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院上村美麗鄉村遠郊村莊建設規劃方案(90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44172
2023-12-18
90頁
14.44MB
1、第 一 部 分,項目背景,PART,1,項目區位與規劃范圍,院上村坐落于嶗山北麓的太子山腳下,緊鄰鰲山灣畔的鶴山風景區,依山傍海。,區域位置:,規劃范圍:,院上村村域面積2.30平方公里。,院上村,院上村青島市郊美麗、寧靜的世外桃源,4,三大發展背景,1、美麗鄉村視角下的新型城鎮化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城鄉互動;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就業;村莊逐步衰敗和空心化,留守村民邊緣化。,新型城鎮化,傳統城鎮化,2、青島市聚焦美麗鄉村的建設,2013年青島市為深入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出臺了青島市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實施意見,選擇自然條件較好、特色鮮2、明和帶動作用明顯的村莊開展試點。,3、即墨市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即墨自2011年起連續3年出臺了關于深入開展“城鄉同治、全域共美”環境綜合整治的實施意見,即墨市級財政每年列支5000萬元,用于美麗村莊建設的“獎補”。訂立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各項規章制度及工作檢查、考核標準。,試點意義,院上村具備區域內普通村莊的典型特征,以點帶面,規劃試點可作為青島市遠郊村莊整體發展的有益探索,組織方式:專業合作社,發展基礎:原生態的鄉村風貌,產業業態:以花卉苗木產業為主導,第 二 部 分,現狀解讀,PART,2,現狀產業,產業模式實行“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產業分布土質屬酸性沙壤土,現狀花3、卉苗木產業主要分布于南部,北部山體梯田有部分種植。主要產品:耐冬、桂花、藥用木瓜,特色產品:對節白蠟。產業規模花卉苗木種植面積1300余畝;并租賃周邊村莊650畝,年收入超過六千萬。種植技術桂花“兩頭嫁接法”國家專利。,良好的產業基礎以花卉苗木種植為主導,8,“小而全”的種植模式,規模化程度不高;產業鏈短、附加值不高,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周邊發展情況,現狀區域產業基礎良好,但產業同質化、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產業聯動,缺乏相關產業配套設施。院上村緊鄰鶴山風景區,但現狀與景區缺乏聯動,未充分利用景區帶來的產業與游客資源輻射。,鰲山灣森林公園區域總體規劃,鶴山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區域各自為政的同質化產4、業發展,且與景區缺乏聯動,9,現狀建設,污水管,配電室,垃圾收集點,供水房,2、需進一步補全完善的服務設施,10,1、自然生長的“原生態”鄉村總體面貌,3、道路系統性需加強,沿路景觀需提升,4、自然的山體景觀和典型的自然村莊,老的、自然的舊宅需要保護與改善新的、現代的村宅需要控制與協調,良好的產業基礎,原生態的鄉村風貌,良好的組織方式,提升如何做大做強鄉村經濟?,發展如何有效推進并順利實施?,凸顯如何保護改善并強化特色?,發展優勢,解決問題,現狀小結,11,第 三 部 分,目標愿景,PART,3,目標定位,院上花開,13,江北第一花卉苗木產業基地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青島北線生態旅游目的地,美5、麗鄉村“安吉模式”,以解決民生為基礎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改善村民人居環境;以產業發展為推手,富裕村民;建立村規民約、獎罰機制,為長效管理鋪路,實現村莊可持續發展。以農民為主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強化村民監督職能及決策權,從“政府主導”向“農民主導”轉變,開展四大工程:環境提升工程、服務提升工程、素質提升工程、經營提升工程。充分尊重村莊風貌肌理、生活方式摒棄“涂脂抹粉”的村莊整治方式,制定村莊風貌范圍,保持原生態的特色鄉村風貌。村莊整治與項目開發結合,活化閑置資產對拆遷并點及人口流出型村莊,政府流轉空置房屋,并以土地出讓的方式,吸引民間資本介入開發洋家樂、高山養老等高端旅游度假項目,確保空置資源的6、維護與利用,同時經由外部引入資本及技術,引領村莊產業發展。,“安吉模式”的不足:部分項目設置、選址與村民生活習俗不協調,造成項目設施逐漸破敗荒廢;考核與監督機制不完善,為長效管理帶來不便。,主要措施:1、特色的入口節點2、完善的基礎設施3、優美的景觀環境采用本土材料與植物,構建優美的山水格局。4、原生態的鄉村風貌摒棄常用的統一建筑立面與色彩的做法,尊重村莊原生態的發展脈絡與風貌。5、改造農房,開展民宿抓住開展鄉村旅游契機,改造空置老房,開展民宿、洋家樂。,安吉高家堂,15,區域對接,產業先行,美麗院上,優化組織,打造項目認知度,打造認同度,基于現狀,基礎奠定,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村莊集聚,產村7、相融景村一體,普通農民,新型農民,自由村民,社會保障公民,四個轉變,山水格局之美產業希望之美鄉村活力之美生活宜居之美田園環境之美,群眾參與,問題導向;切實改善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考慮與周邊區域的借力、銜接、錯位。發展以花卉苗木和鄉村旅游產業為依托美麗鄉村,產業提升空間分析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培育村域經濟內生動力產業發展良性循環,規劃路徑,依據院上村現狀條件、結合“安吉模式”和案例研究,提出此次規劃的路徑,16,四大策略區域對接策略,1、協調周邊發展,成為區域生態景觀、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帶上的重要節點,區 域聯 動,院上村,17,2、連接兩條東西向主要交通干道,形成良好對外交通組織,即墨總8、規確定的兩條東西向主要交通干道長江二路和珠江二路分別從院上南北兩端穿過,規劃延伸院上村中心路,銜接長江二路和珠江二路,提高院上對外通達率。,四大策略區域對接策略,18,3、與周邊村莊聯動發展,形成“大院上”花卉苗木及新型社區組團,通過技術共享、資源共享、信息共享,與周邊村莊組團化發展,形成以院上為龍頭的“大院上”花卉苗木產業基地;并集中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集中配套完善服務。,四大策略區域對接策略,19,堅持以“花卉苗木”與“鄉村旅游”雙核驅動,做大做強院上鄉村經濟,四大策略產業先行策略,21,高檔盆景,觀賞花卉,園林綠化苗木,增加盆景類產品,適量發展適銷對路品種,優化現有品種,楓香,紫薇,流蘇,9、高桿女貞,桂花,耐冬,龍柏,木瓜,石楠,兩頭嫁接法,擴大國家專利技術應用,花卉苗木產業區域性花卉苗木產業高地,延伸產業鏈條,四大策略產業先行策略,3 專題研究,鄉村旅游產業原生態鄉村旅游目的地,22,項目細類花卉公園游憩主題文化展演文化主題度假生態休閑度假戶外休閑運動,四大策略產業先行策略,1、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提升鄉村品質,強化“院上”品牌,四大策略美麗院上策略,整體保護,重點修繕,2、提倡低成本、本土化的美麗鄉村建設,尊重民意,局部搬遷,順應村民意愿,愿意搬遷,由政府主導植入旅游業態;不愿搬遷,由村民主導,政府引導發展農家樂產品。,民居改造堅持保護優先,杜絕大拆大建,結合建筑現狀特性進行就10、地改造。,在村莊整治過程中,應盡可能使用本地材料、本地樹種,一方面體現節約,另一方面能激發村民對環境的感情。,村莊整治改造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農戶的日常生活習慣,滿足其各類使用要求。,因地制宜,體現鄉土特色,尊重農戶的日常生活習慣,24,四大策略美麗院上策略,1、優化組織模式,鼓勵全民參與,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四大策略優化組織策略,2、優化產業組織模式,打造鄉村聯合經濟,從“合作社”向“聯合社”轉變,建立“專業合作社+品牌+龍頭企業”模式,26,四大策略優化組織策略,3、推動以人為本,全民參與的村民自治模式,實行農村社區股份制,使村集體資產增值,制定有效促進村民參與村莊管理手段,明晰村民責任包干區,11、建立獎懲機制;考慮村民意愿,鼓勵村民全過程參與;了解村民生活習慣,設計符合村民實際使用需求。,第 四 部 分,規劃與布局,PART,4,方案推導,對現狀用地坡度、坡向、高程等進行分析,識別出可建設用地。,28,用地選擇保護生態資源,適宜建設用地(16.23ha)以現狀村莊為主;一般建設用地(4ha)加以改造可用于建設,為遠期村莊發展拓展用地;限制建設用地(55.06ha)主要為花卉苗木種植區(耕地、園地);嚴格保護用地(132.57ha)為周邊山體植被(豹山、鶴山)。,功能結構,以院上為核心形成四大社區板塊,T型骨架、核心引領、綠脈滲透、四區協同,整合周邊村莊土地,發展以院上品牌為特色的大社區12、;大龍嘴村、西上莊村、東上莊村以規模種植為產業支撐;院上村以高端種植、種植觀光、鄉村旅游為品牌打造。,T型骨架依托珠江二路、院上中心路及水系的T字型骨架,構建村莊空間格局 核心引領以展銷中心、集散中心、梯田花海、傳統風貌建筑群、茶花谷等項目為核心,帶動村莊發展 綠脈滲透預留綠化景觀通廊,將山體、水系、種植綠化楔入村莊 四區協同村域共分為入口服務區、觀光種植區、鄉村生活區、高端旅游度假區四大分區,29,土地使用規劃,村域面積229.60公頃,其中建設用地39.76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17.32%,園地(果林)4.47公頃,園地(花木)47.38公頃,種植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22.58%。,用地限定13、,保護生態分區明確,完善配套預留廊道,塑造空間,30,項目布局,31,通過策劃近期重點項目,作為村莊建設美麗鄉村的動力引擎,加強規劃的可實施性。,入口服務區展銷中心集散中心新社區村口公園鄉村生活區傳統風貌建筑群觀光種植區茶花谷梯田花海高檔花木基地高端旅游度假區主題農莊度假別墅,分區項目策劃,32,入口服務區,核心項目:展銷中心(占地2.98ha)緊鄰城市主要干道,便捷的對外交通聯系,保證花木交易的物流優勢;強化沿街界面塑造,與周邊地塊進行聯系;花園式的空間布局,增加步行樂趣;交易中心與精品商業街相結合,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布局信息中心,建設花木交易電子商務平臺。,集散中心(占地0.61ha)院14、上鄉村旅游的集散地,設置客運中心、公共停車場、商業服務、及自駕俱樂部等功能。,分區項目策劃,33,入口服務區,核心項目:院上新社區(占地1.62ha)融入院上傳統建筑元素,結合山地地形,建設景觀絕佳的新型鄉村社區;提供小區型的居住空間,給予村民多元化的居住選擇;村口公園(占地0.71ha)結合村口空地及種植用地,設置一個以休閑游憩、形象展示為主的公園;以大面積的自然景觀塑造村莊入口;公園綠化選用本地樹種,強化歸屬感與可識別度。,分區項目策劃,34,鄉村生活區,以院上中心路為脈絡向周邊山麓延伸的居住空間,遵循原有的建筑肌理,保留傳統的生活方式,增加活動空間,激發活力。核心項目:傳統風貌建筑群(占15、地3.31ha)保留原有石墻建筑,進行改善修復,展現傳統村落特色風貌;風貌區控制建筑層數為一層;建議保留原生村民居住功能,同時進行村民搬遷意愿調查;基于民意調查,對搬出農戶進行項目植入,項目著重農家生活體驗、休閑度假。,分區項目策劃,35,觀光種植區,梳理整合現狀種植空間,布局三大種植區,同時與觀光旅游相結合。核心項目:茶花谷(占地10.28ha)位于村莊西側,整合現有零散茶花種植大棚,規模化、精品化種植茶花(耐冬),配套花谷茶樓、婚紗攝影基地等服務設施,將院上茶花品牌做大做強。,梯田花海(占地10.88ha)位于村莊東側,基于現狀良好的梯田形式,分層種植觀賞性花木,作為近期發展的亮點打造,深16、化鄉村旅游發展。,分區項目策劃,36,高端旅游度假區,在深入山谷的村莊北側,結合水庫與山體密林進行高端旅游度假項目布局。核心項目:度假別墅(占地1.61ha)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本底,布局低密度、私密的度假別墅,提升地塊價值。主題農莊(占地1.15ha)深化農家樂發展模式,打造一個集吃、住、多元化體驗、度假為一體的主題農莊,以生態、健康、自然的簡單生活方式吸引游人。,公共設施規劃,分級構建高品質的旅游服務體系,兩個旅游服務中心入口旅游服務中心及高端旅游度假服務中心;四個旅游服務點結合旅游核心項目,設置4個提供住宿等功能的旅游服務點;九個旅游服務站結合景觀節點及游線布局,設置旅游服務站,提供觀景臺17、景區電瓶車停靠點等服務;,提升現有公共設施品質,形成功能完善的社區服務中心,完善現有村委會功能,增設衛生服務站、文化活動站、托老所等設施;新建幼兒園一處,位于入口高尚住宅區北側;現狀小學位于大龍嘴村,可滿足使用需求;社區商業結合旅游布置;分散居民健身及活動設施,契合深入山谷的村莊形態,方便村民使用。,37,注:“”表示必須設置的公益性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其相應標準為剛性規定。“”表示為經營性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可選擇設置(或可空間復合利用)的設施項目,其相應標準為彈性要求,公共設施規劃,社區公共設施一覽表,38,綠地景觀規劃,豹山,鶴山,西,上,莊,河,以環山綠道為界線,明確山體保護與可使用18、用地的邊界。,依托現有水系的T字形空間骨架,水系向山谷深入,構建山水自然景觀與居住、種植人工景觀相互融合的和諧景象;依托進村主路與水系形成的主要景觀軸線;依托水系、花田等形成村莊與山脈的綠化通廊。,明晰山體生態界線,保護生態基質,避免建設用地的無序蔓延,39,一環以防火通道為基礎打造的生態休閑環,串聯各個功能片區一廊以村中心路為基礎打造的民俗文化廊,展示原生態鄉村生活場景四區鄉村生活區休閑度假區種植觀光區入口服務區,融入區域旅游格局,打造后世園時代的旅游標桿地,40,旅游體系規劃,主動融入大青島環灣旅游圈,與嶗山、鶴山風景區緊密聯動,成為即墨乃至青島旅游系統的重要節點。在接受區域旅游優勢的同時19、,利用世園會的花卉旅游潮流,著力打造院上花卉品牌,創新旅游產品,強化服務,樹立大青島地區特色旅游的標桿。,40,41,項目分布,旅游體系規劃,第 五 部 分,PART,5,美麗鄉村建設,43,美麗鄉村總平面圖,44,美麗鄉村鳥瞰圖,1、道路改造措施完善體系,景觀提升,搭建城市道路鄉村主要道路鄉村次要道路旅游道路的交通體系,合理組織交通 增加與城市道路聯系的道路 近遠期結合考慮道路建設,近期以中心路為主要入口,遠期與珠江二路、長江二路連接;適當增加村莊之間的道路聯系 特色旅游道路依托防火通道形成環山旅游道路,串聯各旅游項目,45,美麗鄉村道路改造,長江二路,珠江二路,依托現有的山水田園格局,重點20、打造4類特色綠道;,景觀提升方面重點是:依托綠道系統的建設,強化景觀氛圍,塑造可感知的道路景觀空間!,46,美麗鄉村道路改造,現狀照片,路面硬化,路面硬化,便利交通;強化路兩側景觀織補,合理搭配地被、花灌木、喬木種植,豐富綠化景觀層次。,47,美麗鄉村道路改造,改造意向突出山林郊野道路的景觀氛圍,規劃效果圖,村莊入口節點設計營造生態氛圍、樹立門戶形象,美麗鄉村道路改造,倡導自然景觀氛圍,構筑村莊入口形象,設置村莊標識;,預留村口綠地,種植觀賞型花木;挖掘地方建筑與文化特色,以本地材質的景觀石、影壁為元素設置入口標志物;,48,四、河道溝塘整治,49,現狀問題:,河道景觀需要提升,強化生態氛圍;21、橋梁系統需要重新梳理;兩岸防護不夠。,美麗鄉村河道整治,2、河道整治生態防護與景觀形象并重,規劃效果圖,現狀照片,四、河道溝塘整治,增加鵝卵石貼面,增加防護木欄桿,打造濱水步道,50,河道,綠籬,人行步道,樹林,綠籬,車道,公 共 空間,橫斷面示意圖,(1)拆除磚石圍欄,種植綠籬或者增加木質欄桿,打造濱水步道;(2)漫壩疊水工程處理;,解決措施,美麗鄉村河道整治,51,美麗鄉村,院上河豐水期縱斷面示意,院上河枯水期縱斷面示意,漫壩疊水斷面,漫壩,52,漫壩疊水效果圖,美麗鄉村河道整治,四、河道溝塘整治,53,規劃效果圖,現狀照片,美麗鄉村河道整治,(3)對景觀橋系統進行統一梳理。按照間隔10022、-200m,修建7座景觀橋。,平面,(4)一河一路的空間營造綠化織補,剖面,54,廣場空間,院落空間,楔形綠地,河道,村中心路,美麗鄉村河道整治,55,(5)設立河長,建立長效監督管理機制。,美麗鄉村河道整治,56,3、梯田花海山體景觀營造,產業功能導入,近期啟動項目,可操作性強;有效改善山體景觀;發展花卉觀光體驗,聚集人氣;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美麗鄉村梯田花海,57,以土質水平梯田為主,有少量自然緩坡 由于權屬的原因,梯田建設形式、種植情況等均不相同 梯田高程在30-60米之間,寬度3-10米不等,臺地高差在1-2米之間 田埂以長草土埂為主,部分筑有石墻,村莊、梯田、山體三大層次分23、明,梯田為村莊向山體過渡的中間層次,是山區鄉村的特有景觀,自然緩坡,水平梯田,石坎,長草土埂,村莊,梯田,山體,人工大棚,現狀梯田四大地形特征:,美麗鄉村梯田花海,58,整合分散的梯田,塑造條形帶狀布局的水平梯田景觀縱向上按照十米的梯田高差,形成三大分區,進行土地平整梯田總長度為600米,以道路及水系為界線,劃分為5段,每段長度約120米左右,便于施工,節省成本,改造措施1條狀打造、縱向分區、橫向分段,分區一:靠近村莊,坡度較小,梯田寬度較大,分區二:中層臺地,梯田寬度變小,坡度增加,分區三:靠近山體,擁有良好的景觀面,美麗鄉村梯田花海,59,三大分區內尊重現狀地形,保持原有的梯田寬度及高差,24、加強梯田豐富的層次感統一田埂形式,就地取材,建議采用石坎或土石混合,減少水土流失以攔蓄與利用雨水為原則,由高到低規劃灌溉排水設施(水窖、截水溝、排水溝、蓄水溝等),改造措施2基于灌溉、排水、景觀效果的斷面設計,石坎,混合坎,蓄水溝,水窖,生物磚排水溝,截水溝,美麗鄉村梯田花海,以色彩為切入點打造三大分區,形成有序且富有變化的主題景觀;以產業化的發展理念,選取高附加值、契合主題、適宜本地氣候的花卉種類;以景觀效果塑造為原則,進行種植搭配建議。,60,改造措施3通過植物配置進行景觀營造,美麗鄉村梯田花海,61,花卉種植搭配建議,美麗鄉村梯田花海,以同一盛花期為原則,塑造繁花盛開、燦漫一季的觀光景點25、,與茶花谷錯季盛開,增加院上旅游的吸引力,山茶,花期1-4月,常綠灌木或小喬木,62,花卉種植搭配建議,美麗鄉村梯田花海,以不同花期交替為原則,分段種植,塑造四季有景、花開不斷的觀光景點,粉色喬木,紫色低生型草本花卉,黃色喬灌木,美麗鄉村村落改造,民俗農家組團60年代,濱水農家組團7080年代,種植組團90年代,山居農家組團新建,鄉村新社區組團規劃,村莊組團功能分布,傳統民居建筑形式為干插式建筑,石木結構,屋頂為紅瓦。,對傳統民居特色梳理與元素提煉,以院落為主要形態,建筑與道路(村中心路)之間形成綠化空間。,64,美麗鄉村村落改造,65,民俗農家組團,美麗鄉村村落改造,保留傳統村莊格局、材質,26、層數控制在一層;增建公共服務設施;重構風貌區入口景觀。,66,景觀風貌引導,民俗農家組團,識別宅間空地,打造廣場、綠地,強化交流場所;增加綠化量,如庭院綠化、墻腳綠化、墻體垂直綠化;改造花壇,采用石材或竹籬等具有鄉村特色材質。,打造具有優美景觀的街巷廣場等交流空間,美麗鄉村村落改造,67,鋪裝規劃引導,民俗農家組團,打造具有傳統風情的古巷小道,美麗鄉村村落改造,卵石小道,石板古巷,青磚庭院,混合鋪裝廣場,68,民俗農家組團,建筑拆除,紅瓦屋頂,石材墻體,道路鋪裝,墻體垂直綠化,壘石花壇,建筑保留,2,1,3,4,5,6,7,風貌改造七要素:,美麗鄉村村落改造,69,美麗鄉村村落改造,建筑改造鳥27、瞰,民俗農家組團,70,美麗鄉村村落改造,民俗農家組團,71,濱水農家組團,濱水休閑居住區,多為七八十年代建筑;與梯田花海有良好的景觀滲透,擁有高品質居住環境。,美麗鄉村村落改造,72,濱水農家組團,街角綠化改造,2,風貌改造五要素:,第五立面整治,1,石材墻體改造,3,建筑加建,5,河流改造,4,美麗鄉村村落改造,73,濱水農家組團,建筑改造鳥瞰,美麗鄉村村落改造,74,濱水農家組團,美麗鄉村村落改造,75,種植農家組團,沿路分布的“新農村”式風格建筑,建筑層數為兩層,屋后為花卉苗木種植區,形成房在林中的田園風貌。,美麗鄉村村落改造,76,道路綠化提升,2,設施整治,3,明溝美化改造,4,風28、貌改造四要素:,種植農家組團,立面涂料裝飾,1,美麗鄉村村落改造,77,種植農家組團,建筑改造鳥瞰,美麗鄉村村落改造,78,山居農家組團,美麗鄉村村落改造,依山就勢的臺地空間,風格現代的聯排居住,具有良好的景觀視野。,79,風貌改造四要素:,山居農家組團,臺地景觀提升,3,風貌隔離綠廊,4,建筑立面改造,2,壘石擋墻護坡,1,美麗鄉村村落改造,80,建筑改造鳥瞰,山居農家組團,美麗鄉村村落改造,81,鄉村新社區組團,高品質景觀,花園式社區,展現現代鄉村新形象。,美麗鄉村村落改造,82,鄉村新社區組團,多層疊加式建筑設計為四層建筑,一梯兩戶,其中一二層疊加為一戶,三四層疊加為一戶,戶型建筑面積129、80m。,建筑提煉齊魯建筑元素,以簡潔變化的新形式應用到建筑中。采用青磚、白墻、紅瓦、大紅欄桿等元素,并加入懸挑、構架結構,突顯現代感。,多層疊加建筑,躍層上層平面,躍層底層平面,美麗鄉村村落改造,83,鄉村新社區組團,花園洋房建筑設計為退臺式三層建筑,依山而建,獨門獨戶,戶型建筑面積350m。,花園洋房屋頂平面,花園洋房一層平面,美麗鄉村村落改造,花園洋房二層平面,花園洋房三層平面,84,實施方式:結合規劃方案,針對不同現實條件,尊重村民意愿,通過運用經濟杠桿,合理引導村莊住宅分類發展導向。其中資金來源和分配比例需要政策的精心設計。,美麗鄉村村落改造,加強污水設施建設,凈化鄉村水環境,85,30、實行以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污水處理模式,實現村莊污水全面處理。1、采用家庭分散式污水處理,實現污水源頭化處理以戶或幾戶為單位,建立家庭分散式濕地、三格式化糞池、沼氣池等分散式處理。案例:1、浙江安吉人工濕地構造,即長度1米,寬0.5米,高0.8米,由磚和水泥砌成,3年更換填料;每個池子參考造價1000元左右。2、桐鄉微型“污水處理站”,即六格式污水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參考造價1300元左右。2、采用集中式污水處理,實行污水終端化處理污水通過化糞池等預處理后,通過污水管道集中收集至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尾水可用于景觀水體補水、綠化澆灌、農業灌溉等。,集中式污水處理,家庭分散式污水處理,(人工濕地31、處理技術),(家庭分散式濕地處理技術),美麗鄉村公用設施,加強垃圾處理力度,美化鄉村居住環境,86,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垃圾處理模式,盡可能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化、資源化。1、制定垃圾分類指南指導村民分類將村民垃圾分為“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三類,通過具體分類以直觀圖片的形式展示。2、建立垃圾分類積分管理制度培養村民分類意識實行“村民分類積分,積分達標換生活用品”的模式,提高村民分類積極性。3、實行餐廚垃圾源頭化處理將餐廚垃圾進行堆肥處理(有機肥料),實行垃圾就地處理,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化、資源化。4、建立垃圾收集設施建設垃圾收集點(站),實行垃圾定時轉運。,戶分類,32、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美麗鄉村公用設施,發展綠色能源,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87,適當改變能源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實現能源本地化,降低能源使用成本。1、路燈亮化工程采用風光互補技術等村莊路燈照明,盡量采用風光互補路燈、太陽能路燈,降低電費支出成本。2、鄉村分布式發電工程采用光伏大棚技術等花卉、苗木培育區、農業展示區,采用光伏農業大棚,為院上村提供額外電力能源,余量可國家上網,同時提高花卉、苗木產量與質量,獲取綜合經濟效應。3、鄉村采暖工程采用太陽能屋頂技術等針對新建住宅或質量較好住宅,采用太陽能屋頂技術采暖。針對低密度傳統風貌區,采用“土炕”改“吊炕”技術,通過33、擴大供熱面積,提高熱效率。,風力太陽能互補路燈,太陽能路燈,光伏農業大棚,太陽能屋頂,太陽能采暖應用,節能吊炕,吊炕采暖,設保溫墻體,美麗鄉村公用設施,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縮小城鄉“距離”,88,利用通信先進技術,實現美麗鄉村信息化建設建立院上村信息綜合服務站,村務微信管理平臺1、民主決策2、村務公開,建設親情聯絡室1、視頻通話2、遠子放心,建設遠程教育多媒體室1、遠程教育2、科普宣講,推廣智能大棚1、四季生產2、機械管理,繳費服務一站通1、代繳水電煤費2、網費手機費,設立快遞信件收發站1、便民投遞2、網上賣花卉苗木,光纖入戶1、高清電視2、高速上網,氣象信息服務站1、氣象監測預報2、防災害天氣指導,建設平安視頻室1、聯防監測2、平安科普,美麗鄉村公用設施,89,美麗鄉村投資估算,合計投資總額為1.36億元。,THANKS!,感謝聆聽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