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應力后張法張拉施工工藝標準(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30532
2023-12-05
7頁
24.04KB
1、預應力后張法張拉施工工藝標準(434-1996)范圍 本工藝標準適用于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現場預應力混凝土后張預應力液壓張拉施工(不包括構件和塊體制作)。施工準備 2.1材料及主要機具2.1.1預應力筋:預應力用的熱處理鋼筋、鋼絲、鋼絞線的品種、規格、直徑,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及國家標準,應有出廠質量證明書反復試報告。冷拉、級鋼筋還應有冷拉后的機械性能試驗報告。2.1.2預應力筋的錨具、夾具和連接器的形式,應符合設計及應用技術規程的要求,應有出廠合格證,進入施工現場應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2)的規定進行驗收和組裝件的靜載試驗。2.1.3灌漿用的水泥不得低于425號、普通硅酸2、鹽水泥或按設計要求選用,應有出廠合格證書和復試報告單。2.1.4主要機具有:液壓拉伸機、電動高壓油泵、灌漿機具、試模等。2.2作業條件2.2.1施加預應力的拉伸機已經過校驗并有記錄。試車檢查張拉機具與設備是否正常、可靠,如發現有異常情況,應修理好后才能使用。灌漿機具準備就緒。2.2.2混凝土構件(或塊體)的強度必須達到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75%。構件(或塊體)的幾個尺寸、外觀質量、預留孔道及埋件應經檢查驗收合格,要拼裝的塊體已拼裝完畢,并經檢查合格。2.2.3錨夾具、連接器應準備齊全,并經過檢查驗收。2.2.4預應力筋或預應力鋼絲束已制作完畢。2.2.5灌漿用的水泥漿(3、或砂漿)的配合比以及封端混凝土的配合比已經試驗確定。2.2.6張拉場地應平整、通暢,張拉的兩端有安全防護措施。2.2.7已進行技術交底,并應將預應力筋的張拉噸位與相應的壓力表指針讀數、鋼筋計算伸長值寫在牌上,并掛在明顯位置處,以便操作時觀察掌握。操作工藝 3.1工藝流程:檢查構件(或塊體) 預應力筋制作 穿預應力筋 錨具檢驗 安裝具及張拉設備 張拉設備預檢 張拉 孔道灌漿 制作水泥漿試塊 起吊 壓水泥漿試塊 3.2檢查構件(或塊體):尤其要認真檢查預應力筋的孔道。其孔道必須保證尺寸與位置正確,平順暢通,無局部彎曲;孔道端部的預埋鋼板應垂直于孔道軸線,孔道接頭處不得漏漿,灌漿孔和排氣孔應符合設計4、要求的位置。孔道不符合要求時,要清理或作好處理。3.3穿預應力筋。3.3.1穿筋前,應檢查鋼筋(或束)的規格、總長是否符合要求。3.3.2穿筋時,帶有瑞桿螺絲的預應力筋,應將絲扣保護好,以免損壞。鋼筋束或鋼絲束應將鋼筋或鋼絲順序編號,并套上穿束器。先把鋼筋或穿束器的引線由一端穿入孔道,在另一端穿出,然后逐漸將鋼筋或鋼絲束拉出到另一端。3.3.3鋼筋穿好后將束號在構件上注明,以便核對。3.4安裝錨具及張拉設備:安裝錨具及張拉設備時,對直線預應力筋,應使張拉力的作用線與孔道中心線在張拉過程中相互重合;對曲線預應力筋,應使張拉力的作用線與孔道末端中心點的切線相互重合。3.5張拉:3.5.1預應力筋的5、張拉程序,應按設計規定進行,若設計無規定時,可采取下列程序之一:3.5.1.10105%con持荷2mincon。3.5.1.20103%concon為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應力。3.5.2預應力筋的張拉順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可采取分批、分階段對稱張拉。采用分批張拉時,應計算分批張拉的預應力損失值,分別加到先張拉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應力值內,或采用同一張拉值逐根復位補足。3.5.3單根預應力粗鋼筋(采用拉伸機張拉螺絲端桿錨固)張拉時,應先少許加力,將墊板位置按設計規定找準,然后按規定張拉程序張拉。張拉完畢,用板子擰緊螺母,將鋼筋錨固,測出鋼筋實際伸長值,并作好張拉記錄。3.5.4預6、應力鋼絲束采用雙作用千斤頂張拉錐形錨楦錨固時,應按下列要求操作:3.5.4.1預拉:將鋼絲拉出一小段長度后,檢查每根鋼絲是否達到長度一致,如有不一致時,應退下楔塊進行調整,然后再用力打緊楔塊。3.5.4.2張拉及頂壓:預拉調整以后方可按規定張拉程序張拉。張拉完畢,測出鋼絲伸長值,苦與規定符合,就可進行頂壓錨塞。頂壓錨塞時必須關閉大缸油路,給小缸進油,使小缸活塞猛頂錨塞。3.5.4.3校核:將千斤頂裝入未張拉的一端進行張拉,張拉到控制應力后,猛頂錨塞。當兩端都張拉頂壓完畢后,應測量鋼絲滑入錨楦中的內縮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大于規定數值,必須再張拉,補回損失。3.5.4.4鋼絲斷絲和滑脫的數量,嚴禁7、超過構件同一截面鋼絲總數的3%,且一束鋼絲只允許一根。如超過上述規定,必須重新張拉,這時應把鋼絲拉到原來的張拉噸位,拉松錨塞,用一根鋼釬插入墊板槽口內,卡住錨塞,然后大缸回油,錨塞被拉出,取出整個錨楦。分別檢查錨環是否被抽成凹槽,錨塞的細齒是否被抽平,若有這類情況,要調換錨具,重新張拉,如果錨環、錨塞仍然完好無損,則只要在頂壓時加大壓力頂緊錨塞。3.6填寫施加預應力記錄。3.7孔道灌漿:3.7.1灌漿孔道應壓水清洗干凈,并檢查灌漿孔、出氣孔是否與預應力筋孔道連通,否則,應事先處理。3.7.2預應力筋張拉完后應盡早進行孔道灌漿,以減少預應為損失。3.7.3灌漿壓力一般為0.40.6MPa。3.78、.4灌漿順序應先下后上,避免上層孔道漏漿把下層孔道堵住,待排氣孔冒出濃漿后,即堵死排氣孔,再壓漿至0.6MPa,保持l2min后,即可堵塞灌漿孔。3.7.5制作試塊并注意養護。3.8澆筑封端混凝土或端部防護處理,并注意混凝土養護;質量標準 4.1保證項目:4.1.1預應力筋的品種和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有關標準的規定。檢驗方法:檢查出廠質量證明書和試驗報告單。4.1.2冷拉鋼筋的機械性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的規定。檢驗方法:檢查出廠質量證明書、試驗報告和冷拉記錄。4.1.3預應力筋所用的錨具、夾具和連接器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及專門規定。檢查數量: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第9、六章第6.2.12條的規定抽取試件。檢驗方法:檢查錨具、夾具和連接器的出廠合格證、硬度、靜載錨固性能及外觀尺寸檢查報告。4.1.4混凝土強度及塊體立縫混凝土(砂漿)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和規定。檢驗方法:檢查同條件養護混凝土(砂漿)試塊的試驗報告。4.1.5錨固階段張拉端預應力筋的內縮量必須符合混凝土施工規范第6.3.9條的規定。檢驗方法:檢查施加預應力記錄。4.1.6孔道水泥漿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或施工規范的規定。檢驗方法:全面觀察檢查和檢查水泥漿試塊的試驗報告。4.2基本項目:4.2.1實際建立的預應力值與設計規定值偏差的百分率應不超過5%。檢查數量:按預應力混凝土工程不同類型件10、數各抽查10%,但均不少于3種。檢驗方法:檢查施加預應力記錄。4.2.2預應力筋(鋼絲、鋼絞線或鋼筋)斷裂或滑脫的數量嚴禁超過結構同一截面預應力總根數的3%,且一束鋼絲不超過一根。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全面觀察和檢查施加預應力記錄。成品保護 5.1構件起吊時不得發生扭曲和損壞。5.2堆放場地應平整、堅實,墊塊要上下一致。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6.1預應力張拉端的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6.1.1抽芯成形孔道時的預應力張拉:對曲線預應力筋和長度大于24m的直線預應力筋,應在兩端張拉;對長度不大于24m的直線預應力筋,可在一端張拉。6.1.2預埋波紋管孔道時的11、預應力張拉:對曲線預應力筋和長度大于30m的直線預應力筋,宜在兩端張拉,對長度不大于30m的直線預應力筋,可在一端張拉。當同一截面中有多根一端張拉的預應力筋時,張拉端宜分別設置在結構的兩端。當兩端同時張拉一根預應力筋時,宜先在一端錨固,再在另一端補足張拉力后進行錨固。6.2平臥重疊澆筑的構件,宜先上后下逐層進行張拉。為了減少上下層之間因摩阻引起的預應力損失,可逐層加大張拉力。但底層張拉力不宜比頂層張拉力大5%(鋼絲、鋼絞線、熱處理鋼筋)或9%(冷拉、級鋼筋),且最大張拉應力:冷拉、級鋼不得超過屈服強度的90%,鋼絲、鋼絞線不得超過屈服強度的75%,熱處理鋼筋不得超過標準強度的70%。張拉后的實12、際預應力值的偏差不得超過規定值的5%。6.3預應力錨固后的外露長度,不宜小于30mm。錨具應用封端混凝土保護,如需長期外露,應采取措施防止銹蝕。6.4預應力筋張拉后,孔道應盡快灌漿。用連接器連接的多跨連續預應力筋的孔道灌漿,應張拉完一跨隨即灌筑一跨,不應在各跨全部張拉完畢后一次連續灌漿。6.5孔道灌漿應采用標號不低于425號的普通硅酸鹽水泥配置的水泥漿;對孔隙大的孔道,可采用砂漿灌漿。水泥漿及砂漿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且均不應低于20N/mm2。6.6灌漿水泥漿水灰比為0.40.45,攪拌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最大不得超過3%,水泥漿中可摻入對預應力筋無腐蝕作用的外加劑。一般可摻入0.0513、%0.1%的鋁粉或0.25%的木質素磺酸鈣減水劑。6.7當用冷拉粗鋼筋作預應力筋時,必須先焊上端桿螺絲,然后再進行冷拉,使各對焊接頭進行一次冷拉考驗。質量記錄 本工藝標準應具備以下質量記錄:7.1混凝土構件、塊體張拉強度試件試壓報告單。7.2預應力筋的出廠質量證明或試驗報告單。7.3預應力筋的冷拉記錄。7.4冷拉預應力筋的機械性能試驗報告。7.5冷拉預應力筋焊接接頭試驗報告。7.6預應力筋錨具和連接器的合格證及檢驗記錄。7.7預應力張拉設備校驗記錄。7.8預應力張拉記錄。7.9預應力孔道灌漿試塊強度試壓報告單及水泥出廠合格證。7.10混凝土構件、塊體標準試塊強度試壓報告。7.11設計要求的其它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