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會發展與城市規劃的作用培訓課件(24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25553
2023-11-29
24頁
3.62MB
1、城市社會發展及城市規劃的作用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urban Planning,背景:當代城市社會,當代中國城市社會關于城市社會發展的理論:政體理論討論:中國的城市社會發展規劃美國基于城市社會變化的規劃實例,提 要,-雖然各國的發展階段不同,每個社會都經歷過、并仍然經歷著困難甚至痛苦的進化過程。社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進化過程中變化著的動力因素和已建成的社會體制及傳統的矛盾。歷史證明:有社會問題是人類社會的常態,社會矛盾無法消除但可以通過好的體制及政策減少、弱化矛盾。-當代社會面對更加復雜的挑戰,包括:1.全球化帶來資本的全球性流動;22、.新科技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ICT)對人類社會的影響;3.貧富不平衡引發非正式活動(Informality)在各個領域蔓延;4.全球氣候變化超出任何國家單一政府的能力。(Rode&Shankar,2014,Governing Urban Futures)-這些問題缺乏社會理論的指引,同時社會上出現“政治疲勞”(political fatigue),更多人轉向關心實際利益,對價值觀等“大道理”的關注度下降。一個表現是經濟學家走紅,社會學家冷落。1.當代全球化表現為地緣經濟越來越關聯而地緣政治卻越來越沖突,看似不同宗教不同意識形態的矛盾,實質是赤裸裸的利益沖突。資本的全球化流動使地方政府管治當地經3、濟、社會的能力下降。2.互聯網帶來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動力,也助長了人性中固有的個人主義,夾裹著民粹主義,改變了人類的交往方式及已建成的社會秩序,挑戰著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及社會管治的方式。,背景:當代城市社會,當代中國城市社會,-新科技使傳統社會的一些最基本的要素面臨挑戰,例如大部分紙質物品,從書本到紙幣,都面臨淘汰。網絡通訊和自媒體打破了政府和大企業的信息壟斷,有利于政務公開也增加了管治的難度。應用人工智能來分析社會行為,如大數據技術,在預測時更關注“是什么”及事件間的相關性,而不再深究“為什么”即事件間的因果性。(Schnberger&Cukier,2013Big Data-A Revoluti4、on)-物質世界的變化和非物質的社會變化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理念的更新比物質環境的更新更加重要,卻往往遭遇到更大的阻力。一方面既有的社會結構及權力安排本能地反對新理念的挑戰;另一方面網絡時代的新理念數量過多、質量參差,更新過快而無法及時證偽。不少所謂“新理念”僅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一時之尚,混淆視聽。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相似的挑戰。3.貧富不平衡導致底層自發的非正式活動,在就業、居住、交通等領域蔓延。政府面臨如何管治、或者適應這些非正式活動的問題。(John Turner 1976,Hernando De Soto 2000,Ananya Roy 2005)4.人類過度開發引起全球氣候5、變化,帶來各種災害,控制氣候超出任何單一國家的能力故需要全球合作,但出于各自利益,迄今難以達成國際協議。,-中國社會既面臨一切國家發展過程中均面臨的共同問題,又有根值于中國特點的特殊表現。當前中國主要的城市社會問題包括: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心面臨挑戰,希望尋找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城市的中產階級化,希望借鑒發達國家管理中產社會的政策;城市間發展不平衡,城市內社區發展不平衡,城市居民收入不平衡,希望減少差距和對立;主要城市進入老齡化社會,希望尋求老齡問題的對策。-大部分社會問題是普世存在的,理想社會的目標也具有普世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李克強,2015)是各國人民相同的發展目標。但是實現途徑必須適于6、本國。解決中國城市社會問題必須基于中國國情。蛋糕是大家都喜歡的,但是先做大蛋糕、還是先決定如何分蛋糕,途徑不同。-聯合國人居中心主任 Clos提出的“新城市日程”,包括管理法規、社區管治、城市設計三方面。(J.Clos,2014Towards A New Urban Agenda)它們都和城市規劃有關。-對于城市問題,可以借鑒政體理論框架來進行分析。,The Regime Theory 政體理論及其擴展,出現于1970年代的“政體理論”認為城市社會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企業、社區三方面。代表社區利益的NGO可以是它們中間的平衡者。城市管治的四種聯盟及其政策(根據Logan Stone 19897、)理論的擴展:社區及NGO的作用中國發展模式開始從“促進發展”轉變為“管理增長”,反映了城市管治聯盟的轉變,社區地位上升。,-中國發展模式轉變,城市管治聯盟也發生轉變。城市規劃應在三個層面來應對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一,規劃的基本目標從通過城市擴張來促進經濟增長,轉向通過規劃來整合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二,規劃編制從完全依靠政府,轉向以社會為基礎,政府協同企業、社區進行規劃;三,建設適應時代的城市社區,提出新的管治模式。成功的社區必須基于成功的社區參與,百姓要有“我的社區”的擁有感,而不再是規劃師按照給定的規范替代居民編造規劃。“要知道鞋子是否合腳,應該問穿鞋的人而不是做鞋的人。”(Joh8、n Turner,1986)-這樣的轉變必須從國家層面開始,需要從全國性的城市政策開始。-中國原有的城市政策“控制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只涉及人口、空間分布,最多是經濟活動的安排,缺乏完整的社會性內涵。新的城市政策應該整合原來由不同部門管理的人口、空間、社會、福利、保健、環保等多方面內容,提出國家在一定階段內的城市社會發展目標,同時下放具體實施的權力,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地區建立各自有區別的社會發展目標及實施途徑。容許、鼓勵不同地區出現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示范性城市。,-城市政策的本質是政府如何定位在自己在社會問題中的角色:政府在多大程度、多廣范疇、以什么途徑來參與城市社區事務。政府應該加強9、某些方面的管理力度,同時減少、甚至退出另一些方面的管理。現階段,中國有些地區的政府力度更大,有些地區社會和企業更加發育,應該允許有不同的做法和途徑。-按照 F.福山的新觀點,一個有能力的國家(政府)是一個好社會的首要因素。同時要有公平的法治及民主的體制。(F.Fukuyama,2014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有能力的政府包含兩方面內涵:政府管理的事項要少、而執行的能力要強。他認為,公平的法治及民主的體制是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互動的保證。-當前需要的是實驗性的模式:包括政府轉型、社會管治等,中國城市社會的發展問題一:公信心-“當代社會的一個普遍性問題是公眾對政府、專家、企業家,其實是對一切權力者的不10、信任。”(Cullingworth&Caves,2014Planning in the USA)-美國社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公眾對政府不信任度上升,投票率下降,Putnam 把之歸結為社會資本的退化,是日益離散的現代城市社會的普遍現象。(Putnam,2000)可見政府公信心問題是普世的、存在已久的問題。網絡技術的發展增加了問題的難度,但并非導致問題的根源,所以解決問題不能停留在管制網絡通訊上。-提升公信心的關鍵是盡量增加政府決策的透明度。例如公開如何征收房地產稅?如何使用?從而提升公信心。-提升公信心需要讓公眾有擁有感。網絡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挑戰著傳統自上而下的管治模式。管治的新方式必須從理念11、轉型開始,減少由上而下的管治,下放大部分管理工作,鼓勵自下而上的半自治管理,讓社區成為社會管理(包括城管)的細胞,為此,政府應該給予資金、人才、法律支持。-根本而言,提升公信心在于提升全體公民包括公務員的素質,提升公眾的理性參與水平。-新的管治模式來源于實踐的總結。政府應該和大學、研究所合作,建立社區管理研究中心,尋求、推動新的管治模式,例如改變激勵機制,政府的資助和社區績效掛鉤,依照作為團隊的社區的成功來補貼、獎勵,以激發社區內部的合作及推廣范例。(Pentland,2014Social Physics)-城市規劃的轉型應該把社區管治的創新作為重要內容,而不僅僅是物質形態設計的創新。,中國城12、市社會的發展問題二:城市的中產階級化-到2022年,中國城市將全面進入中產階級社會。高、中高收入的中產階級(可支配年收入10.6萬元以上)將增加為2012年的4.5倍,成為城市居民主體。低收入、中低端的的中產階級(可支配年收入6萬-10.6萬元)人口大幅減少。(McKinsey,2014)-當前中國城市已經進入小康社會,就意味著中產階級社會。中產階級已經主導了話語權。這個人類史上最大的中產階級未來的消費需求、政治訴求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內在動力,也是未來城市規劃服務的主體對象(但不是全體)。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正能量。哈佛教授摩爾(Barrington Moore)說:“無中產階級即無民13、主”。關鍵是如何整合他們和政府、以及其他社會群體的關系,特別要關注與低收入階層的關系。-中國的社區管治應該建立起代表政府的居委會、代表居民的業主委員會、代表商業利益的物業公司三方面的共識。-規劃師的培養應該增加社區發展內容,同時規劃界應該幫助“社會性規劃師”增加就業機會。,中國城市社會的發展問題三:城市的老齡化-60歲以上老人占比:2011年13.3%;2015年16%;2020年17.2%;2051年將達到4.6億。-1980年人民日報發表了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而現實是政府難以負擔。例如上海本地人口的社保金和養老金入不敷出,需靠外來人口的稅收收入維持城市社會福利體系。雖然上海90%的育齡女14、性都符合生育二胎的條件;但僅5%申請了生育許可。(上海市衛計委,2015)-政策具有階段性,目前的政策應該轉向鼓勵生育。根本而言,決定生育乃是一個家庭的基本權利。-老齡化是又一個普世問題,舉世尚無成功的佳例。規劃要從設計養老院,轉向創新養老制度,包括中國條件下居家養老、社區及政府養老院的資金、管理、社會分工問題,而不僅是養老設施的規劃布局及設計標準。,光明日報,光明日報,-有人類社會開始就有社會問題,故社會問題在歷史上有常態性,在空間上有普世性,人類長期產生的理想社會也因此具有普世性。但是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沒有普世性,必須按照國情、甚至按照不同地區的特點來制定。因此解決社會問題要從國家層面的城15、市政策提出框架,然后通過放權到地方層面來落實。-政府的社會政策有兩種基本途徑: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社會事務(例如美國聯邦政府曾通過城市更新項目直接投資地方城市建設,后來改為間接地以CDBG資金支持地方、讓城市自己決定項目)。實質是政府、社會、企業三者在解決社會問題時如何進行責任分工。-城市規劃作為地方政府的公共職能,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規劃并非社會發展的龍頭,也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角,但規劃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可以落實在四方面:社區規劃,戰略規劃,項目選擇,及規劃理論。1.社區規劃不僅是物質性設計,更包含了政策分析和政策評估。如當代美國的社區規劃,在經濟方面的中心是就業(創業,就業/16、再就業培訓);在社會方面是公共教育、醫療和社會安全;在環保方面是保護綠地、城市農業、食品規劃。美國的做法是其發展階段決定的,(也有其局限性,如學生希望增加物質規劃內容,以應對當前美國改造基礎設施的需要。)結論是:廣泛性的社區規劃(comprehensive community planning)而不是社區設計,是努力的方向。,討論:中國的城市社會規劃,2.中國規劃界對社會發展的主要影響體現在戰略規劃上。過去30年,戰略規劃對各級城市的經濟及空間發展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做出了貢獻,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問題是規劃缺乏社會性考量。-1980到2000年代,中國經濟以制造業出口為導向,所有戰略規劃一17、無例外都以經濟和空間的雙擴張為主題。制造業高速發展成績斐然,但是支付了環境、資源及社會代價。由于地方政府的意愿和規劃師自身認識不足,戰略規劃對于增長的代價缺乏考慮(如何減少社會分化,創造非正式就業機會?如何減少污染?)在確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對國際經濟變化(發達國家重新工業化而一些落后國家也開始工業化)、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減少(如工資上升)、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面臨挑戰等問題上,戰略規劃缺乏彈性的應變(economic resilience)對策。戰略規劃不夠戰略。-200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把服務業、房地產業當作經濟發展的動力,規劃也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影響力之一。戰略規劃同樣以空間擴張、建造新城為18、主題。由于缺乏市場分析及對可持續發展的遠見,出現空樓盤空城鎮。這個十年客觀上耽擱了實體經濟升級換代、克服體制上“后發劣勢”的機遇期。-2010年代以來,中國提出城鎮化、“一路一帶”等發展戰略,規劃應該主動發揮本職職能,善于未雨綢繆,敢于講授真理,減少不確定性、增加應對變化的彈性,吸取經驗,減少失誤。-為了提升戰略規劃的可用性及戰略性,規劃師自己要防止規劃僅僅為了展覽陳列,否則規劃就真的是“墻上掛掛”的陳列品了。,3,規劃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也表現在項目選擇上。規劃工作的中心是公共產品而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性的工作如抗震救災規劃是規劃對社會的重要貢獻。增加對弱勢社區的關注(如衰退的工業城市及資源19、枯竭型城市,發達城市中的棚戶區)而不僅僅是規劃中心區或新城,項目選擇本身就反映了規劃價值觀從局限于經濟發展向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從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的轉向。4,規劃要對社會發展有貢獻,規劃理論必不可少。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中社會學、經濟學是兩大主體。中國的城市研究受經濟學影響很大,但社會學的研究有待加強。發達國家的社會學理論豐富而復雜,極端的觀點往往抓住人的眼球卻抓不住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介紹國外理論時,應該介紹背景,認識到保守的理論和過于激進的理論同樣于事無補(即使在美國規劃界,圍繞激進的理論也有很多爭論,并非只批評保守理論如新自由主義)。-有助于解決問題的理論往往是理性的、分20、析的,而不是感性的、發泄的。有用的理論看似中庸,其實唯其中庸才可實踐。根本而言,中庸是人的本能。只有破沒有立,只有批評沒有建議,是忽悠學術而不是嚴肅學術。-政體理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正面例子。-通過規劃工作解決社會問題需要各個規劃分支的協作,規劃學會的社會規劃中心應該加強和其他分會的聯系。-總之,2015年以后的中國規劃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做好準備,迎接挑戰!,Youngstown 曾經是是美國第三大鋼鐵工業中心,1930年人口曾經達到 17萬,但2004年人口下降到 8萬。1950年代的家庭平均收入曾經為全美最高,2002年下降為低于全美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后工業時代原重工業城市面臨的挑21、戰。-2006年,Youngstown政府、Youngstown州立大學及社區居民合作,制定了Youngstown2010規劃,主題是更小,更綠,更清潔,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充分發揮城市的文化特色及商業能力。-本規劃獲得美國規劃學會(APA)2007年全國杰出規劃獎公共協作獎(“National Planning Excellence Award for Public Outreach”)。-值得借鑒的不僅僅是規劃成果,而且是規劃過程規劃作為動員市民同心協力扭轉城市命運的過程。規劃不再停留在政府的公共政策,而且成為公眾的行動號角。,美國的城市社會發展規劃的實例-衰退社區的“精明收縮”規劃Y22、oungstown,OH and Youngstown 2010 Plan,Youngstown City:包括5個區,-,規劃要點1.接受當前的Youngstown是一個小城市這個現實。過去30年間失去了一半人口及幾乎全部工業基礎,原來的城市尺度明顯過大,必須收縮規模。首先對基礎設施進行合理的統合改造,減小某些地區的水、污水等公用設施服務,使基礎設施既滿足社會責任,又適應當前財務承擔的可持續性。2.為Youngstown在區域經濟體系的地位重新作定位。重工業不再是經濟要素,城市經濟已經完全多元化,把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放在區域經濟體系中考慮,發揮本市在高等教育(有一所較大的大學)、醫療設施(若23、干醫院)、藝術(若干藝術園區)等方面的區域優勢。3.改善城市形象,提升生活質量。清除衰敗的舊建筑,整修街道,消除衰退城市的形象,特別是河濱地帶、教育設施、中心區。和社區一起,努力改善城市安全及種族關系問題。4.四個核心目標:綠網 Green Network 有競爭力的工業區 Competitive industrial districts有活力的社區 Viable neighborhoods生氣勃勃的中心區 Vibrant core,規劃過程,本規劃代表了規劃模式的轉型 以行動為導向。由于認識到本次規劃是城市是否可持續發展、甚至是否得以生存的最后機遇,所以規劃成為動員群眾采取行動的過程。首先確24、定發展的愿景,然后確定實現愿景的途徑,即對每個地區提出具體的、分階段的做法(例如先改造何處街道)。這個過程是Youngstown市和Youngstown大學合作的成果 由于Youngstown市要修編1974年制定的老總體規劃,而Youngstown大學要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兩者的結合成為新規劃的基礎。大學和城市合作,努力克服市民對現狀的悲觀情緒,一方面動員社區參與,另一方面對公眾進行教育,提升他們對規劃的認識,使他們可以實質性地參與規劃決策。由一個規劃咨詢公司擔任組織社區參與和公眾教育的工作。在6個月里,200多名領導人得到培訓,他們來自各種政府機構、社區、NGO。這些骨干為制定具體的行動計25、劃打下基礎。主要由大學師生組成的規劃志愿者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為規劃做宣傳、公關、協調、網頁設計等工作。社區志愿者則負責組織社區會議。,規劃過程,一個廣告公司主要負責公關宣傳工作,并且制作了兩部電視片,在三個電視臺播放了9個月,及時介紹規劃進程,反映公眾建議。在收集公眾意見及公共聽證會上,以建立愿景的共識為目標,特別注意引導大家集中于能夠改造現狀、而又切實可行的那些建議和方案。讓公眾說出他們認為怎么樣才能留住現有的企業、商業及居民,如何才能使城市有吸引力、可以吸收新鮮血液。規劃部門一方面仔細修改原有的規劃法規條例,建立新的法規標準,同時確保不耽誤新項目的開工,努力協調新法規和原有法規的銜接。全市社會、企業、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使城市終于慢慢復蘇。,用地現狀,空荒地塊分布,規劃土地使用,未來綠地系統沿濱水地區布置,中心區規劃,收縮中心區規模,從面改為線,從線改為點:商業區收縮為商業街,商業街收縮為若干商業節點多余土地改為公共綠地、城市農業、社區花園、社區設施保持小而有活力的中心區功能代表了一種新的理念,但不是一個可以照搬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