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29435
2023-12-05
40頁
18.19MB
1、1公示版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年(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對新時代四川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工作的要求,在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基礎上進行深化細化,編制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是整體謀劃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統籌關鍵性空間資源配置,推進跨市級行政區協調發展的國土空間專項規劃,是指導片區各市協同開展保護、開發、利用、整治、修復等各類國土空間活動的指導性文件,也是編制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的重要依據。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本次規劃自2018年10月開始編制,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與各城市充分對接,并吸收諸多專家意見后,形成了現有規劃成果。規劃概述戰略目標定位構筑全域一體化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夯實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空間基礎CONTENT筑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本底打造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城鎮空間完善現代國土空間支撐體系提升自然人文交相輝映的空間魅力強化多層次區域協作規劃傳導與實施措施1規劃概述1.1 1.1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1.2 1.2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1.3 1.3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和期限1.2 規劃原則1.規劃認識堅3、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系列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成都平原經濟區現代化建設,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為總抓手,堅持“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總思路,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立足片區特征和主要矛盾,重點協調好耕地保護和城鎮化聚集發展的空間關系,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嚴守國土空間安4、全底線,嚴格保護耕地,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保育,統籌協調各類資源要素,提升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穩步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實現“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為其在全省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奠定堅實基礎。堅持嚴守底線、安全發展綠色低碳、節約集約內圈帶動、整體聯動擴大開放、協同創新提升品質、彰顯特色1.1 指導思想1.規劃認識規劃范圍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全域,規劃基期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8個地級市68個縣(市、區)國土面積8.65萬平方公里1.3 規劃范圍和期限2戰略目標定位2.1 2.1 戰略定位戰略定位2.2 2.2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5、1.規劃認識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根據省委省政府相關戰略部署,成都平原經濟區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推動“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全面落地見效的核心區域,在全省國土空間格局中承擔著引領帶動全省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地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增長極建設高質量發展經濟高地、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內陸改革開放示范區,打造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內陸開放戰略樞紐,與重慶共同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四川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建設全省糧食主產區,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全面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6、設宜居生活典范區,走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先行探索之路。2.1 戰略定位1.規劃認識按照保護空間嚴格管控保護空間嚴格管控、發展空間有序利用發展空間有序利用、不同空間各得其所不同空間各得其所的思路,系統優化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分階段明確目標任務,推動各類自然資源有效保護、高效配置,加快構建“安全韌性安全韌性、和諧有序和諧有序、高效集約高效集約、協同聯動協同聯動、美麗宜居美麗宜居”的空間體系。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取得重大突破“三區三線”和主體功能區格局全面鞏固,“天府糧倉”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持續完善,城鎮人口經濟承載能力不斷提高。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取得積極成7、效,經濟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開放門戶樞紐功能顯著提升,公共服務均衡共享逐步實現,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區域發展能級大幅提升。力爭現代產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領域一體化率先突破,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取得重大突破。20252025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全面實現,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全面形成,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更加協調,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國土空間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強。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地位持續穩固,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綠色一體化8、發展示范區基本建成,高效集約的自然資源利用體系基本建成,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建成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國“第四極”的核心增長極,經濟影響力、科技創新能力、開放水平躍居全國前列;體現公園城市特色的宜居生活典范區基本建成,城鄉居民公共服務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邁入成熟期,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203520352.2 規劃目標落實國家落實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四川省和四川省“四化同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城鄉融合、五五區共興區共興”的戰略部署的戰略部署,遵循自9、然地理格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著力構建著力構建“五區兩山五區兩山、一軸三帶一軸三帶”的區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的區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重點強化成都平原集中連片重點強化成都平原集中連片的現狀優質耕地保護和西部龍門山的現狀優質耕地保護和西部龍門山邛崍山的生態保護保育邛崍山的生態保護保育,協調好耕地保護和協調好耕地保護和城鎮化聚集發展的空間關系城鎮化聚集發展的空間關系,按照內圈同城化按照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的思路全域一體化的思路,重塑高質量重塑高質量發展經濟地理版圖發展經濟地理版圖。3構筑全域一體化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1.規劃認識岷沱灌區主產區涪江平原主產10、區岷大平原主產區東部淺丘主產區綿遂深丘主產區五區成渝城市發展主軸成綿樂發展帶遂資發展帶龍泉山東側發展帶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小涼山龍泉山兩山一軸三帶構建“五區兩山、一軸三帶”國土空間總體格局4夯實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空間基礎4.1 4.1 高水平建設高水平建設“五大”優質糧油生產區“五大”優質糧油生產區4.2 4.2 全面提升農業空間綜合效能全面提升農業空間綜合效能4.3 4.3 協同構建“川字”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協同構建“川字”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4.4 4.4 強化農業科技和數字支撐強化農業科技和數字支撐重點發展精品糧油種植和現代都市農業,大力推進“天府糧倉”建設1.規劃認識4.1 高11、水平建設“五大”優質糧油生產區岷沱灌區主產區重點保障優質糧油生產,提高耕地產能和利用效率,引導發展現代化農業產業岷大平原主產區重點保護優質糧油和蔬菜種植,加快發展精細化糧油產業涪江平原主產區尊重自然地理條件,審慎開展“坡改梯”等工程,因地制宜推廣糧經復合發展模式,實現糧經互哺東部淺丘主產區有序推進耕地綜合治理,完善丘地水利設施建設,實現水熱土資源優化調配,積極發展立體化特色農業綿遂深丘主產區1.規劃認識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著力開展優質耕作層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保護農田生態系統。實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開展低效農用地整理,優12、化農用地結構。推進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著力優化耕地內部結構,有序推進“旱改水”和水田墾造。加強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統籌實施農用地整理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實施引大濟岷工程、長征引渠工程等骨干水網工程,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實施“五良”融合產業宜機化改造。推進現代農業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先行縣和先導區建設。提高現代農業設施支撐4.2 全面提升農業空間綜合效能1.規劃認識構建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空間,圍繞全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高中水平規劃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園,共同培育川豬、川果、川菜、川味、川茶、川酒、川藥川豬、川果、川菜、川味、川茶、川酒、川藥等特色優勢農業。“13、川果”4.4 強化農業科技和數字支撐創建國家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現代農業智能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探索發展智慧農業重點建設一批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國家部省重點實驗室創建一批國家和省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科技&數字支撐“川豬”“川菜”“川味”“川茶”“川酒”“川藥”1.規劃認識4.3 協同構建“川字”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5筑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本底5.1 5.1 錨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錨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5.2 5.2 強化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5.3 5.3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治理實施山水林14、田湖草系統修復治理岷山片區岷山片區是大熊貓分布區域最多的區域,片區內涉及成都、綿陽兩市邛崍山邛崍山大相嶺片區大相嶺片區是大熊貓分布最廣的區域,片區內涉及成都、雅安、眉山三市1.規劃認識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共建大熊貓國家公園共建大熊貓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自然公園強化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各類自然公園生態保育功能完善各類自然公園生態保育功能按照“以大熊貓保護為核心,以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為基礎”的要求,推動成都、德陽、綿陽、眉山和雅安共同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嚴格保護15、1616個自然保護區,包括貢嘎山、大風頂等山體,龍泉湖、周公河、彌江河濕地等河湖濕地。嚴格保護2828個自然公園,包括瓦屋山等森林公園、安岳恐龍化石群等地質公園、白鶴灘等濕地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5.1 錨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1.規劃認識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協同劃定河湖岸線保護范圍和城市藍線,保護水域濕地空間。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加強水系連通,逐步推進重點河湖生態流量管控,嚴格岸線資源保護利用。保護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河湖生態系統 重點保護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和小涼山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逐步推進龍泉山、綿遂深丘等生物多樣性的潛力區域,營造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重點建設大熊貓關鍵生態16、廊道。保護野生動物覓食通道、水生生物遷徙通道和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 維育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小涼山森林生態系統,重點突出地域特征植被保護,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維育龍泉山森林生態系統,成都、德陽、眉山協同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統一實施分區管控。維育丘陵低山森林系統,開展低效林改造、疏林地造林、森林質量提升等生態工程,提升森林豐度。維育森林生態系統維育森林生態系統1.規劃認識5.2 強化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1.規劃認識岷山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區成都平原人居環境提升與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區金沙江中下游大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土保持修復區開展生物多樣性及17、生態修復、重點礦山生態修復、重要河流沙化及水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生態修復、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1 12 23 35.3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治理6打造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城鎮空間6.1 6.1 構建一圈帶動、多點支撐的城鎮體系構建一圈帶動、多點支撐的城鎮體系6.2 6.2 提升區域競爭力、創新力和開放水平提升區域競爭力、創新力和開放水平6.3 6.3 促進城鎮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促進城鎮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1.規劃認識成都都市圈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縣城f小城鎮建強現代化成都都市圈,加快建設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高能級產業生態圈和公共服務均衡共享優質生活圈。綿陽建設18、國家科技創新先行區,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樂山建設中國綠色硅谷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雅安建設川藏經濟協作試驗區和世界大熊貓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遂寧建設成渝中部現代化建設示范市和鋰電之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力,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具備潛力和動力的縣城集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擇優培育中心鎮,選擇一批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獨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城鎮作為中心鎮重點發展。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4450萬人左右城鎮化水平80%左右形成超大城市1個,大城市6個,中等城市3個,小城市38個。6.1 構建一圈帶動、多點支撐的城鎮體系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19、合保稅區綜合保稅區國別合作園建設國別合作園建設統籌布局開放平臺資源統籌布局開放平臺資源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府實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府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共建科技創新走廊共建科技創新走廊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水平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水平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先進制造業與城鎮協調布局生物醫藥先進材料食品飲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現代服務業與城鎮融合發展現代商貿商務會展文化旅游培育現代化產業集群培育現代化產業集群6.2 提升區域競爭力、創新力和開放水平按照省級、區域級、節點級、縣級、鎮級5個層次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形成覆蓋城鄉、體20、系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成都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一小時一小時通勤生活圈通勤生活圈中心城市及周邊中心城市及周邊半小時半小時通勤生活圈通勤生活圈縣城、中心鎮與周邊縣城、中心鎮與周邊30304040分鐘分鐘城鎮生活圈城鎮生活圈城市地區城市地區1515分鐘分鐘步行社區生活圈步行社區生活圈實施老舊片區有機更新行動,活化利用剩余空間,推進小游園、微綠地建設,鼓勵植入口袋公園等休閑交往功能載體,提高空間品質。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推動城市有機更新推動城市有機更新6.3 促進城鎮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7提升自然人文交相輝映的空間魅力7.1 7.1 塑造城園相融、各具特色的城鎮形態塑造城園相融、各21、具特色的城鎮形態7.2 7.2 打造成片連線、大美田園的鄉村樣板打造成片連線、大美田園的鄉村樣板7.3 7.3 構筑展示自然與文化資源的魅力空間構筑展示自然與文化資源的魅力空間1.規劃認識尊重城市自然地理特征,筑牢綠色基底,因地制宜構建與城鎮自然地理特征相適宜的美麗空間形態。創新城鎮布局模式重點依托跨市域山林河湖資源,協同共建共建區域級森林綠道、江河綠道、丘田綠道區域級森林綠道、江河綠道、丘田綠道統籌建設各類自然生態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構建全域公園體系構建全域公園體系創新“公園創新“公園+”“+”“綠道綠道+”+”布局模式布局模式,依托藍綠公共空間集聚服務功能,營造功能復合的活力場景,實22、現生態價值轉化 塑造各具特色的形態風貌加強山水人文空間的整體保護,打造一批具有天府特色、巴風蜀韻的城市地標,塑造山水人城和諧、地域特色彰顯的高品質城市空間形態。按照一鎮一韻、一鎮一特色的要求,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的總體風貌,實現城鎮、山水、田園、村莊有機融合。7.1 塑造城園相融、各具特色的城鎮形態1.規劃認識構建8條鄉村振興示范走廊,串聯特色農業產業資源,植入創新、文化、旅游、商貿等城市功能和產業功能,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蜀山鄉韻鄉村振興走廊蜀山鄉韻鄉村振興走廊山水鄉旅鄉村振興走廊山水鄉旅鄉村振興走廊大美田園鄉村振興走廊大美田園鄉村振興走廊天府農耕鄉村振興走廊天府農耕鄉村振興走23、廊山水田園鄉村振興走廊山水田園鄉村振興走廊秀湖云田鄉村振興走廊秀湖云田鄉村振興走廊茶香雅樂鄉村振興走廊茶香雅樂鄉村振興走廊桑果丘田鄉村振興走廊桑果丘田鄉村振興走廊7.2 打造成片連線、大美田園的鄉村樣板1.規劃認識推動古蜀文明遺址推動古蜀文明遺址(三星堆三星堆金沙遺址金沙遺址)、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保護各級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和各級風景名勝區保護各級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和各級風景名勝區 嚴格保護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峨眉山保護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青城山保護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24、化遺產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7.3 構筑展示自然與文化資源的魅力空間1.規劃認識協同建設兩條巴蜀文化旅游帶協同建設兩條巴蜀文化旅游帶 構建巴蜀文化新高地大峨眉大熊貓生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古蜀文化與嘉陵山水休閑旅游協同發展區石窟石刻藝術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區成渝古驛道文化旅游帶成綿樂世界遺產精品旅游帶協同打造三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協同打造三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8完善現代國土空間支撐體系8.1 8.1 構建外通內聯、立體暢達的綜合交通網絡構建外通內聯、立體暢達的綜合交通網絡8.2 8.2 構建協同共享、保障有力的區域性基礎設施構建協同共享、25、保障有力的區域性基礎設施8.3 8.3 完善區域聯防、協同救援的區域防災體系完善區域聯防、協同救援的區域防災體系8.4 8.4 統籌協調水資源和能源礦產資源保障利用統籌協調水資源和能源礦產資源保障利用 構建通江達海、高效聯動的對外交通走廊7 7 條國際鐵路通道條國際鐵路通道泛歐鐵路通道至瓜達爾港通道至孟買通道至皎漂港通道至曼谷通道至河內通道至中蒙俄通道5 5 條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國際鐵海聯運通道“蓉歐”東盟通道深蓉歐通道甬蓉歐通道滬蓉歐通道津蓉歐通道共建共建“四向八廊”“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運輸通道戰略性綜合運輸通道 構建互聯互通、暢達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推動成渝兩市高鐵暢達、各市城際鐵路互聯、26、成都都市圈軌道成網,推進鐵路公交化。建設高效可靠的公路網,協同打通跨市毗鄰地區路網。打造各具特色的內河水運體系。8.1 構建外通內聯、立體暢達的綜合交通網絡 構建體系完善、分工協同的高效樞紐體系 優化能源供應結構 強化負荷中心成都的能源保障 推進多能互補增強氣電煤電頂峰兜底能力 統籌毗鄰地區設施布局 協同能源輸配設施布局 強化負荷中心成都的能源保障 推進多能互補增強氣電煤電頂峰兜底能力 統籌毗鄰地區設施布局 協同環保環衛設施布局加快實施重點流域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農村水環境治理強化城鎮毗鄰區域設施布局的跨行政區統籌 共建新一代通信網絡設施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加27、快新型基礎設施布局8.2 構建協同共享、保障有力的區域性基礎設施提高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嚴格執行抗震設防烈度重點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嚴格項目選址管控推廣防震減災技術加大地質災害等的防范應對力度提升預警預報水平完善防洪體系建設加強危險品安全管控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完善區域聯防和應急救援機制建立救災指揮協調中心健全應急響應體制和應急救援體系建立高效公共衛生救援體系8.3 強化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防災減災能力8.4 統籌協調水資源和能源礦產資源保障利用9強化多層次區域協作9.1 9.1 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進程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進程9.2 9.2 推動成渝雙圈互動推動成渝雙圈互動9.3 9.3 推動八市協同發展28、推動八市協同發展9.4 9.4 推動與其他四片協同發展推動與其他四片協同發展 共建共享公共服務設施,按照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要求,形成滿覆蓋、便捷化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創新“公園+”的布局模式,將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有機融合,塑造城綠交融的大美城市形態。1.規劃認識 加快建設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為引領,以成都都市圈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平臺等創新節點為支撐,構建區域創新帶,高水平共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共建高能級科創體系,打造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打造高能級產業生態圈 共建電子信息、醫藥健康、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新型材料、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先進生29、產性服務業、新消費、都市農業和食品、碳中和等跨區域產業生態圈。打造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與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推動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多鐵融合”發展,協同推進成自宜、成渝中線、成達萬等高鐵干線建設,推進成都都市圈市域(郊)鐵路與城際鐵路建設,構建一小時軌道通勤圈。完善客運樞紐布局,構建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分工互補的客運樞紐場站體系。構建道路交通網絡體系,打造一小時道路交通圈。共建高能級科技體系共建高能級科技體系打造天府大道北延線、南延線打造天府大道北延線、南延線科創走廊和成資協同開放走廊科創走廊和成資協同開放走廊建設科創走廊,加速聚集高能級創新資源,深化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以西部(成都)科學30、城建設為核心,協同德陽、眉山、資陽,探索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共建、政策共通、人才共用的區域一體化創新機制。建立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建立科技協同創新機制 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打造公共服務均衡共享優質生活圈9.1 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進程1.規劃認識發揮成都“東進”的引領作用,做強成渝城市發展主軸發揮成都“東進”的引領作用,做強成渝城市發展主軸加快建設高能級通道,共建暢達高效交通網加快建設高能級通道,共建暢達高效交通網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和科技產業基地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和科技產業基地串接自然人文資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串接自然人文資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動川渝毗鄰地區協31、同發展,構建多層次協作機制推動川渝毗鄰地區協同發展,構建多層次協作機制9.3 推動八市協同發展以成德眉資同城化地區為先導,推動一批跨市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強化綿陽、遂寧、樂山、雅安與成都都市圈聯系,形成跨市域合作示范;推進毗鄰地區在規劃統籌協調、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互補等方面率先突破。7 7個個毗毗鄰鄰地地區區成都市青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德陽市廣漢德陽市廣漢成都市彭州成都市彭州德陽市什邡德陽市什邡1 12 2成都市金堂成都市金堂德陽市中江德陽市中江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眉山毗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眉山毗鄰地區鄰地區3 34 4成都市蒲江成都市蒲江眉山市丹棱眉山市丹棱成都市新津成都市新津眉山市彭山眉山市彭山32、5 56 6成都市簡陽成都市簡陽資陽市雁江、樂至資陽市雁江、樂至7 71.規劃認識9.2 推動成渝雙圈互動 以產業聯動、交通聯網為重點,推動與川東北經濟區協同發展產業聯動、交通聯網 以產業聯動、開放協同為重點,推動與川南經濟區協同發展產業聯動、開放協同川南川南經濟區經濟區川東北川東北經濟區經濟區川西北生態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示范區攀西攀西經濟區經濟區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與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協同發展,實現五區共興。以區域旅游聯動為重點,推動與攀西經濟區協同發展區域旅游聯動 以區域生態共保為重點,推動與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協同發展區域生態共保9.4 推動與其他四大片區協同33、發展10規劃傳導與實施措施10.1 10.1 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10.2 10.2 各市規劃傳導各市規劃傳導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德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綿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遂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樂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眉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雅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資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健全傳導管控體系強化管理實施完善政策配套健全傳導管控體系,明確八市規劃指引。向上強化與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向下傳導管控八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突出統籌與協調。10.1 規劃實施保障10.2 各市規劃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