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方案(81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829280
2023-12-05
81頁
26.15MB
1、成都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第一章 背景與任務,1.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多極化和多元化2.國家戰略的大布局:從梯度發展到東西聯動3.成都實現跨越的基礎和優勢4.成都發展的新任務:從跟隨者向領跑者轉型,1.1 經濟格局趨向多極化全球化、信息化推動國際分工深化調整,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從世界城市數量來看:GaWC研究提出的世界城市數量從1998年的55個增加到2008年的136個。美國與西歐占據絕對主導的局面正在被扭轉,全球多極化格局逐步形成:東南亞、東歐、中東和南美等新興經濟體迅速提升。,1.全球格局的新趨勢:多極化和多元化,GaWC世界城市體系(1998-2008),1.2 世界城市功能2、取向和區位選擇多元化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正在從產品輸出,向資本輸出及知識與文化輸出轉變。伴隨著功能和生產方式的轉變,世界城市的空間選擇從沿海向內陸逐步延伸。知識經濟比重與內陸世界城市的數量具有突出的正相關聯系。,1.全球格局的新趨勢:多極化和多元化,2.1 西部地區的新定位全面提高西部地區開發開放水平將是新時期國家開發開放的戰略重點。成渝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關中經濟區規劃的批復、成渝經濟區規劃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政策的密集投放,預示著國家沿海和內陸的關系正在從傳統的東西兩級梯度到東西聯動引領轉變。,2.國家戰略的大布局:從梯度發展到東西聯動,2009年10月溫家寶總理在西博會上的講話:要努力3、把西部地區建設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集聚區域、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示范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域,加快構建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新經濟增長極。,2.2 高速交通體系加速推進史無前例的國家高鐵體系正在快速展開,從而大大降低西部的流通成本和時間,顯著縮小西部相對于東部的區位劣勢。成都8小時通江達海的規劃對外交通體系,形成至周邊省會城市蘭州、西安、昆明、武漢4小時交通圈;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環北部灣地區8小時交通圈。,2.國家戰略的大布局:從梯度發展到東西聯動,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北部灣地區,歐亞大陸橋,中亞、西亞、歐洲,成都,西藏,西安,武漢,貴陽,昆明,蘭州,南亞、東南亞,4、2.3 梯度發展的傳統模式面臨打破國家空間發展轉型:從依賴沿海帶動轉向構建均衡的國土開發格局。,2.國家戰略的大布局:從梯度發展到東西聯動,京津冀城鎮群,長三角城鎮群,珠三角城鎮群,成渝城鎮群,3.3 面向歐亞腹地的樞紐地位中國距離西部邊境最近的國家級交通樞紐,面向中亞、南亞甚至歐洲等方向的樞紐中心。西部最大的航空樞紐和陸路交通樞紐。,3.成都跨越的基礎和優勢,3.1 中西部領先的城市實力與東部差距最小的中西部城市。中西部規模最大的金融總部中心。中西部唯一入圍全球服務外包新興城市50強的城市。,3.成都跨越的基礎和優勢,部分城市擁有世界500強機構數(2008),全球服務外包新興城市50強中的5、中國城市,成都與部分主要城市指標對比,3.2 人口規模最大、綜合競爭力最強的雙核城鎮群西部規模最大、綜合競爭力最強的雙核城鎮群。,3.成都跨越的基礎和優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5,3.2 得天獨厚的腹地資源支撐西部是世界級的自然人文遺產密集區。面向北部是國家級的科技力量儲備和尖端工業體系。,3.成都跨越的基礎和優勢,3.4 千年積淀的自然人文特質多源交融的千年文化:崇尚自然的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農耕文化、豐富多元的工商文化、兼收并蓄的府河文化。天人合一的東方田園:數千年道法自然的人工改造,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生態系統,孕育了“山、水、田、林”的獨特格局。,3.成都跨越的基礎和優勢,6、山:龍門山是成都平原的物質與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國主要生態環境過渡帶。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保護區。龍泉山是成都平原東側的天然屏障,是成都的“綠肺”。,水: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統是成都經濟的命脈,是城市社會結構的樞紐。造就了成都特色鮮明的“水文化”特色格局。,3.4 千年積淀的自然人文特質,3.成都跨越的基礎和優勢,林:林盤是由蜀水文化產生的川西農耕文化的代表,是移民歷史的物質形態表現。林盤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理想狀態,是成都平原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田:成都平原是全國的7塊優質耕地之一。由于90%是水田被稱為“陸海”,是重要的生態濕地。,3.4 千年積淀的自然人文特質,3.成都跨越7、的基礎和優勢,以龍門山為源,龍泉山為屏障,水系為廊道,都江堰、新津及金堂為戰略節點,林盤和農田為生態細胞,水系為脈絡的濕地網絡基質的山水田林生態格局。,3.5 六年推進的城鄉統籌實踐從三集中到“土地確權和六個一體化”,成都為未來實現城鄉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設施基礎:是全國唯一率先推動城鄉統籌改革的大城市,也是唯一有效控制了城鄉收入擴大的大城市。針對大城市帶大郊區、城鄉發展不協調的突出矛盾,堅持不懈地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3.成都跨越的基礎和優勢,4.1 構建內陸開放高地中國需要更多城市進入世界體系,以提升中國的世界影響力,構建更加均衡的國土格局。作為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8、,必須加快內陸開放的步伐,為構建面向全球的國土格局發揮出應有作用。Sassen教授2008年提出的世界城市體系中有5座中國城市,其中已經包括了成都。,4.成都發展的新任務:從跟隨者向領跑者轉型,Sassen-世界城市排名(2008),4.2 創新內陸發展路徑基于城鄉統籌的國家要求,考慮生態保護、交通成本的現實約束,地處西部內陸的成都,無法復制以低成本和規模優勢取勝的沿海發展模式,必須通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依托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面向世界未來趨勢,創新發展路徑,為世界價值觀和發展觀貢獻新模式和新范本。,4.成都發展的新任務:從跟隨者向領跑者轉型,第二章 目標與戰略,2.1 目標與定位:世界現代9、田園城市2.2 人口與城鎮化前景展望2.3 創新驅動戰略2.4 擴大開放戰略2.5 區域聯動戰略2.6 城鄉一體戰略,2.1 總體定位:世界現代田園城市,2.1.1 功能提升,從省域中心到世界城市,2.1 總體定位:世界現代田園城市,2.1.2 路徑創新,從統籌先鋒到田園都會有機組群的大型城市社會和諧的宜居典范古今輝映的現代田園,2.2.1 成都在西部城鎮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成都位于人口胡煥庸線上,是西部人口稀疏區中最適宜人居的中心城市,未來必然要在承載西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2.2 人口和城鎮化前景展望,2.2.1 成都在西部城鎮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2008年四川出現人口的拐點,省域10、常住人口實現正增長。作為西部最具實力的中心城市,成都在促進人口回流,減輕沿海地區人口壓力方面作用巨大。,2.2 人口和城鎮化前景展望,2.2.2 成都未來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 成都在省內首位度極高,僅就成都平原城鎮群來看,該項指標遠遠高于其他城鎮群。,2.2 人口和城鎮化前景展望,城鎮人口現狀圖,2.2.2 成都未來將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 省域人口向成都持續集聚,成都常住人口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2.3%上升至2008年的15.6%,年均提高0.4個百分點。從目前來看,成都流動人口主要來自四川省內,流動人口規模總體較小。伴隨內陸開放,未來成都有可能像2000年之后的北京,進入外來人口激增期。11、,2.2 人口和城鎮化前景展望,2.2 人口和城鎮化前景展望,2.2.3 成都人口規模預測2005年1%抽樣調查四川常住人口規模8208萬人,2020年四川省人口規模可達到8500-9000萬。從沿海來看,中心城市占省域人口規模一般達到10%20%,地區經濟不平衡性越強,該項指標越高。因此,預測成都在四川省所占比重短期內不會低于20%。2020年前后成都的市域總人口將在1600-1700萬之間,而遠景人口規模有可能達到2100-2200萬。即未來成都新增人口將接近1000萬,規模翻倍,這將對成都城市發展產生巨大壓力。,2.2 人口和城鎮化前景展望,目前成都已經面臨水環境容量喪失,大氣環境容量呈12、現超負荷承載和土地資源緊缺等問題。,2.2.4 以資源承載為前提,構筑城鄉發展的新格局是核心挑戰,2.3 創新驅動戰略,2.3.1 傳統產業驅動的再工業化科技優勢突出,但創新引領的功能格局未能形成,規模制勝的傳統路徑依賴難以擺脫。,生產服務業區位商對比(2007),成都工業行業結構變化,2.3 創新驅動戰略,2.3.2 構筑高端功能,直奔微笑曲線兩端立足文化和技術兩大基礎優勢,把握世界新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構建以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為主體的城鄉功能構架。首先培育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兩大核心推進器。在各項領域中推進創新:沖擊國家尖端制造領域,謀求傳統產業品牌化升級,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2.3 創新13、驅動戰略,2.3.3 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城市升級推進器協調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的關系,形成三位一體創新體系: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為知識生產中心、以文化基礎設施為知識傳播平臺、以企業為研發轉化中樞。2.3.4 構建支撐體系,培育市場網絡,形成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數據資源平臺,培育中介機構,建立風投體系,著力培養中小企業集群。從高等教育到職業培育,構建多樣化的終身教育體系。,2.4 擴大開放戰略,2.4.1 西進東聯,構筑內陸國際樞紐陸路通道建設:構筑聯系中亞、南亞和西亞的西向國際通道;加強東向江海聯運和鐵路體系建設。,2.4.1 西進東聯,構建內陸國際樞紐打造洲際空港樞紐:積極爭取大型洲際航空公司,開通更14、多國際航班;合理定位空港性質,構建客貨雙樞紐體系,優先保障都市型機場,適時啟動第二機場建設。,2.4 擴大開放戰略,2.4.2 加強國際交往,構筑全方位開放格局拓展對外開放領域:提升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力爭成為區域性總部基地和金融中心。積極參與國際政治事務和國際文化交往,成為領事館和國際機構聚集區、國際論壇和賽事舉辦地。提升對外開放等級:從技術和資本的單向輸入逐步轉化為技術和文化的輸出地,發揮國際影響力。,2.4 擴大開放戰略,2.4.3 形成接軌國際的宜居、宜商環境重點完善醫療健康、文化娛樂、國際教育、體育運動等服務設施,提高城市交通水平,改善污染狀況,提高城市在國際人才吸引力。形成與國15、際標準相匹配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行政門檻,提高企業注冊效率,改善勞動力供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保障合同執行力度。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保險、法律、審計、投資等國際性專業服務機構的引入。,2.4 擴大開放戰略,成都在75個新興國家城市中的分項排名(Sassen 2008),2.5.1 多極聯動,推動大西部整體崛起西部地區之間的功能聯系歷來相對薄弱,各自向東的經濟聯系處于主導。隨著高速交通體系的建設,西部南北聯系將會加強,而成都正處于西部地區相互聯系的核心區位。,2.5 區域聯動戰略,2.5.1 多極聯動,推動大西部整體崛起加強成西、成渝、川藏、成貴、成昆、成蘭等六大高等級國家綜合走廊16、建設。加強高端產業跨省互動,與陜西、貴州、甘肅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工業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推動旅游協作,形成跨省區的國際旅游合作區。與云南、西藏、青海形成優勢組合,構筑世界級的生態旅游金三角。以秦漢唐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主線,與陜西、甘肅等區域形成國際性的歷史文化旅游區。全面提高對青海、西藏的保障服務能力和對外交往平臺作用。提高成都機場支持西藏機場發展的組織服務能力。,2.5 區域聯動戰略,2.5.2 腹地分工,成渝雙極帶動外力推動下形成的U型發展帶:川渝地區傳統的對外聯系通道,三線建設時期重大項目投資的重點。成渝之間是區域發展洼地,外力推動對區域格局的影響力仍然遠遠超過兩座中17、心城市的輻射帶動。,2.5 區域聯動戰略,2.5.2 腹地分工,成渝雙極帶動成都的傳統腹地主要集中在川西、岷江、沱江流域,而重慶則是嘉陵江流域的傳統中心。“一極、一軸、一區塊”格局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兩市的腹地分工。,2.5 區域聯動戰略,2.5.3 差異整合,實現省域板塊聯動,2.5 區域聯動戰略,成德綿合作的核心在于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國防前沿注定四川創新資源規模和質量遠遠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區。四川龐大的創新資源尚未在新時期發揮國家創新支點的作用,問題突出表現在知識傳播和研發轉化方面。,2.5.3 差異整合,實現省域板塊聯動,2.5 區域聯動戰略,中國城市創新資源整合的新趨勢,從城市產學研一體18、化-區域協作。成德綿互補性較強:成都優勢在于大學和科研機構,德陽、綿陽優勢在于國家尖端企業。,2.5.3 差異整合,實現省域板塊聯動,2.5 區域聯動戰略,2.5 區域聯動戰略,大川西乃至更大視野內的西藏和云南北部,均是未來成都的自然文化資源腹地。組織和提升這一資源是成都發揮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2.5.3 差異整合,實現省域板塊聯動,川中地區是四川最為密集的人口腹地,也是成渝聯動需要首先跨越的凹陷區。同時也是近年來自下而上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2.5.3 差異整合,實現省域板塊聯動,2.5 區域聯動戰略,2.5.3 差異整合,實現省域板塊聯動,成德綿地區:高端聯盟,推動國家尖端制造體系19、和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加強國際性物流合作;川西:旅游資源組織,發揮旅游組織,構建世界級的文化旅游區。成眉樂:功能拓展,旅游協作與高新技術拓展。川東:輻射帶動,推動傳統農業地區工業化,加速成渝走廊培育。,2.5 區域聯動戰略,2.6.1 在更廣大腹地范圍建構城鄉功能一體的和諧發展模式,2.6 城鄉一體戰略,2.6.2 實現城鄉功能的有機融合引導人口有序轉移,培育外圍重要節點,面向區域化和國際化構建水平分工的城鎮功能網絡。結合勞動力特征選擇適宜產業類型,最大限度提供就業。文教引領,加速城鄉文明對接:全面提升農村地區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全面完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及村(社區)文化室、農家書屋標20、準化建設。風貌引導,構建新型鄉村形態:形成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鄉村聚落,通過挖掘、利用和開發川西地區的田園風光與鄉村風貌特色,建設與城市風格迥異、功能互補的現代農村。,2.6 城鄉一體戰略,第三章 構建新型城鄉空間發展格局,3.1 城鄉空間發展的主要問題3.2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政策分區3.3 戰略性地區識別與空間發展策略3.4 空間體系優化與特色模式構建,3.1.1 單中心圈層拓展難以為繼城市發展方向搖擺,均質擴散綜合承載力下降,3.1 城鄉空間發展的主要問題,秦漢時期,唐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現狀,城市生態退化高密均質的圈層城市發展模式割裂自然水系的,造成水系以城市為核心出現退化。,城市發展方向21、的困惑19491959年,東向發展,國家在東郊建設的以機械加工和精密儀器的大、中型企業,形成的工業走廊。19591980年,城市發展停滯期,維持東部優勢。19902000年,中心城區快速內向填充,出現明顯向西拓展的趨勢。20002008年,中心城區進一步內向填充,郊區軸向發展,強勢西拓。,3.1.2 功能布局無序,缺乏立足更長遠發展的統籌考慮產業布局指向不明確,近郊區功能復合同構現象顯著服務投放過度集中,帶來新一輪空間發展的失衡,3.1 城鄉空間發展的主要問題,3.1.3 城鎮體系不完善,難以帶動更廣大腹地的發展外圍地區中小城鎮發育緩慢在完成設施普惠和土地確權以后,遠郊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仍舊存22、在,城鄉功能一體面臨考驗,3.1 城鄉空間發展的主要問題,近郊在承載主城人口疏解方面的作用逐漸凸顯: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總增量仍然大于郊區,但2004年以來外圍人口增長顯著提速,第二圈層增長速率已與主城相近。中心城仍是外來人口的主要集中地:全市145萬外來人口中有128萬人集中在主城五區,占88%。,3.1.4 嚴峻的生態環境惡化現實生態本底整體惡化和人居環境長期積弊城市化使山水田林的田園特質不斷褪化城市空間強勢西拓,川西田園林盤亟待保護,NDVI植被指數不斷下降,市域內NDVI指數2007年比1990年下降30%。龍門山與龍泉山的植被出現退化。川西農村林盤在快速城市化及現代土地整理模式下面臨發展23、與保護的矛盾困境。,土地整理與集中模式導致林盤整片消失,3.1 城鄉空間發展的主要問題,3.1.5 空間發展戰略成都實現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三駕馬車”,3.1 城鄉空間發展的主要問題,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新型城鄉關系,環境友好發展模式,城鄉體系優化與特色模式,生態優先的空間發展分區,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的新型城鄉空間發展格局,區域聯動空間架構,開放視角下的戰略空間發展,3.2.2 千年傳承的空間格局:以都江堰為組織核心,東西梯度推進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經濟的命脈,是城市社會結構的樞紐,使成都幾千年“城址不變、城名不變、發展歷史不斷”。,3.2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政策分區,3.2.3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24、鄉空間體系都江堰與成都共同做為區域城鄉空間的組織核心,3.2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政策分區,“軸帶打破圈層”從自我封閉走向區域開放從單中心集聚走向多中心輻射,兩個判斷:1、成都遠景結構應該在更大區域內組織;、都江堰精華灌區及西部地區為成都的核心資源,應當得到重視和保存。,3.2.3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鄉空間體系遠景空間結構模式推演,3.2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政策分區,3.2.4 總體功能分區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區農業與現代服務業提升區優化發展區戰略機遇發展區,3.2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政策分區,3.3.1 發展條件分析及戰略性地區識別,制約要素:水、土地、環境制約條件;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引力要素:25、交通樞紐、交通廊道;門戶節點地區;高新區等政策地區;科研、教育資源;建設基礎及配套條件,結論:快速增長的潛力地區為南、東、北,近期重點方向為南向(空港新津)和東向(龍泉驛地區);東部突破為難點和關鍵點,對于破解成都單心集聚空間模式問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戰略性地區識別,3.3 戰略性地區識別與空間發展策略,3.3.2 分區域空間發展策略,拓展東部:打造科技創新城提升西部:創建國際性旅游大區優化中心:分散中心、有序疏解整合南部:構建空港都市區培育北部:發展尖端制造基地,3.3 戰略性地區識別與空間發展策略,拓展東部:實現區域創新資源和自身創新資源整合的重要載體。東部作為目前的產業空心和洼地,將成26、為成都發展現代高端生產服務的核心區位,是引領區域的戰略方向,結合高鐵客運樞紐布局創新研發功能,3.3 戰略性地區識別與空間發展策略,拓展東部:重鑄“創新引擎”的重要支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服務業、申請創新示范區;培育綜合新城完善的服務體系;承接中心城疏解的創新資源:職業教育和科研機構;,提升西部:需要被重新認識的“門戶”區位西部門戶作用:臨近國際樞紐、面向國際化資源的門戶地區。孕育和傳承文明的重要地區,優質農業資源區。存在資源南北差異,南部農業資源更優,北部旅游資源更優,支撐條件空港、都江堰、川藏線西北定位:以都江堰和大邑為中心,強化山前帶,控制平原開發。西南定位:以新津、浦江為節點,27、形成以農業為源頭、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延伸的自下而上網絡格局。,提升西部:依托門戶,從城市的后花園走向國際的大舞臺,加快旅游國際化建設步伐,延長旅游產業鏈,旅游主導三次產業發展和城鄉統籌,強化特色和品牌的營造。,旅游產業鏈的延長:特色農產品供應;特色農產品加工;旅游工藝品設計、生產;商貿、金融、創意產業,優化中心:中心城區功能優化,東京都市圈功能組織,1999,培育多個專業中心:依托現狀基礎,培育中心城內多個服務中心,引導商業、文化、旅游等服務業在中心城多心集聚發展。向外圍組團指向性疏解:不僅是制造業、物流、大型批發市場向外圍組團轉移,金融、商務、信息、教育、行政等功能也應當向外圍有計劃疏解。,西28、南部是傳統產業和城鎮密集發展區,是本土民營經濟集中區正南方向更多成為高端生活服務、金融和信息服務中心,但對產業帶動作用有限空港與華陽、大邑、邛崍以及南部新津的功能一體化組織作為內陸城市,空港未來將成為成都對外交往的主要方式,也將是成都打造世界城市、發展國際性高端功能的主要依托,法蘭克福和慕尼黑作為德國的世界城市,就是充分發揮了機場的輻射帶動作用。成都應圍繞雙流機場樞紐地位的提升,進一步壯大物流、電子等臨空產業發展,并導城市商務、會展、科研以及國際旅游組織等功能,打造集聚成都高端功能的空港都市區,成為帶動成都走向世界城市的發展核心區。培育國際旅游組織職能;加快新津區域服務職能的建設;,整合南部:29、構建空港都市區,培育北部:區域重化產業、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密集區,是國家資本投放集中區。結合鐵路集裝箱樞紐布局尖端制造功能、結合公路樞紐布置商貿物流功能、逐步提升區域生產職能。有利于帶動川中地區發展,區域貨流線(大件路)東移,也有利于優化龍泉驛空間品質,3.4.1 城鄉空間體系 兩核、兩帶、多中心的開放網絡體系生態核:都江堰,生態網絡中心、專業化服務中心;城市核(500-600萬人):中心城和雙流機場、華陽地區,區域性主中心。兩帶:西部特色發展帶(旅游、現代農業、創意、文化等);東部創新發展帶(高新、制造、研發、教育、服務等)多中心:3個副中心(包括新津、龍泉和新青,80-100萬人),區30、域性次中心;8個中小城市(包括溫江、郫縣、彭州、崇州、邛崍、大邑、蒲江和金堂,30-50萬人),80-100個特色城鎮:包括重點鎮和新市鎮。,全域成都提出的城鄉體系結構114963,3.4 空間體系優化與特色模式,3.4.2 功能體系 強化縱向的本底差異和橫向的功能聯系,3.4 空間體系優化與特色模式,北部功能區,南部功能區,東部功能區,中心城,西部功能區,本底網絡和功能網絡的疊加,3.4.3 空間模式“山、水、田、林、城”空間格局構建,3.4 空間體系優化與特色模式,傳統營建經驗依水建村、依水建城,形成田園林盤的生態布局模式,林盤單元結構模式:生態功能與休閑功能集于一體的生態邊界核心層是實體31、的建筑及院壩,是村民休息生活的的私密場所;保護層是虛體的樹林,遮陰擋風保水固土,為核心層提供安全的庇護和營養物質,如適宜的溫度和鮮活的氧氣;外表層是環繞林盤的水渠溪流,與外界交換儲藏著生命的能量;是生物多樣性的聚集地。,林盤斷面模式圖,林盤平面模式圖,多個林盤組合模式圖,成都“山水田林城”格局模式城鎮圍繞著三個扇面水網展開,構建以水網田園為本底,生態網絡環繞的城鎮為基本模塊(林盤)的空間格局,形成“青山綠水繞林盤、大城小鎮嵌田園”的整體風貌,行動措施:限定每個城鎮的空間增長方向和生態本底網絡,實施“藍絲帶”和“綠郊野”計劃。,兩山“二龍戲珠”;三水“兩江三扇面水網”(特色三城:都江堰、新津及金32、堂);田洋水網田園;林盤包括198環繞的成都、生態新城、生態城鎮、生態農莊、傳統林盤。,案例借鑒:北部灣城鎮群生態網絡規劃,實施“綠郊野”、“藍絲帶”計劃(1)“綠郊野”計劃劃定區域綠地,并進行“區域綠地規劃”;在保護區域綠地基礎上,積極開展觀光旅游,繁榮農村經濟;(2)“藍絲帶”計劃構筑以左江、右江和郁江為主干,以水網、湖泊水庫、濕地、近海岸線為基質的藍色水網系統。,西部地區:,田園中 網絡化 群落狀,傳統田園“人在園中”,整體尺度:小巧玲瓏,避免大廣場、寬馬路、高強度高層蔟群;風貌特色:體現成都平原傳統特征:“坡頂青瓦、素色夾泥墻、栗色門窗”,“五里一場、十里一鎮、二十里一城”,東部、南部33、地區:,生態型組團狀集約化,生態新城“城在園中”,整體尺度:緊湊發展,宜人生態網絡中的蔟群式建設;風貌特色:現代特征,新、洋、特。,中心城區:,“園在城中”,歷史上:二江珥市、二江抱城、江環城中風貌特色:注重對歷史資源的保護,形成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國際化都市風貌 建設重點:改造恢復城內水系,改善濱水斷面、優化濱水建筑形態,增加公共開敞空間。,改善濱水斷面,恢復傳統水系,多元化 園林式,明日成都世界現代田園城市,1.1 香港2030-發展總目標:香港不僅是中國主要城市之一,更要成為亞洲首要國際都會,享有類似北美洲的紐約和歐洲的倫敦這樣重要的地位。,1.案 例,總體目標: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概念,致力34、均衡滿足這一代和后代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需求,從而提供更佳的生活質素。規劃目標:1、提供優質生活環境,確保按可承載能力進行;美化城市景觀,以促進舊區重建。2、保育具生態、地質、科學及其他價值的自然環境;保護文化遺產。3、提升香港作為經濟樞紐功能,預留充足的土地儲備;加強香港作為國際及亞洲金融商業中心的地位;加強香港作為國際及區內貿易、運輸及物流中心的地位;進一步發展為華南地區的創新科技中心。4、確保能適時提供充足的土地及基建配套,以發展房屋及社區設施。5、制定一個安全、高效、合乎經濟效益和環境原則的運輸系統。6、推動藝術、文化及旅游,使香港繼續成為一個具備獨特文化體驗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7、35、加強與內地的聯系,應付增長迅速的跨界交流活動。a,-香港發展空間戰略:,中發展軸:社區形式房屋和教育及知識創造設施。,北發展軸:非集約科技及商業地帶及其他可發揮邊界有利位置的用途。,南發展軸:物流及主要旅游設施。,-其余已位于已建成區及上述發展軸線以外的地方,建議作較低密度的發展,并以保育為首。,都市核心:集約商業地帶及提供適合都會生活模式的房。,1.案 例,1.1 香港2030,-維也納發展總目標:保持和提高維也納各個領域豐富多樣的特色,促進領域豐富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為城市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戰略遠景。,1.案 例,1.2 維也納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戰略目標:跨邊界的區域合作戰36、略:全球性大都市;城市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遠景戰略:創新的、動態的城市;城市科教和文化的提升戰略:學習的、多樣性的城市;自然和城市空間的保護和改善戰略:生態的、宜居的城市;城市生活和環境質量的提高戰略:公正的、效率的城市。,-維也納空間戰略:,戰略規劃的綜合性,空間戰略的創新性 構建一種可持續的城市結構模式“短距離的城市”,以協調好交通系統與城市結構的關系;在城市更新戰略中,盡量利用空閑的土地和加強居住及配套設施改造;強調結合城市主要發展軸線(交通軸)來進行;為避免低密度建設,主要設施計劃應結合公共運輸節點布局,同時要促進不同層次的居住、工作、休閑等城市功能的混合。,1.案 例,1.2 維也納城37、市發展戰略規劃,-多倫多發展構想愛心友好之城、清潔可持續之城、活力之城和致力于生活質量。-多倫多發展目標5個主題:社會發展、經濟活力、環境可持續、良好的管治和城市建設。-多倫多規劃戰略經濟發展戰略:通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吸引投資、確保財政長期健康發展,改善城市生活質量;社會發展戰略:倡導加強社區的能力,投資于整體社會基礎設施,加強市政府的領導地位、增加合作;環境規劃戰略:提出保持土地、空氣、水環境清潔與健康的政策,同時從可持續的角度致力于4個方面:可持續的交通、可持續的能源利用、綠色經濟發展;加強教育與提高公民意識。,1.案 例,1.3 多倫多戰略規劃,-多倫多空間戰略與眾不同的規劃:打破以往38、模式,將多倫多市劃分為:劇烈變化區-市中心、各分區中心以及中央濱水區和綠地等 基本不變區-大部分社區 逐漸變化區-主干道兩側地帶及部分景觀節點三部分,并分別提出規劃策略。,劇烈變化區,基本不變區,逐漸變化區,1.案 例,1.3 多倫多戰略規劃,-總目標:一個現在和未來都適于人居住的城市。-規劃目標:保護和丹佛的提高自然環境;通過有效管理土地使用政策來管理增長和轉變,以維持丹佛高質量的生活品質;預見并滿足居民、企業和游客的出行需求;用丹佛最好的建筑和景觀遺產來塑造未來;為丹佛變化的人口提供多樣的住房選擇;創造一個為大眾提供機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以每個鄰里的資源為基礎樹立全市的社區意識;為丹佛居民提供終身教育;為需要就業和完全融入社區生活的人增加機會;把文化和藝術融入到城市的經濟和生活結構中;在區域事務上加強區域合作和分享領導權。,1.案 例,1.4 丹佛戰略規劃,空間戰略提出世界級城市的概念-“提供一個結合了由社區精神統領的安靜住區和經濟蓬勃發展的世界級市”。針對城市空間進行了以下規劃:劃定改變化地區和保持現狀地區;創造多用途街道;鼓勵土地混合使用的開發。,1.案 例,1.4 丹佛戰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