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安全知識及應急技能培訓課件(64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27351
2023-12-01
64頁
4.24MB
1、職業安全與防護,主要內容,什么是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為什么要做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如何做好醫務人員職業防護?預防?標準預防:手衛生、口罩安全注射:真空采血、銳器盒消毒隔離:消毒劑、眼罩、隔離衣廢棄物處理:醫療廢物控制?補救措施,醫務人員職業安全,感染性,放射性,物理性,化學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52號主席令),第二條本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職業病防治活動。本法所稱職業病,是指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第四條勞動者依法享有職業衛生保護的權利。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創造工作環境和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衛生保護。第2、五條用人單位對本單位產生的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第六條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醫院感染,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2001,醫院感染管理辦法(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第十三條 醫療機構應當制定具體措施,保證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診療環境條件、無菌操作技術和職業衛生防護工作符合規定要求,對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控制。【釋義】本條是關于醫療機構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醫院感染管理法規、技術規范和規章制度時,在手衛生、診療環境條件、無菌3、操作技術的和職業衛生及防護等應采取的具體措施的規定,包括對醫院感染危險的因素進行控制的要求。,醫院感染管理辦法(2006年9月1日起施行),1、醫療機構應根據國家的相關法規,制定醫院醫務人員的職業衛生防護制度,并認真落實;定期進行培訓,使醫務人員充分掌握其相關知識與防范措施,有效預防自身感染。2、醫務人員應掌握醫院感染“標準預防”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措施,并能根據情況,在必要時采取適當的額外預防措施。醫療機構應為醫務人員提供合格和充足防護用品,以備需要時使用。3、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時,應有登記、報告、追蹤制度及處理流程與措施等。,第十三條【釋義】之 四、醫務人員的職業衛生防護,2009年9月1日4、,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4.1.1 用人單位應開展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的預防控制活動4.1.4 對因職業接觸血源性病原體而感染的勞動者,應依法享受工傷待遇4.2.2.4 職業接觸風險控制計劃應落實經費 4.2.3 用人單位應對工作場所的職業危害進行識別、評價和控制。采取措施保障注射安全(見附錄D)及降低手術職業接觸的風險(見附錄E)。制定職業衛生安全操作規程,為勞動者提供符合職業安全衛生要求的工作場所。4.2.4 用人單位應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意外接觸后的評估、預防和隨訪4.2.5 做好職業接觸的記錄和報告及檔案的保存和轉移,術語和定義,血源性病原體:存在于血5、液和某些體液中能引起人體疾病的病原微生物HBV、HCV、HIV等 職業接觸: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粘膜暴露)破損皮膚或非胃腸道接觸(醫療銳器傷)非胃腸道接觸:針刺、咬傷、擦傷和割傷等途徑穿透皮膚或粘膜屏障接觸血源性病原體,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2009,如何做好?,風險控制的優先等級原則,消除風險工程控制管理措施行為控制個人防護接觸后預防措施,消除風險,盡量少用銳器或針具取消不必要的注射采用無針系統無法消除風險,考慮優化操作規程,工程控制,目的:將工作場所的血源性病原體隔離或移開措施:配備并使用銳器容器:銳器盒配備必要的消毒滅菌設施:消毒劑、滅菌器改善人機工效條件: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場所6、整潔和工作臺布置良好提供便利的手衛生設施及眼睛沖洗設施采用新技術:安全保護裝置的銳器的使用,管理措施與行為控制,標準預防職業安全衛生一般操作規程 清理清潔安全注射采取措施降低手術職業接觸的風險 廢物管理 衣物清洗,個人防護,用人單位應免費為勞動者提供適宜的個人防護用品,如手套、口罩、面罩、護目鏡等用人單位應保證在工作場所向勞動者提供的個人防護用品種類和尺寸適宜:N95用人單位應確保勞動者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用人單位應根據要求為勞動者免費維修和更換個人防護用品,以確保其防護效果,接觸后預防措施,上崗前接種乙肝疫苗(預防)接觸后評估、預防和隨訪 專業機構/人員進行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病毒檢測應急處7、理評價源患者:知情同意病毒檢測評價接觸者:HBV、HCV、HIV采取接觸后預防措施:免疫球蛋白、疫苗、藥物,標準預防(standard precaution),針對所有病人的預防性措施,視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損傷的皮膚、黏膜和被這些物質污染的物品具有潛在感染而采取的標準水平的消毒、隔離等預防措施。適用于所有病人和醫務人員,以防止病人之間的傳播和病人與醫務人員的傳播。(雙向防護?。?標準預防的措施,手衛生PPE:口罩、手套、面罩、護目鏡、隔離衣、防水圍裙、防水鞋、帽子等安全注射/小心處置銳器污染物品的及時、正確地處理可復用物品處理:CSSD醫療廢物環境控制,手衛生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洗8、 手,基本概念,手衛生(hand hygiene):洗手: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膚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過程衛生手消毒: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以減少手部暫居菌的過程外科手消毒:外科手術前醫務人員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劑清除或者殺滅手部暫居菌和減少常居菌的過程。使用的手消毒劑可具有持續抗菌活性,手衛生管理的基本要求,手消毒效果應達到如下相應要求。衛生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應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監測的細菌數應5cfu/cm2使用肥皂洗手應保持肥皂清潔干燥日常醫療活動不宜佩戴手部飾物,進行外科手消毒前應摘除手部飾物注意清洗、修剪指甲,長度應不超過指尖應配備9、干手物品或者設施,避免二次污染,洗手與衛生手消毒原則,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洗手指征,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后,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后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進行無菌操作、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后處理藥物或配餐前,洗手衛生手消毒指征,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后,“五個時刻”,10、洗手方法,濕手取液揉搓及其方法:沖洗干燥護膚,六步洗手法,正確的洗手方法,普通肥皂和流水洗手(有可見污染)濕潤雙手涂滿皂液六步揉搓至少1015s流動水沖洗,干燥,護手快速消毒劑(沒有可見污染)手部干燥時取消毒液適量按六步揉搓至干有效、方便、節時,手衛生效果監測,應每季度對重點科室的醫務人員手進行監測當懷疑醫院感染暴發與醫務人員手衛生有關時,應及時進行監測,并進行相應致病性微生物的檢測監測方法:接觸患者、進行診療活動前采樣,凈手消毒液洗手,六步洗手法,肥皂、流動水洗手,“七字要訣”,改進方法,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或指南開發領導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開展培訓患者的教育與參與營造醫院安全文化財力與物力的支持11、監督、指導與反饋,個人防護用品,個人防護用具使用,操作中會出現: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物的噴濺和飛濺戴口鼻罩、護面鏡(罩)、護目鏡穿防水罩衣穿防水膠鞋(在污染器具清潔時),戴法:口鼻罩小鐵條的部分朝外放置于鼻梁的位置將口鼻罩上端的系帶系在頭后或耳后拉下口鼻罩的下部遮蓋住口和下巴系下端系帶系于頸后注意事項:口鼻罩變得潮濕、難呼吸和有破損時要更換接觸或摘下口鼻罩前要先洗手用過的口鼻罩丟棄在醫療廢物容器內先脫隔離衣洗手摘口鼻罩丟棄摘手套后洗手,口(鼻)罩,手 套,使用指征:暴露于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有破損的皮膚,及污染的物品時嚴重污染時需要更換手套脫去手套后要馬上洗手或手消毒12、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復使用,充足的隔離衣供給穿完后放置在指定的容器內大多數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清潔的隔離衣特殊的情況下需無菌隔離衣(骨髓移植等)隔離衣的大小選擇應保證能遮蓋住全部的衣服和外露的皮膚,隔離衣,雙手向前和稍向上伸出,滑進隔離衣的兩袖內系好隔離衣頸后的系帶兩手在身體后部腰部的高度抓住隔離衣的邊緣,最大程度折疊一只手固定重疊部分,另一只手抓住腰帶的末端移至到背后,系緊腰帶,穿隔離衣,解開隔離衣腰帶,脫去手套洗手解開頸后的系帶,將一只手縮進袖口內用縮回袖口內袖子包住的手脫去第二只袖子將隔離衣的污染外層面對面對折起來需再次使用的按馬蹄形懸掛不繼續使用的卷成一團,放于指定的容器內再次洗手,脫隔離衣,13、空氣隔離(1%),目的:預防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直徑小于5m常見疾?。郝檎?、SARS、水痘與肺結核等 措施:通風的單間,盡可能使用負壓,房間每小時換氣至少6次醫務人員使用專門的口罩(N95口罩)等高效型口罩病人呆在隔離室,必須外出戴口罩室內空氣排除前,應經高效過濾處理,飛沫隔離(9%),目的:預防經飛沫傳播的疾病,直徑多大于5m常見疾?。毫鞲?、SARS、百日咳、猩紅熱等措施:患者入住隔離室,限制活動同一病種可同居一室,床間距離不應少于1米工作人員帶外科口罩房間空氣不必專門處理,接觸隔離(90%),目的:減少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的微生物措施:病人住單間或同病種住一間工作人員戴手套,穿隔離衣、洗手14、適當的環境和器械清潔、消毒和滅菌適用疾?。何改c、皮膚等感染多重耐藥感染,標準預防是成功的、有效的、經濟的醫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預防是最節省成本的健康投資,銳器損傷,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GBZ/T213-2008),HBV,HCV,HIV,血液負載的病毒可引起慢性感染血液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可通過診療器械或操作而傳播,預防血源病原體在醫院的傳播,乙肝疫苗的注射采取合適的防護措施避免血液和體液的接觸預防經皮膚的損傷使用安全的器具、設備,避免不必要利器使用安全處理利器以及所有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銳器傷常見原因與預防措施,分離輸液器時,經常發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員突然移動時,收拾手術污物,銳器傷的常見15、原因,將輸液導管與無針系統連接,整個過程中應從容不迫,使用真空采血系統,如患者抵抗或慌張,可尋求幫助,洗手、帶手套,在手術室中,使用消毒盤傳遞器械-不要直接傳遞,銳器傷的預防(1),禁止將針頭放置在床邊、小車頂部,銳器傷的預防(2),使用后,應立即丟入尖銳物收集箱,應用重新蓋帽裝置,尖銳物收集箱應放在使用處,禁止雙手重新蓋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針頭,安全注射,目的:不傷及接受者和提供者;不危害社會條件:提供條件,堅守安全操作規程實現安全注射的措施 改善病人和醫護人員的行為,鼓勵口服,減少注射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經充分消毒的設備進行醫護人員安全注射培訓,并建立監督機制 提供安全注射裝置和容器:持16、續、充分地提供銳器廢物管理:有效、安全和環境友好立即處理使用過的針具,禁止重復使用使用防穿刺和防液體滲漏容器:銳器盒在容器裝滿之前將其關閉(3/4)、密封和處理,降低手術風險的措施,辨識外科手術風險降低銳器職業傷害風險使用鈍化針具皮膚完整、雙層手套“免用手”技術、“過渡區域”安全傳遞降低血液與皮膚直接接觸風險懷疑或確認手套被刺破/外科手術延長:更換手套防水/內襯塑料圍裙、護袖的手術衣面罩減少眼睛和其他面部接觸護目鏡、面罩洗眼站,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GBZ/T213-2008),醫護人員職業暴露后處理,暴露后處理的要點,傷口的應急處理報告制度感染風險的評估暴露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所接觸病人17、的病毒感染狀態適當的治療、隨訪和咨詢服務,銳器傷的應急處理,1、保持鎮靜2、迅速、敏捷地按常規脫去手套3、健側手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受 傷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對減少 受污染的程度4、同時,流動的凈水沖洗5、碘酒、酒精消毒受傷部位,按需包扎,評估、治療、隨訪,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GBZ/T213-2008),HBV,免疫水平未知者進行抗原抗體檢測抗原陽性:無需處理抗原陰性:未接種疫苗: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種乙肝疫苗接種過疫苗抗體陽性:無需處理抗體陰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種乙肝疫苗最后一劑疫苗接種12個月后檢測病毒抗體,HCV,沒有推薦采用接觸后預防措施接觸46個月之后抗H18、CV抗體和丙氨酸轉氨酶檢測如想早期診斷,4周6周后檢測HCV RNA HCV RNA(+)專科抗病毒治療干擾素+利巴韋林2448W,HIV,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即使超過24小時,也應實施預防性用藥接觸后72小時內重新評估,尤其是獲得了新的接觸情況或源患者資料時 可耐受,4周的接觸后預防性用藥 如果證實源患者未感染立即中斷用藥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檢測HIV抗體監測和處理服用藥物的毒性觀察和記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癥狀等,醫療廢物管理,管理流程醫療廢物必須與生活垃圾嚴格分開,分類收集有效密閉包裝,標識清楚雙簽字交接密閉運輸(院內密閉運輸車、轉運箱)與集中處理單位雙簽字交接注意事項:依法采購、使用(包裝物、轉運工具、消毒劑)不得私自回收,私自出售責任到人,落實到位 發生意外事故時的應急及處理保存記錄3年,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