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縣xxx鎮xx村扶貧項目農業產業建設規劃方案(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4810
2023-12-19
14頁
44KB
1、Xx縣xxx鎮xx村扶貧項目農業產業建設規劃方案(20122014)為全面推進我村農業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我們按照xxx縣“十二五”發展規劃總體要求,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在廣泛征求全村干部與村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編制本規劃。一、基本現狀與存在的問題(一)、基本現狀xx鎮xx村位于xx鎮西南部,西與西北遂寧市磨溪鎮接壤,東北與青石村相臨,東連曹家村,南與九道、回龍兩村連界。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人口2742人,全村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有耕地2100畝,其中旱地1450畝,水田650畝。村內有村級公路6公里,二級提灌站3處。xx村在處四川盆地中東部,屬亞熱2、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受盆地影響,春早秋晚,直射光較短,散射光較強。受高空西風環流和印度洋、太平洋季風控制,鋒面、季風活動頻繁,雨量充沛,夏半年雨量多,冬半年雨量較少。年降水966.2毫米,雨季多集中于4-10月,年均溫17.5,年日照1184小時,無霜期336天。全村以中丘中谷地貌為主,土壤由沙溪廟組母巖發育而成,自然臺地明顯,臺階高差小,臺面較寬但寬窄不等,土壤由坡頂至溝底熟化程度逐漸提高,土層厚度逐漸變深。屬于典型的灰棕紫色土,礦質養分含量豐富,保水保肥力強,宜耕性好。農業以糧、油、果、豬和小家禽為主,生物資源豐富,生產條件較好。當地以李子為主的小水果生產尤為出3、名,曾為一段時期農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現有栽培面積300余畝,年產量200余噸,是潼南及周邊地區李子的主產地之一。(二)、存在的問題1、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傳統產業穩步不前,新興產業尚未扎根。產業沒有真正扎根。種苗、技術、農資、銷售物流等配套產業鏈遠未形成。從養殖業看,山羊飼養尚未開發,生豬、肉禽等由于行情不穩,飼養量波動很大。全村農業生產專業大戶數量和規模普遍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比較緩慢,加工層次較低,科技含量不高,很多還處于手工作坊加工水平,農產品加工率、商品率、優質率較低。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技術服務組織發育滯后,實力不強,無法有效聯結企業和農戶;市場化服務體系不4、夠完善。市場流通渠道不暢,無專業農資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服務功能不全,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信息不靈,農民生產經營上存在不少盲目性,“賣難”現象時有發生,農業生產尚未走出“少了就趕、多了就砍”的怪圈。2、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一是xx村自2009年以來經市扶貧項目支持,已硬化村級道路6公里,對當地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歷史原因,該村社級路現狀十分糟糕,除個別社能通車外,其余各社均沒有社級公路或者有部分路基確無法通車,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二是水利設施基礎較差且年久失修,全村有650畝“口糧田”旱澇不保,中低產田面積大,分布廣,障礙因素大、區內機耕路及田間渠道網5、絡不健全。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差。三是丘陵山體大,溝谷深窄,地表徑流大,蒸發量大,人工蓄水設施不足,十年九旱,水電配套跟不上。提灌、引灌、機耕、機收等農業技術裝備推廣力度較弱,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水呈了制約農業發展一大因素。3、農業投入仍然不足,投入模式亟待改進。農業需要較多的先期投入,目前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還十分有限,農業比較效益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很多農民不愿對土地加大投資。我村農戶普遍實力不強,遇到市場行情等問題,存在一定的社會風險。如本村的優勢項目李產業現迫切需要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以擴大影響推動發展,但資金短缺的問題也長期困擾著當地,自籌資金十分有限,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也無法6、對本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4、在家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逐年減少。據初約統計,本村共有勞動力867人,縣境外轉移就業570人,境內轉移就業107人,尚在家從事農業勞動力只有90人,考慮從事農業的勞動年齡可適當延長,也只能在100左右。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絕大多數會選擇外出務工。幾個農業專業大戶已經面臨用工困難。5、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農業系統本身技術人員相對匱乏和老化。農技術人員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本土技術力量出現青黃不接、缺少農藝師的尷尬局面。二是沒有大型農業技術企業依托、生產技術服務市場未形成。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植物檢疫網點和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防治突發性病蟲的能力7、較差;農產品檢驗檢測、農業執法、技術推廣手段落后,設備不全。二、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新農村為中心,以農民增產增收為宗旨,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支撐,著力打造xx村的優勢項目-李果品產業,準確把握農產品供需的階段性特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優勢、壯大產業”的總體思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連片開發,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業產業布局,有效促進糧食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充分發掘本村經濟發展潛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人居環境,通過本規劃的實施使產業發展壯大,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三、建設原則(一)堅持以8、市場為導向原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區域資源優勢出發,面向市場,瞄準現實和潛在需求,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引導標準化、專業化生產,促進優勢農產品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同時,切實加強宏觀調控,通過科學調整布局,政策扶持引導,強化科技支撐,全面增強我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能力。(二)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立足本村優勢產業和區域基礎,發揮市場、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耕地、形成塊片特色產業發展區域方向推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優勢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素、效益和競爭力。(三)堅持統籌協調推進原則。充分認識優勢產業9、發展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切實發揮規劃和政策的引導、調控作用,加強與相關部門協作,調動各方積極性,統籌利用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建立分工明確、行動協調、持之以恒的良好機制,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協調、和諧發展。(四)堅持尊重農民意愿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保障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帶動、信息服務等途徑,調動農民自覺自愿發展優勢產業的積極性,不搞違背農民意愿的強迫命令和“一刀切”。四、規劃目標2012年開始,一要突出抓好基地建設,促進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鞏固和擴大原有農業規模。二要突出土地流轉,真正實現了“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生態保護、旅游觀光、三產服務10、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村;特色產業積極爭取上級扶持,產業基地建設規模進一步鞏固壯大;扎實做好土地流轉,積極實行先進耕作技術,大力推廣良種良育,在養殖業上雞、鴨()、生豬養殖為重點,發展現代化農業示范園;組建“專業合作社”,帶動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逐步成為雞、鴨、生豬養殖基地和綠色果品種植基地;發展農家樂及生態農業觀光園等項目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一)、農業生產發展目標堅持充分發揮本村資源優勢,選擇資源和生產條件較好、商品率高、市場前景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優質糧、油、果、畜牧等主導產業,包括水稻、玉米、紅薯、李子、花生、油菜、肉羊、優質地方家禽、生豬、其他特色水產品等優勢品種,按照“大穩定、小11、調整和相對集中連片”的原則,根據現有生產基礎、資源條件、發展潛力和發展趨向規劃。1、糧食作物:糧食作物包括水稻、紅薯 、玉米三個方面。水稻:稻米主要集中于水資源較好的溝地,包括正溝、子灣和二膀田,栽培品種以豐產優質稻為不,發展面積為650畝。紅薯 :主要集中于丘體中下部土層較深的臺地,栽培品種紫心薯,發展面積達到1150畝。玉米:分布于丘體中下部土層較深的臺地與紅薯間套作規劃面積1150畝。發展目標。2012-2014年,全縣糧食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全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950畝左右,進一步優化糧食內部結構,糧食總產穩定在1310噸以上。創產值3600萬元。主攻方向與工作內容。穩定面積、主攻單產12、改善品質、提高效益。一是實施農田水利提升工程。二是實施良種推廣工程。以良種補貼為載體,加快優質糧食主體品種的推廣步伐,三是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四是實施產業開發推進工程。突出抓好大型糧食加工企業,提高對糧食資源的消化能力,加快發展飼用玉米。2、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包括油菜和花生。油菜:油菜是一個養地作物,主要分布于坡耕地上,常年播種面積1200畝,產量100噸。產值44萬元。花生:花生本村傳統的種植項目,年際波動小;自然生態條件能滿足其生長發育年面積300畝,產干花生30噸。產值18萬元。3、綠色果品李子主要規劃在丘陵坡地中上部林地種植。新建1200畝,改造300畝。引進推廣果樹新品種34個,在品種13、選擇上要盡量選擇早熟和晚熟的品種以拉長上市時間,推薦選擇品種有李王和四川省的脆紅李等,其中李王平均單果重102克,最大135克,果面鮮紅色,果肉淡黃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7月上旬成熟,是一個高糖、低酸適口的早熟鮮食李優良品種。脆紅李果個較小,平均單果重1625克,最大單果重40克。果皮紫紅色,果肉黃色或偶帶片狀紅色,果粉厚,灰白色,肉質脆,味甜,耐貯運,為晚熟的優良品種。新技術5項,推行標準化綠色生產,優質果率提高到80;建成觀光果園2個,李子生產示范園20個,發展農民經紀人60人。實現銷售收入600萬元。主攻方向與工作內容。一是對現有300畝地方品種李子園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增設生產作業14、道和排灌設施建設,實行物理和生物殺蟲,提高果品產量、品質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新建1200果園。選育和推廣新品種、增強發展后勁。施行綠色果品標準化生產。三是觀光果園和采摘園建設。利用現有的園區基礎,建設田園風光園、科技示范園、生態休閑園、人為景觀園和生產采摘園,使之成為功能齊全的旅游觀光園,產業水平進一步提升。四是設施果園配套建設。包括服務配套,環境的監測和監管,果樹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等。4、畜牧業布局:果林地種植牧草,利用糧食用物稿桿和附產物養羊、牛、我等食草動物。林地養雞,稻田魚、鴨(鵝)混養。引進養豬專業戶規模養殖。引進畜禽加工企業3-5個。發展目標:到2014年,全村山羊年飼養量達315、000只,年出欄量達2400只;生豬飼養量6000頭,出欄4000頭;家禽飼養量20000只,肉牛出欄100頭。新增養殖(場)小區20個。蛋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5%以上,肉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5%,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實現銷售收入950萬元。主攻方向與工作內容。一是繼續做大做強羊、雞、豬三大主導產業規模。積極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養殖場、養殖小區,規范養殖標準實行健康養殖,養殖效益;二是做好種羊、種雞、種鴨、種豬保種繁育和推廣工作。提高瘦肉型生豬質量,增強的市場競爭力;三建立無公害肉雞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體系;四積極扶持肉羊深加工項目。5、林業布局。本村將加大對商品林基地的中耕撫育16、措施和品種提升,提高林地生產力,增加林木出材率。把柏樹成片林改造成柏樹產業林基地。從2012年開始,將利用3年時間,逐步對現有荒山實行植被恢復,以地產樹種為主,多樹種混交,建設生態景觀林和水源涵養林。發展目標。到2014年將本村建成林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產業發展集中的生態型村。森林覆蓋率保持在36%左右,完成荒山綠化3平方公里。6、漁業布局。重點實施“稻魚田”工程。發展目標。重點實施“稻魚田”工程,規模600畝。生產鮮魚30噸,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主攻方向與工作內容。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新增囤水田150處,引進優良品種,調整優化水產業結構、提高水產品質量和效益。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推17、廣健康養殖模式,注重發展特色養殖業。(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情況規劃發展計劃新修社級路8公里,整治社級路9.5公里,新修生產作業道15公里;新建水井200口,石河堰4處;新修五保養老院1所。(三)、村民增產增收情況目前全村村民人均收入為4000元左右,在規劃實施后,農業年創收5242(沒測算用材林和三產業的收入)萬元以上,實現利潤2100萬元,人平農業純收入可達到7659元,達到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五、規劃建設項目進度安排(一)2012年是實施本方案的第一年,一要培訓項目建設技術及管理人員;二要完成300畝囤水田保坎工程;三要完成1200畝李子園基礎設施建設及良種引進和苗木定植工作;四18、要養殖業圈舍及基礎工程建設;五要新修社級路8公里,整治社級路9.5公里,新修生產作業道15公里,確保生產生活通暢。(二)2013年是項目建設攻關年,一要完成300畝現有李子園改造工作;二要撫育管理新建果園樹苗,培養豐產骨架。三要引進繁育動物良種;四要打淺層引用水井200口;新修石河堰4處,確保人畜及農業用水安全。五要培訓生產管理業務能手。(三)2014年是項目建設收尾年,一是新建五保養老院1所,解決村內二十幾戶五保老人的生活問題,每戶面積2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共600平方米。二是完善已建工程尾期工作。三是培養經銷人員,開發市場,培植產品品牌。六、投資概算總投資約(林業及部分生產資料費未計)1419、71.3萬元。(一)、新建李園投入資金1、土地整治:1600元/畝1200畝=192萬元;2、種苗費:1200畝60株/畝4元/株=28.8萬元;3、人工費:1200畝60元畝=7.2萬元4、生產資料及技術管理費:1200畝150元/畝=18萬元。(二)改建李園投入資金1、土地整治:300元/畝600畝=18萬元;2、人工費:300畝120元畝=3.6萬元3、生產資料及技術管理費:300畝250元/畝=7.5萬元。(三)、畜牧漁業投入資金1、囤水田:2萬/處150處=300萬元;2、魚苗:1500畝200元/畝=30萬元;3、鴨、鵝:200000只3元/只=60萬元;4、羊:3000只150元20、/只=45萬元;5、牛:100頭2000元/頭=20萬元。6、豬:6000頭500元/頭=300萬元。(四)、基礎設施投入資金1、村道路新建社級路:2萬/公里8公里=16萬元;整治社級路:6000元/公里9.5公里=5.7萬元;生產作業道:5.3萬/公里15公里=79.5萬元。2、水利設施挖井:4000元/口200口=80萬元;新修石河堰:40萬/處4處=160萬元。3、福利設施五保養老院:100萬元七、資金來源本規劃實施所需總投資1471.3萬元,其中申請市級財政扶貧資金860萬元,占總資金的58.5%;縣財政投入10萬元,占0.7%村民投勞折資340萬元,占總投資的23.1%;村民投入現金21、150.3萬元,占總投資的10.2%;引進企業業主注入111萬元, 占總投資的7.5%。八、效益分析(一)經濟效益分析項目建成全面投產后正常年創收5242(沒測算用材林和三產業的收入)萬元以上,減項目總投資1471.3萬元,減其它生產資料和銷售管理成本1670.7萬元。實現利潤2100萬元。(二)社會效益分析規劃的實施可以深層次挖掘出xx村的資源潛力,有效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村民素質,增強發展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密切干群關系,保持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三)生態效益分析本規劃的實施,進一步夯實了農業基礎,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合理配套。通過農業結構調整,開荒種樹,既利用了資源,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22、又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九、規劃的實施管理(一)組織領導為保證規劃能順利實施,xx村成立了規劃實施領導小組,由xx村支部書記張仕國同志任組長,村主任袁華憲同志任副組長。成員由村支兩委干部同志及各社社長組成,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為:負責制定xx村發展規劃,負責資金籌措和資金使用計劃的審定,以及負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等具體工作。(二)監督管理項目建設和經營中,xx村還將成立民眾監督小組,由 民眾選出的社員代表擔任組長,副組長,成員等職,負責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監督管理,保證規劃順利健康有序地發展,使規劃項目資金不流失,讓全村人民放心。(三)配套政策措施1、宣傳發動采取多種形式向農戶廣泛宣23、傳李樹、鴨鵝、魚、羊等農業優勢產業的良好市場前景及各項扶持政策,消除群眾顧慮,增強發展信心。2、成立黨小組在支部中按各個產業成立多個黨小組,每個黨小組均由村干部和部分黨員組成,為各產業進行服務和支持,切實做好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為xx村的產業發展努力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3、技術指導請鎮農服中心和縣農口單位不定期地為規劃產業做一定的培訓和指導,引導生產管理和避免檢疫性病(蟲)害和重大疫病發生。(四)后續管理規劃實施完成后,村支兩委將根據規劃中各產業實際情況,制定管理辦法,加強管理和服務,力求形成長效機制,持續發揮效益,為老百姓謀福利,為xx村的經濟發展繼續起到推動作用。十、結論xx村扶貧項目產業規劃,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調動了廣大村民苦干實干、艱苦創業的積極性,也充分體現了“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規劃既體現了群眾意愿,又實現了科學決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是符合我村實際的能行得通的好方法、好路子。