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沐川中學學校建筑設計方案(7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44624
2023-12-19
73頁
64.70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初中小學高中校園建筑規劃設計方案文本說明書
1、樂山地區在四川省的位置樂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北與眉山接壤,東與自貢、宜賓毗鄰,南與涼山相接,西與雅安連界,中心城區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僅 100 公里。沐川縣新城重點地段規劃在沐川縣的位置沐川縣新城重點地段規劃設計 2012 完成,地段范圍北起林家巖公園,南至生態工業園北部,西起獅子山,東至 213 國道,總規劃面積 701.09 公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 625.94 公頃。沐川縣在樂山地區的位置沐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長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之間的三角地帶。東接宜賓、南連屏山縣、北靠沙灣區、犍為縣,西與峨邊縣接壤,西南同馬邊縣毗鄰。用地范圍在沐川縣新城2、重點地段規劃的位置用地位于新城重點地段規劃的南部,為規劃中的教育科研用地,用地周邊臨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東側臨城市主干道,用地南側與西側臨良好自然景觀。項目區位中學用地城市綠心商住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自然山體自然山體 沐川縣中學項目建設場地位于沐川新城南部,校園用地東臨城市主干道,北面為商住用地,緊鄰城市綠心。校園用地南側與西側為城市建設范圍外的自然山體,生態環境良好。周邊功能 根據現行規范,校園主入口不應直接開向城市主干道,且學校主要教學用房與城市主干道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 100 米。綜合學校用地條件及周邊功能,用地北面臨近城市次干道一側較宜開設校園主入口,用地東段臨近城市主干3、道處則不宜設置主要教學用房。城市主干道用地現狀照片分區規劃場地由東至西依次為運動區、教學區、生活區,由動至靜,規避相互干擾,成就宜人的校園環境。生活區教學區運動區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交通組織步行優先,人車分流 規劃形成完整、有序的交通體系。學校內部設有獨立的車行環道及步行系統。車行環道高效通暢,步行路徑便捷可達,靠近景觀綠軸,人車互不干擾、聯系緊密。車行環線步行主軸步行輔道景觀結構打造自然人文交織的景觀化校園 校園位于山谷地帶,內有河流經過。設計旨在保留場地內河流,并加以適當改造,使之成為獨特的生態景觀。在校園教學區沿南北向設置中央文化軸線,烘托校園的文化氛圍,并沿東西向規劃景觀主軸,結合場地內4、河流,形成校園景觀的主要脈絡。中央文化軸線景觀主軸景觀次軸 自然山體景觀內庭院景觀節點河流總平面圖校園主入口學生宿舍學生宿舍學生宿舍學生宿舍教師公寓教師公寓學生食堂圖書館藝術館報告廳科學館體育館運動場運動場教學樓校園次入口行政樓綠化廣場景觀綠軸校園文化大道景觀小品 校園中央文化大道中軸對稱,結合樹陣、雕塑等設計,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植物以本地樹種為主,強調地域特色,降低養護成本。校園山環水繞,景觀資源豐富。設計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觀的同時,加入現代的人造景觀要素(如景觀小品、樹陣,休憩設施等),力求營造出清新宜人的校園景觀氛圍,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樹陣庭院綠化庭院濱河景觀景觀意象設計5、理念建筑設計地域性圖底性經濟性整體性教學樓、科學藝術綜合樓等建筑均采用院落式布局,以多個院落組織交通、采光、通風,營造寧靜的學習環境。校園建筑強調經濟性與高效性,從面積指標、立面設計、材質涂裝等多個方面綜合考量,降本增效。各建筑在突出自身特色的的同時強調與校園整體風格的統一,左右協調、前后呼應,打造宜人的建筑環境。現代性校園建筑群回應沐川獨有的地域文化,以條型的建筑體量為底,采用木色的遮陽措施,抽象描繪美麗沐川、草龍輝騰的壯美意象。學校整體采用現代建筑風格,明快簡潔,空間形態豐富。細部語匯山墻折板局部架空遮陽體系材質配色建筑山墻以折板的形式與屋頂連為一體,強化建筑的整體性。建筑局部架空,使多個6、院落空間相互聯系,創造更多交往空間。建筑立面根據功能,采用綜合遮陽、立體構架等多種元素,光影效果豐富。校園建筑采用灰、白、木三色為基調,灰色穩重素雅,白色簡約現代,木色古樸而接近自然,回應校園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橫向長窗順應采光要求,設計采用橫向長窗作為主要的立面語言,輔以豎向遮陽分隔,層次豐富。建筑風格設計說明1 項目概況 1.1 項目背景 沐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長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之間的三角地帶。地處北緯 2828,東經10359,東接宜賓、南連屏山縣、北靠沙灣區、犍為縣,西與峨邊縣接壤,西南同馬邊縣毗鄰。幅員面積 1408 平方公里,人口 26 萬。境內空氣清新、風光秀麗、物產富7、饒、民風純樸,森林覆蓋率達77.34%,被譽為“天然氧吧”和“綠色明珠”,是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竹子之鄉、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林業科技示范縣、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游名縣。根據沐川新城區城市設計及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落實沐川縣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更好地服務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沐川新城區城市建設,在新縣城建設中合理布局教育資源,擬在新城區動工遷建沐川中學、新建一所小學、新建一所公辦幼兒園,形成新城區教育布局的基礎。1.2 建設規模 總用地面積 189 畝,合 12.6 公頃。總計 80 個班,預計將容納學生 4000 人,教職工 300 人。1.3 場地8、分析 沐川中學建設場地位于新城南部,幸福鄉柏香村 3 組。場地西面與南面臨山,西南方向有居住區,東面為規劃城市主干道,北面有大型公園綠地。校區用地呈不規則形狀,東西長約 670 米、南北寬約 340米,最低高程 424 米,最高高程 437 米,場地西部與東部平均高差約 3 米,地勢平坦。1.4 規劃要點 場地主要特點:1.用地形狀不規則,對軸線的處理和建筑的走向需要推敲。2.東部是城市干道,對學校會產生噪聲干擾。3.場地整體西高東低,西邊背靠山坡,中部有一處小山坡,場地中有小河蜿蜒流過。這些狀況在后續設計中都應予充分的考慮。2 設計依據及設計理念 2.1 設計依據 沐川縣教育局關于 20139、 年新城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方案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06)中小學校設計規范(GB 500992011)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2012)宿舍建筑設計規范(JGJ 36-2005)飲食建筑設計規范(JGJ 64-89)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 100-98)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 50067-97 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2013)國家和地方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和條例 2.2 設計理念 2.2.1 與自然和諧共生,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園 結合基地自身所濃縮的風景和地形地貌,提倡“本土主義”10、的設計理念,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校園。2.2.2 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 從人最根本的需求出發作為規劃、設計的決策標準,合理安排好各項使用功能。2.2.3 環境、生態思想的運用 遵循“環境育人”的思想,注重多種形態、功能的交往空間,提倡人與自然共生,強調景觀的可入性、可達性,強調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在環境中體現人的痕跡,謀求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形成人文化、生態化、園林化的美妙校園環境。3 規劃構思及功能分區 3.1 規劃特色 3.1.1 南北文化軸+東西景觀軸 在用地中央教學區打造學校的中央文化軸線。軸線北端是學校的入口廣場,學校大門結合鋪裝和綠化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入口景觀。進入學校大門展現在眼11、前的便是一條貫穿教學區的中央文化軸。打造一條橫貫校園東西的景觀軸,也是校園中主要的步行路線。景觀軸從校園東邊的運動區,穿過校園中央的教學區,一直延伸到校園西邊的生活區。景觀軸由三個小節點相互連接并穿插綠化,通過軸線轉折,設計說明校園場地西側的山作為景觀軸的對景,營造出怡人的校園氛圍。整條軸線兩側是相對比較對稱的建筑平行布局,更加強了軸線的縱深感。校園中的河流沿景觀軸流淌,與步行道、綠化帶相互穿插,形成優美的校園環境。3.1.2 合理分區 由東到西布置運動區、教學區、生活區三大功能塊。學校東面是城市主干道,將學校體育場和體育館布置在場地東側,隔離城市噪音。場地中央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將教學區布置12、于此。場地西面背靠山坡,將生活區布置在場地西面,毗鄰居住用地。動靜分區,各個功能區互不干擾又相互聯系,由東西景觀軸串聯成有機整體。各功能區之間流線距離適中,方便使用。3.2 功能分區 3.2.1 教學區 教學區位于場地正中,結合公共空間和景觀軸線進行打造,形成校園最亮麗的風景線。教學區北面為學校主入口,正對文化中軸線。軸線東側布置體育館,西側布置科學藝術館、圖書館,正南側為教學樓,整體呈現出構圖均衡、嚴謹規整的形態。3.2.2 運動區 運動區位于場地東面,有效隔離城市道路噪聲污染,同時運動場與體育館相毗鄰。作為景觀軸線的收頭處,體育場正對校園西側的山坡,加強城市視線的通透性與縱深感。主要運動區13、按要求布置若干各類運動場地及設施,補充運動場地的數量,也方便學生從到運動場活動。3.2.3 生活區 生活區在學校西部,背靠西邊山坡,生活區與教學區由場地中央小山坡分隔開來,使周邊環境的影響減為最小。生活區由學生宿舍、教師公寓和食堂構成,建筑采用環繞式布局,圍合出中央活動廣場,營造出內向、靜謐的生活氛圍。男女生宿舍區分為兩個組團,減少干擾。生活區設有生活輔助用房,含洗衣、超市、冷飲、休閑、郵局、銀行、設備、浴室等。4 校園建筑設計構思 4.1 總體構思 本方案設計注重建筑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對同一功能類型的建筑在平面上進行集約化設計,功能和流線合理,便于使用。4.1.1 建筑意14、象 在造型上以簡潔現代為主,以現代構架為設計要素,在各個建筑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既有所呼應,也各有特色。建筑整體色調明快,以白灰為底色相互交叉,用木黃色進行點綴,使得整體風格積極向上又不失嚴謹,并富有地方特色。美觀大方,同時注重細部處理。4.1.2 建筑布局 在建筑布局上,充分注意不同功能的有機組成,主要以院落和內廊的形式來進行空間組織。同時不同使用功能的人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出入口,保證流線不交叉,互不干擾。4.2 各樓棟特點 4.2.1 教學樓 教學樓位于教學區南部,整體呈“W”形,為院落組合式布局。教學樓共計 80 個班,整體 4 層,中央局部5 層,建筑層高 4 米,建筑面積 1844015、 平方米。平面功能分區合理明確,交通流線明晰。建筑形體的轉折圍合出三個內院,底層局部架空,使內院相互聯系。普通教室布置于建筑南北兩側,采光通風良好,并輔以綜合遮陽,最大限度地優化室內學習環境。教師辦公室與學生教室聯系緊密,建筑于西側一層設置一間階梯教室,建筑每層均設置一間多功能教室,使用方便。每層擴大走道、休息平臺與飲水處的綜合設置提升了教學樓建筑的空間品質,滿足規范要求,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結合使用功能,系統地對教學樓的立面進行劃分設計,造型簡潔明快,富有現代氣息。外立面主要采用白、灰和木色,用色中性,建筑整體簡潔而富于變化,穩重而氣勢雄偉,為師生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4.2.2 科學16、藝術館 科學藝術館位于教學區西部,為院落式布局。科學藝術館整體 4 層,局部 5 層,建筑層高 4 米,建筑面積 15304 平方米。平面功能分區合理明確,交通流線清晰。建筑東側為科技樓,主要用于理化生教學實驗、科技教學等。包括實驗室、計算機教室、語言教室、輔助用房等。北側為藝術樓,包括美術、書法教室,社團辦公室,校刊編輯室,藝術收藏室等。西南角有一個容納 800 人的禮堂。建筑底層局部架空,使內部院落與校園中央廣場、校園景觀軸、圖書館相互聯系。建筑采用內外廊相結合的形式,各個功能房間通過廊道水平交通及樓梯間垂直交通相互聯系。外立面主要采用白,灰和木色,簡潔大氣中體現了學校藝術樓的特色,為學校17、創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和學習環境。4.2.3 圖書館 圖書館位于教學區西北角,建筑體量為方形。圖書館共 4 層,建筑層高 3.6 米,建筑面積 4650 平方米。圖書館平面功能分區合理,動靜分區,交通流線清晰明確,主要包括藏書室、采編室、借書處、期刊室、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管理員辦公室及相應的輔助房間。各功能房間豎向分區布置,注重使用空間流線的合理性,關注高新技術的發展的同時,體現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有機結合。立面采用現代建筑風格,強調整體體塊的拼接和變化,玻璃幕墻和外部框架的虛實變化富有動感,使建筑整體看起來既靈活生動而又有很強的整體感。建筑內部空間充滿趣味性和生命力。18、設計說明4.2.4 體育館 體育館位于教學區東部,運動區西部,建筑體量為矩形,建筑面積 6773 平方米。體育館平面功能分區合理,交通流線清晰明確,包括標準籃球場、看臺、更衣室、衛生間、輔助用房等。地下一層設地下車庫、設備機房等。體育館采用現代建筑風格,建筑形體對稱有力,強調整體感、儀式感。立面主要由白、灰、木三色組合,與校園整體色調統一的同時,在材質的劃分與組合上又富有獨特性。外觀簡潔大氣,沉穩莊重。4.2.5 食堂 食堂位于生活區東部,共 2 層,建筑層高 4 米,建筑面積 4090 平方米。食堂平面功能分區合理,交通流線清晰。設開敞樓梯間,滿足消防要求。主體分為餐廳與廚房兩大部分,廚房分19、為售菜區、涼菜區、面食區及相應的后勤服務房間,能滿足 1020 人同時進餐。4.2.6 學生宿舍 男、女生宿舍樓各 2 棟,為內院式布局,每棟包含 127 間學生寢室(6 人間)。學生宿舍總共容納學生人數 3048 人。共 5 層,建筑層高 3.6 米,建筑面積共 17824 平方米。造型簡潔明快,富有現代氣息。外立面主要采用白,灰色,簡潔大氣中體現了校園宿舍的特色。平面功能分區合理,交通流線清晰,建筑底層設置管理用房,每層設置開水間。4.2.7 教師公寓 教師公寓共 2 棟,位于生活區南部,為“一”字型布局,每棟包含 120 間。共 7 層,建筑層高 3 米,建筑面積共 9580 平方米。外20、立面主要采用白,灰色,用木色進行點綴,造型簡潔現代,美觀大方。教師公寓底層設有公共活動區、生活輔助用房,含洗衣、超市、冷飲、健身、休閑娛樂等,為校園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務。5 廣場、道路系統設計 5.1 校園道路 校園內采用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方式,體現人性化設計。學校主次入口均設有車行出入口,圍繞教學、生活區外圍形成 7m 寬的車行環道,解決學校老師車輛出入、家長接送、后勤服務、消防等情況時車輛的通行。人行系統以南北文化軸與東西景觀軸線為主要交通干線,并在主干上生長出樹狀分支步道,建筑底部架空使校園步道均能連通,加強各個功能分區之間的聯系。5.2 廣場 北大門入口前廣場,為禮儀性廣場,配以高大燈柱21、整形花卉,藝術鋪裝等對外展示校園形象,廣場結合綠化、進行生態處理。進入大門后的內部廣場尺度寬大方正,以鋪裝為主起人流集散的作用。5.3 中央景觀軸 東西景觀軸長約 500 米,輔以鋪裝、花壇、花臺、草坪、樹陣等景觀設施營造優美的校園景觀道,滿足散步、休息、交往、展示、等功能需求,充分展示校園文化氣息。景觀軸中部轉折處正對校園西面山坡,并在此形成一個開放的景觀節點,增加景觀層次。5.4 停車場、庫 校園內停車主要采用分散式露天停車場+集中式地下停車場的方式,按停車場、庫的配置規范,并考慮遠期發展適當超前配置。分散式露天停車場分布在校園車行環道旁靠近各建筑處,主要滿足教室、外來單位及學生家長臨時22、停車。集中式地下停車場設置在體育館地下一層,主要滿足體育場館比賽期間的外部車輛的臨時停放(如遠期需要可加建地下停車庫)。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布置在校園主入口附近,既方便停放,又避免對教學區和生活區造成干擾。停車場考慮適當綠化效果。6 豎向設計 6.1 設計原則 尊重環境,科學合理地利用地形,節約土石方工程量,努力創造變化豐富的空間環境景觀。同時考慮設計規范,堡坎工程造價、避免高切坡,滿足使用的人性化、美觀以及節約能源等諸多因素,做到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統一。6.2 場地豎向 校園道路布局和場地豎向布置充分結合自然地形條件,在滿足行車、排水和管線敷設等工程技術條件下,盡量考慮隨坡就勢,減少土石方工23、程量,同時兼顧挖填方場內平衡。整個場地較為平坦,東西平均高差不超過 4 米,可采用平坡為主的形式。對較平緩的區域,如操場、廣場等中心區域,采用平坡或緩坡處理,以方便使用,形成開闊的景觀;對坡度較大的區域,對自然地形進行局部半填半挖,筑成標高不同的各級臺階,對高度較大的擋土墻進行綠化美化處理。同時,建筑物應與之相協調,采用分層入口等形式,既有利于人車分流,也有利于減少土石方量和營造層次豐富的校園空間景觀。設計說明7 綠化系統 7.1 規劃原則 突出生態優先的原則,結合原有地形地貌、并與建筑布局完美結合、相益得彰的原則。7.2 綠地系統基本框架 根據規劃布局的要求,形成以中央景觀綠軸為核心,并在建24、筑組團間形成較大的集中綠地,沿東西向步道展開形成綠軸。7.3 綠化風格 集中綠化以高大喬木(黃桷樹、銀杏、香樟等)或竹林為主形成自然具情趣的讀書林,適當布置草坪及孤植大樹,大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流淌生命的氣息。綠化景觀風格以現代的、休閑自然的風格為主調。8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8.1 技術經濟指標 指標 數值 學校規模(班)80 學生人數 4000 總用地面積(m2)126284 總建筑面積(m2)76651 建筑占地面積(m2)23006 容積率 0.6 建筑密度 18.2%綠地率 35.2%停車位 98 8.2 分項建筑技術經濟指標 建筑名稱 建筑占地面積(m2)總建筑面積(m2)建筑數量25、 建筑層數 建筑高度(m2)教學樓 5147 18440 1 5(局部)23.5 科學藝術館 4590 15304 1 5(局部)20.6 圖書館 1340 4650 1 4 15 體育館 4289 6773 1 2 22 食堂 2218 4080 1 2 9.8 學生宿舍 3786 17824 4 5 15.6 教師公寓 1636 9580 2 7 22 總體鳥瞰校園主入口教學樓體育館科學藝術館圖書館學生食堂學生宿舍教師公寓教學樓教學樓一層平面教學樓二層平面教學樓三層平面教學樓四層平面教學樓五層平面教學樓北立面圖南立面圖教學樓1-1 剖面體育館體育館負一層平面體育館一層平面體育館二層平面體育館北立面圖南立面圖體育館1-1 剖面科學藝術館一層平面科學藝術館二層平面科學藝術館三層平面科學藝術館四層平面科學藝術館五層平面科學藝術館科學藝術館北立面圖東立面圖科學藝術館1-1 剖面圖書館一層平面圖書館二層平面圖書館三層平面圖書館四層平面圖書館圖書館北立面圖南立面圖1-1 剖面圖書館學生食堂學生食堂學生食堂一層平面學生食堂學生食堂二層平面學生食堂東立面圖北立面圖學生食堂 1-1 剖面圖學生食堂學生宿舍學生宿舍一層平面二層平面學生宿舍三層平面學生宿舍四層平面學生宿舍五層平面學生宿舍學生宿舍背立面圖正立面圖宿舍 1-1 剖面圖教師公寓教師公寓標準層平面背立面圖教師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