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4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3103
2023-11-27
43頁
15.94MB
1、征求意見稿2021-2035年錦繡江山錦繡江山前 言高舉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及浙江省、衢州市戰略要求,滿足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需要,我市組織編制了江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江山市落實重大戰略部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指南,是全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整治、修復的重要依據。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遵循衢州市委“1433”發展戰略體系,積極推動浙贛合作與融衢接杭,全面梳理江山市國土空間本底情況,統籌劃定農業、生態2、城鎮空間及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制定管控要求,謀劃空間藍圖,有力推動江山市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建設三省邊際中心縣城、奮力爭當“兩個先行”示范窗口提供空間支撐。如此多嬌如此多嬌0102030405060708091001規劃概述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與期限1.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推進“兩個先行”、努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推動融衢接杭,建設浙贛合作“橋頭堡”,高水平推進以縣域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重振工業雄風、重塑城鄉風貌、重現旅游輝3、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空間格局,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譜寫中國式縣域現代化的江山新篇章。指導思想1.2保護優先、底線管控區域統籌,設施共享以人為本、功能完善布局優化,節約集約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嚴守國土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底線,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規劃原則因地制宜、彰顯特色數字賦能,高效治理落實國家戰略和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加強區域及各鄉鎮的統籌協調,實現設施共建共享。強化節約集約,轉變空間資源粗放利用模式,為實現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兩個先行”提供有力支撐。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產城融合,深入實4、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傳承自然和歷史文化脈絡,彰顯本地特色。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為基礎,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和預警制度。1.3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包括江山 市 全 域,總 面 積2019.98平方公里。包括雙塔、虎山、清湖3個街道,上余鎮、四都鎮、賀村鎮、鳳林鎮、峽口鎮、長臺鎮、石門鎮、大橋鎮、壇石鎮、新塘邊鎮、廿八都鎮11個鎮,張村鄉、保安鄉、碗窯鄉、大陳鄉、塘源口鄉5個鄉。規劃期限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規劃范圍和期限圖 例縣域規劃范圍中心城區控制范圍02構建江山如畫的空間格局目標愿5、景發展規模與要素保障構建“一主兩翼,一帶一軸,四區協同”的空間格局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2.1目標愿景區域開放活力樞紐三省邊際智創高地詩畫浙江美麗花園加強融衢接杭和邊際協作,提升城市能級,建成區域專業化特色中心。推動工業智慧化升級,促進產城融合,打造三省邊際高能級智創平臺。提升人居環境和公服品質,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大花園美麗宜居家園。“三省邊際中心縣城”長三角層面省際層面市縣層面2.2 發展規模與要素保障至2035年 常住人口規模56.5萬人引導人口向中心城區和重點鄉鎮集聚底線思維限定容量科學預測預判增量全域整治管控流量摸清家底框定總量有機更新挖掘存量六量協同保障2.3構建“一主兩翼,一帶一軸,四6、區協同”的空間格局一主:城市發展主中心,推進中心城區-賀村城市一體化發展,打造江賀中心城市。兩翼:上余-四都鎮構成的工貿發展翼,和以峽口鎮輻射帶動南部鄉鎮的文旅發展翼。一帶:位于衢州城鎮群發展的主通道上的城市綜合發展帶。一軸:位于三省邊際旅游發展南北向的文旅產業發展軸。四區:城鎮化優勢地區、城鎮化潛力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經濟地區。2.4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將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保護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7、脆弱和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463.01平方公里(69.45萬畝)。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綠色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落實上級下達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的布局安排、數量指標和質量要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在集中連片的高質量現狀耕地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39.5平方公里(35.925萬畝)。在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資源環境底線約束的基礎上,堅持節約集約、緊湊發展、因地制宜的原則,引導促進城鎮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優化,劃定城鎮開發邊界80.17平方公里(12.03萬畝)。03區域協同與邊際協作融衢接杭邊際協作3.1 融衢接杭實體經濟融入:做強工業平臺,融入衢杭產業分工8、協作體系美麗經濟融入:共建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融入錢塘江詩路產業融入,打造長三角數字智造轉化應用基地和詩路重要節點數字經濟融入:依托G60科創走廊,加速數字經濟轉化應用交通對接,形成衢州半小時通勤圈和杭州一小時高鐵圈建設杭衢一小時直達高鐵打造江衢快速交通大走廊輕軌通衢:市域軌道S線快慢連衢:黃衢南高速+S319省道+江衢快速路(雙江線)+沿江綠道3.1 融衢接杭3.2 邊際協作旅游聯動共筑國際級旅游目的地共建聯盟花園,協同組織省際世遺旅游圈共組聯盟游線,合力打造區域旅游聯動軸共創聯盟景區,打造特色化全域旅游產品公鐵通道 江西方向(新建麗江上高速、江玉公路)+金義方向(新建甬金衢上高速)水路通道9、 建設江山港航道,融入浙贛航運體系交通聯動打造大通道西延邊際樞紐3.2 邊際協作04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強化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農業空間格局4.1 強化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高標準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審慎穩妥推進耕地功能恢復,實現規劃期內耕地數量、質量穩中有升;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占用和改變用途。開展“百、千、萬畝方”永久10、基本集中連片整治,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充分運用“人防+技防”措施,完善“耕地智?!眻鼍皯?,提升耕地日常監管能力。4.2 農業空間格局規劃期內,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0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5.925萬畝,構建形成“一帶四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四區:永久集中區;特色農業區;生態農業區;都市農業區。多點:依托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和示范性家庭農場為核心,建設食用菌、蜜蜂產業園、畜禽產業園、茶葉產業園、果蔬休閑園等農業產業平臺。圖例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都市農業區特色農業區永農集中區生11、態農業區一帶:依托貫穿南北的百里須江詩畫風光帶,整合鄉村旅游與農業特色資源,打造魅力江山特色農業休閑帶。05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加強自然資源保護構建生態空間格局5.1統籌水資源、林地、濕地、礦產等自然資源要素,加強各生態要素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服務價值,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形成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資源保護礦山生態修復濕地生態修復水生態修復林地生態修復仙霞嶺江郎山金釘子浮蓋山碗窯水庫峽口-白水坑水庫仙霞北部懷玉山生態屏障東南部仙霞嶺生態屏障5.2 構建生態空間格局依托全市重要生態資源,構建“兩屏一廊多核”的生態安全格局。兩屏:東南部“仙霞嶺生態屏障12、”和北部“懷玉山生態屏障”。一廊:“百里須江美麗長廊”。多核: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江郎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仙霞國家森林公園、峽口-白水坑水庫、碗窯水庫、金釘子地質遺跡省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核心區。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圖例06文脈傳承與全域旅游歷史文化保護全域旅游發展城鄉風貌提升6.1 歷史文化保護大陳村清湖鎮南塢村江郎山村清漾村先鋒村秀鋒村洪福村廿八都文化核心江郎山文化核心東西向文化線路構建“兩個文化核心”、“兩條文化線路”、“兩大文化片區”,形成全覆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江郎山文化主核心廿八都文化副核心兩個文化核心以仙霞古道文化脈絡延伸的南北向文化線路以古村落文化延伸的東西向文化線路兩13、條文化線路北部平原片區南部丘陵地區兩大文化片區6.2 全域旅游發展構建“北部以城帶旅、南部以旅帶鎮”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打造中心城區和碗窯北部主核心。促進要素滲透,依托主城區的強大人流匯聚能力,挖掘碗窯水庫等城郊資源,形成人流擴散與景源吸引力的相互滲透;打造鄉村磁極,以大陳未來鄉村為先行示范,打造若干旅游小鎮作為特色磁極和旅游服務次中心。北部以城帶旅打造石門(江郎山)、峽口(峽里湖)南部核心。培育峽口旅游服務中心鎮;將石門-清漾、廿八都作為未來鄉村樣板重點培育,未來形成南部旅游核心平臺的南北兩極;串珠式培育若干特色小鎮,提升旅游服務功能;增強交通連接能力,完善各個小鎮與景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南部以14、旅帶鎮6.3 城鄉風貌提升挖掘江山地域文化特色,建設魅力風貌樣板區,細化風貌管控要求,重塑“江山如畫”的城鄉風貌。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重點打造六大縣域樣板區、四大城市樣板區。已創建成功了“仙霞探古新時代富春山居圖”樣板區與“清湖鎖鑰”傳統風貌樣板區,后續開展“鳳鳴世遺”、“山水智谷”等樣板區創建工作。打造魅力風貌樣板區加強對城鄉風貌的管控,制定相關管理細則,通過正負面清單對城鎮及村莊建筑進行管控,重點加強對建筑尺度、建筑色彩、景觀風貌、公共藝術等相關管控要求,保障風貌的長效管控和提質擴面。細化風貌管控要求山水智谷風貌區江山老城風貌區江東新城風貌區清湖鎖鑰樣板區四都上余大陳碗窯清湖石門鳳林峽口保安15、廿八都長臺張村塘源口新塘邊大橋壇石賀村歌舞田園風貌區清湖漫游風貌區農家浙學風貌區山鄉漫游風貌區仙霞探古樣板區縣域風貌區城市風貌區圖例美麗鄉村風貌帶生態特色風貌帶古村特色風貌帶鳳鳴世遺風貌區07城市意象與品質空間謀劃活力緊湊的城鎮格局建設集聚高效的中心城區建設智慧引領的產業空間構建多級生活圈結構體系中心城區:雙塔街道、虎山街道、清湖街道。廿八都鎮長臺鎮壇石鎮新塘邊鎮大橋鎮中心城區賀村鎮峽口鎮上余鎮石門鎮四都鎮大陳鄉碗窯鄉張村鄉塘源口鄉保安鄉鳳林鎮7.1 謀劃活力緊湊的城鎮格局構建“中心城區-中心鎮-特色鎮-一般鄉鎮”的城鎮等級結構。中心鎮:賀村鎮和峽口鎮。特色鎮:上余鎮與石門鎮。一般鄉鎮:四都鎮16、鳳林鎮、廿八都鎮、新塘邊鎮、大橋鎮、壇石鎮、長臺鎮、保安鄉、大陳鄉、張村鄉、碗窯鄉、塘源口鄉。中心城區中心鎮特色鎮一般鄉鎮圖 例賀村蓮華山中心老城片區中心高鐵片區中心城南片區中心城南片區老城片區碗窯生態景觀核運動休閑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清湖古鎮田園花海臺地景觀城東片區中心高鐵片區碗窯生態景觀片區城東片區賀村-蓮華山產城融合片區7.2 建設集聚高效的中心城區構建“五心一核、一帶串聯、六片協同、綠環通景”的總體格局。五心:高鐵片區中心、老城片區中心、城東片區中心、城南片區中心、賀村蓮華山中心;一核:碗窯生態景觀核;一帶:須江城市風景發展帶;六片:高鐵片區、老城片區、城東片區、城南片區、賀村-蓮華山17、產城融合片區、碗窯生態景觀片區;綠環:城南生態廊道、賀村生態廊道等多條生態廊道,連通碗窯生態景觀核。7.3 建設智慧引領的產業空間構建“一主三副多點”的工業平臺體系。一主:經濟開發區峽口工業平臺四都工業平臺賀村工業平臺江東工業園蓮華山工業園城南工業園以開發區為全域工業的主平臺,逐步將開發邊界外工業用地騰退整合向開發區集聚,控制開發區以外工業用地規模。一主:經濟開發區,包括城南、蓮華山、上余工業園。三副:賀村、四都、峽口等三個鎮級工業平臺。多點:大橋、賀村、峽口等多個小微企業園。7.4 構建多級生活圈結構體系 城鎮社區生活圈:以步行為主導形成5、15分鐘生活圈 鄉村社區生活圈:汽車、電動車、自行18、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依托村鎮公路形成片區級生活圈完善5分鐘生活圈的便民服務設施,增強社區配建設施的兼容性,使居民從家步行5分鐘可享受到便民商業、文化、健身、幼兒教育、老人看護、公共交通等服務。5分鐘生活圈15分鐘生活圈片區級生活圈基本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公園廣場、便民超市、農貿市場、物流配送、社區管理等日常生活服務設施?;靖采w轄區的各等級幼兒園、醫院、機構養老、文體場館、社會管理等綜合性服務設施。08綜合交通與綠色出行交通發展策略綜合交通體系綠色低碳交通8.1 交通發展策略江山杭州黃山衢州上饒鷹潭南平寧波溫州金華麗水上海聚焦大通道建設,以美麗、綠色為19、指導理念,構建人性化、集約化、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省際邊界門戶城市。區域層面與杭州市之間實現60分鐘內通達與衢州市區實現30分鐘內通達中心城區與主要鄉鎮實現30分鐘內通達中心城區各組團之間實現 15分鐘內通達時空目標:“60-30-15”形成外聯內通現代綜合交通體系,聚合優勢資源,促進交通、產業、旅游和空間協同發展,建設現代物流大平臺。市域層面打造具有江山山水特色,暢通有序、和諧優美、綠色低碳的品質交通城市。城區層面8.2 綜合交通體系積極融入杭州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加強與杭州灣經濟區、杭衢麗產業帶、浙中城市群、溫臺沿海經濟區、浙贛協作區、浙閩贛皖生態旅游協作區20、等的交流合作,形成生態旅游大通道、浙贛運輸快速通道,提升江山市區域交通節點的作用和地位,構筑江山城區高速環,切實改善區域交通大格局。鐵路:三高一普一軌高鐵:杭長高鐵、杭衢高鐵、衢武高鐵(規劃)普鐵:浙贛鐵路(建成)市域軌道:衢江市域軌道(規劃)高速公路:一橫一縱一連一橫:甬金衢上高速(規劃近期)一縱:黃衢南高速(建成)一連:麗江上高速(規劃遠期)國省道:三橫兩縱江山江:近期實施至上余作業區,遠期條件成熟再實施至壩賀作業區水運:促進多式聯運三橫:S316、S319、S221兩縱:G205、S3248.3完善道路系統建設提升城市建成區道路網密度和道路面積,完善步行、騎行等慢行交通系統建設。鼓勵使用21、清潔能源車輛提升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占比,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領域中,新增或更新車輛的,鼓勵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倡導公共交通出行構建城鄉公交一體化交通體系,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控制早晚高峰期公共交通擁擠度。提升交通服務水平優化公共交通運行時間,開展交通專項整治行動,優化城市交通運行環境,不斷提升交通出行服務水平。綠色低碳交通綠色出行09安全韌性與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城市安全保障9.1市政基礎設施體系針對性構建水資源保護開發體系,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水利針對水廠全面升級,全面提升供水水源、水廠、輸水、配水環節的安全保障水平。給水逐步實施雨污分流式排水體制,建立雨水排除、污水收集兩22、套管網系統。探索建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排水推進電網互聯互通建設,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重視清潔能源協調發展,打造多元融合創新型電網。電力建成全縣統籌共享的感知體系,實現中國鐵塔、管線等通信基礎資源共建共享,信息資源互聯互通,支撐智慧應用協同服務。通信可持續水資源保護開發體系分區劃保障城鄉供水安全科學化架構雨污排水體系持續提升創新電網體系推行能源消耗結構多元化發展,以安全、穩定、可靠供氣為前提,加大天然氣利用力度,促進經濟、能源、環保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燃氣高效共享的通訊設施綠色安全的燃氣基礎設施結合數字化平臺建設,打造城鄉一體化、收運一體化、水陸23、一體化、市容一體化、垃圾分類一體化的智能環衛體系。環衛建成節能的智能環衛體系醫療體系完善防災體制健全抗震能力穩固彈性防洪排澇人防保障有力韌性城市9.2安全韌性保障建成市級人防指揮工程,形成二級指揮體系,建成靈敏可靠的通信警報體系,建成戰時保障有力的城市人口疏散體系。有序推進人防工程建設貫徹“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合理規劃設置疏散通道、避震場所,建立地震應急機構,同時增強農村地區房屋抗震能力??茖W完善抗震設施全面提升防洪設施建設梳理并增加城區水系,提高水面率,保證排澇渠道通暢,增強防洪排澇能力。同時注重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的良好彈性。逐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和制度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建24、立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逐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建立管理體制健全,基礎設施完善,技術裝備精良,消防站布局科學,適應市域發展要求和城鄉建設特點的消防安全體系。持續完善消防安全體系探索建立社區防疫生活圈,持續深化醫共體建設,加快基層衛生院的能力改造提升,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體系。完善公共衛生防疫機制10規劃傳導與實施舉措強化規劃傳導落實完善規劃實施保障建設空間規劃“一張圖”加強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10.1 強化規劃傳導落實加強與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與我市十四五規劃的銜接,確保目標準確、指標落實、控制線落地。將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剛性管控要求等內容傳導到鄉鎮級國土空間總25、體規劃、各類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中。加強對上位規劃的落實加強對下位規劃的傳導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市政設施專項規劃10.2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建立數字智治機制強化規劃監督管理加強規劃體檢評估構建調控激勵機制完善規劃政策保障“六大”實施保障措施依托各部門共建共享共用、省市縣聯動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按照數據建設標準和數據匯交要求,建好縣級總規數據庫,納入全省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為城市體檢評估和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礎,著力提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10.3 建設空間規劃“一張圖”10.4 加強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開展全域土地整治1實施城市有機更新23推進精準高效供地農地農用,護好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規范引導,控好農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設集約高效,用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規范程序,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4加強鄉村土地資源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