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3066
2023-11-27
34頁
31.70MB
1、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前 言新市鎮別名仙潭,位于湖州德清縣東北部。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東與桐鄉市的河山、洲泉鄉鎮接壤,南與本縣的新安鎮、禹越鎮相望,西接鐘管鎮,北與湖州市的千金、善璉、含山毗鄰。新市作為德清縣域副中心城市,建鎮史可追溯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千年以來,依托發達的運河網絡,新市人文薈萃,交流暢達,孕育出獨特的桑蠶文化、運河文化和商貿文化,收獲“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千年小上海,江南百老匯”等美譽。鎮區中心的新市古鎮更因風貌保存較為完整、風俗民情富有特色作為重要組成被列入“江南水鄉古鎮”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淀,新市鎮城市綜合2、服務不斷完善,環境品質持續提升,產業平臺穩步建設,相繼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千強鎮、國家級生態鄉鎮、美麗城鎮省級樣板鎮、浙江省小城市培育優秀試點鎮,形成了新市特有的“品牌效應”。為此,本次德清縣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充分重視新市作為縣域發展東部“主引擎”的戰略意義與歷史使命,在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積極參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湖嘉一體化先行區建設,立足“打造興產興業實力強區、建設共治共富品質新城,成為縣域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主戰場、德清經濟發展的強勁增長極”,聚焦規劃傳導落實與解決地區現實問題,為統籌新市鎮域國土空間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修復格局,引3、導城鄉融合有序發展,更好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特編制本規劃。新市鎮概況一、2020年底,常住人口約7.98萬人新市鎮位于德清縣東部水鄉,下轄西安、南昌、東升、仙潭4個社區及19個行政村。行政轄區總面積92平方公里2020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0億元,連續兩年突破10億大關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357元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56億元,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7.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其中高新產業投資9.2億元,同比增長23%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鏈成功獲批全省首批“鏈長制”省級試點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突出林地資源14、.45%河漾資源18.27%耕地資源39.74%林地整治呈零散分布狀態,主要結合村落、田野、河道呈點狀分布。鎮域范圍內水源充足,水網縱橫,現狀陸地水域面積1694.70公頃。水田為主,質優成片,現狀耕地面積3687.28公頃。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新市鎮建設用地面積2345.65公頃,國土開發強度25%:生態用地15%農用地60%建設用地25%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突出規劃總則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省十五次黨代會和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以“八八戰略”為總綱,遵循市委“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主題實踐有關部署要求,堅持“綠水青山5、就是金山銀山”,以新市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副中心城市”為目標,整體謀劃新時代新市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提升新市國土空間開發品質,促進新市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規劃是對新市鎮國土空間的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做出的總體部署與統籌安排,是對德清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詳細規劃以及實施全域國土空間治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據。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總面積包含:城東村、樂安村、孟溪村、蔡界村、谷門村、城西村、句城村、梅林村、加元村、厚皋村、勇興村、櫟林村、豐年村、韶村村、新塘村、士林村、水北村、宋市村和白彪村。:西安社區、南昌社區6、東升社區和仙潭社區。規劃范圍規劃基期年規劃近期至規劃目標年遠景展望到目標定位三、2025年常住人口規模7.7萬人城鎮人口規模3.9萬人城鎮化率達50%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9.7萬人城鎮人口規模5.8萬人城鎮化率達60%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總體定位運河水鄉名鎮運河水鄉名鎮精致創新之城精致創新之城發展目標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構建“一主一副、一帶一廊、多片區”總體格局/一主一副/“一主”:新市主城區鎮域中心 “一副”:士林鎮域副中心/一帶一廊/“一帶”:高品質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德清段 “一廊”:銜接縣級框架,沿杭州二繞及德桐公路,建設融杭創新聯動7、走廊。/多片區/聯動浙江德清經濟開發區(新市鎮)、新市古鎮、新市集鎮、士林集鎮等重點片區,打造水鄉田園片、湖漾城鄉片、現代產城片、老城人文片、濱河生活片 等鎮域特色發展片 國土空間底線與布局四、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的區域邊界。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牢耕地總量,提升耕地質量。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地區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嚴格永久基本農田補劃8、,從嚴管控永農布局調優。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4.50平方公里。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及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依據,保持城鎮形態格局基本完整合理。堅持框定總量、做優增量、優化存量,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作為本規劃期內允許開展城鎮開發和集中建設的空間。新增各類城鎮建設項目原則上布局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實現集聚高效發展。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0.88平方公里。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引導“三類”村莊分類體系引導村莊分類發展。結合村莊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因地制宜將村莊分為集聚建設類、特色保護類和城郊融合類三種村莊類型,分類引導村莊9、單元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五、統籌各項設施支撐強化空間保障體系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p 對外交通:兩縱三橫 兩縱:213省道、湖杭高速。三橫:303省道、213省道、練杭高速。p 鎮域交通:一主五次網絡化 一主:德桐線,鎮域骨干道路。五次:士錦線、韶塘線、菱新線、五新線、新善線。網絡化:由四好農村路組成的通村路網。兩橫:德新線、鐘新線。一縱:京杭運河。p 骨干航道:兩橫一縱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23銜接德清縣國土空間規劃公共中心體系,綜合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導則要求,完善街道級(鎮級)、社區(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打造城鄉社區生活圈。4個鎮級10、公共服務生活圈分別服務于經開區片、中心鎮區片、濱河片以及士林片。23個社區(村)級公共服務生活圈中包含4個社區生活圈以及19個村級生活圈。新市鎮公共服務生活圈體系規劃圖村(社區)級公共服務生活圈鎮(街道)級公共服務生活圈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至2035年,結合教育設施布點專項規劃,按照均衡原則,新市鎮規劃布局高中1所,即保留新市鎮職業高級中學;規劃初中1所,即保留德清縣第三中學;規劃小學3所,即新市鎮仙潭小學、新市鎮中心小學和新市鎮士林小學。至2035年,加快鎮域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基本形成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三級服務體系11、。新市鎮規劃布局綜合醫院1處,即保留德清中西醫結合醫院(第三醫院);規劃鄉鎮衛生院2處,即遷建新市鎮中心衛生院并保留其現狀士林分院,衛生室/衛生服務站20個。持續挖掘古鎮文化內涵,高水平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含運河公園、濱水綠道提升等工程)至2035年,新市鎮規劃布局鎮級文體設施2處,即新市鎮文體中心(含體育館、游泳館等)與新市鎮文化活動中心(德清圖書館新市分館)。至2035年,新市鎮規劃機構養老設施2處,鎮級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2家。社區(村)級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結合社區用房(村公建用房)配建。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供電能力更加穩定/6處變電站:保留現狀士林變、高12、林變、新市變、五龍變及苧溪變,規劃110kV仙潭變/給排水安全充分保障/1處供水廠、1處污水廠:新市水廠規劃保留為備用水廠;規劃擴容新市污水廠至4萬噸/日/城鄉一體化燃氣利用/2處調壓站、1處LNG氣源站:保留現狀1號調壓站,規劃新增東部LNG應急氣源站遠期新增2號調壓站新市鎮基礎設施規劃圖規劃供水設施規劃35kV變電站規劃110kV變電站規劃燃氣設施規劃220kV變電站圖例規劃環衛設施規劃排水設施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防洪排澇人防工程抗震避災公共防疫消防體系地災防控新市鎮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圖急救醫療設施人防指揮中心主要疏散點主要疏散通道消消防站消人六、彰顯文化特色新市鎮13、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特色文化“千年 小上海,江南百老匯”,文化積淀深厚千年古鎮新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特色小吃茶糕非物質文化磚雕畫非物質文化龍鳳花燭制作蠶花廟會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圍繞千年運河古鎮,形成具有文旅特色、古今融合的縣域副中心氣質:保護白彪村傳統村落,保護古建筑群,突出江南水鄉鄉村特色。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文保點維護修繕各類歷史建筑進行嚴格保護。新市古鎮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運河通航、新市碼頭建立后,有了“千年 小上海,江南百老匯”的稱號,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夢里水14、鄉田園風貌區濕地湖漾生態景觀風貌區夢里水鄉田園風貌區夢里水鄉田園風貌區運河風情現代城鎮風貌區生態產城融合風貌區古韻人文傳統風貌區運河沿岸風貌帶長山河風貌帶運河東線風貌帶洋溪港風貌帶長山河風貌帶以大運河為骨架,打造古今融合、活力水鄉的副中心風貌三個城鎮風貌區歷史人文老城風貌區/生態產城融合風貌區/運河風情現代城鎮風貌區三個水鄉田園風貌區鎮區外圍形成三個夢里水鄉田園風貌區;一個濕地湖漾風貌區以苧溪漾、荷葉浦漾為特色,打造濕地湖漾生態景觀風貌區。七、國土空間整治修復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針對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等重點區域,通過農用地綜合整治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和農田水利設15、施建設,完善農田泵站溝渠、土地平整、機耕道路工程建設,提升農田設施的灌排、降漬能力,全面提高農田生產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穩步有序實施耕地功能恢復,推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糧食安全責任底線。耕地功能恢復工程加強農村居民點集中集聚建設,推進生態敏感區、存在安全風險隱患地區以及零星破舊的村莊建設用地復墾。建設用地復墾工程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工程通過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進一步優化耕地布局。計劃在谷門村、白彪村、勇興村、蔡界村等行政村內打造11個“百千萬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工程。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幸福河湖建設工程堅持“16、安全、清潔、健康”方針,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以“五水共治”為統領,以“美麗河湖”、“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為載體,統籌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和水安全維護,持續鞏固和提升水環境質量,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健康。重點包括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農村生活污水、農漁業水、船舶碼頭廢水等治理防治。深入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區域水環境生態治理、優化水資源配置,以實現以水美村、以水興業、以水富村的目標,挖掘特色鄉村文化,突出田園水鄉風貌,全面推進“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升級迭代。規劃期內,重點實施谷門村塔影港水系連通項目、新禹圩整治工程項目、南潯區排東圩區整治工程(涉及百墩港西岸、洋溪港)等項17、目。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加大城鎮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盤活存量土地資產。將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三改一拆”、未來社區和美麗城鎮建設等有機結合,發揮疊加效益,推動土地復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城鎮低效用地整治以解決工業用地臟亂差和低效化問題為重點,開展低效工業用地整治,推進工業向開發邊界內和園區集中集聚;到規劃期末,基本消除小規模不符合相關規劃、“低散亂污”問題突出的零星工業集聚點。低效工業用地整治八、詳細單元劃分與控制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形成“3+18”單元體系格局按照全域覆蓋、邊界閉合、上下貫穿、編18、管協同四大原則,科學合理劃定詳細規劃單元。包括城鎮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單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單元兩類。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落實上位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主要內容及相關控制線城鎮單元控制引導城鎮單元控規可按照“單元-街區”兩個層次對城鎮空間進行控制,地塊控制應納入街區統一管控。城鎮單元控規應當符合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落實相關專項規劃涉及空間布局與利用的主要內容和國土空間設計。明確發展目標、功能定位與空間結構土地使用性質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開發強度,包括容積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綠地率等用地指標公共服務設施及生活圈相關配套要求城市“六線”及其控制19、要求交通體系、交通組織及相關交通設施市政防災等基礎設施及公共安全設施的配套要求城市片區設計和城市街區(地塊)設計要求地下空間(人防)規劃要求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落實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主要內容、約束性指標和控制線村莊單元控制引導村莊規劃單元由一個或若干個村莊組成一個規劃單元。村莊規劃應當符合上位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落實市縣域層面國土空間總體設計指引。根據村莊實際進行分類引導明確村莊發展目標明確用地布局,協調生態用地、農業用地的保護利用,優化空間布局合理確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規模及空間布局完善提升,優化布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布局銜接并納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20、修復相關要求指引鄉村設計,加強鄉村歷史文化傳承,落實鄉村景觀風貌保護要求九、以數字化賦能為手段強化規劃實施傳導體系新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健全規劃實施監管制度,實施規劃日常動態維護,規范規劃局部調整管理。建立規劃實施考核問責制度。保障公眾對國土空間規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升全社會參與規劃編制、實施與監督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依法實施規劃日常動態維護,規劃實施情況及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規范規劃局部調整管理,依法依規局部調整和動態優化。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部門自評估和第三方綜合評估相結合的評估制度,定期對社會公布規劃評估情況。開展規劃動態維護,對規劃實施工作進行反饋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