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溝河道生態景觀規劃方案文本(2015-2050)(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25651
2023-11-29
20頁
230.04KB
1、 銅川市雷家溝生態景觀規劃(2015-2020) 目 錄第一章 規劃總則1第二章戰略定位3第三章規劃布局5第四章綠化規劃6第五章綠道規劃7第六章生態治理規劃7第七章水質提升規劃9第八章駁岸及淺塘低壩規劃12第九章水源水量規劃13第十章河道防洪規劃14第十一章環境設施規劃14第十二章分期建設規劃15第十三章規劃實施措施和建議16第十四章附則17附表1919 第一章 規劃總則第一條 通過銅川市雷家溝生態景觀規劃的編制,力求能夠發揮雷家溝河道的生態環境效益、社會經濟效益和景觀文化功能,緩解城市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和諧的矛盾,增強河道的防洪功能,創建雷家溝兩岸嶄新的城市風貌,建立全新的投資氛圍,營造2、舒適的生態人居環境,為建設“四個銅川”提供前瞻指導。第二條 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2011年1月8號修正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標準(GB50201-9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國務院)城市綠地系統分類標準(CJJ/T 852002)陜西省河道管理條例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鞏固提高三年行動方案(2015年-2017年)銅川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銅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鞏固提高暨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5年-2017年)銅川市環衛專業規劃(2006年-2020年)石川河水系銅川城市段生態環境景觀總體規3、劃(2015-2025)第三條 規劃期限本次規劃期限為 2015-2020 年。其中,近期:2015-2017年;遠期:2018-2020年。第四條 研究范圍及規劃范圍研究范圍:為保證規劃范圍內的河岸風貌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將研究范圍擴大至河道兩側100-200米,包括沿河工廠、城區與村莊。規劃范圍:規劃寬度為雷家溝兩側6-12米,長度約5.8公里,南起雷家溝與漆水河交匯處,北至銅川鋁業四分廠,規劃面積為24.3公頃。第五條 規劃指導思想充分利用銅川市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以及石川河水系的河流資源,以人為本,以加強雷家溝生態景觀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協調雷家溝4、兩岸綠地建設與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休閑及綠色產業發展、文化保護和城市形象特色塑造之間的關系,因地制宜地進行河道生態景觀的構建,建設水、塬、田、城、人和諧共生的生態景觀河道,以求達到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最大化。第六條 規劃原則1 以人為本原則。以河道兩岸人群的相關需求為本次規劃的準則,著力打造一條舒適的、宜人的、滿足不同需求的濱河景觀帶。2 兼顧統籌原則。將景觀規劃與水質治理、濱水地塊開發、相關產業發展結合起來。3 多樣性原則。根據河道兩側現狀地形及風貌特色,分段規劃設計,形成豐富多樣的濱河景觀帶。4 生態連續性原則。保持河岸生態的整體性與連續性,不破壞城市水系統的安全性,保證供水可靠、防5、洪安全、生態平衡。第二章 戰略定位第七條 總體定位通過對雷家溝地區現狀情況、發展演變、場地特質的把握,以及與雷家溝下游漆水河功能定位的相關比對,確定雷家溝的總體定位為:一個集生態優先、以民為本于一體的河流改造再生典范;一條自然景觀與地域人文特色相融合的城郊綠色通廊;一道展現城市濱水風光與郊野田園風光的生態景觀綠帶。第八條 目標愿景規劃按照“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以改善生態環境與營造宜人空間為出發點,逐步恢復雷家溝水系兩岸生態環境,塑造“生態綠廊保水清源,活力水廊綻放新顏”的濱水景觀綠軸,激活水系與生活的聯系,展現地域工業的源流與積淀,提升自然門戶的景觀形象,再現田園文6、化與工業文化的旅游復興,帶動水系周邊地段的有機更新。主要體現在:生態之水創造一處可以體驗綠色河濱的生態通廊;悠游之水創造一處可以享受騎行樂趣的慢游動線;樂居之水創造一處具有濱水特色的線性鄰里公園;景致之水創造一處具有地域文化內涵的綠色紐帶。第九條 項目策略1 維育生態環境通過對河流生態采取技術性恢復措施,保護水系,治理河道,恢復自然環境,塑造生物群落多樣,動態穩定、健康有序、自我調節的綠色通廊。2 聚氣濱水慢行結合道路現狀,巧借水體景觀,營造“慢行優先,隨性而停;動態觀覽,且行且憶”的濱水綠道空間,通過綠道健走運動、自行車運動為代表的濱水生態化健康模式,親近自然,加強堤岸體驗,提高水景感知度,7、倡導低碳、生態、環保、健康的生活休閑方式。透過身心體驗感受,尋找記憶中的鄉野田園風光。3 聯動城市空間以水為源,以人為本,將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融入到周邊的居民活動中,通過更新舊建筑舊廠房、整頓雜亂水岸環境、增加健身休憩設施、開放綠地廣場等措施,改變水與周邊環境沒有呼應的關系,煥發濱水空間活力,讓居民共享景觀環境優美的濱水開敞空間,并間接帶動舊區改造以及片區旅游產業發展,實現區域聯動。4 再生地域文化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立足當地歷史文脈,從歷史元素的形態、質感、色彩以及意蘊中進行提取并加以運用,同時注意保留地域特色以及對于傳統元素的演變,在設計上對其進行有意識的強調。通過舊廠改造、舊廠文化元素的8、提煉、藝術創意展示,使廢棄的地塊得以復興,使后現代藝術氣息融入濱水,進而樹立區域藝術形象,提升地段品質。第三章 規劃布局第十條 布局原則充分發揮河道綠地的綜合功能效益,合理布局景觀分區與節點,全面提高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應;強調河道兩側山塬綠化、濱水綠色廊道和內部景觀節點的結合,自然景觀與地域人文特色的結合,城市濱水風光與郊野田園風光的結合,構筑點、線、面結合的河道景觀網狀系統。第十一條 空間結構結合功能布局,以現狀河道為主要骨架,串聯濱河各景觀節點,形成“一廊、四區、多節點”的空間結構。一廊:整合兩岸現狀地塊,疏通綠化濱水空間,塑造雷家溝濱水景觀廊道。四區:以景觀資源山、水、塬、城的空間關系為基9、礎,將規劃空間劃分為四個分區,分別為悅動水岸(城區段)、暢游水趣(城郊段)、星水映鋁(門戶段)、境水聆風(郊野段)。多節點:依照周邊研究范圍內用地性質的不同,結合地塊的資源優勢與文化特色,打造十個不同風格與功能的景觀節點,點綴濱水景觀廊道。第十二條 景觀分區規劃本次景觀分區以人水關系為本,借水分區,規劃為臨水、銜水、探水及聽水四大分區。城區段打造濱水觀賞、游覽、休息的場所,滿足周邊人群休憩、活動需求,提升生活品質。城郊段提供散步、騎行、賞景的場所,形成優美、宜人的景觀風貌。門戶段打造入口精致景觀節點,展示良好景觀品質,提升城市整體形象風貌。郊野段以沿河綠化為主,整體景觀與郊野環境相和諧,形成波10、光云影、樹木蔥蘢、鳥語花香、野趣盎然的景色。第四章 綠化規劃第十三條 綠化結構規劃規劃以波、澤、瀾、滌四種水形態為基礎,構建充滿城市活力的、熱情的,具有活力感的、垂柳蔭蔭,碧波蕩漾的柳岸碧堤綠化分區,有韻律的、靜宜的、富有感官的梅香櫻艷綠化分區,優雅的、水映瀾彩的、波光粼粼的清泉石澗綠化分區及多層次的、遍布野草的、可凈化水體的花溪阡陌綠化分區。第十四條 植被分區規劃植被種植按照由城區向郊區植物景觀氛圍的變化分為:城區段、城郊段、門戶段、郊野段。城區段以垂柳為骨干樹種,沿河列植。結合現狀植物,節點處再點綴少量紫薇,搭配灌木與地被,形成優美的景觀。主要植物有垂柳、紫薇、側柏、叢生木槿、紅葉石楠與鳶11、尾。城郊段以櫻花、刺槐為骨干樹種,結合現狀植物,搭配灌木、地被與水生植物,形成優美的綠化景觀,主要植物有櫻花、白蠟、刺槐、連翹、臘梅、白三葉、王蓮、梭魚草與水蔥。門戶段運用觀賞價值較高的喬木與水生植物,結合現狀植物,打造高速路入口景觀。主要植物有元寶楓、火炬樹、銀杏、白三葉、荷花、睡蓮、千屈菜。郊野段結合現狀植物,搭配適生水生植物與地被,營造郊野氛圍。主要植物有欒樹、國槐、金雞菊、柳葉馬鞭草、波斯菊、蘆葦、香蒲、黃菖蒲。第五章 綠道規劃第十五條 綠道分類規劃本次綠道規劃郊野風光綠道與都市樂活綠道兩類。第十六條 綠道建設要求郊野風光綠道位于雷家溝中游與上游,綠道游徑以綜合慢行道為主,滿足游人郊外12、騎行、野外觀光的需求。郊野風光綠道長4544米,其中綜合慢行道寬度要求不小于3米,隔離綠帶寬度要求不小于10米。都市樂活綠道位于雷家溝下游,綠道游徑以綜合慢行道為主。根據現狀用地條件的不同,采用對現狀人行道改造利用,及向市政路借道等方式,滿足游人濱水觀光、散步、騎行的需求。都市樂活綠道長1037米,其中綜合慢行道寬度要求不小于4米,隔離綠帶寬度要求不小于1.5米。第六章 生態治理規劃第十七條 生態治理規劃理念1 恢復河道生態功能,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之河。2 標本兼治、以水美城、控制污染、和諧共處。3 建立生態廊道,打造適宜的生物生境,重塑生態鏈,修復生態系統。4 多向研究,整體考慮13、河流的生態、景觀和人文方面,對河道進行規劃。第十八條 生態治理規劃原則1 綜合性原則河道生態治理應在遵循上位規劃前提下,保證河道天然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河流的生態、景觀、文化等功能的需要,同時兼顧親水活動的安全。2 協調性原則體現河道及周邊區域發展的特點,充分結合地域特色、注重與沿線整體風貌相協調。3 自然性原則順應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過程。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盡量減少人工痕跡,減少對自然的干涉和破壞。恢復植被景觀的自然性與鄉土性,保障當地的生態安全,保護河道自然水生態系統生境。 4 經濟性原則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因地制宜、節能高效,盡可能降低前期建設成本和后期的14、養護費,實現河道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發展。第十九條 生態治理規劃策略1 生態保護策略(1) 適當進行水生動物的放養,完善水體內部生物鏈。 (2) 通過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構建多樣的、層次豐富的生態群落。 (3) 對現狀植物進行改造,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構建各類動物的適宜生境。2 休閑游憩策略(1) 構建濱河游憩通道,提供連續的濱河游憩空間。(2) 選取合適地點,建立景觀節點,滿足游人停留、活動、觀景的需求。(3) 沿河增加自行車停放點等服務設施。第二十條 生態治理模式根據石川河水系銅川城市段生態環境景觀總體規劃(2015-2025),雷家溝位于生態景觀協調提升段,以協調水城發展15、關系,進行流域的生態景觀提升復興為生態治理模式。遵循上位規劃,將雷家溝生態治理分為以下三種模式:1 生態環境保護管理以保護為主。防止河流受到污染,保護生物生境,維持良好的生態體系,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 生態環境提升治理以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為主。改善河流環境質量,提升生境的適宜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態系統。3 生態環境整治恢復以整治為主。整治河流污染,提高河流水質,逐步恢復河流生態生境,重塑河流生態系統。第七章 水質提升規劃第二十一條 水質提升原則1 依據現狀河道的水質標準,明確水質提升的目標。 2 控本清源,從源頭進行治理。3 采用集中和分散的方式,統籌考慮,分期實施。4 根據河道各分段實際16、情況,合理使用材料及措施。 5 維護河道原有良好生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6 水質提升的各項規劃應符合流域總體規劃的標準。第二十二條 水質提升目標規劃以實現“源清流潔,本盛木榮”為總體目標。通過水系的全面整治,改變目前河道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河道水系面貌,改善河道水質,恢復和擴展河道原有的調蓄、灌溉、景觀等基本功能。通過水質提升規劃使河道水質能夠滿足生態和景觀的要求。根據水功能區劃,河道劃分為類水質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類水質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類水質農業用水區、類水質農業用水區。項目所在的雷家溝屬于前柳灣至川口高架橋段,屬于類水質農業用水區,控制目標在類水質。第二十三條17、 水質改善模式1 水生植物凈化技術水生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包括水生植物吸收作用、微生物代謝及植物根部環境中的吸附、過濾、沉淀等作用。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鹽,同時也可以吸收某些重金屬離子,也可以通過收割植物將部分污染物從水體中徹底去除。2 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 可應用于中小河道治理也可用于居民生活區,起到對污水的凈化和景觀美化作用。第二十四條 污水處理模式1 城區18、段處理模式該段起于銅川鋁業四分廠,止于森和紙業有限公司,采用自然濕地凈化模式 ,在人口密度較低、污染排放較少的河段,不鋪設排污管網。周邊村莊可充分利用住房周邊的地形特點,營造人工濕地,凈化污水。通過濕地植物的凈化作用,將污水處理至達標水質,再排入河道。 2 郊區段處理模式該段起于森和紙業有限公司,止于唐華商住小區,采用污水管網處理模式 ,污水處理通過污水管網有序排放,最終匯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第二十五條 雨水收集與管理模式1 城區段雨水凈化模式基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19、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不再完全依賴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設施”。城區段設置雨水花園、透水鋪裝、屋頂花園及生態草溝等方式進行雨水凈化。2 過渡段、郊野段雨水凈化模式 針對過渡段、郊野段兩側構筑物較少的現狀條件,河道兩側的雨水收集凈化可利用山體、農田、綠林等生態景觀來進行,通過農田和植物對山體滑落雨水的緩沖凈化作用,改善河道兩側水質環境,同時也可對河道水量起到補充的作用。其凈化方式有水通道、生態洼地、植物篩體等。 第二十六條 分段治理措施結合現狀水質問題,規劃針對郊野段、過渡段、城市段等分段,采用不同的水質提升模式,如下:郊野段可采取完善基礎設施、人工濕地、微生物修復技術等治理20、模式及措施;過渡段可采取人工濕地、微生物修復技術、生物護岸、水生植物凈化技術、淺塘堤壩處理、雨水收集凈化等治理模式及措施;城市段可采取微生物修復技術、生物護岸、水生植物凈化技術、淺塘堤壩處理、雨水收集凈化等治理模式及措施。第八章 駁岸及淺塘低壩規劃第二十七條 駁岸分類規劃在現狀駁岸的基礎上,結合兩側用地需求,從自然生態角度出發,規劃自然、硬質、親水三類駁岸。1 自然駁岸自然駁岸適用于河道郊野段至城郊段的大部分區域。主要使用植物進行綠化,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種植垂柳、蘆葦、菖蒲等管護粗放的耐水濕植物,及欒樹、國槐等鄉土植物,借它們發達的根系來穩固堤岸,增強護堤能力。2 硬質駁岸硬質駁岸適用于河21、道城區段內。考慮河道的行洪要求并弱化現狀硬質護堤的線條感和儀式感,在硬化駁岸線內栽植水生植物。同時拆墻透綠,使河道內外景觀渾然一體。3 親水駁岸親水駁岸適用于河道城區段及門戶段。在人流量較大的節點設置親水平臺,或通過開挖景觀水系的方式,設置親水棧道,增強了河道的親水性,擴大了人的活動范圍,增強了游覽樂趣。第二十八條 淺塘低壩規劃淺塘低壩,即結合現狀河道的水文資料梳理水系建立不影響行洪的淺塘低壩。淺塘低壩能為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滿足植物生長及動物(尤其是魚類洄游)棲息的需求,同時形成較大的水面、細小的溪流等自然式富有變化的水景觀。要求其高度60cm。綜合考慮人流量與景觀效果,規劃于河道門戶段和22、城區段兩個區域設置淺塘低壩。城區段人流較密集,適宜蓄水造景;門戶段位于高速路入口,山水環境較佳,適宜打造門戶入口景觀。第九章 水源水量規劃第二十九條 水源規劃1 雨水收集考慮雷家溝的季節性,規劃在雷家溝河沿岸設置小型集雨池、集雨塘等措施將雨水進行收集。設置過濾凈水系統,經過生態處理方法(如雨水花園、人工濕地等),使雨水進入河道,作為景觀水體使用。2 水庫補給擬建雷家溝河上游雷家溝水庫總庫容311萬m,興利庫容185萬m,死庫容126萬m。其建設將有利于雷家溝河道水源與水量的調蓄。規劃采用雷家溝水庫進行補給,建議采取季節性放水,保證雷家溝河0.18m/s的河流生態需水量。第三十條 水量規劃用過水23、利計算,測算出城區段景觀水面積約為4600,預測需水量為0.23萬m;門戶段景觀水面積約為4400,預測需水量為0.22萬m,合計需水量為0.45萬m/天。第十章 河道防洪規劃第三十一條 防洪規劃結合銅川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遵循石川河水系銅川城市段生態環境景觀總體規劃(2015-2025),確定雷家溝采用二十年一遇洪水設防標準。規劃通過水利計算,施畫出二十年防洪線。通過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與水庫防洪等工程措施,擴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導和攔蓄洪水,以減免洪水災害。通過洪水預報、洪水警報、洪范區管理、洪水保險、超標準洪水防御措施等非工程措施,避開、預防洪水侵襲,更好地發揮24、防洪工程的效益,減輕洪災損失。第十一章 環境設施規劃第三十二條 環境設施規劃要求以滿足不同區段的功能需求,提升城市景觀形象,展示城市文化,改善城市人居空間環境的現實需求為出發點,確定環境設置配置類型與配置數量。第三十三條 環境設施規劃內容包括景觀鋪裝、景觀標識牌、景觀座椅、垃圾桶、景觀雕塑小品、景觀照明設施等。景觀鋪裝包括防腐木平臺、棧道、生態透水磚、卵石干鋪、干石塊錯鋪等滲透性強、富有自然野趣的鋪裝材料。景觀標識牌以文化性與經濟性為設計原則,對廢棄鋼板、鋁板等物品進行回收、改造,打造散發工業氣息的標識牌。既反映當地工業文化,又可減少投資。景觀座椅以實用性與經濟性為設計原則,對廢舊鋁板、木條等25、物品進行回收與改造,打造休息坐凳,滿足游人休息需要,節約建設成本。垃圾桶以鋁材、木材為主要材質,進行加工、重組,打造具有特色的垃圾桶,體現當地工業發展史。景觀雕塑小品以展現當地文化為設計目標,對廢棄鋁板、鋼板等物品進行改造、重組,打造具有工業氣息的雕塑小品,展現當地工業文化。夜景照明規劃結合分區規劃不同照度及不同形式的景觀照明設施,形成各分區特色。第十二章 分期建設規劃第三十四條 總體建設項目河道總體建設項目包括基礎設施類項目、生態治理工程類項目及景觀工程類項目三大類。其中基礎設施類項目包含:完善雨污管網1.51公里,美化橋梁7座;生態治理工程包含:河床清理5.97公里,河堤修補4.15公里,26、人工濕地60000平方米,生物護岸4.15公里,水生植物凈化4.15公里,臺塬綠化527000平方米;景觀工程類項目包含:改造廣場5300平方米,新建廣場1760平方米,景觀濕地13010平方米,景觀節點7個,綠道建設5.58公里,綠化種植133400平方米,及相關景觀家具、景觀照明、景觀小品等。(總體建設項目投資估算見附表1)第三十五條 近期建設項目河道近期建設項目包括基礎設施類項目、生態治理工程類項目及景觀工程類項目三大類。其中基礎設施類項目包含:完善雨污管網1.51公里,美化橋梁5座;生態治理工程包含:河床清理5.97公里,河堤修補4.15公里,人工濕地60000平方米;景觀工程類項目包27、含:改造廣場5300平方米,新建廣場1760平方米,綠道建設1.04公里,綠化種植66700平方米,及相關景觀家具、景觀照明、景觀小品等。(近期建設項目投資估算見附表2)第十三章 規劃實施措施和建議第三十六條 法規性措施在現有國家、陜西省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針對銅川市管理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依法實施,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生態法律意識和環保意識。第三十七條 行政性措施在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內,完善管理機構,統一領導。職能部門牽頭負責,相關單位密切配合。上下聯動,統一部署。第三十八條 技術性措施合理運用生態技術,加強水體保護及污染治理。從生態效益的角度保護水資源,開發其生態功能,促進生態28、環境的和諧。第三十九條 經濟性措施提倡并鼓勵采用節水措施及節水技術。大到建設海綿城市(LID),小到設置雨水花園,雨水收集回用或透水混凝土等節水材料等,降低使用成本。第四十條 政策性措施政策上扶持民間愛綠組織,提高居民生態環境保護和綠化意識。增加綠地類型與綠地面積,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發揮綠地的景觀功能與生態功能,營造豐富多樣的濱水景觀,滿足市民親水需求。第十四章 附則第四十一條 規劃成果本規劃由文本、圖則及說明書兩部分文件組成。批準后的文本具有法律效力,圖則及說明書結合文本使用。第四十二條 適用范圍本規劃適用于銅川市雷家溝生態景觀規劃的建設管理工作。第四十三條 生效時間本規劃自批準之日起生效。29、第四十四條 解釋權本規劃解釋權屬銅川市規劃局印臺分局。第四十五條 強制性內容 本文本中下劃線內容為銅川市雷家溝生態景觀規劃的強制性內容,所有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附表 附表1 河道總體建設投資估算表項目編號項目分類具體項目所在位置長度/數量單價投資估算(萬元)1基礎設施類雨污管網完善城區段1.51km180萬元/km271.8橋梁美化郊野段、過渡段、城區段7個150萬元/個1050小計1321.82生態治理工程類人工濕地郊野段、過渡段60000600元/3600生物護岸過渡段、城區段4.15km500萬元/km2075水生植物凈化過渡段、城區段4.15km25萬元/km103.75河床清理郊30、野段、過渡段、城區段5.97km100萬元/km597河堤修補過渡段、城區段4.15km290萬元/km1203.5臺塬綠化郊野段、過渡段、城區段52700050元/2635小計10214.253景觀工程類廣場現狀改造城區段5300200元/106新建城區段1760400元/70.4景觀節點村鎮節點郊野段、過渡段5個15萬元/個75工業改造節點郊野段、過渡段2個20萬元/個40門戶展示節點過渡段13010500元/650.5綠道郊野段、過渡段4.54km20萬/km90.8城區段1.04km25萬/km26景觀提升綠化種植郊野段、過渡段、城區段133400100元/1334景觀家具郊野段、過渡31、段、城區段100景觀照明郊野段、過渡段、城區段300景觀小品郊野段、過渡段、城區段100小計2892.7總計14428.75 附表2 河道近期建設投資估算表項目編號項目分類具體項目所在位置長度/數量單價投資估算(萬元)1基礎設施類雨污管網完善城區段1.51km180萬元/km271.8橋梁美化郊野段、過渡段、城區段5個150萬元/個750小計1021.82生態治理工程類河床清理郊野段、過渡段、城區段5.97km100萬元/km597河堤修補過渡段、城區段4.15km290萬元/km1203.5人工濕地郊野段、過渡段60000600元/3600小計5400.53景觀工程類廣場現狀改造城區段5300200元/106新建城區段1760400元/70.4綠道城區段1.04km25萬/km26景觀提升綠化種植城區段66700100元/667景觀家具城區段50景觀照明城區段200景觀小品城區段70小計1189.4總計7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