。認知自然:以自然認知為核心,布置不同主題性趣味科普景觀設施、科普標識牌,引導兒童參與科普體驗,培養自然探究的能力。參與自然:宜增加勞作體驗性活動,如兒童植物種植園、園藝活動區域等勞作區域,加強兒童認識自然的興趣和環保的意識。08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老年人活動場地應保證有良好的物理環境,爭取良好的日照,夏季通風,冬季擋風,并避免炫光,遠離污染源、噪聲源。針對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變化,生理、心理需求變化,提供滿足健身、休憩、娛樂、康復、代際融合等多種類型活動空間。7.1.3 老年活動場地針對不同的活動類型,提供不同空間尺度的場地、活動設施。康體型空間如健身、健步走、太極拳等,娛樂型空間14、如廣場舞、棋牌等,學習型空間如書法、園藝活動等,并根據活動特性考慮動、靜分區設計且有一定的距離與遮蔽。宜根據不同活動的領域屬性,考慮場地的領域特質。個人活動場地需突出私密性,集體活動場地需增強場地的開放交往性,加強有相同愛好的老年群體的相互認同。宜根據老年人的康復需求設置康復花園,提供園藝療法、寵物療法、森林浴療法、芳香療法、步態訓練等不同場地,運用色彩、聲音、氣味、質感充分刺激人體五大感官系統,針對性提高身體機能,達到療愈效果。合理布置代際融合場地、設施,可同時滿足多代人活動、休憩、交流的需求。應用自然元素,加強五感刺激,達到療愈效果聲環境:避免噪音干擾溫濕環境:有陽光照射、夏季通風、庇蔭,15、冬季擋風光環境:避免炫光保障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需求3安全、舒適物理環境五感刺激強健體魄滿足三大生理需求針對不同活動,提供不同尺度、領域性的空間,增強歸屬感提供多種類型老年人學習、交往的空間,充實老年人的生活提供舞臺等展示空間,滿足對精神追求的關愛3充實感歸屬感自我價值實現滿足三大心理需求圖7.1-3 老年人生理需求分析圖7.1-4 老年人心理需求分析09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老年活動場地地面鋪裝應采用防滑系數高、硬度適宜的地面材料;保證排水順暢;且不宜采用縫隙較大的地磚、松散的材料鋪地。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避免影響輪椅、步行器的穩定停放。倡導為老年人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間,如表演空間、宣傳展示16、窗口等。7.1.3 老年活動場地宜從殘障人士人體尺度和行為特點出發,合理布局場地、設施的使用幅度、高度、半徑,并降低設施的操作難度,滿足殘障人士參與各類活動的需求。場地宜針對殘障人士不同的感官障礙,提供其他感官補償措施,并保障設施的系統性,避免殘障人士在公園內迷失方向,如使用不同觸感的鋪裝材料區分不同功能,或增加聽覺引導裝置。有條件的公園,可配備智能系統發聲耳機,對其所處地段進行語音提示并解說。場地應保持路徑上無障礙,包括地面無障礙與凈空無障礙。場地旁邊應設置盲道警示磚或護欄提示、保護殘障人士行走時的安全,并考慮低位扶手。7.1.4 殘障人士活動場地滿足四大心理需求安全的無障礙系統、生態環境、17、社會環境是保障殘障人士參與公園活動的基礎條件系統的無障礙設計,保障使用者的安全且不被其他元素干擾保障無障礙設施操作可用并易用,滿足殘障人士參與活動的需求合理的無障礙設施可促進殘障人士的公平的社會交往,精神交流安全性系統性易用性公平性4圖7.1-5 殘障人士心理需求分析10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兒童游戲場內游戲設施應按不同年齡分組,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可分別針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及身體協調等各方面提供鍛煉設施。兒童游戲設施應符合大型游樂設施安全規范(GB 84082018)、玩具安全(GB 66752014)的規定。無威脅安全的尖角,保障材質安全,設施空間尺度與兒童生理尺度的契合。老年健身設18、施應充分考慮介助、介護老人的特征與需求。宜增加針對疾病康復、治療需求的康復性活動設施,設施周邊宜考慮拐杖、步行器、輪椅的擺放以及看護人員的輔助空間。宜設置老年健步道類型,健步道可與步行道結合。宜根據不同的健身康復需求,設置不同長度、坡度的健步道,并形成環路、標注距離;健步道宜采用硬度彈性適宜的地面材料。對于有園藝康復活動功能的花臺、花壇等,尺度應便于輪椅使用者靠近、觀賞和觸摸。7.2.1 游戲健身設施7.2 游憩設施圖7.2-1 兒童游戲設施、老年健身設施、園藝活動設施意向圖11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休息座椅宜有扶手、靠背,靠近座椅處設置盲文標志,指導盲人入座;同時應在座椅旁邊設置輪椅停靠處。19、兒童活動場地座椅宜考慮成人、兒童分別適宜的兩種高度,休憩設施與兒童游樂設施可以考慮結合設計;座椅旁宜設置嬰兒車停放空間。7.2.2 休息座椅7.2.3 其他游憩設施臺地、坡地、臺階、水邊宜設置欄桿,并設置雙層扶手,充分考慮介助、介護老人的使用需求。12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售票咨詢窗口、游客服務中心應設置低位服務臺、存包處,并提供輪椅寄存、租賃服務。衛生間應考慮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的特殊需求。宜提供兒童衛生間、親子衛生間、兒童洗手臺、母嬰室、尿布臺等,符合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JGJ39-2016)的有關規定。衛生間應考慮老人、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設置符合規范的無障礙衛生間。應設置位置20、便于老人、殘疾人觸摸的緊急服務按鈕,保障發生危險時能夠自救。有條件的公園宜考慮導盲犬衛生間設置。鼓勵布置書吧、園藝館等全民參與服務建筑,提供更多親子活動、老年療愈活動的場所。7.3.1 服務建筑7.3 服務設施兒童活動區標識系統應科學設置高度,內容。宜結合兒童元素設置,對于兒童應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讀性,以滿足較大年齡的兒童自主選擇游玩路線和游樂空間的需求。標識系統融入觸覺、視覺及聽覺補償,滿足各類殘障人士需求。導游圖上應有全園無障礙設施的位置。7.3.2 標識系統觸覺補償:設置盲文標識、盲文地圖、盲文站牌等,針對盲文標識,應與盲道相匹配,盲文設施應避免尖銳的邊角等危險設計。聽覺補償:警示、導21、覽信息宜增加聲音提示。視覺補償:警示信息宜通過閃爍信號燈等明顯變化來加強提示。13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兒童活動場地、老年活動場地應充分考慮夜間照明設施,避免因為場地照明不足造成危險。在道路轉角、坡道臺階等高差有變化的位置,應設置重點照明提示。7.3.3 照明設施7.3.4 其他服務設施公園出入口應與公園外與市政路無障礙設施連通;出入口檢票通道處應至少設置一個無障礙檢票通道。活動場地周圍宜設置休息設施、洗手池、飲水器等設施,水源應為自來水或直飲水。宜在活動場地周邊設置臨時存儲設施、零售設施垃圾桶、飲水器、宣傳欄、公用電話、急救設施、零售設施都應考慮兒童、殘障人士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宜布置高低22、位設施。公園內應覆蓋廣播、對講機,并保持通暢有效,能及時發布安全警示信息以及游覽安全提示信息;大型活動場地宜設置報警電話。14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宜根據條件布置公園智能語音導覽屏,設置多媒體語音觸摸屏終端機,為游客提供更全面、便捷的信息查詢、游線導覽、景點介紹等服務。宜結合健身步道布置智能健康監測設備,覆蓋不同年齡段的健康管理需求。宜通過區域監控設施全覆蓋、呼救設施定點化,完善安全應急智能化系統,保障在公園遇到困難或突發疾病的兒童、老人及殘障人士能及時得到幫助。鼓勵現有設施的智慧整合與改造。如應用定時、光電控制、人流自動感應等智慧燈具;采用“一桿多用、一箱多用”等方式對路燈、電信桿、電力桿等23、桿類附屬功能設施以及座椅、垃圾桶、高樁碼頭等現有基礎及服務設施進行智慧整合與改造。7.4 智慧型設施7.4.1 智慧型服務設施7.4.2 智慧型互動設施鼓勵在活動場地中采用增強現實技術,提供虛擬場景、虛擬活動的智能體驗。宜在兒童場所增加智慧互動設施、智慧科普系統等,使兒童在娛樂的同時更好的接受信息,同時提高場地的科學性、趣味性。15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鼓勵利用公園的植物群落資源,吸引鳥類、昆蟲等生物,因地制宜的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利用豐富的生態要素,如森林、風聲,雨聲,鳥叫,蛙鳴等,針對不同人群的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等不同感官進行刺激,讓人們在公園中認識自然、感知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友24、好共處的生態環境。宜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的動植物品種、生命周期、生態效應、群落生境等方面展開豐富有趣的動植物自然科普系統設計,為兒童及青少年打造室外自然課堂。宜選擇活動干擾度較小的位置布置本杰士堆、人工鳥巢、昆蟲旅館、小微濕地等適合野生動物隱蔽、棲息、覓食的近自然生態保育場所。通過適度開放部分保育場所,結合科普教育,促使人們關注其他多樣化的生命。7.5 生態設計7.5.1 植物品種選擇游憩區宜選擇安全無毒、無刺的植物,公園盡量避免有飛絮、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植物品種。兒童活動區宜結合科普教育選擇花、葉、果形狀觀賞價值高,植物形體、線條、色彩、質地、習性具有較強識別性的植物。老年活動區宜針對25、老年人的五感進行刺激,種植色彩鮮艷、芳香、有特殊觸覺或有食用價值、保健價值的植物,提升身體感知機能。7.5.2 生物多樣性保護16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宜設計不同類型的種植臺、淺盤式種植床等園藝設施,考慮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使用尺度,使其能親手觸摸并感受植物的魅力。通過感官刺激、景物聯想、園藝操作,提升中老年人及殘障人士的參與感、控制感,促進身心健康,強化社會交往;同時也可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動手能力。7.5.3 園藝活動設計圖7.5-1 昆蟲旅館、微縮濕地、本杰士堆意向圖圖7.5-2 兒童園藝活動、中老年園藝活動區域意向圖17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豐富活動內容,探索“公園+企業+公眾”共26、同參與的活動運維模式,充分利用和調動多方資源,最大化服務于民。戶外課堂:如通過自然觀察、植物辨認、觀鳥體驗、手工制作等,使游客更直觀地認識自然規律,培養“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共建共享:通過招募公園建設的志愿者、觀察員,組織參與公園建設活動,如樹木栽植、園藝養護等,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和環保意識。團隊活動:開展體育、表演、集市、拓展等多種類型的團隊活動,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把傳統節日、傳統文化與老年人文藝匯演、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結合,為老年人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和空間。7.6 運維管理7.6.1 植入多方共同運維寵物可以充實中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中老年人的幸福感。可考慮在條件允許的公園取消寵物禁入規定,允許市民攜帶寵物入園,完善寵物管理規定,并布置寵物游樂設施、飲水設施、糞便處理設施。7.6.3 鼓勵寵物友好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健身場所的資源維護以及體育健身場所的器材和器械的監管。并積極開展家庭和周末的休閑體育活動等。7.6.2 加強公眾參與圖7.5-2 戶外課堂、共建共享、團隊活動意向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