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安裝公司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2004
2023-12-15
12頁
85.50KB
1、機電安裝公司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管理制度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便于開展機電安裝公司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制定風險控制措施,有效防范事故的發生, 消除事故隱患,依據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要求,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條 適用范圍本制度適用于機電安裝公司所屬各部室及基層各單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工作。第二章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工作第三條 術語和定義危險源:可能導致傷害、疾病、財產損失、環境破壞或其它組合的根源或狀態。危險有害因素:危險有害因素是指能對人造成傷亡或對物2、造成突發性損害的因素。 危險源辨識:就是識別危險源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危險源辨識不但包括對危險源的識別,而且必須對其性質加以判斷。辨識完之后要做的工作就是危險源管理。 風險評估:是指在風險識別和風險估測的基礎上,對風險發生的概率,損失程度,結合其他因素進行全面考慮,評估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與公認的安全指標相比較,以衡量風險的程度,并決定是否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的過程 風險評估: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后(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第四條 職責安全3、生產主管部室應直接負責風險評估工作,組織制定風險評估程序或指導書,明確風險評估的目的、范圍,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和評估準則,成立評估組織,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公司風險評估組織如下:組 長:副組長:成 員:第五條 工作內容及要求一、危險源辨識的原則1、合法性原則;2、實效性原則;3、有限范圍原則;4、方法的科學性原則;5、適宜性原則;6、預防性原則;7、輸出性原則;8、真實性原則。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過程確定生產作業過程識別危險源安全風險評估判定風險等級制定風險控制措施登記重大安全風險三、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估要求1、應涵蓋所有生產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源。包括生產現場管理和工作過程中所有4、人員的活動、外來人員的活動;常規活動(如正常的工作活動等)、異常情況下的活動和緊急狀況下的活動(如一氧化碳中毒等)。2、應涵蓋各部室及各基層單位所有工作場所及周邊環境存在危險源。3、應涵蓋所有工作過程如井下安裝回撤、提升、運輸、車間起重等各個環節存在的危險源。4、應考慮各種工作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如高溫、低溫、照明、通風等。5、應考慮正常、非正常的情況及潛在的事故和緊急情況。6、應考慮生產場所以外的活動、裝置及相關方的活動。7、應認定并評估工作或活動的次生危險。如:礦井井下水位失控導致淹井、造成人員傷亡等。8、應考慮內部和外部的變化如人員調整、法律法規的修訂對生產作業安全管理的影響等。9、辨識5、時應考慮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和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的因素。四、危險源識別方法:危險源的識別采用現場排查法,由安全檢查人員同其他相關人員在現場進行識別、觀察。五、采用安全檢查表法、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LEC法)實施風險評估。六、安全檢查表法根據現有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等檢查執行情況,得出正確的評估。安全檢查表法,有問有答,通俗易懂,簡單易學,使員工清楚地知道哪些原因事件最重要,哪些次要,促進員工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操作,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七、采用LEC法能綜合考慮各個環節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員暴露在這些環境的頻率以及一旦發生事故所產生后果的嚴重性等三方面因素,采取“評分”的辦6、法和對比的手段,根據總的危險分值簡易評價作業環境的潛在危險性。該法簡單易行,危險程度的級別劃分比較清楚、醒目。八、安全管理部、生技技術部根據本程序的規定組織有關人員對所轄場所的危險源進行評分評級,確定重大危險源并實施控制。九、各部室及各基層單位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確定其風險控制措施原則。1、首先考慮消除危險源,然后再考慮降低風險,最后考慮采用個人防護設備;2、對于不容許風險,需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使其達到可容許的程度;3、對于可容許風險,需保持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并不斷監視,防止其風險變大至不可容許的范圍;4、風險控制措施應與公司安全生產現場運行的實際情況和經驗能力相適應。十、各部7、室及基層單位對本部門、單位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工作進行追蹤評價,每年一次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進行效果檢查和評審,通過持續的風險評估,實現對風險評估的動態、閉環的管理,據情況對其進行完善。十一、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的主要人員應受過專業培訓,具有一定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十二、當產生下列情況時單位應及時進行辨識與評價,將風險評估結果及清單上報安全管理部:1、相關法律法規更新時;2、在工作程序將發生變化時;3、開展新的活動之前(如新工程等);4、采用新設備、設施前或設備技術改造后投入使用前;5、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認識;6、發現新的危險源時;7、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8、相關方要求。十三8、安全管理部組織相關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對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進行回顧。風險評估結果要以文件的形式下發到各單位。第六條 危險源識別常見下列方法:1、安全檢查表法2、預先危害因素識別法3、現場觀察法4、座談法5、安全調查表法第七條 危險源識別的步驟1、調查確定危險源:通過調查、了解、收集過去的經驗及事故情況,結合現場檢查、判斷等辦法來確定危險源并進行分類。2、危險源辨識:識別危險轉化條件。3、危險源評價:根據安全標準化的有關要求,決定采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對危險源點進行風險評估。D=LEC每個危險源點都要用數值來表示危險等到級。作業場所或崗位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表中風險評估為D=L乘E乘C的具體計算9、過程。第八條 條件危險性評價法1、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用與系統風險有關的三種因素之積來評價操作人員傷亡風險大小,這三種因素是: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計算公式為D=LEC。其評定標準見下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預料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6相當可能0.2極不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0.1實際不可能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E)分數值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分數值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110、每年幾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見的暴露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分數值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數值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災難,許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財產損失7嚴重,重傷,或造成較小的財產損失40災難,數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財產損失3重大,致殘,或很小的財產損失15非常嚴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2、將D值與危險性等級劃分標準中的分值相比較,進行風險等級劃分,若D值大于70分,則應定為重大危險源,危險源評價情況填入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表內。根據風險值D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分數值風險級別危險程度大于320一級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制定11、管理方案及應急預案)160-320二級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應急預案)70-160三級顯著危險,需要整改(編制管理方案)20-70四級一般危險,需要注意小于20五級稍有危險,可以接受3、制定危險預防措施:從人、物、環境、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第九條 職業衛生有害因素辨識及風險評估的步驟1、收集職業危害場所的相關基礎資料,辨識危險源。2、現場作業條件調查。3、職業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的現場檢測。4、職業危害風險計算。計算公式:職業危害風險指數=2健康效應等級2暴露比值(暴露時間等級暴露人數等級工程防護措施等級個體防護等級)1/4注:暴露比值=平均實測值/接觸限值職業危害12、因素健康效應等級劃分標準等級毒物粉塵噪聲370%240%70%脈沖110%40%連續010%作業條件各項等級劃分標準等級暴露人數暴露時間工程控制等級個體防護措施等級(使用率)55012無2042650812整體控制20503162558局部控制,有運轉但效果不確定5080261525局部控制,效果明顯80901590風險指數等級劃分等級分值危害控制措施580極度危害應停止作業,盡可能尋找新的方法(包括新的替代品或改革工藝流程)或加強工程控制來減低危害風險。第十條 危險源風險評估管理規定1、危險源劃分的依據,是以引發事故“四要素”為依據,即: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缺陷,環境因素。213、危險源風險評估級別確定的規定(1)A級由公司確定,并對B級進行審查批準(2)B級由各部室確定,并對C級進行審查批準(3)C級由基層單位確定,并對D級進行審查批準(4)D級由基層單位各班組長確定,并開會討論后上報基層單位審查批準。3、危險源評價管理程序(1)由班組按工種和作業內容進行討論確定本班組危險源。(2)危險源確定后進行分級,并由班組討論控制措施,匯總上報單位。(3)單位將所屬班組上報危險源匯總后,召開技術人員、班組長、老工人參加的研討會,對班組確定的危險源、控制措施、責任人是否妥當,進行認真研討后上公司。(4)由公司主管安全生產的副經理主持,召集有關部門、有關人員對基層單位危險源進行綜合論證確定后,研究具體的危險源管理辦法。4、危險源管理分工A級由公司安全副總經理負責,相關職能部室負責檢查,安全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基層單位領導負責管理,班組長負責日常管理。B級由公司副經理負責,相關職能部室檢查,安全管理部監督管理,基層單位領導負責管理,班組長負責具體管理。C級由基層單位領導負責,安全員及隊長、班組長負責檢查,隊長負責監督管理,班組長負責具體管理。D級由班組長負責,崗位工人不斷檢查,兼職青崗員負責監督管理。 第三章 附則第十一條 本制度解釋權歸機電安裝公司。第十二條 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