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綜合營業樓基坑支護工程變形監測方案(1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7039
2023-11-30
10頁
352.24KB
1、 變 形 監 測 方 銀行綜合營業樓設計銀行綜合營業樓設計-采購采購-施工工程總施工工程總承包(承包(EPC)基坑支護工程)基坑支護工程案 1 1、工程概況、工程概況 基坑周邊環境如下:本工程現場地勢平坦,鉤機整平。具體見基坑支護及周邊環境平面圖。2 21、工程名稱:銀行綜合營業樓設計-采購-施工工程總承包(EPC)工程2、工程地點:、監測目的及要求、監測目的及要求 2.12.1 監測目的監測目的 在基坑開挖的施工過程中,基坑內外的土體由原來的靜止土壓力狀態向主動土壓力狀態轉變,應力狀態的改變引起的變形。這些變形包括:基坑支護結構以及周圍土體的沉降和側向位移。無論哪種位移的量超出可某種容許的范2、圍,都降對基坑支護結構造成危害。因此,在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只有對基坑支護結構、基坑周圍土體進行綜合、系統的監測,才能對工程情況有全面的了解,確保工程順利進行。2.22.2 深基坑工程監測的要求深基坑工程監測的要求 在基坑開挖與支護工程中,為滿足支護結構及被護土體的穩定性,首先要防止破壞或極限狀態發生。破壞或極限狀態主要表現為靜力平行的喪失,或支護結構的構造產生破壞。在破壞前,往往會在基坑側向的不同部位上出現較多的變形或變形速率明顯增大。支護結構物和被支護土體的過大位移將引起臨近建筑物、道路的傾斜和開裂。如果進行周密的監測控制,將有利于采取應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減輕破壞的后果。3 3、編制3、依據、編制依據 (1)施工圖設計說明(2)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8-2016)(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標準(GB50497-2019)(5)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4 4、工程地質概要、工程地質概要 擬建場地開挖范圍內土層由上到下分別為雜填土、素填土、粉質黏土、粉土、中粗砂、粉細砂等(詳見地勘報告),基坑工程正式施工前應對場地內的障礙物作進一步查明并給與清除,以確?;又ёo和開挖的正常施工。5 5、監測內容監測內容 本工程布設的監測系統應能及時、有效、準確的反映施工中圍護體及周邊環境的動向。為了確保施工的安全順利進行,本工4、程基坑屬于一級基坑,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19)要求應進行支護結構頂部水平及豎向位移、周邊建筑物沉降、傾斜、裂縫的監測,土體深層水平位移、錨索軸力檢測。位移及沉降監測點應沿基坑周邊布置,間距 20m,周邊建筑物按 10-15m 間距布置。土體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宜布置在基坑周邊的中部、陽角處及有代表性的部位。錨索軸力檢測基坑每邊每層錨索 1 根,宜在中部位置。5.15.1 坡頂部的豎向坡頂部的豎向位移監測位移監測 觀測點埋設在坡頂及冠梁頂,按 1520m 間距要求布置,共布置 72 個基坑變形監測點。5.1.1 豎向位移的監測方法 采用獨立高程系統,在遠離基坑的穩定區5、域各設置 3 個穩固可靠的水準點:JZ1、JZ2、JZ3。該 3 個點即為本工程變形監測的高程基準點,各監測點的高程是通過高程基準點形成的一條等水準閉合線路,由線路中的工作點來測定各監測點的高程。各監測點的初始值取三次觀察平均值。5.1.2 測量中的測站高差中誤差 基坑等級 測站高差中誤差(mm)一等 0.5 注:注:監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系指相應精度與視距的幾何水準測量單程一測站點的高差中誤差。5.25.2 水平位移測量水平位移測量 本工程采用坐標法觀測。在遠離基坑的穩定區域設置 3 個穩固可靠的水平位移基準點:JZ1、JZ2、JZ3。該 3 點即為本工程變形監測的水平位移基準點,用全站儀架設6、于穩定基準點,觀測測點坐標,取三次平均值作為初始值。本次觀測值減去前一次的觀測值為本次觀測位移值,本次觀測值減去原始觀測值為累計位移值。5.25.2 土體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土體深層水平位移監測 測斜儀探頭置入測斜管底后,待探頭接近管內溫度后,自下而上以不大于 0.5m 間隔逐段測量,每個監測方向均應進行正、反兩次量測。5.35.3 錨索軸力監測錨索軸力監測 軸力計儀表與錨桿張拉設備儀表相互標定。錨桿施工完成后對軸力計、應力計或應變計進行檢查測試,并取下一層土方開挖前連續 2d 獲得的穩定測試數據的平均值作為其初始值。5 5.4.4 基準點、觀測點的設置要求基準點、觀測點的設置要求(1)基準點、觀7、測點必須穩固,便于保存。(2)通視良好,便于定期檢驗。6 6、監測頻率和報警值、監測頻率和報警值 6.16.1 監測期限監測期限 從基坑開挖開始,到基坑回填施工至0.000 結束。6.26.2 監測頻率監測頻率 基坑工程監測工作應貫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過程,監測頻率如下:當出現以下異常情況時應加強監測并采取應急措施:(1)監測數據達到預警值。(2)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度加快。(3)存在勘察未發現的不良地質情況。(4)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5)基坑附近的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允許值。(6)支護結構內力突然增大或出現開裂。(7)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8)基8、坑底部、側壁出現管涌、滲漏或流砂等現象。6.36.3 監測報警值監測報警值 7 7、測試主要儀器設備、測試主要儀器設備 序號 監測內容 所用儀器 1 豎向位移 T2-2 超高精度水準儀 2 水平位移 拓普康 GPT-100 全站儀 3 深層水平位移 數字式活動測斜儀、變送器信號指示儀、測斜管 4 軸力檢測 錨索測力計 8 8、監測工作管理、保證監測質量的措施、監測工作管理、保證監測質量的措施 8.18.1 監測工作管理監測工作管理 8.1.1 監測過程的質量控制 作業人員應嚴格按投標書要求及相應規范進行作業,發現超出允許誤差時應及時糾正或進行返工。技術問題由工程負責人與審核人商量后做出決定,工9、程負責人與審核人實施監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杜絕質量問題的產生。8.1.2 文件與資料的管理 監測工作中的相關函件、以及日常監測工作中的內外業資料等應分類裝訂統一管理,或者有計算機備份以防丟失。提交的監測成果資料應統一格式并進行簽收登記。8.28.2 質量保證體系質量保證體系 8.38.3 保證監測質量的措施保證監測質量的措施 8.3.1 儀器、儀表(1)測點器具埋設前均應預先進行重復標定,以防質量不合格器具的埋入。(2)各測點初始值的測定應待測點埋設穩定后進行(一般 710 天)。(3)每天的測試之前均應對所使用的儀器進行自檢,并詳細記錄自檢情況,使用完畢后記錄儀器運轉情況;(4)使用過程中若10、發生儀器異常的情況,除立即對儀器進行維修或調換外,同時對該儀器當天測試的數據進行重新測試。8.3.2 野外作業 搜集資料、現場踏勘 以往同類工程經驗 明確負責人、編制監測方案 審核、審定人批準方案 文件資料控制 工程回訪 統計技術應用 人員組織 測量設備控制 材料采購控制 監測過程控制 質量記錄 不合格品控制 內部質量審核 產品標識(1)組成強有力的項目組,抽調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工作認真負責的人擔當項目組主要負責人。項目組的其他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具有相應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操作能力,關鍵、特殊崗位人員持證上崗。(2)進場前,組織全體人員學習監測施工的技術方案,相應的作業程序和有關規范、規程,每11、個施工人員了解項目的總體要求,熟悉各自崗位的職責、技術要求和作業程序,嚴格按施工組織設計執行。(3)在具體測試中固定測試人員,以盡可能減少人為誤差;(4)在具體測試中固定測試儀器,以盡可能減少儀器本身的系統誤差;(5)在具體測試中固定時間按基本相同的路線,以減少溫度、濕度造成的誤差;(6)具體測試中用相同的測試方法進行測試,以減少不同方法間的系統誤差。8.3.3 監測點保護 對測量工作中使用的基準點、監測點用醒目標志進行標識的同時,對現場作業的工人進行宣傳,盡量避免人為沉降和便宜,對變化異常的測點除進行復測外,若發現以遭破壞,應立即進行重新埋設。8.3.4 資料采集及整理 制定有關質量文件和記12、錄的管理辦法,及時做好各類施工記錄、工程監測資料、各類試驗數據、鑒定報告、材料試驗單、各種驗證報告的收集、整理、匯總工作。(1)外業觀測資料在計算前均要進行檢查與復檢,在保證采集數據正確的前提下方可進行計算;(2)使用論證通過的專業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3)數據處理后匯成報告必須經過專項測試人員自檢,現場測試負責校核,各項測試人員互檢后,方可敲章送出;(4)對施工組織設計進行會審,及時制定工序質量控制文件、編制雨季施工技術措施,對關鍵工序進行能力驗證,及時解決監測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5)測試數據發生異常后,應及時與項目審核人、審定人聯系,共同協商解決。8.48.4 監測人員安全保障措施13、監測人員安全保障措施 8.4.1 測量人員進入工地現場必須戴好安全帽。8.4.2 測量人員不得隨意翻越防護欄桿,在臨近基坑邊緣施測,應配備 2 人以上人員一同進行。8.4.3 正在工作塔吊下或其它正在工作設備下,有可能造成高空墜物的情況時,應進行合理避讓,選擇中午歇班時間測量。8.58.5 加強巡視工作加強巡視工作 8.5.1 安排專職人員進行巡視,每天進行全面巡視不少于 1 次。8.5.2 巡視應對基坑邊坡堆載情況及地表裂縫情況做紙質記錄,一旦超過設計值,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8.8.6 6 質量和服務的承諾質量和服務的承諾 8.6.1 嚴格執行施工組織設計的內容,主動配合業主和施工單位在施工14、過程中各方面的協調工作,處理好各相關單位和人員的關系。8.6.2 服務于全過程。及時做好各類質量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和反饋。認真完成本項目由于設計與施工變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證要求和工作質量不變。8.6.3 實行全天侯監測工作值班制。9 9、監測人員配備、監測人員配備 為確保監測工作順利進行,加強施工與質量管理,成立項目部,實行項目管理制。監測人員一覽表見下表。序 號 人員 職稱 備注 1 王建博 工程師 項目負責 2 李智鵬 助理工程師 技術負責兼野外施測 3 王振 助理工程師 野外施測 4 高克男 技術員 內業數據整理 1010、巡視檢查、巡視檢查 10.1 基坑工程整個施工期內15、,每天均應有專人進行巡視檢查。10.2 基坑工程巡視檢查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0.2.1 支護結構(1)支護結構成型質量;(2)冠梁、支撐、有無裂縫出現;(3)墻后土體有無沉陷、裂縫及滑移;(4)基坑有無涌土、流砂、管涌。10.2.2 基坑周邊環境(1)周邊建(構)筑物有無裂縫出現;(2)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3)鄰近基坑及建(構)筑物的施工情況。10.2.3 監測設施(1)基準點、測點完好狀況;(2)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3)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10.2.5 巡視檢查應對自然條件、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監測設施等的的檢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16、委托方及相關單位。根據設計要求或當地經驗確定的其他巡視檢查內容。巡視檢查的檢查方法以目測為主,可輔以錘、釬、量尺、放大鏡等工器具以及攝像、攝影等設備進行。1111、監測點的布置、監測點的布置 基坑邊坡監測點埋設方法示意圖(單位:mm)基坑監測基準點埋設方法示意圖(單位:m)11.1 11.1 從基坑邊緣以外 13 倍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需要保護的周邊環境應作為監測對象。必要時尚應擴大監測范圍。11.2 11.2 位于重要保護對象安全保護區范圍內的監測點的布置,尚應滿足相關部門的技術要求。11.3 11.3 建筑的豎向位移監測點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 建筑四角、沿外墻每 1015m 處或每隔 2317、 根柱基上,且每側不少于 3 個監測點;2 不同地基或基礎的分界處;3 不同結構的分界處;4 變形縫、抗震縫或嚴重開裂處的兩側;5 新、舊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處的兩側;1212、監測資料的提交、監測資料的提交 擬在項目部設立微機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實時處理。每次觀測數據經檢查無誤后送入微機,經過專用軟件處理,自動生成報表。及時將監測成果提交給建設方、總包方、監理及其他有關方面?,F場監測工程師分析當天監測數據及累計數據變化規律,與報警值比較,如果接近報警值時即向建設方、總包方、監理方提出警告,提醒現場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及建設單位重點關注。同時一起參與補救方案的制定和研究。12.112.1 監測日報表。12.212.2 監測結束后提交總結報告 12.2.1 文字總結 整個監測過程中,監測點變化情況 總結,分析其產生原因。12.2.2 附表:各監測點每日累計變化量匯總表。12.2.3 附圖(1)監測點分布圖;(2)各監測點時間一垂直位移量(T-H)變化曲線圖;(3)各監測點時間一水平位移量(T-V)變化曲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